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MP4是个体化治疗肝脏疾病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马琳媛;王中峰

    【据《Hepatology》2014年2月报道】题:肝窦内皮细胞旁分泌信号调节HCV复制(作者Rowe IA等)
      HCV是引起全球肝脏疾病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可引起慢性肝损伤,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肝脏是由包括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的大而复杂的器官。肝细胞是HCV复制的主要场所,然而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CV复制周期中的作用仍未被探究。肝窦内皮细胞分泌因子可增加HCV的感染,文献研究证实骨形态形成蛋白-4(BMP4)即为内皮细胞表达的一种前病毒分子。重组BMP4促进HCV的复制,中和BMP4后可以终止肝窦内皮细胞介导的前病毒的活动。重要的是,VEGF-A通过作用于VEGFR-2激活p38 MAPK,从而负性调节BMP4的表达。来自伯明翰大学的Rowe IA等论证了在正常肝脏中VEGFR-2呈激活状态,而BMP4呈抑制状态,这与体外实验是一致的。相比之下,包括HCV感染的慢性肝脏疾病中可以发现内皮细胞的增生,作者发现内皮细胞VEGFR-2的活性减弱,而BMP4的表达随之增加。

  • 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降低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效应的组织学基础

    作者:王宪波;刘平;唐志鹏;李风华;刘成海;胡义扬;徐列明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菌丝提取物(Cordyceps mycelia extract,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防治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Wistar大鼠采用10/ìg/kg DMN腹腔注射持续4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并取1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即日起CME预防组大鼠(n=15)予0.74 g/(kg·d)CME灌胃(按冬虫夏草菌丝生药质量计算),1次/d,预防用药持续4周;CME治疗组大鼠(n=10)于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用药4周.分别于造模后3 d、2周、4周和造膜终止后2周、4周进行动态效应观察,肠系膜前静脉分支插管法检测门静脉压力(pressure of portal vein,Ppv);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窦壁CD44、第Ⅷ因子相关抗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á-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a-SMA)、层黏连蛋白(laminin,LM)、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ColⅣ)和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Ⅰ)表达.结果:预防用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CME组大鼠门静脉管径显著缩小,门静脉压力显著降低(P

  • 肝纤维化肝窦内皮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海军;郭顺根;贾文婷;庞奕晖;戚红丹;牛建昭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修复性应答.当损肝因素导致肝损伤时,肝内相关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经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形式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致使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ECM的生成大于降解,以致ECM过度沉积,从而引起肝窦毛细血管化,促使肝纤维化形成,故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损伤导致的HSC活化对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本文就肝纤维化时SEC对HSC的相关作用综述如下.

  •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作者:徐胜元;何凡;陈知水

    LSEC:是一群独一无二的器官常驻抗原提呈细胞.它们位于一个理想的解剖位置,能够高效而迅速地摄取外源性抗原,并通过其表面的MHC Ⅱ和Ⅰ类分子将处理后的抗原肽分别提呈给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使CD4+T细胞不能向Thl表型分化,甚至变为调节性T细胞; 使CD8+T细胞缺乏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不能大量分泌IFN-γ和IL-2.同时,LSEC还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诱导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和影响DC的功能.LSEC的这些功能终使机体达到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孙凯;刘志苏;孙权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供肝原发性无功能的主要原因,而肝窦内皮细胞由于其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和生理特点,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再灌注后活性氧的产生、白细胞的粘附迁移、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等方面阐述肝窦内皮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对如何防治展开初步探讨.

  • 肝窦内皮细胞与门静脉高压

    作者:吕立权;李松华

    SECs是肝脏內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内皮细胞,在门静脉高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ECs参与肝纤维化和肝窦毛细血管化,SECs形态和功能异常,导致肝内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之间平衡失调。肝内血管阻力增加,是门静脉高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简要概述肝窦内皮细胞参与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的机制。

  • 肝窦内皮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贾一韬;曾民德

    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是数量多的肝脏非实质细胞,占非实质细胞总数的44%~60%,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具有异质性.SEC与肝微循环、血脂代谢、内分泌代谢、内环境稳定、肝再生、肝细胞移植和肝癌发生等密切相关.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下调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导致肝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作者:孙丽杰;施宇光;张晓宇;舒梦妮;陈墨洋;于建武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窦内皮细胞(LSE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表达及LSEC功能的影响.方法 HepG2细胞或表达HCV核心蛋白的HepG2细胞与LSEC共培养.应用液体闪烁计数仪、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Western印迹检测LSEC SIRT1活性、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LSEC脂联素受体2(AdipoR2)、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第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分化抗原簇31(CD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CD14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联素、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与LSEC和HepG2细胞共培养组相比,LSEC和表达HCV核心蛋白HepG2细胞共培养组SIRT1活性(0.3±0.1比1.0±0.3,t=5.422,P<0.01)、mRNA(0.4±0.1比1.0±0.2,t=6.573,P<0.01)和蛋白(0.3±0.08比1.0±0.3,t=5.613,P<0.01)水平下降;脂联素[(3.41±0.61)比(5.82±0.87)μg/mL,t=5.556,P<0.01]分泌减少且AdipoR2蛋白(0.3±0.1比0.8±0.2,t=5.477,P<0.01)表达下降;eNOS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vWf蛋白(0.8±0.3比0.4±0.1,t=3.098,P<0.01)、CD31蛋白(0.9±0.2比0.3±0.1,t=6.573,P<0.01)、VEGF蛋白(0.9±0.3比0.5±0.1,t=3.873,P<0.01)表达增加;CD14蛋白(0.4±0.1比0.9±0.3,t=3.873,P<0.01)表达下降.共培养上清液中NO和SOD水平下降,ET-1和MDA水平升高. 结论 HCV核心蛋白下调SIRT1活性及表达,下调脂联素及受体表达,引起LSEC收缩和肝窦毛细血管化,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肝窦微循环障碍.

  • 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

    作者:郭杞兰;黄月红;陈治新;王小众

    目的:观察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3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kg ,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50% CCl4-蓖麻油混合液2 mL/kg ,每周2次,共8周;分别于造模第2、4、6、8周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肝窦窦壁结构,S-P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D31、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ol-IV)的表达。结果肝脏组织学证实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构建成功,6周可见纤维间隔形成;透射电镜显示,CCl4诱导2周时,部分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窗孔减少,内皮下未见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随着造模的进程,LSEC 窗孔进一步减少,部分甚至消失,第6、8周时局部肝窦内皮下形成连续的BM。同时,随着肝纤维化的进程,HA浓度逐渐升高,肝窦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主要成分Col-IV、LN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是逐渐形成的,LSEC失窗孔早于纤维间隔的形成,而肝窦内皮下基底膜出现在纤维间隔形成以后。

  • 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胡军;刘志苏;孙权;孙凯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离心淘洗技术在分离大鼠肝非实质细胞亚群中的应用

    作者:钱学敏;邱德凯;李恩灵;范竹萍

    目的采用离心淘洗技术分离纯化大鼠肝非实质细胞亚群.方法通过原粒肝脏酶灌注,准备肝非实质细胞悬液,离心淘洗,收集不同流速(20和40ml/min)的细胞群.结果经培养鉴定,流速21ml/min获得的为肝窦内皮细胞,40ml/min的为库普弗细胞,细胞纯度均大于95%.结论在本实验室,离心淘洗技术已能成功应用于肝脏细胞分离过程.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作者:乌云毕力格;乌云图;金山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多种机制参与其中,与许多临床病理过程相关,如肝脏手术、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及Budd-Chiari综合征等[1].其病理特点主要是由Kuffer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起组织细胞受损,同时钙超载、氧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活化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坏死、凋亡.另外,肝窦内皮细胞的损害导致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引起细胞坏死、凋亡等不可逆损害,终导致肝功能异常、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因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做一述评.

  •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郭杞兰;王小众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是肝窦壁的主要组成细胞,其独特的结构、免疫表型及功能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LSECs表面有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是肝细胞与肝窦血液间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慢性肝病中,LSECs失窗孔,内皮下出现基底膜,形成类似连续型毛细血管的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导致肝细胞损伤、细胞外基质(ECM)沉积、肝脏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变,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LSECs独特的结构及重要的功能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将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就LSECs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细胞再生中的作用

    作者:李美蓉;赵景民

    肝窦内皮细胞(LSEC)是先接触肝脏血流的细胞群,在肝细胞和血液间形成一个通透性屏障.肝窦缺乏基底膜,内皮细胞间缺乏紧密连接,内皮细胞上富有开放的窗孔.由于LSEC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决定了其在肝细胞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1].

  •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内皮素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金春;王鲁文;李新建;廖勇峰;胡希亚;龚作炯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导致肝脏HIRI的原因很多,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肝脏缺血期的低氧损伤;②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③继发于内皮细胞损伤的微循环障碍.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HIRI大鼠模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0含量的变化,探讨大鼠肝脏HIRI对氧自由基、NO、ET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慢性乙型肝炎时肝窦内皮细胞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郝菁华;石军;任万华;韩国庆;朱菊人;王书运;谢英渤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窦内皮细胞(SEC)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对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脏活检术,肝脏活检组织分别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慢性肝炎患者SEC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窗孔减小、减少,SEC下基底膜形成,SEC间出现细胞连接,SEC胞质内出现WP小体及SEC脱落现象.随慢性乙型肝炎病变程度加重,SEC形态改变愈为显著.SEC与淋巴细胞、库普弗细胞之间亦发生了密切接触.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SEC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可能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启动步骤.

  • 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王宪波;刘平;唐志鹏;陆雄;刘成海;胡义扬;徐列明;顾宏图;刘成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DMN)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壁病理变化及其与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用0.5%DMN每周连续3 d共4周12次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 d、2 d、3 d、1周、2周、4周、6周、8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分别取5只模型大鼠和3只正常大鼠肠系膜前静脉分支插管法测门脉压力(Ppv);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Ⅳ型胶原(ColⅣ)、层粘连蛋白(LM)和Ⅰ型胶原(Col Ⅰ)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正常大鼠肝窦壁ColⅣ阳性表达;模型组肝窦壁除ColⅣ阳性染色呈现为先弱后强外,LM和ColⅠ的沉积均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进行性增加,4周时表达为明显,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失窗孔和内皮下完整基底膜形成;模型组Ppv与肝窦壁LM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DMN大鼠肝窦内皮下基底膜是在功能性基底膜破坏的基础上,随着LM与新合成ColⅣ沉积以及两者结合的增加、加之Col Ⅰ的沉积而形成.

  • 肿瘤生长因子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631及黏着斑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小菁;吴红斌;傅华;黄明慧;任;敏

    目的观察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整合素α6β1表达及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活性的影响.方法用胶原酶原位灌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SEC,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细胞-ELISA和免疫沉淀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活性测定法,分别观察TGFβ1及PDGF对SEC表面整合素α6β1表达及FAK活性的影响.结果经TGFβ1及PDGF作用24 h后,α6β1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至48 h,表达继续增强,细胞中FAK的活性也明显增高(P<0.05),虽于48 h后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GFβ1及PDGF可促进SEC表面整合素α6β1的表达及FAK活性增高,可能是它们参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之一.

  • 肝窦内皮细胞的凋亡与移植肝保存再灌注损伤

    作者:邵堂雷;李宏为;蔡伟耀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并已成为21世纪普外科发展的重点.目前,长期存活率已接近70%,但仍有5%~15%的患者,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导致移植后肝功能衰竭而被迫再移植.现在,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已成为继排异反应之后第二大需再移植的原因.

  • 腺苷A2型受体在肝窦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于昕;陈炜;罗蒙;邱江锋;罗海峰;王祥瑞;Joan Rosello-Catafau;吴志勇

    目的:研究腺苷A2型受体在肝窦内皮细胞(HSECs)一氧化氮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将腺苷、腺苷A1型受体激动剂R-PIA和腺苷A2型受体激动剂CGS21680与原代培养的HSEC共培养20 min、40 min、60 min后,用RT-PCR测定HSEC eNOS mRNA的表达,并测定HSEC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腺苷和CGS21680都能促使HSEC内eNOS mRNA表达增加,提高HSEC内NO含量(P<0.05),而R-PIA却无此作用(P>0.05).结论:HSEC通过腺苷A2型受体的兴奋作用产生大量NO.

137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