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糖尿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血脂和载脂蛋白的研究

    作者:韩令川;田浩明;任艳;李秀钧;王嘉南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家系中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正常糖耐量的一级亲属(NFDR)的血脂和载脂蛋白(A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9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家系中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7名NFDR,以及45名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对照者(NC)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Ⅰ,ApoB100,ApoCⅢ和ApoE水平.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的TG显著高于NFDR和NC,NFDR的TG水平也显著高于NC[3组分别为(1.85±1.31)、(1.39±0.91)、(0.92±0.45)mmol/L,均P<0.05].(2)2型糖尿病患者和NFDR的HDL-C水平都显著低于NC组[3组分别为(1.17±0.29)、(1.23±0.28)、(1.43±0.27)mmol/L,均P<0.05].(3)2型糖尿病患者ApoCⅢ水平显著高于NFDR与NC[3组分别为(0.14±0.09)、(0.11±0.04)、(0.10±0.03)g/L,均P<0.05].(4)糖尿病组TC、LDL-C、ApoB100虽高于NFDR和NC,ApoAⅠ水平低于NC,但均无统计学意义,ApoE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5)2型糖尿病患者与其子女配对后,其TC、LDL-C和ApoB100显著高于其子女(均P<0.05),而TG、ApoCⅢ有升高趋势,HDL-C有降低趋势.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NFDR有着和2型糖尿病患者相似的血脂异常:即TG升高和HDL-C降低,TG升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非糖尿病同胞血糖、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变化

    作者:吴松华;项坤三;林辛;赵红华;李杰;陆俊茜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DM)一级亲属(一级亲)成员中有关胰岛素(INS)作用和分泌的8个参数水平的变化.方法 以320个2型DM家系中347名一级亲非DM非糖耐量低减(IGT)同胞为观察组,326名非DM非IGT的同胞配偶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空腹和2小时血糖,INS、C-肽及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稳态模型评估(HOMA-B).结果 总组比较,一级亲的HOMA-B降低,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增高(P分别为0.002 6和0.000 2).进一步发现差异表现在≥40岁亚组,除HOMA-B和FPG有类似总组比较所见的变化外尚可见到在给于 75 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INS和C-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19、0.030和0.037).尤其表现在40~60岁和BMI 22~27亚组.结论 2型DM一级亲非DM、非IGT同胞,尤其超过40岁的成员在出现明显的糖耐量减退前已存在INS作用和分泌的轻度减退.

  • 一例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其系谱分析

    作者:刘军;胡维诚;刘玉梅;李莉;陈融

    目的 报道1例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其系谱分析结果.方法 根据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症状和血脂检查资料.结果 先证者男性初诊时为6岁,血清胆固醇浓度为21.3 mmol/L,出生时即有黄色瘤,之后多处出现黄色瘤,并有角膜环和主动脉瓣狭窄,多次发生心绞痛.8岁时首次发生心肌梗死,10岁时在冠脉搭桥术后猝死.可确诊为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检查患儿3代22人,根据血脂和临床表现确诊11例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系谱分析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结论 证实1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系谱.

  • 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家系的基因分析研究

    作者:熊革;刘坤;戴鲁飞;郑炜;郜永斌

    目的 研究先天性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的一个家系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原因.方法 在患者家系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极化活性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ZPA)调控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 体检发现,患者存在单侧或双侧拇指的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部分患者还可合并轴前和轴后的多指畸形.病因研究提示,在所有患者ZPA调控序列的第105位碱基对上发现了C→G的点突变.结论 复拇合并三指节拇指畸形家系患者由ZPA调控序列的第105位碱基对上C→G的点突变所致.

  • 一个Kennedy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赵玫;张社卿;王文章;徐晓云;丁素菊

    目的:报道经基因诊断证实的一个Kennedy病家系,并对其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讨论,建立关于Kennedy病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方法:展开完整的家系调查,共检查3代41位个体.对先证者进行肌酶谱、肌电图、内分泌功能检查、神经肌肉活检.采集外周静脉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一个外显子的CAG重复数.结杲:先证者(Ⅲ-11个体)CAG重复数为54;1例患者(Ⅳ-2个体)CAG重复数为55;1例症状前个体(Ⅳ-8个体)CAG重复数为54.此外,还发现3例女性携带者(Ⅲ-6个体、Ⅲ-3个体、Ⅲ-15个体).先证者肌酶增高,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血睾酮增高,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肌肉活检表现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Kennedy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基因诊断是金标准;本病病程进展缓慢,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延髓麻痹相比病程明显延长,预后相对良性.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系相关卵巢癌1例报告

    作者:王琼英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8岁,因"下腹部逐渐增大1个月,加重伴纳差1周"于2010年8月15日收住入院.患者平素体健,无激素等特殊用药史,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体质量明显增加(约30 kg).患者父母体健,但有3位亲属(爷爷及2位姑母)分别患直肠癌、乳腺癌并直肠癌、卵巢癌,且均病故.入院后查体:体温37.5℃,脉搏85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8/65mmHg(1 mmHg=0.133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 中国家族性烟雾病的临床特征

    作者:张正善;张睿;段炼

    目的:探讨中国家族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家族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研究期间收治的1108例烟雾病患者中,87例(7.8%)为家族性烟雾病患者,汉族及少数民族均有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1.02,首发年龄为8个月~59岁,存在2个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5~9岁和30~34岁,常见的首发症状为脑缺血(74.7%)。1级亲属受累多见(78/87,89.66%),其中同胞共患多(38/78,48.72%),父系传递(21/78,26.92%)和母系传递(19/78,24.36%)的比例相近。结论中国家族性烟雾病存在2个发病高峰年龄,首发症状主要为脑缺血,主要见于1级亲属。

  • 反常性痤疮一家系nicastrin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肖学敏;徐浩翔;惠云;张晓峰;何艳艳;李诚让;王宝玺

    目的 研究一家系2例汉族反常性痤疮患者γ分泌酶基因的突变.方法 提取家系中5名成员(2例患者、先证者父亲、2例目前未发病者)的外周血DNA,扩增nicastrin蛋白(NCSTN)、早老素(PSEN)1、早老素增强子(PSENEN)、前咽缺陷蛋白(APH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以100例无关系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比较先证者皮损与4个健康对照NCSTN基因mRNA表达差异.结果 检测到2例患者血样DNA存在NCSTN基因中第477位碱基发生C→A的杂合突变,即c.477C>A,其余3名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未发现相应突变;查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也未发现此突变.另外,先证者皮损NCSTN mRNA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结论 NCSTN基因新的无义突变c.477C>A是该反常性痤疮家系的致病突变,并可能通过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导致该基因功能失活.

  • 酪氨酸血症Ⅱ型一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分析

    作者:苏婷;王宏伟;孙蔚凌;孙亚琪;鲁严;张美华;崔婷;赵辨;葛以信;陈怡雯;苏忠兰

    目的 报道一个酪氨酸血症Ⅱ型家系,并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分析1例10岁男性酪氨酸血症Ⅱ型先证者临床资料,收集其家系3代19人的血液、尿液标本,检测血、尿氨基酸含量;提取家系全部成员基因组DNA,检测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基因突变.结果 患儿出生2个月后开始出现畏光,其后症状逐渐加重.6岁时,出现眼睛畏光疼痛.8岁时,手指指尖及足底等部位出现线状角化性斑块,触痛明显.眼科检查:角膜染色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指、足底多发线状角化性斑块.血液酪氨酸含量825.64 μmol/L,尿液对羟基苯乳酸161.4μmol/L.TAT基因检测示患儿2号外显子第236位碱基G突变为A,致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c.236G>A,p.Gly79Glu);10号外显子第1141位碱基G突变为T,致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c.1141G>T,p.Glu381*).该家系中仅患儿患病,父系家族中部分成员携带c.1141G> T(p.Glu381*)突变,母系家族中部分成员携带c.236G> A(p.Gly79Glu)突变.结论 在国内首次报道1例氨基酸血症Ⅱ型,在TAT基因上发现2个新的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患儿发病的致病突变.

  • 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两家系OSMR基因突变

    作者:郭独一;康天济;闫慧敏;赵惠娟;姜薇

    目的 检测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两个家系OSM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两个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技术扩增两例先证者及其家属OSMR基因1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第1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5号外显子发生c.2081C>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P694L改变,家族中其他4例患者均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第2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1号外显子发生c.1538G>A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G513D改变,其母亲也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突变位点与疾病符合共分离.两家系中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OSMR基因p.P694L和p.G513D突变可能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有关.

  • 毛囊闭锁三联征一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任伟萍;王李云;梅爱华;陈岚;邓云华;陈兴平

    目的 研究一个毛囊闭锁三联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 依据确诊的毛囊闭锁三联征先证者对该家系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外周血标本.运用PCR扩增早老素1(PSEN1)、单过性跨膜蛋白(NCSTN)和早老素增强子2(PSENEN)的所有外显子,经测序与比对后鉴定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结果 该家系共有3代14人,其中6人患病(男4例,女2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4例现存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分析表明,患者临床表型差异显著.对3个基因的DNA测序分析发现,NCSTN基因6号外显子存在c.647A> C(p.Q216P)错义突变,且在该家系中基因型与表型呈完全共分离现象.同时检测100名健康对照,未发现该突变.检索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网站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库,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存在一个新的错义突变,即NCSTN基因6号外显子c.647A>C,这可能是该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 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林永丽;吴瑾;许文嵘;李中明;何韶衡;范卫新

    目的 探讨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该家系成员及50例毛发外观正常者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PCR扩增hHb1、hHb3、hHb6外显子1和外显子7,DNA直接测序检测突变位置.测序结果采用BLAST软件在互联网上进行比对.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干结构.结果 扫描电镜下,病发呈典型的念珠状表现,狭窄部见明显的纵嵴和纵沟,病发毛小皮厚薄不均,其中1例病发大部分皮质和髓质消失.经网上比对分析,该家系患者hHb6外显子7第128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取代,导致第430位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即R430Q).而该家系中未患病者和50位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该突变,hHb1、hHb3外显子1和外显子7及hHb6的外显子1未发现突变.结论 hHb6外显子7的R430Q错义突变是一种新的突变,可能与该家系的发病有关.

  • 五个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特点

    作者:张学奇;杨森;郭勇;林达;林国书;杨春俊;李明;李诚让;李卉;王中影;葛宏松;张学军

    目的调查5个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而分析3种类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当5个家系先证者的临床诊断明确后(主要诊断依据是特征性皮损和组织病理),现场调查家系资料,对每个家系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临床检查和遗传调查.这5个家系包括3个播散性浅表光线性汗孔角化病(DSAP,共266人,其中患者100例)家系,1个散发性跖汗孔角化病及播散性汗孔角化病(PPPD,共90人,其中患者26例)家系和1个经典斑块型(PM,共34人,其中患者17例)家系.结果5个家系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都具有以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萎缩的典型皮损,有角化不全细胞柱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种亚型,每一类型各有自身特色.DSAP型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疾病初发年龄较其他类型早(一般8~20岁),初发皮损在颜面部.PPPD型初发年龄为14~20岁,初发皮损为掌跖部或面部,初发皮损为掌跖部者病情较重,初发皮损为面部者病情较轻.PM型的初发年龄较迟,为20~30岁,初发皮损为前臂、手背、耳际和前额等非特定部位.PPPD型家系和PM型家系都有汗孔角化病不同类型的共存现象.结论汗孔角化病是一种具有不同表现度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多种临床类型和不同的遗传基础,不同临床类型间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而且不同临床类型可共存于同一家系内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

    关键词: 角化病 汗孔 系谱
  • 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一家系ATP2A2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王唯嘉;康晓静;王朋;普文静;于世荣;赵娟;梁俊琴;梁胜男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一家系患者ATP2A2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49人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44名家系成员和10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和DNA测序对该家系进行ATP2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11例患者在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即第1288-1位碱基由G突变为A,而家系中33例正常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发病可能是由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所致.

  • 一个CRYAA基因突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

    作者:丰亚丽;邢立臣;胡莹;周欣荣;原慧萍

    目的 研究一个四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调查研究.采集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3例患者和1例表型正常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收集100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各5 ml作为对照,提取所有参与者基因组DNA.选择与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相关的八个致病基因(CRYAA、CRYAB、CRYBA1、CRYGC、CRYGD、CRYGS、GJA3、GJA8)作为候选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毗邻内含子.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寻找突变位点.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及患者均在CRYAA基因第1外显子发生c.160 C>T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晶状体蛋白第54位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R54C).该家系中参与研究的1名表型正常者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无此基因突变.结论 CRYAA基因c.160 C>T(p.R54C)突变是导致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的主要原因.

  • TEN与Stevens-Johnsons综合征合并SLE抢救1例

    作者:贾亚利;苏明;吴黎明

    多形红斑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皮损形态可以分为三种:红斑-丘疹型、水疱-大疱型和重症型即Stevens-Johnsons综合征。 Stevens-John-sons-综合征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neerolysis,TEN)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系谱性疾病,皮肤剥脱面积小于10%为Stevens-Johnsons综合征;面积在10%~30%之间为TEN与Stevens-Johnsons综合征;大于体表面积的30%为TEN。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了1例皮损面积在25%左右体表面积的患者,并且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病史又刚过围产期,病情危重。报道如下。

  •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中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的突变筛查

    作者:胡继元;廖荣丰;杨森;方巧云;周伏圣

    目的 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粉尘状白内障家系进行β-晶体蛋白基因(cryba1、crybb1)的突变筛查.方法 对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研究,通过直接测序,筛查此家系中全部患者的cryba1基因、crybb1基因外显子以及临近的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结果 直接测序后发现该粉尘状白内障家系cryba1基因和crybb1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临近的内含子中,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 该表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并非是由这两个β-晶体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 非综合征型少牙畸形的临床特征

    作者:崔娟娟;梅陵宣;李午丽

    目的 对少牙畸形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系谱分析,总结先天缺牙的遗传方式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少牙畸形病例,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口腔检查,摄曲面断层片;了解家族史,绘系谱图;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先天性少牙畸形有家族性的,也有散发的,患者常伴有余留牙的形态异常、前牙间散在间隙.家族性缺牙患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仅有1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 先天缺牙家系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表现包括缺牙牙位、牙冠形态等;先天缺牙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及咬合关系,危害患者身心危害.

  • 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临床及遗传特点分析

    作者:陈建军;杨森;崔勇;梁燕华;董普玲;张学军

    目的了解中国人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HED)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HED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特点分析.结果①HED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中国人HE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甲发育不良、毛发缺陷、掌跖角化(或牙齿发育不良)三联症;患者在出生时或婴幼期发病;③同一家系中不同的患者表现度不同;④家系Ⅲ出现"不规则显性"情况;⑤除家系Ⅱ患者伴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及先天性白内障及家系Ⅶ中先证者伴有癫痫以外,其它家系基本不伴发其他疾病;⑥除遗传之外可能是妊娠期亲代一方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有关;⑦家系的报道以小家系多见,一些家系中男女患病的比例不等.结论HED是一种高度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是以甲发育不良、毛发缺陷、掌跖角化过度(或牙齿发育不良)三联症为特征,可合并其他症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CYLD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吕红莉;黄一锦;周东;杜玉凤;赵小燕;梁燕华;权晟;刘琴;吴要群;常小丽;周伏圣;方巧云;沈玉君;高敏;杨森;张学军

    目的 研究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的CYLD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CYLD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该家系所有患者均出现CYLD基因c.2711C>T(p.P904L)错义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未发现序列改变.结论 CYLD基因的错义突变c.2711C>T(p.P904L)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

312 条记录 13/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