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枫艳;邹操;董宏凯;杨易辰;高美雯;赵茹;金建玲;杨向军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减速力(DC)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DCM患者100例[DCM组: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13.3)岁],另入选健康体检正常者20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男86例,女116例,平均年龄(54.0±13.2)岁].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DC与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相关性.结果 DCM组患者DC明显低于对照组[(4.40±2.03) ms比(7.30±1.81) ms,P<0.01],DC≤4.5 ms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62% (62/100)比6%(13/202),P<0.01].DCM组LAD≤40 mm、40 mm< LAD≤50 mm和LAD> 50 mm的患者DC逐渐降低[分别为(5.60±2.04)、(4.50 ±2.07)和(3.60±1.62)ms,P<0.05].DCM组患者DC与LAD呈负相关(r=-0.366,P<0.01),与LVEF呈正相关(r=0.241,P<0.01),与年龄、性别未见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增大是DC降低的独立相关因素(B=-0.074,P<0.05).结论 DCM患者DC降低,提示迷走神经张力下降,LAD增大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平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各51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脏病患者50名为对照组.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各组平均DC值.结果 UAP组、AMI组D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病变程度与冠心病患者DC值呈负相关(P<0.05,r=0.562).结论 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猝死的高危人群可通过DC值准确地检测出,有效减少及预防猝死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率减速力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佳炳;沈东惠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择83名冠心病且窦性心律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检测其心率减速力、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统计心率减速力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及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及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呈负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存在相关性.

  • 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及心率变异性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施勇;梁晓和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连续心率减速力(DRs)以及心率变异性(HRV)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DC、DRs、HRV等指标差异.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在DC、DRs、HRV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Rs、HRV可作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不良事件评估的重要指标.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室颤抢救成功1例

    作者:刘震;阮林

    2016年我院男性患者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1例,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心率变异性中风险,心率减速力高风险.手术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并有R-on-T现象,之后快速转为室颤.及时发现后迅速进行抢救,送ICU继续对症治疗.术后第11天顺利出院.

  • 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志忍;林荣;吴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率减速能力的变化及其预后的评价。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住院的115例确诊为AMI的患者(AMI组)和50例非AMI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14 d内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将两组患者按心率减速能力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亚组,比较AMI组和对照组心率减速能力的差异;同时记录临床信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对AMI患者平均随访(9.2±1.7)个月,观察其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情况,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风险分层较高,心率减速能力较弱(P<0.05)。MACE事件组与非MACE事件组比较其心率减速能力高风险比例显著增加(P=0.005),低风险比例显著减少(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减速能力高风险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AMI患者短期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减速能力低风险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AMI患者的心率减速能力减弱,心率减速能力显著减弱是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检测在评价患者预后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 基于胎儿心电技术的母胎动态心电图监护在无应激试验中的应用

    作者:马莹;田宁;陈奕;闫亭亭;张松;张蕾

    目的 探讨母胎Holter监护在产科中的应用,分析无应激试验(NST)中心电各参数的意义.方法 传统电子胎心监护(EFM) NST无反应型为试验组,反应型为对照组,均进行母胎Holter监护,对两组的临床情况和母胎Holter监护中的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39例,对照组49例.两组孕妇的基本情况、分娩方式、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胎心型)及羊水Ⅲ度污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每小时加速次数(LA)[(3.5±2.8)次/h]远低于对照组[(7.7±3.7)次/h],试验组短变异(STV) [(7.43±1.60) ms]低于对照组[(8.94±2.2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中减速力(DC)和加速力(A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胎儿的胎心率基线(BFHR)与DC两参数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7,P<0.001).结论 母胎Holter监护的优势在于可长时间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将图形数据转化为客观指标,NST无反应型的LA、STV值明显低于反应型.

  • 心率减速力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诊断意义

    作者:周升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对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门诊和住院的65例DM合并AMI患者(DM合并AMI组)患者、75例单纯DM患者(DM组)及80名健康者(健康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三组的DC、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同时统计DM合并AMI组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RonT室性早搏、心室颤动)DC值.随访5年,分析DC值与生存年限的关系.结果 DM并AMI组DC值危险分层高于DM组,DM组高于健康组.DM合并AMI DC值、HRV低于DM组及健康组(P<0.05),DM组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DC值的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DC值越低,DM合并AMI的2年生存年限越短(P<0.05).结论 DC对DM合并AMI后患者猝死风险预警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HRV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高危患者,提高生存率.

  • 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代少华;陈浩刚;梁翠娟;陈艺英;陈惠颜

    目的 通过对比正常人的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简称DC),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到我院就诊、体检以及住院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离线分析心电图计算并对比两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并分类;然后对两组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与血压监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DRs、HRV时域各值并进行猝死风险判定分层.结果 ①研究组有9例低位者,51例中高危者,平均心率减速力(DC)为4.03±1.98ms,对照组51例低位者,8例中危,仅1例高危,平均心率减速力(DC)为7.71±4.80ms,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者的SDNN、rMSSD、pNN50、DR4与DR8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R2值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心率减速力(DC)与HRV时域有一定的相关性,均可以作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标准之一,能够有效地对中高危高血压患者进行筛查及预警.

  • 六分钟步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小丽;周敬法;南风风

    目的 探讨6 min步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训练组在原治疗基础上坚持每天2次行6 min步行训练,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结果 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HRV各项指标及DC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训练组HRV各项指标及D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6 min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 心率减速能力检测对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警

    作者:吴志忍

    心肌梗死后由于迷走神经功能受到抑制,心脏负性频率调节能力下降而容易诱发心脏性猝死.通过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可预测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通过检测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价迷走神经张力的大小,可对猝死风险进行分层.国内外大量研究都高度肯定心率减速能力检测对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警价值,该文就心率减速能力检测的方法、优越性及其对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警价值予以简单综述.

  • 不同昼夜节律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丽;王兴德;申淑荣;程培;陈彬;陈忠

    目的 探讨不同昼夜节律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4例,给予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其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高血压组(NDPH组,118例),≥10%为杓型高血压组(DPH组,66例).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应用24 h Holter检测并比较三组入选者的DC、心率加速力(AC)及心率变异性(HRV)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PH组及NDPH组DC和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NDPH组全程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24 h内差值>50 ms的连续正常的R-R间期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值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与DPH组比较,NDPH组DC、SDNN也明显降低,AC明显增高(P<0.05).NDPH组患者DC与SDNN、RMSSD呈明显正相关(P< 0.01、P<0.05),与AC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 不同昼夜节律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其中NDPH组较DPH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更加明显,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关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还应注意其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和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作者:齐连芬;李川洁;方业明;刘晓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规律,评价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情况,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预警指标.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检测其24 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47例作为A组,无高血压患者29例作为B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33例作为C组.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A组的DC及HRV各时域指标均比B组及C组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A组DC值在猝死高危值、猝死中危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A组SDNN值在中度降低程度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①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预示心血管事件中猝死风险增加.②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DC值降低,提示DC和HRV各时域指标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 冠心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作者:李佐民;邓宇英;杨震

    目的 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心脏、肾功能正常者进行比较,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的DC值和HRV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 DC、SDNN、rMSSD和pNN50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但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心率减速力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警研究

    作者:黄佐贵;李晓华;杜国伟;李厚荣;殷波;李倩;向娟;金海燕;郭敏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和6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3.33%%,DC值2.6~4.4 ms为6.66%,DC值≤2.5ms为13.33%,P<0.01;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肺心病患者组1年死病死率为1.66%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肺心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心功能和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预后研究

    作者:何滟;黄佐贵;杜国伟;李厚荣;殷波;李倩;李潇华;余华

    目的 探讨心功能指标与心率减速力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和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减速力、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病变:100例AMI心力衰竭患者1支病变30例、2支病变55例、3支病变15例;100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支病变60例、2支病变35例、3支病变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死亡: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66.4 mm、LVEF 26.0%、FS 14.4%、DC≥4.5 ms 3例(3.00%); LVIDD 68.2 mm、LVEF 24.6%、FS 12.8%、DC2.6~4.4 ms 8例(8.00%);LVIDD 69.8 mm、LVEF 22.8%、FS 11.4%、DC≤2.5 ms 15例(15.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 47.0 mm、LVEF 50.4%、FS 26.8%、DC 2.6~4.4 ms 2例(2.00%);LVIDD 47.2 mm、LVEF 48.8%、FS 24.6%、DC 2.6 ms 3例(3.00%),P<0.05.AMI心力衰竭患者组LVIDD 68.2 mm、LVEF24.6%、FS 12.8%、AC≤-8.0 ms2例(2.00%);LVIDD 69.8 mm、LVEF 22.8%、FS 11.4%、AC≤-7.0 ms 3例(3.00%),P<0.0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LVIDD 47.2 mm、LVEF 48.8%、FS 24.6%、AC≤-7.0ms 1例(1.00%),余均无死亡病例.AMI心力衰竭患者组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比较,P<0.05.结论 心功能指标结合心率减速力值能定量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血管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

    作者:李莉;刁军;李勇;武维恒;祁春梅;冯建启;郑相慧;王静

    目的 评价不同时间窗开通罪犯血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至2013年间AMI患者116例,根据发病至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时间分为A组(<6 h)37例和B组(6~12 h)40例,并以C组(同期未行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为对照组.利用术后1~2周内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获得心率减速力DC值,DC值>4.5 ms为低风险值,DC值2.6~4.5 ms为中风险值,DC值≤2.5 ms为高风险值.结果 DC值A组为(5.79±2.32)ms,B组为(4.63±2.33)ms,均明显高于C组的(3.42±1.51)ms,且A组的DC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高风险比例(38.46%)明显高于A组(8.11%)和B组(15.00%),C组低风险比例(28.20%)低于A组(75.67%)和B组(45.00%);而A组的高风险比例低于B组,低风险比例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心电的稳定性,降低梗死后猝死的风险.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减速力测定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刁军;祁春梅;武维恒

    目的 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减速力(DC)特点研究,探讨DC对ACS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ACS患者为ACS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为SAP组,50例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24h动态心电图经120 Hz数字化自动处理系统转换为以心动周期R-R值为纵坐标的序列图,筛选出减速周期,以选中的减速点为中心计算出X(0)、X(-1)、X(-2)、X(1),再经过公式DC(ms)=[X(0)+X(1)-X(-1)-X (-2)]×1/4,计算机自动测定DC.结果 ACS组患者异常D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SAP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 <0.01).结论 ACS患者的DC减弱.DC值可以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变不稳定状态,病情愈严重,迷走神经的保护作用愈低,猝死风险愈高.

  • 心率减速力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研究

    作者:杜国伟;黄佐贵;李厚荣;殷波;李倩;李潇华;余华;金海燕;向娟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例DCM心力衰竭患者DC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5.71%,DC值2.6~4.4 ms死亡率为20.00%,DC值≤2.5 ms死亡率为34.28%,DC值≥4.5 ms的患者与DC值2.6~4.4 ms和≤2.5 m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名健康人(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组1年死亡率为2.85%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猝死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刁军;武维恒;巩雷;祁春梅;姚理娜;李勇;李莉

    目的 评价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4组: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尼可地尔组、联合组(尼可地尔+法舒地尔),检查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窦性心率减速力、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结果 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P<0.05).联合组与单纯PCI组、法舒地尔组比较,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P<0.05).联合组较其余各组心率减速力降低(P<0.05).尼可地尔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及窦性心率减速的发生率较单纯PCI组降低(P<0.05),法舒地尔组虽然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心率减速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尼可地尔组均降低,射血分数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法舒地尔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梗死相关区域血供,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

182 条记录 2/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