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姿势选对再午睡

    作者:邢璐

    忙碌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常常使人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午睡便成了很多人一天工作的重要保证.但是午睡还有很多讲究,只有合理的午睡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很多上班族喜欢用手臂当枕头趴在桌上午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首先,趴着睡觉会影响眼部健康.枕在胳膊上时,眼球受到长时间压迫,会造成眼压过高、视力受损、眼球扩胀及眼轴增长,易形成近视或高度近视.长期趴在桌子上睡觉对脊椎危害也非常大,容易造成椎间盘退变,继而出现颈、腰背部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导致部分肌肉瘫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互动式头针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汪军;裴建;崔晓;孙克兴;倪欢欢;周翠侠;吴佶;黄美;季力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传统头针治疗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利用MINIMIZE分层随机软件,将70例脑卒中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为Ⅲ~Ⅴ级的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传统头针组,每组35例.互动式头针组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中2/5、顶颞后斜线中2/5、顶旁2线作为头针刺激区,且在实施头针治疗的过程中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头穴刺激区同互动式头针组,但头针治疗与康复训练分开实施,上午进行康复训练,下午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U-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U-FMA积分、WMFT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互动式头针组治疗后U-FMA积分改善优于传统头针组(P<0.05),互动式头针组Brunnstrom分级Ⅳ~Ⅴ级患者治疗2个月后WMFT积分、治疗后Barthel指数积分均较传统头针组改善明显(P<0.05,P<0.01);但互动式头针组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患者WMFT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积分的改善与传统头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对Brunnstrom分级Ⅳ~Ⅴ级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时间越长,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越明显;互动式头针对Brunnstrom分级Ⅲ级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与传统头针疗效相当.

  • 巨刺法结合双侧功能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益;邵凯

    目的 观察巨刺法与双侧功能训练并用的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7例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巨刺法结合双侧功能训练或患侧肢体针刺结合传统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上肢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FMA及ADL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巨刺法结合双侧功能训练的治疗方式在改善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进展

    作者:乐趣;屈云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约有30%-66%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是手部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2].在正常情况下,手部需要接受大量神经支配,完成很多精细活动和工作,但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功能的恢复效果常不理想,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进程较下肢困难且缓慢[3],成为卒中康复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脑卒中造成的手部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不断提高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治疗效果,是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方向.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用于脑卒中康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贺;闫兆宏;李贞兰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卒中后大约30%-66%患者出现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日常社会生活活动.早期的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然而对于恢复期遗留的上肢和手运动功能障碍,尚未找到一个系统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得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主要通过限制健侧上肢活动的同时,强化使用患侧上肢,以提高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进而促进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

  •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权辉;王彬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具备听理解力和良好认知能力,具有较高康复欲望和有可靠的家庭支持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8-70岁;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13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5例;按床位号随机分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组16例、Bobath疗法组16例.

  • 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作者:倪欢欢;胡永善;崔晓;黄德权;瞿佩玉;汪军;史骏超

    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肩痛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等上肢并发症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出现[1],发生率为16%-84%[2],偏瘫随后出现有肩痛、肩关节障碍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不利影响.我科2009年9月-2011年3月对34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无感觉障碍、无肩痛的患者每日采用自编的棍棒操治疗来预防肩关节障碍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赵军;张通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又称强制性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1].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2],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了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分析

    作者:何毅娴;华何柳;罗惠煌;刘恒炳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的康复方法为常规模式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效果96.67%高于对照组(χ2=6.275,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中肩部功能评分(95.71±1.32)分、手功能评分(97.21±1.51)分、偏瘫侧区腕肌评分(82.25±1.61)分优于对照组(t=6.984、10.122、8.637,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14±0.69)分优于对照组(t=6.127,P<0.05),以及生理领域(84.15±10.11)分、心理领域(86.11±10.56)分、社会领域(93.12±7.44)分等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10.024、11.368、16.124,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促进肩关节和手功能改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作者:李伟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 1月-2014年12月期间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强迫疗法,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为52.00%,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33±4.11)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78±5.5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疗法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小华;曾媛媛;曾小利;王玉龙

    目的 研究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16年8月~ 2017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有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综合治疗组、电刺激对照组以及针灸对照组.综合治疗组中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方法;电刺激对照组仅采用多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针灸对照组仅进行穴位针灸处理.分别观察三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综合治疗组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均高于电刺激对照组以及针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后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上肢恢复运动功能或是促进产生新的运动区,从而降低致残率,值得推广使用.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研究

    作者:宋成刚;张荣国;张俊;刘加丰;杨珩

    目的 观察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治疗)和治疗组(强制性运动疗法),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MA评分、改良Barther指数MB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急性期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建议临床推广.

  •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患者上肢运动障碍和电生理检测数据的改善效果观察

    作者:魏雁;巴玉兰;马璟;谢荣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CI)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电生理检测数据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CI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联合组、低频组、高频组和假刺激组;分别给予健侧低频联合患侧高频颅磁刺激,健侧低频经颅磁刺激,患侧高频经颅磁刺激,随机部位假刺激,14d为1疗程;治疗前、治疗2w、4w后,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的精细动作进行评分,测定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对比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①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低频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0%,高频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50%,假刺激组临床总有效率为4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2w、4w联合组FMA、MBI、MA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高频组和低频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假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组和高频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2w、4w后联合组CMCT和MEP明显短于其他3组,高频组和低频组CMCT和MEP明显短于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组和高频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刺激和低频刺激均可显著改善CI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功能,2者疗效相当,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高频或低频刺激,值得临床应用.

  • 软刷疗法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

    作者:徐佳敏;齐丽华

    [目的]观察软刷疗法在脑梗死上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77例病人,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软刷疗法,1个月为1疗程.[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ugl-Meyer积分高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血栓素A2-前列环素(TXA2PGI2)平衡方面也优于对照组.[结论]软刷疗法能改善脑梗死的病理环节,改善脑供血,改善脑梗死病人上肢运动功能.

  • 本期继教园地思考题

    作者:

    1.冠心病运动疗法的禁忌证是:A.不稳定性心绞痛 B.血压异常 C.心衰D.严重心率失常 E.急性胃肠炎2.影响透析患者运动能力的因素如下:A.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B.肌肉组织萎缩与肌力减退C.心输出量与肺活量的减少 D.透析时间的影响E.情绪与心理的影响 F.摄盐量的多少3.废用性骨质疏松症运动疗法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是:A.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进行运动训练B.循序渐进,防止训练过急C.训练处方依病情不同而个体化D.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E.适当的运用运动器械,防止运动再损伤 F.骨折手术后,牢固固定是运动疗法的前提G.加强局部锻炼,重视全身非固定部位训练H.运动训练可以间断 (请选择上述各题中哪一项答案是错误的)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吉莉;马跃文

    目的 观祭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例脑平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4周(6 d/周),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WEARO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间各测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的测评值FMA、WMFT、WEAROM和MBI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FMA、WMFT和WEARO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FES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及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吴保平;郭霞;刘晨;张晓伟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系统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1978~2006)、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6)、万方数据库、互联网上Goole学术搜索引擎和Pubmed 检索库检索关于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按照循证医学系统的评价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的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相关的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Fugl-Meyer评分比较所纳入分析的研究中经过作业疗法的康复治疗,治疗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MBI评分比较所纳入分析的研究中经过作业疗法的康复治疗,治疗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作业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合理的运用作业疗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有临床意义。

  • 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作者:黄静茹

    目的:探讨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为研究组患者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评分及运动功能分级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肩部功能评分、手功能评分、偏瘫侧区腕肌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运动功能分级为Ⅳ级以上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常规组患者中运动功能分级为Ⅳ级以上患者所占的比例,P<0.05.结论: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朱虎;孙克兴;邢春燕;吴绪波;黄光法

    目的 观察个性化推拿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21例脑瘫患儿采用个性化推拿治疗,并配合24 h肌张力姿势管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开始前1周)及治疗第1、2、3个月,采用PDMS-2运动功能量表测评上肢运动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精细运动原始分和精细运动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推拿配合24 h肌张力姿势管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 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猛;徐文东;邱彦群;华续赟;蒋苏;徐建光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健侧颈7(C7)神经移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一侧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可行性.方法 取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即健康对照组(n=8);脑外伤模型组(n=8);脑外伤+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至瘫痪侧颈7神经根组(n=8).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4周、6周、8周、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12个月,采用抓取实验、肢体不对称实验等动物行为学方法,评价大鼠瘫痪上肢损伤程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行为学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各实验组大鼠瘫痪上肢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恢复.术后3个月健侧颈7神经移位组大鼠瘫痪上肢功能优于脑外伤模型组.术后7个月,各实验组大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趋于稳定,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优于B组.结论 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上肢功能障碍是可行、有效的.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