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嗜银蛋白的测定

    作者:岳立成;王英年;张克佳;刘瑞贞;李文涛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免疫功能等已有不少报道,关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在肺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肺结核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为指导临床免疫检测及治疗提供参考.

  • AgNOR和染色体检查对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喜英;刘怀深;张秀琴

    胸腔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重要手段,50%以上的恶性胸腔积液可经此而确诊,但这种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研究,往往因胸水中肿瘤细胞过少、组织变异及形态上的不典型增生受到限制,若配合细胞核内核仁结构及染色体的检查,可使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所提高。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  细胞的核糖体是由核仁合成和组装的,核糖体基因rDNA盘聚在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3、14、15、21与22号染色体)短臂的次缢痕区域,构成核仁组成区(NOR)。在核酸到蛋白质的转移过程中,NOR是一个重要的结构;细胞中的NOR合成的数量取决于核仁的数量。NOR数目能反映rRNA合成的水平,而银既不与rDNA结合,也不与rRNA结合,而与NOR相关蛋白(NORAPS)结合,形成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AgNOR数目、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由于NOR的变化所致,并非rDNA量的变化。AgNOR直接参与核糖体前RNA的转录、加工和装配[1]。AgNOR数目的多少与下列因素有关2]:①核仁内rDNA转录活动水平;②在染色体组中NOR染色体的数目;③所处细胞分裂周期中的阶段。  AgNOR于1984年由国外学者Ploton研究证实,在细胞核有丝分裂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1986年Ploton[3]应用于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方面,Crocker[4]应用于淋巴瘤及良、恶性黑色素细胞病变等,结果均显示肿瘤细胞的AgNOR明显增多。于1989年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进行许多肿瘤组织(如胃癌、结肠癌、乳腺癌和肝癌等)AgNOR的研究,但尚未成熟,鉴于AgNOR检测是一种简便、迅速、可重复的方法,对肿瘤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于1993年由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业委员会讨论并制定了国内研究工作的标准化方案[5],使AgNOR的检测在肿瘤研究方面得到了推广应用。  AgNOR在胸腔积液细胞学中的应用研究甚少,而1994年由Huang[6]等发现恶性胸腔积液细胞AgNOR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且AgNOR点分布不规则,大小变异差别很大,若以恶性细胞的AgNOR≥8计算,则其敏感性96%,特异性97%。国内1998年江山平[7]等统计,AgNOR检测作为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的一项指标,有助于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细胞中AgNOR颗粒增多,Crocker[4]认为可能是:①细胞增殖活跃,以致许多细胞核内核仁分解,AgNOR分散于细胞核内;②核仁融合有缺陷,使AgNOR分散;③细胞染色体的倍数增加,导致含NOR染色体的数目增多;④rDNA转录活动增加,使本来不明显的AgNOR重现。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

    作者:王俊杰;贾廷珍;马力文;李惠萍;张淑兰

    目的通过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探讨其对乳腺癌术后随访和预后监测的意义。方法利用CIAS-1000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培养、银染等技术,对20例健康人、20 例炎症患者和11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以核仁积分面积与细胞核积分面积的比值(I.S%)和核仁银染积分光密度与细胞核银染积分光密度的比值(I .O.D%)表达。结果炎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升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转移和/或复发时,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可以做为乳腺癌术后随访和预后监测的指标。

  • PCNA与AgNOR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丽丽;岳麓;邱文生

    目的 研究PCNA及AgNOR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图象分析技术,分别检测67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组织学标本中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结果 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在高分化肝癌(10.70±7.12,3.29±1.17)、中分化肝癌(36.50±7.87,3.93±0.90)及低分化肝癌(61.60±16.38,7.07±1.84)中依次呈升高趋势;PCNA增殖指数及AgNOR 颗粒数也分别与肿瘤肿块大小及预后有关;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在肝细胞肝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CNA增殖指数及AgNOR颗粒数与组织学分级、肿瘤肿块大小及预后有关,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以上两种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可以评价肝细胞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

  •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作者:王强;赵毅;孙威;王明德;秦晔;吴振昌;倪志军

    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了8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微血管密度(MVD),应用胶银及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旨在探讨GIST中MVD 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 AgNORs和PCNA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现军;郑河川;任俊英

    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和异常增殖可导致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增殖水平反映了人类肿瘤的恶性程度.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一种增殖细胞合成与表达的相关蛋白,与细胞增殖周期有关.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各类恶性程度不同,AgNORs、PCNA与其病理组织学及生物学关系尚待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AgNORs和PCNA在NH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分级意义.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军业;戴淑琴;李宝江;林鹏;戎铁华;杨名添;龙浩;姚广裕;陈捷鑫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的活性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利用KL型图像分析系统检测80例乳腺癌患者,4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25例乳腺炎症患者和75例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的活性表达(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即I.S%),并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乳腺癌患者CA153和CEA.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的活性表达(5.88±6.05%)明显低于健康人(7.07±0.81%)、乳腺纤维腺瘤患者(6.58±0.72%)和乳腺炎症患者(9.58±0.68%)(P=0.000);乳腺炎症患者AgNOR的活性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患者(P=0.000);健康人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AgNOR阳性率(65.00%)明显优于CA153(17.50%)和CEA(12.50%)的阳性率(P=0.000).AgNOR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AgNOR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客观生物学指标;在乳腺癌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正常绒毛和葡萄胎中PCNA、AgNORs及DNA含量的比较观察

    作者:史桂芝;高英茂;王宝恒;刘凯;李少玲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及DNA倍体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和比较首次清宫葡萄胎与正常绒毛在细胞增殖活性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体外循环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单个核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

    体外循环(CPB)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并且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使患儿术后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危及生命[1].单个核免疫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化学染色3种技术,动态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以探讨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消化道间质细胞瘤细胞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作者:黄海涛;张俊东

    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了8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微血管密度(MVD),应用胶银及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旨在探讨GIST中MVD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 PCNA表达及AgNOR检测对鉴别口腔良恶性病变的应用

    作者:谢成耀;徐红;苏禄晖;刘楠;王恩华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在诊断口腔良恶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及银染技术对40例口腔恶性肿瘤、6例交界性肿瘤及44例良性病变进行检测.结果PCNA在恶性肿瘤组、交界性肿瘤(临界组)及良性病变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16.7%及2.27%,AgNOR颗粒计数分别为3.95±0.32、2.75±0.25、1.42±0.26.恶性肿瘤中的PCNA强阳性表达率及AgNOR计数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结论检测PCNA和AgNOR对口腔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恶性程度判定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含量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华;高海燕;李晓欧

    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是一种酸性非组蛋白,它调控rDNA转录成rRNA的过程,是反映rDNA转录活性的重要指标.

  •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和增殖指数在肾母细胞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周晓岩;王琳;姜云鹏;陈远耀

    目的:研究肾母细胞瘤的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与DNA增殖指数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 (AgNOR)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 PI);用组织化学法检测AgNOR .结果:正常肾脏与肾母细胞瘤组织间的AgNOR颗粒计数、颗粒直径及形状因子均有明显差异;间变型的AgNOR颗粒计数(4.2)显著高于无间变型(3.28);AgNOR颗粒计数随分期增高而增高;高AgNOR 计数组的PI值(44.35)显著高于低AgNOR计数组(32.55).结论:PI值及AgNOR计数可作为判断肾母细胞瘤增殖活性及预后的指标.

  • PCNA与AgNOR检测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马晓欣;金英楠;李一宁;赵艳辉;孔令娜;苗青;张忠福;李晓晗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银染法,检测132份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的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16%,2.51±1.97)、子宫内膜增殖症(40%,2.92±2.0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63.16%,3.04±2.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74.60%,7.43±2.18)中依次呈升高趋势;且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AgNOR颗粒数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子宫内膜,形态由单一型向弥散型转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和淋巴结的转移,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CNA增殖指数与AgNOR颗粒数呈正相关.结论 PCNA增殖指数和AgNOR颗粒数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PCNA与AgNOR的定量值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青年和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与AgNOR计数的研究

    作者:韩玉贞;李冰;吕增华;朱玉红

    目的 研究青年与绝经后女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表达与AgNOR计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AgNOR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用抗ER单克隆抗体,研究32例青年乳腺癌和36例绝经后乳腺癌的ER表达与AgNOR的关系.结果 青年乳腺癌17例(53.13%)ER阳性,绝经后乳腺癌20例(55.56%)ER阳性;青年乳腺癌ER阴性组AgNOR计数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绝经后乳腺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年乳腺癌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相比,细胞增殖活性低;而在绝经后乳腺癌无显著性差异.

  • 儿童急性白血病 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与亚群的变化和分析

    作者:李卫;王耀莉;邱定众;杜玲珍;夏文权;胡翊群

    目的通过对急性白血病( AL)患儿 T淋巴细胞( T细胞)表示 rDNA和 rRNA活性的嗜银蛋白的测定,了解患儿 T细胞的功能状态,并分析其与 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图象分析法测定 31例初发未化疗 AL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外周血 T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银染区) /细胞核面积( I.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T细胞亚群.结果 31例 AL患儿 I.S%值( 5.78%± 2.66%)较对照组( 7.51%± 1.06%)下降( P<0.01).T细胞亚群测定中, CD4+ ( 27.50%± 12.56%)较正常值( 35%± 2.55%)下降( P<0.05); CD8+ ( 26.11%± 12.35%)与正常值( 25%± 2.0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CD4+ /CD8+ ( 1.149± 0.51)较正常值( 2± 0.26)下降( P<0.001).结论在初发未化疗的 AL患儿中, T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下降,代表患儿 T细胞免疫功能的 CD4+和 CD4+ /CD8+值降低,显示患儿 T细胞活性的改变与 T细胞亚群的变化相符,患儿存在 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 鼻咽癌AgNORs定量研究现状

    作者:魏先锋;张剑

    本文概括介绍了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yrophilic nucleolar orgnizer regions proteins,AgNORs)的化学本质.鼻咽癌中,AgNORs的染色方法、检测方法和指标,以及该技术在鼻咽癌的诊断、组织学分级、预后和治疗中的应用.

  • 乳腺癌AgNOR、DNA倍体、ER、PR及腋淋巴结状况的研究

    作者:蒋国勤;张志德;刘根寿

    目的探讨乳腺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测定32例乳腺癌石蜡标本及12例新鲜标本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DNA倍体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合腋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AgNOR、DNA倍体、SPF均反应了乳腺癌的增生活性,而ER、PR仅与乳腺癌的内分泌疗效有关.DNA倍体、SPF在腋淋巴结阳性组明显升高,而AgNOR及ER、PR在腋淋巴结阳性组及阴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NA倍体、SPF对腋淋巴结状况有一定的预示价值.

  • 消化系恶性肿瘤8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分析

    作者:朱九成;马兴刚;王昌成;刘树清

    [目的]观察外周血 T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无临床价值, 探讨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全部经病理证实的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 80例, 以 122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对照,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 72小时后制片, 计算机分析细胞核的银染核仁积分面积/ 细胞核积分面积(I.S), 银染核仁积分光密度/ 细胞核积分光密度(I.O.D). [结果 ]非肿瘤组: I.S:(9.01± 2.34)%, I.O.D:(8.05± 2.03)%; 肿瘤组: I.S:(5.98± 1.82)%, I.O.D:(4.56± 1.95)%, 差异显著(P < 0.01). 非肿瘤组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颗粒大, 数目多, 染色深, 大部分超过 5个/ 核. 而肿瘤组颗粒较小染色浅, 在 1~ 3个/ 核, 差异较大.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消化系恶性肿瘤组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 NOR)的嗜银强度明显低于非肿瘤患者, 说明消化系恶性肿瘤 rDNA转录活性明显低于非肿瘤患者. 因此, 检测外周血 T淋巴细胞 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

  • AgNOR分型应用及其对乳腺针吸细胞学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莉;王其生

    评价AgNOR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AgNOR染色采用一步法,在涂片上滴加等量银工作液和显影液,室温下混合均匀,染35~40分钟,水洗晾干后,于油镜下计数;分型则参考Meehan法,按自订三种参数判断标准,对胞核内AgNOR颗粒进行分型.[结果]AgN0R计数,良性病变均值为3.93±0.46;恶性病变均值为9.18±2.12,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计数适诊断分界值为4.7.AgN0R分型,良性病变平均积分为3.03±0.46;恶性病变平均积分为6.30±0.76,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分型适诊断分界值为4.1.[结论]AgNOR分型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90%,同时其结果对临床诊断有实用价值.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