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治疗四边孔综合征20例

    作者:张悦;侯跃春;杨振辉

    四边孔是位于肩胛部的生理性孔隙,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通过,当神经、血管在通过四边孔时受到卡压,可引起腋神经受压症状,称为四边孔综合征.笔者于2001-2007年采用电针治疗四边孔综合征2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基于腋神经分布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临床研究

    作者:李艳;吴耀持;范兴良;孙懿君

    目的:比较沿腋神经走行取穴针刺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沿腋神经走行取穴肩井、肩贞、肩髎、肩髃、曲垣、天宗、肩胛部激痛点等,激痛点采用合谷刺法,接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 Hz;对照组根据《针灸治疗学》取穴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常规针刺,颈夹脊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 Hz.两组均留针30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采用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以及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优于对照组的71.8%(28/39,P<0.05).结论:沿腋神经走行取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优于常规的针刺颈夹脊等穴方法.

  • 四边孔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单云官;魏焕萍;张玉和;张金波;孟庆勇

    目的:为四边孔综合征的病因和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察成尸胸上肢标本36(男30、女6)侧四边孔的组成、内容及毗邻关系,并摹拟观察四边孔综合征的成因.结果:①四边孔上下径(18.4±1.9)mm,左右径(18.6±4.3)mm;②腋神经外径为(4.3±1.2)mm,腋动脉外径为(3.0±0.9)mm,腋静脉外径为(2.1±0.9)mm;③腋神经位于四边孔内上壁处,肩关节外展90°或过度活动时,腋神经被绷紧在肩胛下肌腱、肱骨外科颈和肩关节囊之间.结论:肩关节持续的过度屈、伸、展及四边孔长期受压和周围骨骼肌病变,是挤压腋神经引发四边孔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 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侯燕红;武志兵;王俊生;杨永强;王贵华

    目的:研究臂部后疗腋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和肩关节脱位寻找安全入路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63例成人(男38例、女25例)防腐上肢标本,确认腋神经在肱骨后方的走行,分别测量各相应距离,并计算其与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结果:(1)肱骨大长:男左312.51mm、男右315.57mm、女左285.20nmm、女右288.40mm;(2)肱骨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男左59.03mm、男右61 65mm、女左5046mm、女右54 62mm;(3)肱骨近端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占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男左18.89%、男右1954%、女左17.69%、女右18 94%,均小于20%;(4)腋神经至肱骨肌管入口的平均距离占肱骨大长的百分比:男左20.13%、男右18 16%、女左20.78%、女右19.30%,平均19.54%,小于20%.结论:肱骨的上1/5区为相对危险区,而中上1/5区(CD段)无大血管和神经走行,属相对安全区.

  • 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应用解剖

    作者:丁红梅;范松青;万炜;陈胜华;尹知训

    目的:为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0侧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起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组织学观察神经束性质,体视显微镜下神经纤维计数.结果:肱三头肌每个头均有桡神经发出的的2~4支肌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各肌支与腋神经前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长头及内、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结论:腋神经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重建肩外展功能.

  • 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作者:周植森;周国新;虎群盛

    目的 探讨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自2010-08-2013-01采用经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术中显露保护腋神经后复位骨折并用锁定钢板固定.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骨折复位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至少12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发生腋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估,优良率90.6%.结论 肩前外侧入路利用三角肌前中亚部肌间隙,能够显露和保护腋神经,直视下复位骨折钢板内固定,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安全等特点.

  • 肩峰下劈三角肌扩展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赵大海;谭平先;周国新;任绍东

    目的 探讨采用肩峰下劈三角肌扩展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8月~2011年5月应用肩峰下劈三角肌扩展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不同时间肩关节活动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2例获得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74.58±9.8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5±26.11)ml;术后均无腋神经损伤症状发生.骨折复位均满意,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4周.术后3个月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0.08±6.42)分.结论 采用肩峰下劈三角肌扩展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着操作简单、损伤小、组织剥离少、暴露清楚、方便钢板放置和固定操作、对肱骨头血运影响小、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 经扩大的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姜传强;王丹;曲文庆;陈文韬

    目的 探讨经扩大的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经扩大的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7例,其中22例资料完整.自肩峰向下,于肩关节外侧正中作8~10 cm的纵形切口(自肩峰至三角肌附丽点),钝性劈开三角肌至三角肌肱骨止点,在肩峰下5 cm处显露并保护腋神经,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后采用解剖型接骨板固定.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18个月(8 ~34个月),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1周.疗效评定按Neer评分:优10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27%.无腋神经损伤的患者.结论 经三角肌正中纵切口显露肱骨近端,游离并保护腋神经,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效果满意,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手术入路.

  • B超引导下小切口肩袖撕裂的修补

    作者:仲伯蒙;蒋纯志;姚京东

    B超引导下小切口肩袖撕裂的修补充分应用了超声的特点,集诊断、手术治疗于一体,克服了常规大切口手术创伤大、腋神经易损伤等难点.现将1999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30例肩袖撕裂病例报告如下.

  • 俯卧撑训练致四边孔综合征

    作者:刘欣;王全平;杨长山

    四边孔综合征是指腋神经在肩四边孔处被嵌压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Cahill[1]于1983年报道了这一病症,国内卢世壁[2]1985年首次报道4例,但这些病例大部分为外伤所引起,本文报道9例部队战士因高强度俯卧撑训练致四边孔综合征.

  • 四边孔综合征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作者:陈又年;刘莉

    四边孔综合征是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在四边孔处受压而引起的一组极少见的临床症侯群.我科从1994年~2003年,共收治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 肩关节手术的神经保护

    作者:孙鸿斌

    肩关节手术合并神经损伤时有发生,常损伤的神经有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肩胛下神经等.为避免损伤到相关神经,手术医师应对肩关节周围的神经走形了然于胸.腋神经起自颈5/6神经根,从臂丛后束发出,在肩胛下肌前方走行,伴旋肱后血管向后外方走行,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主要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腋神经与肩胛下肌关系密切,在肩胛下肌下缘处易受损.肩胛上神经发自臂丛的上干,在冈上窝发两个分支支配冈上肌,在冈下窝支配冈下肌,同时有部分感觉支进入关节囊.肌皮神经发自臂丛外侧束,向外下方走行斜穿喙肱肌,后于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沿途发支支配以上三肌.肱骨上中段骨折时可导致该神经的损伤,表现为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分皮肤感觉的减弱.肩胛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主要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术中损伤神经的原因有牵拉、挤压、挫伤、撕裂、无意缝合等.在选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时,牵拉联合建时应避免过度用力,同时避免任何在联合建内侧的切割,以免损伤肌皮神经.在切开肩胛下肌时应保存期下部的纤维,此处易损伤腋神经.内收外旋肩关节可以使腋神经相对远离术区.经三角肌入路注意保护腋神经,尤其是肩峰下5cm处.在选用后侧入路行肩关节手术时应注意保护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术中如需切开下方关节囊时,尽可能在靠近盂唇1cm的范围内操作,以免伤及肩胛上神经.

  • 以重症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1例

    作者:许罡;汪栋;张传生

    病人男,54岁.出现眼睑下垂症状5周,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四肢无力,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症状,胸部CT检查发现右上纵隔3.0 cm×3.0 cm占位.以右上纵隔肿瘤伴重症肌无力入院,经皮立体定位纵隔肿瘤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倾向小细胞肺癌.肌电图检查面神经、腋神经、腓总神经低高频刺激均见波幅异常衰减现象.予以口服吡啶斯的明0.06 g每日3次后,眼睑下垂及四肢无力症状完全缓解.行EP、CAVE交替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两个疗程后,2002年11月手术治疗右上肺纵隔型小细胞肺癌,术后病理学检查为小细胞肺癌,以燕麦细胞为主.

  • 小针刀及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肩周炎

    作者:陈广语;陈萍;陈广义;王霞

    我们自2003年以来采用小针刀(汉章牌1型4号针刀)及肩胛上神经、腋神经阻滞疗法治疗肩周炎1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冈盂切迹腱鞘囊肿致肩胛上神经卡压一例报告

    作者:张启维;张耀南

    患者男,35岁.因右肩胛部酸痛不适5个月,右肩外展无力1个月入院.患者无外伤史,曾被诊断为"肩周炎"、"颈椎病",对症治疗无改善.查体:右肩外旋、外展能力较左侧明显减弱,冈下肌明显萎缩,冈上窝局部压痛,双上肢伸直前屈90°胸前交叉可诱发右肩胛部不适.肌电图示肩胛上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为20m/s.诱发电位振幅明显下降,冈下肌有纤颤电位,腋神经、三角肌正常.MR冠状位T2加权像示盂唇后上方的冈盂切迹处可见多囊性异常高信号,边界清楚,大约为1.1cm×1.7cm;盂唇后缘部分高信号,考虑盂唇后缘损伤(图1).

  • 胸背神经转移与腋神经吻接治疗三角肌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国兴;张立平;孙红;樊平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分别测量胸背神经和神经转移途径的长度,为胸背神经转移与腋神经吻合治疗三角肌麻痹术式的可能性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2具成人尸体,41侧,均为男性,测量胸背神经的起始点至前肌支入肌点的长度;于上肢下垂位从胸背神经起始点过腋鞘的后侧穿四边孔至其后缘,测量神经的转移途径.结果胸背神经平均长度为(12.47±1.20)cm,神经转移途径为(9.62±1.27)cm.结论胸背神经要比其转移途径的长度长,该术式是可行的.

  • 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及晚期功能重建

    作者:郝拽生

    上肢周围神经的不可逆损伤:臂丛神经根性脊髓撕脱伤;或其以下的分支神经干如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等的严重损伤,这种类型的损伤大多是在一期或二期失去了神经修复的可能性;即便修复了也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性,则其统称为神经的不可逆转性损伤.

  • 正中神经不可逆损伤及晚期功能重建

    作者:郝拽生

    上肢周围神经的不可逆损伤:臂丛神经根性脊髓撕脱伤;或其以下的分支神经干如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等的严重损伤,这种类型的损伤大多是在一期或二期失去了神经修复的可能性;即便修复了也失去了恢复的可能性,则其统称为神经的不可逆转性损伤.

  • 射频皱缩刀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腋神经表面温度的影响

    作者:方永刚;桂鉴超;王黎明;陶冶;马勇;陈巨鹏;于新民

    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射频皱缩刀对腋神经表面温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实验室进行.取10个新鲜肩关节标本(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分为肩关节持续冲洗和间断冲洗两组,模拟肩关节不稳定进行射频皱缩刀关节囊皱缩术.射频皱缩刀应用持续工作和间断工作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和1和2档能量设置,采用电动测温仪分别记录射频皱缩刀工作10,25,40,55,70 s及停止工作30 s时腋神经表面的温度.结果:①肩关节间断冲洗组:射频皱缩刀持续工作模式下,各个时间段腋神经表面温度升高较快,2 min以后均超过70℃,高达到85℃(3 min时),停止工作30 s,仍为82.3℃;射频皱缩刀间断工作模式下腋神经表面温度较持续工作模式升高慢(P<0.01),各个时间点均不超过60℃,高才达到58℃(70 s时).②肩关节持续冲洗组:射频皱缩刀持续工作模式下,皱缩能量为1档和2档时,在30 s时腋神经表面的温度不差异(P>0.05),而连续工作1 min以上,能量为1档时,各个时间点所测温度均比能量为2档时低(P<0.05);射频皱缩刀间断工作模式下,皱缩能量为1档和2档时,在10,25 s时,腋神经表面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40 s后,能量为1档时,腋神经表面温度比能量为2档时低(P<0.05).在肩关节持续冲洗和能量为1档时,射频皱缩刀在两种工作模式下,腋神经表面温度均不超过50℃.结论:在肩关节镜下行射频皱缩术时,腋神经表面温度会明显升高,持续冲洗、间断工作模式可降低腋神经表面温度;而间断冲洗、持续工作模式可能会损伤腋神经.

  • 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13例恢复三角肌功能的疗效分析

    作者:徐明珠;李春雨;张为众;孙鸿斌;崔树森

    背景:腋神经损伤后致三角肌麻痹,上肢外展功能受限,其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采取后位入路的神经移位移植方法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3例腋神经损伤且无任何恢复征象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4(18~55)岁,三角肌肌力为M0或M1即三角肌功能完全丧失.采用后入路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将桡神经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修复肩外展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肩外展功能恢复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经21(6~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的术后感染及血肿,肩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三角肌恢复M4以上肌力7例,M3肌力4例,M2肌M1肌力各1例,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到85%,均末出现伸肘功能障碍.说明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恢复三角肌功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方法,且本术式适用于臂丛神经部分损伤、腋神经损伤及严重的四边孔综合征.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