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复苏指导意义的研究

    作者:顾晓蕾;张碧波;邵杰;秦惠;邵志英;常仁磊;顾诚

    目的 研究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和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2014年6月-2016年11月入住扬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根据液体复苏6 h后P(cv-a)CO2是否大于6 mmHg和乳酸清除率是否大于10%分为4组.组A:P(cv-a)CO2≥6 mmHg,乳酸清除率<10%;组B:P(cv-a)CO2<6 mmHg,乳酸清除率<10%;组C:P(cv-a)CO2≥6 mmHg,乳酸清除率≥10%;组D:P(cv-a)CO2<6 mmHg,乳酸清除率≥10%.比较组间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达标率、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血管活性药用量、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参数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4组患者28 d生存率,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入院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初始乳酸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D第2天的SOFA评分较第1天下降明显,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于组A及组C,组D 28 d病死率低(Log-rank检验:卡方值=9.113,P=0.028).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复苏早期P(cv-a)CO2低及乳酸清除率高提示更低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相对较好的预后,在复苏早期对两者的监测可用于指导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 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

    作者:周源;陈崇伟;张溪;李舜午;彭苏娜;贺慧

    目的 探讨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 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EGDT,目标为于确诊8 h内中心静脉压达到8~12 mmHg, 尿量达到≥0.5 ml/Kg·h以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达到≥0.70,优先达到的次序CVP→MAP→ScvO2.EGDT完成后根据中心静脉血气结果将患者分为ScvO2≥0.70组和ScvO2<0.70组,观察病死率和中心静脉血气结果等的差异.结果 实施EGDT后,ScvO2≥0.70组患者(28例)的病死率为28.6%, 显著低于ScvO2<0.70组(61.1%, 11/18,P<0.05).ScvO2≥0.70组的PO2为440.5±8.7, 显著高于ScvO2<0.70组(36.1±7.8, P<0.05). ScvO2≥0.70组的PCO2 为440.5±8.7, 显著低于ScvO2<0.70组(53.8±21.9,P<0.05). 两组间p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GDT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 被动抬腿联合上肢抬高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

    作者:祝旺;燕宪亮;赵宁军;叶英;许铁

    目的 探讨被动抬腿试验联合上肢抬高(PLR combined with upper limb elevation,uPLR)是否提高预测感染性休克病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 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入住徐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1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及呼气二氧化碳监测技术监测被动抬腿试验(Passive leg raising,PLR)、uPLR和液体负荷试验前后患者每搏量(Stroke volume,SV)、脉压(pulse pressure,PP)、呼气二氧化碳容积(carbon dioxide of elimination of per breath,VTCO2b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的变化情况,容量负荷试验后SV增加值(△SV)≥10%定义为容量反应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PLR和uPLR预测容量反应性的准确性.结果 19例患者行53次容量负荷试验,其中24次容量反应阳性(阳性组)、29次容量反应阴性(阴性组).PLR和uPLR试验后,阳性组患者SV、PP、PETCO2和VTCO2br均显著增加,且uPLR试验后SV和VTCO2br显著高于PLR试验,分别是(81±22)mL比(77±19)mL和(27.1±6.1)mL比(25.2±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实验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R和uPLR后,△SV和△VTCO2br与补液后△SV成高度正相关(P<0.001).PLR和uPLR试验后△SV、△PP、△VTCO2br和△PETCO2预测容量反应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5、0.86、0.77和0.94、0.84、0.87和0.77,灵敏度分别是83.30%、75.00%、79.16%、70.83%和87.50%、75.00%、83.33%、75.00%,特异度分别为89.65%、82.75%、86.20%、79.31%和93.10%、86.20%、89.65%、79.31%.结论 uPLR试验可以提高预测容量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V、△PP、△VTCO2br和△PETCO2等四项指标中△SV预测效果好,

  • 乌司他丁联合CRRT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亢宏山;白艳;刘淑红;王会青;丁方;王晶;刘亚晶;崔朝勃;赵鹤龄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名,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加血液净化治疗)、C组(常规治疗加乌司他丁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分别于患者住院时、72 h及入院1周时记录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氧合指数、乳酸水平、WBC、PCT、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10、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性介质的变化情况,同时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CRRT组及乌司他丁联合CRRT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各项炎症介质指标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CRRT组及乌司他丁联合CRRT组在入院72 h及1周时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炎症介质比较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应用CRRT治疗组(P<0.05).在治疗1周后,CRRT组及联合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CRRT组和联合治疗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CRRT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患者组织的低灌注,改善氧合指数,保持患者内环境稳定,稳定血压,同时降低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乌司他丁联合CRRT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炎性介质及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有关.

  •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细江;何宗广

    目的 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感染性休克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CHE活性,并比较差异;再将休克组按感染部位分5个亚组,比较CHE活性,并分别分析各组CHE和APACHEⅡ值相关性.结果 休克组(4 862.3±1 231.2 U/L)较对照组(8 267.8±1273.9U/L)CHE明显降低,P<0.01;各亚组中,CHE和APACHEⅡ值均存在负相关;肺部感染组CHE值较其他4组明显下降,且相关性强.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血清CHE值明显下降,和APACHEII呈负相关,可以反映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其中以肺部感染患者为可靠.

  • 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作者:林朱森;王金鹏;刘树元;王鸿燕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诊科EICU收治的86例严重脓毒症以及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按照2012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推荐意见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前和5 d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同时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T-SOD活力、T-AOC和M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 d后治疗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乌司他丁可能会减轻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但未能改善28 d病死率。

  • 血栓调节蛋白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秦燕明;李政;王鹏;崔恒熙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33例、死亡组27例,患者入ICU后第1、3、5、7天检测血栓调节蛋白、血乳酸值以及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对不同时间点的检测值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的血乳酸、血栓调节蛋白值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调节蛋白值与APACHEⅡ评分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670,P<0.01),血乳酸与APACHEⅡ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10,P<0.01);血栓调节蛋白与血乳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10,P>0.05).结论 血栓调节蛋白与APACHEⅡ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栓调节蛋白值对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危重程度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程书立;许继元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ΔAPCO2)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入组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早期液体复苏治疗6 h,液体复苏后ΔAPCO2<6 mmHg为治疗组,ΔAPCO2≥6 mmHg为对照组.采集所有入组患者入ICU时(T0)和复苏6 h后(T6)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T0、T6、T24时间点动脉、中心静脉血气检查结果: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arterialcarbon dioxide,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乳酸(lactic acid,Lac)并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计算患者6、24 h动脉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T24、T48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住院及28 d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晶体复苏量、白蛋白使用量、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多巴酚丁胺使用量及6、24 h心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24 h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48 h 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ΔAPCO2<6 mmHg的患者循环改善迅速,乳酸清除率高,APACHEⅡ评分改善明显,患者预后良好;而ΔAPCO2≥6 mmHg的患者则相反;ΔAPCO2可以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评价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 19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急诊规范化治疗依从性分析

    作者:李杰;赵丽;尹月秋;王泊雅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规范化的感染性休克指南内容在急诊的实施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1年12月经过急诊科抢救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指南要求的集束化复苏治疗在急诊的应用情况,同时以28 d病死率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指南实施情况。结果19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血乳酸、血糖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实施率分别为50.8%、82.7%、100%及23.6%。28 d病死率为37.2%。28 d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各项治疗完成率均较高,其中CVP使用率(%)及SCVO2检查率(%)明显增高,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室接受规范集束化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但目前部分治疗项目的依从性有待提高。

  •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桔秀;朱慧民;金礼通

    目的 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旨在为感染性休克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收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CRRT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开始治疗(0 h)和治疗后24 h、48 h、72 h等4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生化指标,氧合指数,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APACHEII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情及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治疗后CRRT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恢复及APACHEII评分的改善明显快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治疗48 h、72 h时尤为明显(P<0.01 ).在治疗72 h时,治疗组停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能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纠正酸中毒,改善氧合,稳定血压,减少升压药的用量.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手段.

  • 航空急救转运一例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分析

    作者:王振华

    危重症患者的长途异地转运,风险很大.但如果病情需要,经过充分准备后将患者安全转移到适合的医疗机构将会对治疗产生莫大的助益.空中转运危重症患者或伤员,在国外不乏大量报道.国内由于未开发大规模空中医疗转运模式,在这方面报道较少.飞机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医疗转运模式,将大大缩短长途转运的时间,对于危重患者争分夺秒的抢救提供了更有利的时间保障.笔者于2011年9月13日成功从深圳至北京航空转运一名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患者,报道如下.

  • 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困难18例治疗体会

    作者:李志涛;龚裕强;潘建胜;瞿晨初;孙来芳;陈大庆;孔万权;王征;胡公义

    感染性休克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在人体内引起的一种微循环障碍状态,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害,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病死率极高[1].

  • 敏感指标的动态监测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

    作者:杨燕;胡建兵;王薛洁

    目的:研究动脉血气分析、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动态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方法测定5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院第1,2,3,4天以及好转出院前或死亡前患者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SaO2、BE、HCO3-、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按预后将患者分为治愈组(38例)、非治愈组(17例)进行各项指标的动态监测,并对动态变化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感染性休克患者非治愈组与治愈组入组第1天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SaO2、BE、HCO3-、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治愈组第2,3,4及后一次检测动脉血气分析PH值、PaO2、SaO2、BE、HCO3-的均值明显低于治愈组,而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均值明显高于治愈组。结论血气分析PH值、PaO2、SaO2、BE、HCO3-持续低水平,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故动态监测血气分析、血乳酸、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是评估感染性休克预后的良好指标。

  • 垂体后叶素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晓英;韩旭东;张素燕;王亚东;孙维维;任轲;徐俊贤;田李均

    目的:旨在探讨垂体后叶素( pituitrin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在给予儿茶酚胺类药物提升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两组加用或不加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0.01~0.04u/h)治疗,比较两组间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及氧合功能的差异。结果垂体后叶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减少(ug/min)(7.67±5.36、11.14±5.27,P=0.012),治疗24 h后前者氧合(PaO2/FiO2,mmHg)功能改善,统计学上显著高于后者(329.85±77.53、239±86.04,P=0.026)。结论垂体后叶素可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剂量,改善氧合作用。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合酶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谢守嫔;李海龙;梁永林;王清峰;李永盛;明海霞

    目的 研究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a)、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复制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5组:假CLP组、CLP组、迷切组、电刺激左侧迷走神经组、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组.各组动物均行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ELISA法检测血浆 TNF-α,生化法检测血浆中NOS活性和NO水平.结果 CLP组术后平均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2 h时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显著升高;与CLP组比较,电刺激组动物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减轻,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均可能缓解CLP致感染性休克大鼠的进行性血压下降,降低血浆TNF-α、NOS及NO水平,有助于抗休克.

  • 感染性休克急性肺损伤CD11b表达与纤维蛋白原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景涛;本贵勇;黄义双;黄卫东;刘纯义;陆必森;夏汉兵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急性肺损伤(ALI)患儿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性休克ALI(观察组)患儿25例中性粒细胞CD11b与纤维蛋白原,并与对照组18例和正常组20例比较.结果在急性期、恢复期,观察组中性粒细胞CD11b,与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P<0.05.ALI患者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其均值(5.15±1.02)q/L,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3.50 q/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CD11b与纤维蛋白原参与感染性休克ALI病理发展过程,表达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肺损伤发展的重要指标.提示给予纤溶治疗可作为一种提高疗效的尝试.

  • 严重感染患者早期血D-乳酸水平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秦龙;刘大为

    度无关;血D-乳酸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发生的指标.

  • 严重感染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秦龙;刘大为

    目的 研究严重感染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病房中5个月内连续收治的49例严重感染患者,记录其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信息、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血二胺氧化酶(DAO)等指标,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病死率,对上述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23例(46.9%)严重感染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统计结果显示血培养阳性、HLA-DR降低、血小板计数下降和血DAO升高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有关;其中血培养阳性(OR=6.524,95%CI:1.364~31.206,P=0.019)、HLA-DR降低(OR=0.956,95%CI:0.920-0.993,P=0.020)和血DAO活性升高(OR=2.312,95%CI:1.162~4.600,P=0.017)是发生感染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血培养阳性、HLA-DR降低和外周血DAO活性升高的严重感染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较高.

  • 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27例报告

    作者:王严庆;张军

    目的总结1987年5月~1999年4月我院27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的经验.方法患者病情大多重危,病程长,平均64天,长179天,并发症多,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问题突出.PN支持平均24天,长72天,多数从病程早期开始,覆盖整个消化道功能障碍时期,直到恢复进食.综合治疗十分重要,本组包括:早期1周内手术17例,9、10天手术各1例,术中或(和)术后胰床和腹腔灌洗13例,以及内科治疗措施,后期胰腺脓肿引流及坏死组织清除7例.结果22例治愈(81.5%),死亡5例(18.5%).死因为胰腺脓毒症并发感染性休克3例,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而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2例,均系后期死亡.结论TPN能满足高代谢状态下营养需求、纠正代谢紊乱,促使消化道及其腺体处于休息状态,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基本治疗措施.

  • 67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作者:李艳茹

    目的: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67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经正确的诊治和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90.2%,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率为62.5%,两组患者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结论: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协助医生及早确诊,把握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时机,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积极给予抗休克治疗,是急腹症患者治愈和康复的关键.

2403 条记录 8/121 页 « 12...567891011...1201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