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海市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病例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任宏;李燕婷;张爱香;吴寰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HB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等疾病[1].目前全球约有3亿5千万HBV病毒携带者,每年有100~15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急性乙型肝炎转归的探讨

    作者:陈将南;吕秋琼;汤佳良;陶叶海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新近才被认识的一类免疫调节细胞,主要发挥抑制性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对此类细胞及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其与病毒性乙型肝炎急性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颗粒溶素mRNA定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钱琤;陈波;周晔;谷明莉;蒋廷旺;吴传勇;陈燕;邓安梅;仲人前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颗粒溶素(GNLY)mRNA的表达,探讨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关系.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40例急性乙肝患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PBMC的GNLY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 急性乙肝患者发病期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GNLY基因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患者GNLYmRNA与血清ALT、AST呈正相关.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GNLY mRNA的表达准确可靠.患者外周血GNLY基因表达水平与急性乙肝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外周血 DNT 细胞及 T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振华;鲍布和;王仁杰;任党利;张明华;刘冀琴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3+CD4-CD8-( 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慢性化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36例HBV感染者[33例无症状携带者( ASC )、28例急性乙型肝炎(AHB)、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25例中度CHB、22例重度CHB患者]及39名健康对照(HC)外周血中的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 ASC组、AHB组、HC组DNT细胞比例分别为5.43%±3.31%、4.75%±2.71%和4.82%±3.4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组和AHB组均低于CHB各组(由轻到重分别为7.97%±4.12%、8.41%±4.93%、11.36%±5.01%,P均<0.05),但ASC组仅显著低于重度CHB组(P<0.05),与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T细胞比例在轻度CHB组与中度C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均显著低于重度CHB组(P均<0.05)。 HC组、AHB组、ASC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随着CHB患者病情加重CD3+、CD3+CD4+CD8-( CD4+)细胞比例降低,CD3+CD4-CD8+( CD8+)细胞比例升高。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HBV感染者慢性化关系密切,且与CHB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 根据血常规和肝生化的五项指标早期鉴别诊断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秦忠豪;陈艳清;江波杰;程琳;周海东

    目的 根据患者的血常规和肝生化指标尽早区分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以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方法 收集132例急性乙型肝炎和27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存在差异的指标,将有差异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0.7的指标再根据cutoff值转化为分类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纳入回归模型的指标综合诊断急性乙型肝炎,计算敏感性和特异度.同时与AUC大的单项行Delong test,观察两者有无差异.结果 (1)急性乙型肝炎组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上升且AUC>0.7的指标有血常规的单核细胞百分比(M)、血小板计数(PLT),肝功能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上限(ALT/ULN)、天冬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上限(AST/ULN)、碱性磷酸酶/正常值上限(ALP/ULN)、谷氨酰转肽酶/正常值上限(γ-GT/ULN).(2)以上指标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LT/ULN、ALP/ULN、γ-GT/ULN、TBil这五项指标可用于急诊乙型肝炎的诊断,经修正后按cutoff值计分,分别为2、4、3、3、1,命名为MAART评分.该评分的cutoff值为8分,AUC为0.915,且较单项AUC高的ALT/ULN相比具有更好的敏感性84.85%和特异度83.39%,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确定HBsAg阳性但缺乏完整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的情况下,根据血常规和肝生化所得的MAART评分,可早期诊断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得以区分.

  • 血清抗HBc-IgM检测值对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周丰;姜婷;李莉;杨峻;施莉琴;傅青春;王晓今;倪鎏达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确诊为AHB,31例为CHB-AE.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数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绘制s/co值在区分AHB和CHB-A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得到s/co值在区分AHB与CHB-AE的cut-off值.结果 (1)AHB组和CHB-AE组患者血清ALT均值分别为(1564±1037)IU/L和(695±553) IU/L,两组间ALT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AHB组1月内HBsAg定量明显下降者有89例,约占入院HBsAg阳性患者的61%,CHB-AE组中无明显下降的病例;(3)AHB组的s/co值明显高于CHB-AE组.结论 AHB和CHB-AE组的s/co值测定可有效区分AHB和CHB-AE患者,当s/co值>11.79,患者为AHB的可能性较大,若同时伴有高水平ALT且HBsAg定量在1个月内明显下降,更支持AHB的诊断.

  •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 HBsAg 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海东;江红;陈艳清;臧国庆;李丹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患者 HBsAg 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急性乙型肝炎住院病例,按 HBsAg 转阴时间的长短分为 HBsAg 转阴时间较长组和较短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间、住院天数、有无长期大量饮酒、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 定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有无差异,然后将有差异的指标做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1.HBsAg转阴时间较长组的住院天数33.09±9.16 d、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例56.43±9.18%、总胆汁酸154.22±99.59μmol/L、HBsAg 滴度 log 值3.18±1.37、HBeAg 滴度 log 值1.32(-0.49~3.02)、HBV DNA 定量1.50×104(0~1.17×107)拷贝/mL 均高于对照组,P <0.05;2.HBsAg 滴度 log 值是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HBsAg 转阴时间的危险因素,OR 值为3.028,P <0.05。结论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HBsAg 转阴时间取决于 HBsAg 滴度。

  •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分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的差别

    作者:季媛媛;张琴;陶然

    目的 比较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5年9月期间的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12和354例),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淤胆组22例、非淤胆组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轻度39例、中度271例、重度44例3组;分别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各组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方面,急性乙型肝炎组13.75±4.35%、12.95(7.60~32.34)%比慢性乙型肝炎组10.34±3.39%、9.72(3.40~37.80)%明显升高,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淤胆组17.02±5.17%、16.48(9.30~30.50)%比非淤胆组12.95±3.74%、12.50(7.60~32.34)%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10.47±2.52%、10.15(5.80~16.71)%和中度组10.50±3.62%、9.80(3.40~37.80)%也均高于轻度组9.11±2.17%、8.60(5.54~14.51)%,均P<0.05;而中度和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分组间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 9例 HBsAg 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海东;庄育刚;张中琳;赵伟;江波杰;陈艳清

    目的研究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病例,以1:3的比例随机配对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病例,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结果1.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住院时间22.22±6.65 d较 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30.63±9.04 d缩短(P=0.007);2.HBsAg 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61.99±59.40μmol/L ,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il/TBil)44.80±11.1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LT/ULN)15.29±7.69,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上限(AST/ULN)3.78±2.13,总胆汁酸(TBA)45.60±63.05μmol/L ,HBeAg滴度0.51±0.31 S/CO ,HBV DNA定量0(0~1.61×102)拷贝/mL均低于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 HBsAg阴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肝功能损害较轻,HBeAg滴度和HBV DNA定量较低,住院时间也较短。

  • 抗HBc-IgM S/Co值对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的价值

    作者:聂苑霞;张潇;胡岳林;冯晓霞;徐莉英;郑冬春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抗HBc-IgM)S/Co值,判断其对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急性乙型肝炎(AHB)和6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HBc-IgM S/Co值,数据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当以ROC曲线得出的抗HBc-IgM S/Co值2.845作为分界点时,AUC值为0.853,相应的灵敏度为75.3%,特异度为80.6%;当以抗HBc-IgM S/Co值5.27作为分界点时,相应的灵敏度为42.9%,特异度为98.5%.结论 血清抗HBc IgM S/Co值为2.845时,对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大的判别价值.

  • 103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作者:杨国亚;陈科;王晖;谢青;谢敬东;庄炎;桂红莲;史冬梅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可有不同的发展和结局,成人急性乙型肝炎大多呈自限性,但5%~10%可转为慢性.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血清生化学和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以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机制.

  • 240例初治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赵琳;黄玲;王晶慧;吴标;王树军;张勇;王颖;陆志檬;许洁

    目的 分析初治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着重阐明基因型分布与病毒标志物及临床自然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住院初治乙型肝炎患者共240例,既往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载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PCR-测序的方法进行HBV病毒基因型的分型,对临床资料和病毒基因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40例乙型肝炎初治患者的籍贯分布于全国17个省市,其中男性患者占75.83%,HBeAg阳性患者占64.17%,急性患者占17.5%.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诊时HBeAg阳性率(78.57%比61.11%,P<0.05)和HBV DNA< 106拷贝/mL的比例(80.95%比36.87%,P<0.01)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其血清ALT水平也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29%比23.74%,P<0.0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的血清ALT小于10倍正常值上限时,其在治疗后期HBsAg阴转率较高.进一步对240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其中169例患者可检出基因型,C基因型略高于B基因型(59.17%比40.83%),未发现A型、D型或B/C混合型;C型患者中血清ALT水平低于10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型患者(79.00%比50.72%,P<0.01);40岁以上的患者中,C型比例明显高于B型(62.00%比39.13%,P<0.01).HBeAg阳性率、HBV DNA水平等因素在B型和C型基因型初治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初治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的比例较以往上升,HBeAg阳性率和HBV DNA< 106拷贝/mL的人数明显高于慢性患者;其HBsAg的转归与血清ALT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我国HBV基因型仍以B型和C型为主.C型患者中发病初期的血清ALT水平低于B基因型人群,40岁以上人群中C基因型比例明显上升.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巨细胞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漂移的研究

    作者:金磊;张纪元;张政;王福生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早期患者体内巨细胞病毒(CMV) CTL的数量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水平,探讨该信号途径对CMV CTL频率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合成识别CMVV抗原表位的五聚体,同时采集12例HLA-A2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用五聚体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MV PP65表位特异性CTL的频率及其表面PD-1分子的表达特点,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途径的方法,探讨PD-1分子的表达对CMV CTL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肝功能、HBsAg、抗-HBs和血清HBV DNA载量检测.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早期,患者体内CMV CTL的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01), 同时 PD-1分子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该分子的上调表达与CMV特异性CD8 T细胞的凋亡有关,而且阻断PD-1分子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能够有效恢复CMV特异性CD8 T细胞分泌因子IFN-γ的能力.结论 急性HBV感染造成异质性病毒CMV CTL的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且免疫抑制性分子PD-1参与并调节了CMV CTL的数量减少和功能的降低,提示在人的病毒感染早期,免疫抑制性信号途径参与的删除前存在的记忆性CD8 T细胞会为抵抗新病毒感染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提供更多的空间.

  • PD-1表达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波;张纪元;张政;王慧芬;王福生

    目的 观察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病毒特异性CD8+细胞(CTL)上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I)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合成4种识别HBV不同抗原表位的五聚体,同时采集16例HLA-A2阳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用五聚体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病毒特异性CTL细胞的频率及其表面PD-1分子的表达特点.同时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和血清HBV DNA检测.结果 所有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均表现出多特异性的CTL反应,且PD-I在这些细胞上表达明显上调,显著高于来自同一患者的巨细胞病毒(CMV)和Flu特异性CTL上PD-1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阻断PD-1/PD-L1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恢复HBV特异性CTL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PD-1分子的上调表达与转氨酶水平正相关.结论 在HBV急性感染过程中,尤其是在HBV基本被清除后,HBV特异性CTL细胞PD-1分子表达明显升高,有效抑制病毒特异性CTL分泌IFN-γ的能力,后者可能有利于避免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遭受更为严重的免疫损伤.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清除的临床观察

    作者:肖宏;吴景迪;陈晓飞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及临床转归的机制.方法 动态观察29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检测其T细胞亚群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患者HBV广泛抑制,两例患者HBV得到清除,随肝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HBV DNA在较短时间内转阴、HBeAg与HBV DNA几乎同时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有22例患者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11例患者HBsAg转阴,2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3+细胞、CD4+细胞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D8+细胞则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2.382,P<0.05).结论 非细胞毒机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早期HBV DNA的清除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对彻底清除HBV DNA、防止感染慢性化起更重要的作用.

  •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王艳苓

    本研究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乙肝患者慢性化的临床因素。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8年2月到2013年2月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165例急性乙肝,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前6个月乙型肝炎血清标记物阴性,在感染HBV后,HBV能在6个月内能被机体清除,血液检测相关指标阴性的乙型肝炎。HBV DNA 转阴及 HBeAg、HBsAg 发生转阴或血清学变化。其他嗜肝炎病原学指标均阴性,165例中男122例,女43例,年龄20~55岁,平均发病时间为(9.8±3.4)d,ALT(1370.9±765.3)U/L,TBil(124.1±78.6)μmol/L,平均治疗时间(44.6±6.8)d。

  • 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附2例病例报道)

    作者:李丹;江红;臧国庆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转归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因素.成年人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95%的患者能获得临床痊愈,其他病例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少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暴发性肝炎.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具有较成熟的经验,也有研究对急性乙型肝衰竭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探讨[1-2].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鲜有文献报道.

  • 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血清学鉴别

    作者:李阳;肖丽;杨秀珍;耿爱文;徐洪涛;咸建春

    本研究通过比较急性乙型肝炎(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在生化、体液免疫、病毒指标方面的变化,以探讨两者的鉴别指标.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2006-2009年住院的AHB患者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18~40岁,平均35.6岁,CHB急性发作者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25~56岁,平均40.3岁.诊断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和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的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病毒性(甲、丙、丁、戊型)肝炎及非病毒性肝损伤.

  • 抗HBc s/co值对鉴别急、慢性乙型肝炎的意义

    作者:方建凯;林彩文;陈立;林銮锋;赖静兰;傅俊;潘晨

    本文通过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HBc s/co值的差异,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探讨抗HBc s/co值对鉴别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福州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9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检测抗HBcs/co值.排除合并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疾病.

  • 急性乙型肝炎重型临床分析

    作者:张翠芳;吴勇波

    急性乙型肝炎重型比较少见,尤其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争议且临床报道也不多,为提高对其认识,现将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的急性乙型肝炎重型3例患者资料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住院的急性乙型肝炎重型患者3例,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为26~39岁,平均为31岁,全部患者发病前均无乙型肝炎病史.急性乙型肝炎重型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为急性肝炎乙型重型标准为:病前无乙型肝炎病史,2周内出现以下3项中2项:1.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腹水及其并发症(包括胸水等)者.2.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3.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152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