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的对比研究

    作者:韩镇奇;林伟峰;谢锐滔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经随机分组,71例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病人接受扩大翼点入路清除血肿作为治疗组,66例接受常规术式(颞顶或额颢顶马蹄形切口)作为对照组.然后测量其术后颅内压及评价其治疗效果,所获数据均作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颅内压(ICP)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评分(GOS)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大翼点入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能充分暴露及清除血肿,减压充分,是治疗复合性硬膜下血肿较理想的术式.

  • 扩大式翼点入路+去大骨板减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48例体会

    作者:王永忠

    目的分析扩大式翼点入路+去大骨板减压术治疗外侧裂区脑挫裂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自1997年以来采取扩大式翼点入路+去大骨板减压术治疗以外侧裂区为中心之额顶颞叶广泛脑挫裂伤、同时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48例.结果:抢救成功39例,死亡9例,死亡率18.75%.结论:该术式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术中出现进行性脑肿胀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

  • 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伍敏;霍钢;杨刚;郑履平;崔敏;祝瑞;符巍;莫永彪;曾月成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49例临床资料,比较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对比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差异,总结鞍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策略.结果:鞍上型21例,鞍旁型28例,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较鞍旁型更常见(P<0.05).49例鞍区脑膜瘤,全切33例(Simpson Ⅰ级、Ⅱ级),次全切14例(SimpsonⅢ级),部分切除(SimpsonⅣ级)2例,全切率为67.3%.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上型与鞍旁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前者对视力、视野的影响及对垂体、视神经压迫更常见.在保留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大程度切除肿瘤是主要目的,单侧额下入路及翼点入路均能使鞍区肿瘤获得良好暴露,对比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 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严重额颞叶脑外伤104例

    作者:程波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方式的优点.方法 104例颅脑损伤患者均运用改良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存活86例,病死率为17.3%,骨瓣回植率为60%.结论 该术式暴露颅底结构彻底,清除血肿便捷,减压充分,脑疝回复容易,减轻术后脑肿胀,且病死率低.

  • 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重症前交通动脉瘤并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谭钧城

    目的 研究早期显微手术夹闭(microsurgery clipping,MC)治疗重症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ACA)并脑室出血(ventricular hemorrhage,VH)(下称ACA~V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行MC治疗的ACA~VH患者12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64例,A组行翼点入路MC,B组行眶上眉弓锁孔入路MC.观察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术后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1月、6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得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均为10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6月,A组MoCA得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点入路MC及眶上眉弓锁孔入路MC早期治疗ACA~VH均可成功夹闭ACA,疗效较好,但眶上眉弓锁孔入路MC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应用更具优势.

  • 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建波;杨刚

    目的:了解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14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嗅沟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病例进行抽样,选取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 =25)予以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n =21)予以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肿瘤切除有效率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96.00% vs 71.43%),P <0.05];(2)GCS 评分:实验组术后 GC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4.57±0.67)vs (11.37±0.48),P <0.05];(3)并发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0% vs 33.33%),P <0.05]。结论: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在嗅沟脑膜瘤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疗效确切,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作者:毛珂;李进;贺民;游潮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经翼点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14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3 d内手术76例(主要为I~Ⅲ级患者),4~14 d 34例(主要为Ⅳ、V级患者),>14 d 4例(主要为V级患者);110例行瘤颈夹闭术,4例行动脉瘤夹闭加包裹术.手术效果按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评定:恢复良好97例(85.1%),中度残疾5例(4.4%),重度残疾4例(3.5%),死亡8例(7.0%).结论 对于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分级I~Ⅲ级的病例应尽早手术,Ⅳ~V级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对重要血管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手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刘洛同;杨汉兵;董劲虎;李定君;陈礼刚

    目的:总结标准翼点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185例前循环动脉瘤应用标准翼点入路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冶疗效果.结果:治愈(5分)159例(86%),好转(3~4分)18例(9.7%),植物生存(2分)2例(1.1%),死亡(1分)6例(3 2%).结论:翼点入路有途径短、暴露好、损伤小等优点,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首选手术入路.

  • 侧脑室穿刺Paine点改良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作者:乞绍岚;张晓东;李扩;鲍刚;徐高峰;李瑞春

    目的 研究改良Paine点侧脑室额角穿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MRI模型的构建,模拟改良Paine点穿刺侧脑室额角.测量穿刺距离、角度及其对Broca语言功能区和尾状核的影响.改良Paine点(Pm点)比Paine点高1 cm,更加远离Broca语言功能区,穿刺时需要与轴面夹角20°向下,可以越过尾状核头从侧脑室额角上壁进入脑室;与矢状面夹角约70°向下、冠状面夹角约20°向后穿刺.从皮层计算进针4.0~5.5cm可进入侧脑室额角.结果 同期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应用Pm点穿刺成功,术后无语言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无穿刺道及尾状核头出血现象.结论 Pm点法定位方法简便准确,能避免Broca语言功能区和尾状核头部的损伤,有一定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临床研究

    作者:李和;彭华;周世军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及疗效.方法 总结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术后愈合优良31例,轻残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致死、致残率,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 10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阿旺益西;张跃康;毛伯镛;孙鸿;李进;陈德智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102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93例行瘤颈夹闭术,9例行动脉瘤包裹术.7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瘤颈夹闭后常规进行微血管多谱勒监测.26例术中行终板造瘘.结果 手术效果按COS评分:本组102例中,出院时疗效好85例(83.3%),差13例(12.7%),死亡4例(3.9%).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瘤颈夹闭可靠.早期手术可以规避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有利于临时阻断血管,降低动脉瘤未成熟破裂.术中微血管多谱勒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血管误夹,防止脑梗死,偏瘫并发症.

  •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作者:尚彬;何家全;范润金

    目的 总结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恢复良好21例,中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1例.手术效果较满意.结论 经翼点入路是前交通动脉瘤手术首选,手术操作直接影响预后.熟练掌握局部解剖,术前仔细阅片,术中精细操作加必要的手术技巧是成功的法宝.

  • 前交通动脉瘤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李志立;黄光富;王振宇;曾义;何宗泽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影响因素和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创手术治疗52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治疗、随访资料.所有患者中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42例,其中左侧优势31例,右侧优势11例.微创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夹闭动脉瘤48例,瘤囊包裹术4例,术中应用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5例.结果 术后随访4月~1.5年,优良37例,轻残12例,重残1倒,死亡2例.结论 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有密切关系.翼点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Hunt-Hess Ⅰ~Ⅲ级的前交通动脉瘤应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前充分分离、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Heubner回返动脉、穿支动脉的保护尤其重要.

  • 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30例的报告

    作者:丁晓;李智斌;伍益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于术治疗情况,讨论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要点.结果:外侧型16例均全切除,内侧型14例中全切徐9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徐2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30例随访3月~5年,全切除的25例无复发.近全切除和部分切除的4例肿瘤增大,1例无变化.结论:采用翼点入路,利用显微手术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内侧型的治疗仍是一个难题,对侵犯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肿瘤应在保全生命及保护好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 急诊开颅探查显微夹闭破裂动脉瘤9例分析

    作者:张镇;杨勇灵;余红;陆斌;腾召君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易造成颅内血肿、脑疝,病情凶险,往往导致患者死亡.及早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探查并夹闭颅内动脉瘤,可有效提高垂危动脉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科于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急诊采用翼点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9例颅内动脉瘤,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临床分析

    作者:李明;余化霖;白鹏

    目的 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8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Hunt-Hess病情分级,0级11例,Ⅰ级7例,Ⅱ级30例,Ⅲ级25例,Ⅳ8例,Ⅴ级1例;SAH患者早期(≤3 d)手术21例,中期(4d~2周)手术15例,延期(>2周)手术35例.患者出院时疗效按GOS分级标准进行预后评定.结果 82例患者共发现85个ACoAA并全部夹闭,同时切除动脉瘤3个,穿刺及切开清除血栓1 1个.术中15个(占17.6%)动脉瘤发生再破裂.术中临时阻断73例次,短阻断时间2 min,长达40min,平均9.26 min.根据GOS评分,总预后良好率79.3% (65/82),轻残率12.2% (10/82),重残率3.7%(3/82),植物生存率0%,病死率4.9% (4/82);其中,早期、中期和延期手术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5.7%、73.3%和82.3%;0级~Ⅴ级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0.9%、85.6%、86.7%、84.0%、25.0%和0.0%.55例患者出院时或出院后3月内复查DSA或CTA均证明瘤蒂夹闭或动脉瘤消失,50例自术后随访4月至7a,l例动脉瘤复发.失访32例.结论 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翼点入路可以满足不同瘤体指向、位置、大小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且夹闭瘤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易行、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在具备手术条件下,前交通动脉瘤无论病情分级高低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

  •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手术的应用

    作者:杨志敏;宋晓斌;王家沪;李向新;李玉;刘文春;龚会军;龙江

    目的:总结98例鞍区肿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及翼点入路应用体会.方法:按照翼点入路各项操作步骤行鞍区肿瘤切除98例,介绍了操作方法并讨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不同部位肿瘤作相应手术操作调整的方法.结果:鞍区肿瘤应用翼点入路进行显微手术操作可良好显露鞍区及肿瘤各显微解剖结构以及手术操作平台,使其肿瘤全切率及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手术操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关键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基础.

  • 翼点经硬膜外锁孔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12例

    作者:唐一平;尹凤琼;方绍龙;许林峰;孙亮;徐蔚

    我科采用翼点经硬膜外锁孔入路视神经减压术治疗12例外伤性视力下降患者,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 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段国庆;胡文忠;刘强;陈小兵

    目的:研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入路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鞍区脑膜瘤患者.观察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比较通过单侧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的治疗差异,为鞍区脑膜瘤患者寻找好的治疗方式.结果:在本组所研究的56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与Ⅱ级共计39例,全切治疗率为69.64%,Ⅲ级与Ⅳ级分别为13例与4例;鞍上型脑膜瘤24例,鞍旁型脑膜瘤32例,鞍上型脑膜瘤出现视力下降、垂体受压、视野缺损、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例数均高于鞍旁型脑膜瘤(P<0.05);两种入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鞍旁型脑膜瘤与鞍上型脑膜瘤临床特点各异,鞍上型脑膜瘤对视力、视野、垂体受压、视神经压迫的影响比鞍旁型脑膜瘤更大.而在临床治疗中两种入路方式比较无差异,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应用翼点入路构建猫急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作者:于峰;袁绍纪;张荣伟;隋刚;卢亦成

    目的 构建猫急性视神经压迫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成年健康猫36只,按损伤时间分为6 h、1 d、3 d、7 d、14 d 5个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模仿临床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暴露视神经,以无创血管夹夹持视神经20 s,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并研究急性视神经损伤前后视觉电生理方面的变化.以上动物按不同时间分组处死后,取视神经、视网膜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分析,研究损伤后视神经、视网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观察动物瞳孔较正常瞳孔变大,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P1波潜伏期延长,振幅明显降低.电镜下可见损伤后的视神经神经内膜、髓鞘、各板层、轴膜及轴索结构紊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急性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髓鞘、视网膜发生病理学方面的改变,视觉诱发电位也随之变化.采用翼点入路构建的动物模型可用于急性视神经损伤的研究.

303 条记录 14/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