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935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辉;孙李建;韩军;李莉;王新真;祁小宝;向璐;刘亭亭;刘影;金波;李捍卫

    目的 了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与肝功能分级、食管胃静脉曲张及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35例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常规胃镜检查,对可能影响PHG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935例肝硬化PHG患者中,PHG严重程度与肝功能级别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2例(84.7%)患者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且随着曲张程度的加重,PHG程度也增加.重度PHG患者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大于轻度PHG患者.结论 随着肝功能分级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肝硬化PHG严重程度也逐渐加重.

  •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曾庆松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可能导致两组患者的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静脉曲张程度、胃镜及彩超检查各指标与非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红色征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红色征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宛明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 —2016年6月因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5例,根据就诊当天是否发生破裂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析该类患者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WBC计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HGB、PT明显高于非出血组,而PLT明显低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及中重度腹水患者明显多于未出血组,2组患者在肝功能Child-Pugh评分、食管胃静脉曲张和腹水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PLT、腹水、门静脉内径和感染是发生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其中腹水严重程度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低、PLT较低、腹水较严重、门静脉内径较大和出现感染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须尽早进行对症治疗,预防破裂出血的发生.

  • 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和胃镜在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丽娜;瞿晴;孙波;王蕾;慎睿哲;程时丹;靳勇;吴云林

    目的:了解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在门脉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胃镜上的特点,比较两者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检出正确性.方法:对60例临床疑为门脉高压食管的患者分别行门脉CTA和胃镜检查.所有检查均由消化科和放射科指定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并作出诊断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门脉CTA、胃镜两种方法检出食管静脉曲张42例和45例,诊断率为70.0%和75.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70.8%.门脉CTA和胃镜两种方法检出的胃静脉曲张分别为52例和30例,诊断率分别为86.7%和30.0%,两者的诊断一致率为26.7%.通过以上的检查和病史分析,60例门脉高压患者均明确了病因,包括肝炎后肝硬化4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胰源性门脉高压7例,门脉海绵样变性1例.结论:门脉CTA对于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检出率较高,对胃镜不能观察到的非黏膜面的曲张静脉及其他部位静脉均可作出诊断.对非肝硬化原因的门脉高压亦能作出正确诊断.对疑诊门脉高压的患者,结合门脉CTA和胃镜检查可以对门脉高压病因、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 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内镜治疗方法的选择

    作者:曹传坤;孔德润

    目的:比较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内镜治疗,在贲门上方治疗组、贲门下方治疗组、贲门上方和下方联合治疗组3组的疗效,观察血管消失及不良作用.方法: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04例,精准内镜治疗分为贲门上方治疗组68例,贲门下方治疗组15例,贲门上方和下方联合治疗组21例.比较3组静脉曲张治疗的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静脉曲张总改善率、有效率、显效率,贲门上方组为63.2%、23.5%和39.7%,贲门下方组为80.0%、20.0%和60.0%,贲门上和下方联合治疗组90.5%、28.6%和61.9%.3组患者治疗后食管胃静脉曲张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x2=6.444,P=0.039),有效率、显效率有统计学差异(x2=6.235,P=0.044).治疗后2 wk和3 mo内再出血率,贲门上方治疗组为11.8%和19.1%,贲门下方治疗组为6.7%和13.3%,贲门上方和下方联合治疗组为9.5%和14.3%.3组再出血率均很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0.9%、33.3%和38.1%,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胃静脉曲张精准内镜治疗选择贲门上方和下方联合治疗疗效好.

  • 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防治进展

    作者:姜琴;孔德润

    同食管曲张静脉相比,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较低,约占肝硬化出血的10%,但其一旦出血,比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更严重,易反复发生出血,并且有更高的病死率.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关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处理,但关于胃底静脉曲张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其规范化治疗也未形成统一意见.内镜下组织胶黏合剂注射治疗是控制胃静脉曲张出血常用的治疗方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可用于急性胃静脉曲张出血和二级预防中.球囊导管逆行性静脉栓塞术(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BRTO)可用于胃静脉曲张伴胃肾分流患者.近年来,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及介入治疗已有很大发展,本文就其治疗策略、疗效及并发症作一简要综述.

  •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作者:王曦;孔德润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美国肝病协会指南将内镜治疗作为急性EVB的首选.研究表明内镜急诊止血有效率可达90%以上,可减少早期再出血的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内镜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注射硬化疗法、组织胶黏合剂注射术、内镜下联合其他治疗等.但内镜治疗效果与操作者的水平、门脉压力、侧枝循环情况以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可全天候使用,内镜治疗所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亦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相关问题的困惑与思考作一简要综述.

  • 套扎法预防静脉曲张出血有效

    作者:吴咏冬

    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直接的并发症,也是常见的致死原因.肝硬化患者约50%有食管胃静脉曲张.静脉曲张的出现通常与肝病严重程度有关,Child-Pugh A级患者有40%发生静脉曲张,而Child-PughC级患者静脉曲张发生率高达85%.但也有在肝功能代偿期就以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出血为突出表现者.肝脏组织学上有桥接纤维化的丙型肝炎患者中,16%存在食管静脉曲张,尚无静脉曲张的患者会以每年8%的速度发展为静脉曲张[1].

  • 肝纤维化患者 FibroTest 值的测定与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的关系

    作者:张海燕;韩轶;刘立新;郭晓红

    目的:测定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FibroTest值( FT值)并探讨其与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的关系。方法收集依据《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诊断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各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相关指标,根据FibroTest模型计算FT值。正常对照组、肝纤维组及肝硬化组中分别有18例、32例和40例行胃镜检查,计算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并对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内镜下分级。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FT值与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组及肝硬化组FT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正常对照组未见有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肝纤维化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肝硬化组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纤维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FT值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成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FT值的测定对临床诊断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纤维化患者FT值的测定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组织黏合剂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403例

    作者:刘一品;曹晓凌;徐宁;姜伟炜;岳文静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组织黏合剂栓塞术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5年7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原牟平人民医院)收治40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急诊胃镜检查发现Ⅱ°以上食管静脉曲张合并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先采用碘化油-组织黏合剂-碘化油“三明治”法行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治疗,再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观察其即刻止血率、近期再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403例患者平均栓塞注射2.4次(984/403),套扎11.6(6~18)环,即刻止血成功率100%,近期再出血率3.7%(15/403)。术后并发胸骨后疼痛21例,咽痛5例,低热7例,胃食管反流3例,并发症发生率8.9%(36/403)。死亡3例,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肝性脑病。结论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栓塞术联合套扎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疗效显著,成功率高,降低了病死率及再出血率。

  • 超声内镜对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评价及其引导下治疗现状

    作者:尚瑞莲

    超声内镜兼具普通内镜、超声波扫查及血流监测功能,可清晰显示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及食管下段周围侧支静脉,有助于预测出血风险及监测治疗后是否复发.国外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内镜引导下注射技术可使食管胃静脉曲张充分闭塞,治疗中出现并发症及曲张静脉复发率低.

  • LDRf分型方法在内镜诊治食管胃静脉曲张中的意义

    作者:刘变英;雷宇峰;杨嫦娥

    目的 评估LDRf分型方法在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采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内镜诊治的情况,并与之前一年内采用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分型方法的诊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DRf分型组与原分型组两组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5.8%(161/168);接受单次内镜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3.8%(23/68)和42.9%(30/70);接受内镜下连续治疗的比例分别为66.2%(45/68)和57.1%(40/70);治疗后3个月静脉曲张完全根除率42.2%(19/45)和40.0%(16/40),基本消失率53.3%(24/45)和57.5%(23/40).结论 LDRf分型方法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对疗效产生影响.

  • 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变英;王颖;雷宇峰;李小会;杨嫦娥

    目的 探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LDRf分型)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内镜下检查,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根据曲张静脉不同位置和直径选择硬化治疗术(EIS)、套扎治疗术(EVL)或者组织胶治疗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于1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情况.结果 104例中食管静脉曲张(Le) 93例,食管胃静脉曲张(Le,g) 36例,胃静脉曲张(Lg)3例.102例(98%)患者急诊止血成功,1例(2%)止血失败,表现为术后6d内反复便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见42例(45.16%)食管静脉曲张消失,56例(60.22%)中上段食管静脉基本消失.28例(71.2%)胃底静脉曲张消失,33例(84.61%)患者可观察到多种形态的排胶形式,如球状、点状等,颜色为黑色、黄白色以及褐色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咽下不适、胸骨后痛、低至中度发热,发生率为15.9%,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 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伴胰胆疾病内镜下治疗的研究

    作者:令狐恩强;杨云生;李志群;李闻;蔡逢春;孙刚;黄启阳;杜红;王向东;孟江云;孔金艳

    目的 本研究对193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的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了解ERCP对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同时行ERCP检查及治疗193例次.部分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给予常规内镜下初级预防治疗,部分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直接作ERCP检查.结果 发现化脓性胆管炎10例;肝、胆管结石共47例;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癌3例;胆管癌栓6例;胰腺癌3例;十二指肠乳头病变4例;胆管狭窄29例;乳头括约肌切开15例;胆管支架31例;迟发性出血2例,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 ;结论对所有食管胃静脉曲张伴胰胆疾病者作ERCP检查是安全、有效的,但其并发症等相关因素还需要长期大样本的研究.

  • 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欣;宋瑛;庄坤;左利平;韩坤;楚有良;余剑华;张宁霞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硬化剂、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有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史的患者107例,进行胃镜检查,依据LDRf分型结果选择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或者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并随访.结果 进行内镜下套扎治疗52例,硬化剂治疗18例,组织粘合剂治疗8例,硬化剂加组织粘合剂治疗15例,未进行内镜下治疗14例.结论 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止血率高、静脉曲张消失快、并发症少,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LDRf内镜下分型简单明了、规范、统一,对于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 2009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注解

    作者:令狐恩强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掌握、使用于2010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刊出的<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2009年)>特作此注解.一、提出全消化道静脉曲张概念从大量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静脉曲张不仅仅存在于食管与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同样存在,只是存在比例和出血几率明显低于食管胃静脉曲张(图1~4).

  • 利用食管静脉曲张直径测量尺对体外模拟曲张静脉测量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志群;令狐恩强;杜红;王红斌;孟江云;王向东

    目前,国内外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直径的测量,主要采用目测法(visual estimate)、张钳法(open biopsy forceps)或器械尺等,而活检钳(biopsy forceps)等物理内标(substantial internal standards)对内镜下病灶大小的测量[1-5],其数据可信度亦不高[6-8].虽然新近文献报道有虚拟内标内镜测量法,但临床上并没有开展起来[9-10].究其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是内镜设备本身特殊要求.

  • 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再出血危险性的预测

    作者:石艳;肖绍树

    食管胃静脉曲张(esophagogastiric varies,EGV)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一旦破裂则可引起大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对其危险性的预测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在我国,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肝硬化患者中,肝炎肝硬化占大多数,本文就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再出血危险性的预测作一综述.

  •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一冲;普燕芳

    门静脉高压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内静力压升高并伴侧支循环形成,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是导致门静脉高压的常见病因.门静脉高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肝性脑病、食管胃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出血等,其中GOV出血病死率高,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1].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在国内外多个指南或共识中推荐用于肝硬化GOV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1-3],本文浅谈其使用,旨在为临床提供有用参考.

  • 内镜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与乙肝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后复发时间比较

    作者:申少华;刘迎娣;王娟;高伟;吴文涛;孙国辉;杨竞;孙刚;孙潇;李萌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3年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20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住院的43例乙肝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第1次内镜下治疗次数及治疗后复发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第1次内镜治疗平均次数分别为2.10±1.25次和2.93±1.20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复发时间较乙肝肝硬化提前(P<0.05),分别为0.70±0.44年和1.22±0.97年。结论内镜治疗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较乙型肝炎肝硬化更早复发。

14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