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侧翼点入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孙庆喜;刘晓谦;董白晶;赵天书;张伟光;王大鹏;李利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为临床一期开颅夹闭多发动脉瘤奠定解剖学基础.方法 14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的成人尸头模拟翼点入路,研究前循环常见位置动脉瘤:眼动脉(OA)、后交通动脉(PCoA)、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和大脑中动脉(MCA)分歧部动脉瘤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显露的可能性,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结合临床手术治疗多发动脉瘤患者资料,探讨一期央闭多发动脉瘤的可行性.结果 通过对侧翼点入路,模拟各部位动脉瘤显露成功率分别为:眼动脉64%;后交通动脉42%;颈内动脉分叉部100%;大脑中动脉分歧部57%.眼动脉和部分后交通动脉暴露需要切开大脑镰和松解对侧视神经.大脑中动脉分歧部能否暴露取决于M1段长度,M1<14 mm时可成功暴露.结论 翼点入路可以完成对侧特定指向、特定位置的动脉瘤的夹闭,视神经的长度、动脉瘤的指向等解剖学参数对于评估多发动脉瘤一期夹闭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 海绵窦肿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切除

    作者:章翔;张剑宁;费舟;付洛安;刘卫平;贺晓生;蒋晓帆;王彦刚;李兵;宋少军

    目的 探讨海绵窦肿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38例患者经CT 及MRI诊断为海绵窦肿瘤.采用改良翼点入路、于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31例(81.6%)肿瘤达全切除,5例(13.1%)获次全切除,余2例(5.3%)为部分切除,术后1例(2.6%)死亡.术后头痛及海绵窦综合征症状有所改善.肿瘤标本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分别为脑膜瘤、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垂体腺瘤和胆脂瘤.33例随访8月~12(平均3.6)年,3例肿瘤复发,4例无变化或略有缩小.对其中的4例行放射外科治疗.结论 MRI是诊断海绵窦肿瘤的佳检查方法,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本类肿瘤,效果良好.

  • 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王飞红;吴贤群;陈邱明;林立;曾冉;袁邦清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而起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绝大多数.目前,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理想的方法之一.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 2 月至2014年2月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动脉瘤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12例

    作者:代永庆;刘艇;王治国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的原因之一,直接夹闭难度较大,残死率高,我科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为12例患者经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现将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术后血管痉挛的防治及手术技巧等问题报道如下.

  • 儿童颅咽管瘤翼点入路探讨

    作者:曲建波;徐梓洲;徐平;徐华文;王子敬;于怀松;陈立华;陈凌;张纪水

    儿童颅咽管瘤由于其部位特殊,使得手术全切肿瘤较为困难.1996年12月到2005年12月我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30例颅咽管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

    作者:王政刚;张旭东;张卫宁;樊丰势;宫凡;程建业;王帅;齐洪武;赵亚鹏

    1998年10月至2002年11月我们手术治疗颅咽管瘤35例,现将我们的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54例分析

    作者:李俊武;刘东;张剑宁;傅西安;李俊彦;陈先平

    鞍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20%,该部位肿瘤位于颅底,与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视野较狭小,手术难度较大.我院神经外科在1994年8月至2002年8月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54例,疗效满意,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

    鞍结节脑膜瘤源于蝶鞍结节或视交叉部位的蛛网膜,与视路、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但手术入路较多,尚未统一,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者选用翼点入路处理鞍结节脑膜瘤.现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应用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3例鞍结节脑膜瘤总结报告如下:

  • 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

    作者:

    嗅沟脑膜瘤为常见的颅底脑膜瘤.我科于1997年11月至2004年10月对21例嗅沟脑膜瘤行单侧额下及双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68例疗效分析

    作者:丰育功;吴国庆;孙淼;张兵;王厚忠;吴唏;孔军;王伟民;管勇;刘伟;赵经郊;孙敬熙

    目的通过对168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以探讨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来我科首诊的经CT、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力争在72 h内(由外院转诊已错过急性期者均在两周后)经翼点入路开颅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168例中,治愈139例(82.7%)、好转11例(6.5%)、植物生存3例(1.8%)、死亡15例(8.9%).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SAH,经CT、DSA确诊后应争取早期手术.选择佳手术时机、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385例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丰育功;杜晓庆;李环廷;唐万忠;栗世方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97年1月至2012年6月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38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385例患者中,Hunt-Hess 0级5例(未破裂),Ⅰ级7例,Ⅱ级177例,Ⅲ级148例,Ⅳ级39例,Ⅴ级9例;采用翼点入路383例,2例采用冠状切口入路;早期(<3 d)手术238例,中期(3 d~2 w)手术118例,晚期(>2 w)29例.治愈340例(88.3%)、好转13例(3.4%)、植物生存6例(1.6%)、死亡26例(6.8%).结论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术中暴露清楚,夹闭瘤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选择佳手术时机,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经翼点入路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阿卜杜艾尼·奥斯曼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及、脑疝时的早期诊断及急诊手术治疗。方法20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有颅内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主动脉弓以上CTA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及大小,在出血24 h内控制性降压下急诊全麻下行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另有2例无法夹闭,只行单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结果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复查血肿清除满意,9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3个月~1年,恢复良好16例,死亡1例,重残1例,中残2例。结论对于颅内血肿量跃30 ml或中线移位跃1 cm的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和夹闭动脉瘤,具有解除颅内血肿占位效应、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等优点。

  • 经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张吉东;郭宗铎;何朝晖;张晓冬;孙晓川;徐睿;朱继

    目的 通过分析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5月我科11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眶上外侧入路61例,采用翼点入路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头颅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1.2±1.1)cm、骨瓣大小(2.8±0.2)cm2、手术时间(184±38)min、手术出血量(170±147)ml低于翼点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6.4±2.1)cm、骨瓣大小(5.1±0.4)cm2、手术时间(258±50)min、手术出血量(221±101)ml;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9.8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0低于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24.5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7.00%,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破裂率6.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9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91.80%与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率3.50%、 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5.2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85.90%比较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均能安全、有效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但眶上外侧入路具有高效、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翼点入路开颅手术中面神经额支的保护

    作者:更·党木仁加甫;赛力克·对山拜;刘波

    目的:评价翼点入路开颅术中筋膜下分离技术保护面神经额支的有效性。方法:经翼点入路开颅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筋膜间翼点入路,B组采用筋膜下翼点入路,每组各30例。结果:采用筋膜间入路面神经额支保护率为70.0%,采用筋膜下分离技术面神经额支保护率为96.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与筋膜间分离技术比较,翼点入路中采用颞肌筋膜下分离技术能更有效地保护面神经额支。

  • 巨大木质异物穿颅救治成功1例

    作者:王志强;王建国;艾合买江;曹凡

    1 临床资料患者,男,维族,46岁.骑摩托车跌倒,被树枝刺入眼眶,当即昏迷,于第二天被人发现后送我院.来院时检查患者昏迷(GCS计分8分),左眼内眦可见外露长5cm,直径2cm的树枝,左侧瞳孔直径2mm,直接光反应存在,间接光反应消失,右侧瞳孔直径5mm,直接光反应消失,间接光反应未引出,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氏征阳性,CT显示:左侧眼眶内侧缘至右侧颞部有一木质异物贯通,右侧颞叶有大片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中线左移.全麻下手术,右侧翼点入路,钻骨孔四枚,锯游离骨瓣,发现硬膜下发蓝,剪开颞中回硬膜,释放约有15ml积血,于颞上沟分离深约1.5cm即见血肿,清除部分血肿及挫伤灶并探及扎入的树枝,向前可见硬膜裂口,分离硬膜,见树枝从眶上裂内上方插入,部分蝶骨小翼及大翼碎裂,清除部分碎骨片,从外小心将树枝拔出,见眶内及鼻腔均有活动性出血,咬除部分蝶骨小翼骨质,见眼上静脉出血,电凝止血,并见视神经管内段大部挫断,用明胶海绵保护.

  • 早期翼点小切口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56例

    作者:叶航;马顺昌;吴喜;齐建发

    目的 探讨早期翼点小切口经侧裂-岛叶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56例行早期翼点小切口经侧裂-岛叶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存活50例,死亡6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3~15分4例,9~12分37例,6~8分10例,3~5分5例;术后24小时GCS评分,13~15分27例,9~12分16例,6~8分8例,3~5分5例.结论 此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优点,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沈嘉威;阴鲁鑫;叶成坤;刘洪梅;于如同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生长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采用保护神经血管的手术技巧,总结肿瘤切除程度及临床症状变化,通过功能状态评分(KPS)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显微手术全切15例,次全切7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患者4例,对侧肢体不全偏瘫1例;患者术后KPS评分(86.82±7.16)分显著高于术前(75.91±7.34)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操作,选择适当手术入路、保护重要血管及神经、正确处理肿瘤基底及肿瘤生长点可使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获得满意疗效.

  • 脑室外引流在前交通动脉瘤急诊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

    作者:张恒;周小熳;杨星;韦硕;高文昌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对患者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行前交通动脉瘤手术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行脑室外引流治疗的48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未行脑室外流的4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根据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2组治疗结果进行分级评定,同时根据KPS评分评价患者全身机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17%,低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79.16%,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KPS评分为(79.68±13.24)分,高于对照组的(62.57±12.7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可以将脑组织牵拉压迫损伤减轻至低,有效降低颅内压力,缓解因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高,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治愈率.

  • 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家瑞;郑全乐;李春虎;周顺义;张同乐

    目的 研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廊坊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其中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为研究组(2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为对照组(25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 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因子NSE与S100β水平的变化、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小,手术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窗范围小且骨窗缺损度低,患者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的NSE与S100β水平较低,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GOS评分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 基层医院颅脑外伤扩大翼点入路颞浅动脉保护的体会

    作者:刘定军

    目的 探讨扩大翼点入路颞浅动脉的保护及其术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梁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颅脑外伤行扩大翼点入路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总结颞浅动脉的保护方法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术中颞浅动脉均保护良好,术后皮瓣血供良好,切口愈合良好,皮瓣愈合外形满意.结论 扩大翼点入路需重视颞浅动脉的保护,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303 条记录 15/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