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曹名波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大鼠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并在第4周、8周、12周末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结果MMP-2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窦细胞的胞浆,MMP-9主要位于静脉周围的肝窦细胞的胞浆.肝纤维化组MMP-2、MMP-9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造模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增加.结论MMP-2和MMP-9参与了肝纤维化的进展.

  • 辛伐他丁与心得安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比较

    作者:张素云;赵树忠;纪柯平;乔素云

    正常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生成和降解保持平衡,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是肝纤维化的基础,而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肝受损伤时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下,ECM合成增加,其中胶原含量明显增加,其他ECM成分如非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亦有增加,各种胶原可沉积在Disse间隙,肝窦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内皮细胞上窗孔的数量和大小减少,甚至消失,形成弥漫的屏障,类似于连续性毛细血管,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在肝细胞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他丁类药物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血管内皮机能,从而提示,他丁类药物可能成为门静脉高压有效的治疗方法.

  • p moesin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鼠肝窦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爱龙;杨镇;肖雪明;陈峰;顾恩郁;黄东航;林强

    目的:动态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鼠肝窦内皮细胞moesin表达水平的时相变化,探讨其与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腹部敷贴法感染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病性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正常对照组(A组,10只)外,78只成模小鼠分为血吸虫病组(B组,24只)、吡喹酮(Biltricide)杀虫片治疗组(C组,18只)、Rock抑制剂(Hydroxyfasudil)治疗组(D组,18只)、Biltricide +Hydroxyfasudil治疗组(E组,18只),分别于治疗第16周、19周、21周分批剖腹取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p-moesin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与A组相比,B组肝组织p-moesin蛋白表达量增加.给予药物干预后,D组、E组p-moesin蛋白降低,16周时为明显,但D组于19周开始逐渐恢复到原水平,而E组继续下降,明显低于D组.肝窦超微结构观察,药物干预21周时,C组与D组相比,肝组织炎性细胞明显减少,Disse腔内胶原纤维有所减少,但肝窦内皮细胞窗孔、肝窦内皮下基底膜无明显好转.E组与C组比较肝细胞器形态明显恢复,可见窗孔,未见基底膜.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窦内皮细胞通过p-moesin蛋白表达上调,参与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化,从而引起肝内微循环障碍.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鼠肝窦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爱龙;杨镇;肖亮;李岽健;牛丽文;王从俊

    目的:动态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鼠肝窦内皮细胞表达水平的时相变化,探讨其与肝窦内皮细胞下基底膜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腹部敷贴法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HE、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TGF、Ⅳ型胶原(ColⅣ)和层粘连蛋白(LN)在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应用彩色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鼠肝窦内皮细胞表达CTGF蛋白阳性或强阳性,肝窦壁LN、ColⅣ表达水平增高,且随着肝纤维化的发展,CTGF和LN、ColⅣ表达逐渐增强,肝窦内皮下基底膜逐渐增厚.图像定量分析两组平均吸光度值、平均灰度值和阳性面积比具有统计学差异;CTGF蛋白与LN、ColⅣ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小鼠肝窦内皮细胞通过CTGF蛋白表达上调,调控细胞外基质产生,导致ColⅣ、LN分泌增加,参与肝窦内皮下基底膜形成,从而引起肝内微循环障碍.

  • 肝静脉闭塞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谢薇;夏凌辉;洪梅

    肝静脉闭塞病(H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征为体重迅速增加、腹水、疼痛性肝肿大及黄疸等,严重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典型的HVOD一般在移植后一个月内发生,既往报道发病率为10%~40%,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100%.新近回顾性分析表明[1],HVOD的发病率为6.6%,而移植后100d内的死亡原因有24%源自HVOD.HVO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拟对HVOD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基于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评价黄芪来源成分的防护作用

    作者:赵志敏;黄恺;孙鑫;沈丽;刘成海

    目的:观察黄芪来源成分对氯化钴诱导SK-HEP-1细胞缺氧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800μM氯化钴作用于SK-HEP-1细胞24小时,诱导细胞缺氧损伤,不同浓度的药物成分作用于SK-HEP-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vWF表达,高内涵图像分析系统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细胞核形态及溶酶体变化,荧光探针法检测NO、NOS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vWF表达明显增加,细胞溶酶体平均荧光强度明显减弱,NO、NOS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药物处理后,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黄芪甲苷和黄芪皂苷Ⅱ组vWF表达显著下降,溶酶体和NO水平显著提高(P<0.05);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7-O-b-D-葡萄糖苷组vWF表达、溶酶体显著改善(P<0.05);芒柄花素和芒柄花素-7-0-b-D-葡萄糖苷组细胞NO、NOS水平显著提高,芒柄花素组细胞溶酶体荧光显著增强(P<0.05).结论:黄芪来源的7种成分均有防护氯化钴诱导的SK-HEP-1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但其作用基础存在细胞生物学差异.

  • 肝络与肝窦的关系探讨

    作者:马继征;王少丽;白宇宁;刘震;陈兰羽;刘绍能;姚乃礼

    肝脏通过肝络发挥其渗灌气血、溢泄浊邪功能.肝络病变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作为肝脏微循环基本单位的肝窦,其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表现,与肝络具有相似和相通性.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基于络病理论论治慢性肝病,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减轻或阻断肝窦毛细血管化病理进程.本文从以上角度探讨肝络与肝窦的关系.

  • 小柴胡汤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

    肝纤维化的产生是多种类型细胞、氧化压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一系列复杂作用的结果.其中参与的细胞主要有: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SEC)和枯否氏细胞(KC);生长因子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其他细胞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其中,KC和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步骤,TGF-β1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细胞因子.

  • 甘草抗肝窦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活性成分筛选

    作者:沈丽;陶艳艳;赵志敏;刘洪亮;刘成海

    目的:采用氯化钴(CoCl2)诱导肝窦内皮细胞SK-HEP-1缺氧模型,筛选甘草抗肝窦内皮细胞缺氧损伤的活性成分.方法:不同浓度CoCl2(12.5-1600 μM)与SK-HEP-1细胞孵育6h~72h,CCK8法与活性氧(ROS)检测评估CoCl2诱导SK-HEP-1细胞过氧化损伤.选择800μMCoCl2与SK-HEP-1细胞孵育24小时,同时加入不同浓度异甘草素、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二铵盐、甘草酸、甘草酸单胺盐、甘草次酸(0~100μM),E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800μM CoCl2作用24h可以显著诱导细胞缺氧并促进SK-HEP-1细胞ROS含量、抑制SK-HEP-1细胞NO含量及NOS活性,并显著抑制SK-HEP-1细胞的增殖.异甘草素、甘草酸二铵盐可显著改善CoCl2诱导的SK-HEP-1细胞缺氧及其增殖抑制作用,显著抑制NO含量及NOS,抑制ROS含量.结论:CoCl2可诱导肝窦内皮细胞SK-HEP-1缺氧并显著抑制其增殖,甘草单体成分异甘草素、甘草酸二铵盐可以显著抑制CoCl2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缺氧及其增殖抑制作用.

  • 金纳多对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作者:张水军;宋燕;赵永福;唐哲;屈清荣;邓中月

    目的探讨金纳多对大鼠供肝冷保存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SEC)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119只Wistar大鼠,随机取出7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另外112只分别作为供、受体,随机分为4个实验对照组(C1、C2、C3、C4)和4个实验组(E1、E2、E3、E4).实验对照组供肝保存于4 ℃ Euro-collins液,实验组供肝保存于含有0.2 g/L金纳多的4 ℃ Euro-collins液.C1与E1组、C2与E2组、C3与E3组、C4与E4组供肝冷保存时间分别为3、6、8、12 h,之后行异体原位肝移植.于受体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检测肝脏酶学、透明质酸(HA)、血浆内皮素(ET)水平,观察移植肝SE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门脉复流后60 min ALT、AST及门脉复流后15、30、60 min HA、E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上述指标均渐升高,但各实验组均低于对应的实验对照组(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门脉复流后60 min SEC的损伤较轻.结论 SEC的损伤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金纳多能够有效地减轻肝脏冷保存再灌注中SEC的损伤,改善供肝术后功能.

  • 加味四逆散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作者:赵晓娟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纤维化大鼠的预防效果并探索其防治机制.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病理模型组(17只)及加味四逆散组(13只),对病理模型组和加味四逆散组动物采用四氯化碳(CCL4)植物油溶液和乙醇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造模第6周起,每2周从病理模型组中随机处死1只大鼠作肝纤维化病理学检查.造模的同时给各组动物进行灌胃给药. 空白对照组及病理模型组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胃,加味四逆散组大鼠以加味四逆散15.625g/kg灌胃,每天1次.至病理模型组大鼠作肝纤维化病理学检查显示有2期以上肝纤维化形成,提示造模成功即停止给药.观察加味四逆散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窗孔大小及层粘蛋白(LN)表达的影响.结果:加味四逆散组大鼠SEC壁LN的表达明显减弱,SEC失窗孔减轻,窗孔变大,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结论:加味四逆散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阻止SEC膜上筛状窗孔变小,降低LN表达,进而抑制肝窦毛细血管化来实现的.

  • 健脾软肝方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的影响

    作者:陈文玲;陈文慧;杜良;朱晓松;姚政;石安华

    目的:探讨健脾软肝方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采用2mL/kg的30%CCL4与70%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2次/周,复制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用扶正化瘀方灌胃,健脾软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健脾软肝方灌胃.4周后,采用HE染色和Mallory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HA含量、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CD31、CD44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健脾软肝方干预后,光镜显示肝纤维化程度比模型组减轻;电镜显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直径变大、数目增多;HA含量降低(P<0.01),且高、中、低剂量组血清HA的降低随剂量的升高而变化,表现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CD44阳性及mRNA表达增高(P<0.05),CD31阳性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且表达量随剂量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健脾软肝方可减轻肝纤维化大鼠LSEC失窗孔的作用.

  • 扶正化瘀方增加毛细血管化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结构

    作者:谢知兵;余燕青;冯德云;谢建萍;刘菲

    目的:体外实验探讨扶正化瘀方对毛细血管化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窗孔变化的影响.方法:扶正化瘀方药物粉末以0.46 g/kg大鼠体质量的剂量配制成悬液,给予10只Sprague Dawley (SD)大鼠灌胃,采取二次重复给药方式,1h后心脏采血提取扶正化瘀方药物血清(扶正化瘀方组,n=10),同法以三蒸水灌胃10只SD大鼠,提取血清作为对照血清(对照组,n=10).两组血清均以10%的浓度配成培养基,以其培养体外传代的LSECs,观察不同条件下体外传代的LSECs vWF和CD31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电镜观察LSECs窗孔结构的变化.结果:1)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印迹结果均显示:扶正化瘀方组体外传代的LSECs表达vWF和CD31蛋白均较对照组明显下调,扶正化瘀方组vWF和CD31的灰度值分别为0.548±0.020和0.262±0.010,对照组分别为0.845±0.090和0.383±0.0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5.18,9.61,均P<0.05).2)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LSECs大部分窗孔处于闭塞甚至消失状态,而扶正化瘀方组LSECs表面窗孔的数目明显增多、增大.结论:扶正化瘀方可抑制肝窦内皮细胞vWF和CD31的表达,增加细胞表面的窗孔结构,具有潜在的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

  • 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

    作者:赵迎庆;王炳元;刘强

    目的 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 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束,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 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 从肝窦内皮窗孔理论探讨肝失疏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

    作者:靖林林;张丽华;许文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心主血脉的保证.认为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构成的肝筛结构可能是肝主疏泄,调节脂质代谢的超微结构;肝失疏泄,肝窦内皮细胞窗孔数量、结构及功能异常,能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继发的血管功能障碍,肝筛是肝失疏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结构.基于疏肝通络药物,发展维持肝窦内皮窗孔结构和功能或者促进复窗孔化的方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 鸡骨草防治大鼠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勤;蔡红兵;莫志贤;史珏;孙学刚;彭求贤;杨明会

    目的:探讨鸡骨草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代谢及其肝脏病理、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7.2 mg/kg)、绞股蓝组(16.2 mg/kg)及鸡骨草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高脂饲料喂养3w建立脂肪肝模型后,各药物组给予药物灌胃3 w并继续给予高脂饲料.第43天采血测转氨酶和血脂四项,并取肝组织作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或在体灌注后取肝组织固定,经处理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肝窦窗孔变化.结果:鸡骨草高剂量能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中AST、ALT、TC、TG、LDL-C并升高HDL-C含量,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亦观察到其肝组织形态以及LSEC窗孔恢复趋向正常,中剂量作用稍弱,低剂量效果不明显.结论:鸡骨草可调节高脂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改善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具有降脂、保肝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脂肪肝.

  • 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形态改变的动态研究

    作者:黄月红;郭杞兰;陈治新;陈运新;张莉娟;王小众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 N组,6只)和肝纤维化模型组( M组,32只)。 M组大鼠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蓖麻油混合液, N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2 mL/kg,每周2次,共4周。分别于造模第3天、1周、2周和4周处死大鼠,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s)窗孔与基底膜(BM)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SECs 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成分IV型胶原(Col IV)和层黏连蛋白(LN)的改变。结果:HE及Masson染色显示四氯化碳造模4周早期肝纤维化已形成。肝组织透射电镜显示四氯化碳造模第3天后开始出现LSECs窗孔直径变小及数目减少,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LSECs失窗孔现象逐步严重,至第4周时局部内皮下可见连续的基底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SECs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随着LSECs窗孔数目的减少而逐渐增强;基底膜成分Col IV于造模第2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并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LN于造模第4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结论:肝纤维化早期大鼠局部肝组织可见典型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肝窦壁内LN沉积是肝窦毛细血管化时形成连续基底膜的关键因素。

  • 大鼠原代肝细胞、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的同步分离与培养

    作者:李洋;蔡双明;张莉莉;李旭

    目的:探索和建立同步分离大鼠原代肝细胞、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并进一步鉴定和培养的方法。方法联合应用原位灌注、离体灌注、梯度密度离心和差速贴壁等分离方法,获取4种大鼠肝内原代细胞,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和墨汁吞噬实验等方法对所分离的各种原代细胞进行纯度鉴定。结果通过原位灌注结合离体灌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差速贴壁等分离手段,成功实现了大鼠原代肝细胞、星状细胞、枯否细胞以及肝窦内皮细胞的同步分离,且所得原代细胞得率、活力及纯度等指标均符合后续细胞实验要求。结论通过简易方法同步分离大鼠原代肝细胞、星状细胞、枯否细胞以及肝窦内皮细胞是可行的。

  • 肝窦内皮细胞与凋亡细胞相互作用对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

    作者:何栋;罗宇维;马骊;孙尔维

    目的 研究肝窦内细胞(HSEC)与凋亡细胞互相作用后促炎症因子分泌水平的变化.方法 紫外线诱导人淋巴细胞凋亡;对照组:体外人HSEC单独培养.实验组:人HSEC与同种异体凋亡淋巴细胞细胞直接共培养.两组均培养16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Luminex技术检测上清液促炎症性的细胞/化学因子水平,包括IL-2、IINF-γ、TNF-α.结果 实验组IL-2、IINF-γ、TNF-α分泌水平比对照组下调约50%,两组数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绪论HSEC与凋亡细胞作用后能使促炎症因子下调,调控局部免疫微环境,使免疫反应偏向耐受.

  • 丹参多糖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窦内皮细胞窗孔的影响

    作者:卢艳娴;宋雨鸿;徐霞;阳金;陈育尧;翁立冬;潘锦瑶

    目的:探讨丹参多糖(SMPS)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一氧化氮(NO)的水平,比较肝组织中小窝蛋白-1(Cav-1)的表达情况及LSEC窗孔的改变情况.结果:SMPS能降低血清中AST、ALT、NO的含量,减少Cav-1的表达,增加LSEC的数目,并其使窗孔孔径增大.结论:SMPS通过开放LSEC窗孔,改善肝窦微循环,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137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