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噪声作业工人血浆热休克蛋白70抗体水平与听力损伤关系的研究

    作者:郑建如;邬堂春;杨秋玲;姚惠琳;罗启华;刘锦荣;杨杪

    生物体在接触到高温、毒物、及其他应激因素后,将迅速启动高程序化的热休克反应,其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热休克蛋白(HSPs)诱导合成或合成增加.其中相对分子质量在70×103的热休克蛋白在正常细胞中水平较低,而在应激状态下可显著升高,因而HSP 70成为受关注的一种热休克蛋白[1-3].

  • 热休克蛋白、免疫及针灸

    作者:程金莲;张露芬

    1 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形成热耐受性以防御随后发生的热休克或其他紧急状态。这一现象早(1962年)是由Ritossa发现的,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并有转录活性。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相关的某些化学修饰引起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其后的研究表明,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理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由此引入了应激蛋白的概念。“热休克反应”不仅表现了它对物种的普遍性,而且对不同的应激条件也具有反应的相似性,因而,“热休克反应”更确切地应称为“应激反应”。 目前已发现的HSP已有10多种,Morimoto[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 0及小HSP等4个家族。此外还有分子量100~100kD而性质不同于上述家族的大分子HSP。不同的应激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动物可致不同比例的HSP产生,近几年已陆续证实HSP的诱导现象存在于从细菌至人的整个自然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混乱,近Schlesinger [2]提出了HSP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1)它的合成是由于环境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而引起,特别是温度变化高于正常几个摄氏度的条件下;(2)它的编码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域含有14个碱基对组成的保守序列,称为Pelham盒。这一序列起HSPmRNA转录启动子的作用。

  • 麻醉对小鼠热休克反应的影响

    作者:徐存拴;周爽;李三强

    目的通过分析麻醉状态和清醒状态小鼠在相同热休克条件下的热休克反应异同,了解整体调控在生物热休克反应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经40、42、44和46℃,分别处理清醒状态和麻醉状态小鼠30min,于正常饲养条件下恢复24 h后,检测其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差异及酸性和中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变化.结果当热休克温度为44~46℃时,清醒状态小鼠肝脏的HSP70合成能力下降,而麻醉小鼠肝脏保持较强的HSP70合成能力;两组小鼠肝脏的酸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基本与HSP70合成正相关,中性蛋白水解酶活性基本与HSP70合成负相关.结论麻醉状态小鼠肝脏的热休克耐受性大于清醒小鼠;小鼠肝脏的热休克反应受整体和细胞两个水平调控,并涉及除HSP70合成以外的其他生化活动.

  • 小鼠不同组织器官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顺利;魏纪东;陈晓虹;张文学;张新胜;徐存拴

    目的研究热休克恢复期小鼠大脑、垂体、肾、肾上腺中HSP70的表达规律. 方法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动物:1.分别以40℃,42℃,44℃,46℃热休克处理30 min,恢复2 h和8 h; 2.以46℃热休克处理30 min,恢复2、4、6、8、12、24、48、72 h,以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HSP70的表达. 结果 1.42℃,44℃,46℃均能诱导肾、肾上腺表达HSP70,44℃、46℃可诱导大脑、垂体表达HSP70,但均以46℃组阳性免疫反应面积大(P<0.01); 2.HSP70的合成高峰在大脑和垂体为热休克恢复期4~8 h(P<0.01),肾和肾上腺为8~12 h(P<0.01); 3.HSP70阳性免疫反应定位于大脑神经膜和郎飞结,垂体神经膜,肾小管、肾上腺网状带和束状带细胞质,肾中HSP70阳性免疫反应肾小管较肾小球强,肾髓质较肾皮质强. 结论热休克反应中不同组织器官HSP70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性;HSP70合成迅速且降解缓慢;大脑和垂体有较强的耐热能力.

  • 热休克蛋白在心理应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作者:朱熊兆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又称应激蛋白,是生物细胞在受高温、病原体或其它多种损伤因素的应激剌激后发生热休克反应所产生的一组蛋白质.热休克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对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按其分子量大小分为以下几个家族: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菊;汪明明;徐皖苏;崔速南;赵胜梅;李晓迎;刘春华

    泛素蛋白酶体是近来备受关注的调节机体蛋白质降解与功能的重要系统,其在细胞分化、抗原提呈、细胞凋亡、热休克反应、蛋白质的翻译转录和免疫介导等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

  • 热休克联合OK-432处理PANC1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抗癌实验

    作者:刘文佳;邹晓平;曹俊;张斌;陈敏;魏小雷

    4±0.98)%,对SGC7901几乎没有杀伤作用.结论 经热休克联合OK-432处理后PANC1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生物活性增强,其刺激的自身淋巴细胞可产生高效特异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 HSP70生物学特性及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意义

    作者:崔彦;董家鸿

    1962年Ritossa在制备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的过程中,因疏忽而调高孵箱温度,结果从25℃至30℃的环境变化中观察到特异的染色体松解现象,提示某些位点转录活性增加,称之为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1974年Tissieres用放射自显影证实热休克反应中转录合成一组特殊蛋白质,命名为热休克蛋白(hot shock proteins, HSPs).1993年Udono等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来源的HSP70具有抗肿瘤特异性免疫机能后,其生物学功能和免疫治疗前景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1,2].HSP70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亦方兴未艾,现就此综述如下.

  •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

    作者:童华生;段鹏凯;张兴钦;万鹏;安晓庆;唐丽群;苏磊

    目的 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 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 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 针灸预处理的心肌保护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熊英;顾一煌;吴云川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Murry[1]及Currie[2]等分别发现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与热休克反应(heat shock response,HSR)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以来,有关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的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调动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的主要研究措施已从经典的IPC拓展到温度预适应、药物预适应[3]、远隔部位预适应[4.5]、缺血后适应[6]、运动预适应[7,8]等领域.

  • TC-1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雷杰

    TC-1基因是癌基因家族的重要一员.广泛表达于脊椎动物,高度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新的研究表明,TC-1基因编码一种含有106个氨基酸的固有无序蛋白,该蛋白COOH端三个区域(D44-R53、K58-A64、D73-T88)易形成紧密的螺旋结构,增强其与目的 蛋白的结合能力,促进细胞癌变和抗脱落凋亡,调节炎性反应和热休克反应.

  • 热休克蛋白70和缺血性脑损伤

    作者:褚文政;王维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内,因受热和其他应激因素(如缺血、缺氧、重金属离子、病毒感染、过氧化氢、氧自由基、氨基酸类似物、理化有害刺激等)作用后,发生热休克反应而产生的一类新的蛋白质.目前证实约有二百余种因素能刺激热休克蛋白的产生,故又称应激蛋白.

  • 热休克蛋白70与急性胰腺炎

    作者:窦艳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是一组在应激状态下由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蛋白,在正常和应激状态下参与蛋白折叠、运输、移位、分解和组装.1962年,Ritossa首先发现黑腹果蝇幼虫唾液腺在温度骤变过程中产生热休克反应 [1].当细胞从25℃加热至30℃,在染色体的特定区域会发生松散现象,这些松散区域提示编码HSPs的基因发生转录[2].

  • 热休克蛋白与热休克反应(-)

    作者:王晓临;徐存栓;张宝琛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良环境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称为应激蛋白或分子伴侣,其中HSP70具有重要的细胞作用,如抗逆性,分子伴侣及抗氧化.各种应激因子引起的应激反应被称为热休克反应,是一种以基因表达和调控变化为主的细胞应激反应.本文重点介绍HSP70的分类、结构、基因调控及功能.

  • HSF1的抗炎症作用机制

    作者:王玉玺;敖杰男

    目前,已经发现4种热休克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HSF),除HSF3存在于鸟类基因外,其它三种(HSF1、HSF2、HSF4)可见于哺乳动物细胞,不同种类的HSF结构上相似,但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HSF1可以被热应激、氧化应激、化学应激和生理应激等激活,主要介导热休克蛋白(HSPs)合成,HSF2在发育和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调节热休克基因的表达,HSF4可能阻遏某些蛋白质的表达,其基因突变与白内障的早发形式密切相关[1].其中HSF1对机体炎症的保护作用除了通过诱导保护性基因表达上调来实现外,还可通过抑制损伤性基因表达下调来实现.

  • 热休克预处理对严重烫伤大鼠胃黏膜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红艳;吕农华;谢勇;郭光华;詹剑华;陈江

    目的 探讨热休克预处理(HS)对严重烫伤大鼠胃黏膜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观察热休克预处理对严重烫伤大鼠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mSO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mCCO)活力的影响.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组(40只):烫伤后即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另取8只大鼠不致伤作为空白对照(伤前);HS组(40只):于烧伤前20 h行热休克预处理,另取8只行热休克预处理不烫伤,作为实验对照(伤前).各组于伤后3、6、12、24、48 h处死大鼠(每组每时相点8只大鼠)后留取标本检测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UI)、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mSOD、mCCO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大鼠严重烫伤后胃黏膜损害明显(伤后24 h UI值12.7±1.9),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显著,mSOD和mCCO活力随烧伤时间延长而降低,伤后24 h分别降至0.64±0.05、0.28±0.04.热休克预处理能诱导烫伤大鼠胃黏膜HSP60和HSP70表达显著增加.伤后24 h分别为0.53±0.08和0.64±0.09,明显高于烫伤组0.31±0.04(P<0.05)和0.27±0.04(P<0.01),并明显减轻大鼠严重烫伤后急性胃黏膜损害(伤后24 h UI值6.3±0.7 vs 12.7±1.9,P<0.01);热休克预处理能显著降低胃黏膜mSOD的消耗(伤后24 h值293±32 vs 108±11,P<0.01),提高mCCO活性(伤后24 h值0.64±0.05vs 0.28±0.04,P<0.01);电镜观察显示热休克预处理大鼠胃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受损程度减轻,线粒体改变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SOD与HSP70呈显著正相关(r=0.436,P<0.05);mCCO与HSP60呈显著正相关(r=0.679,P<0.05).结论 热休克预处理对严重烫伤大鼠胃黏膜细胞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减轻大鼠烫伤后急性胃黏膜损害,保护线粒体机制与HSP60、HSP70保护抗氧化酶mSOD及呼吸酶mCCO活性密切相关.

  • 大鼠热损伤时急性生理改变及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作者:鄢友娥;赵永岐;费锦学;虞学军;汪晖;范明

    目的 观察热损伤(41.0~41.5℃)状态下大鼠的急性病理生理改变及脑、心、肺组织Hsp70 mRNA及蛋白的表达特征.方法 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测定肛温后持续暴露于41.0~41.5℃的热舱中至动物死亡.采用体温检测仪检测热损伤状态下大鼠的直肠温度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遥感测压监测系统检测大鼠热损伤时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脑、心、肺组织H8p70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时,直肠温度持续上升,血压和心率上升到峰值后开始下降,热暴露(35±2)min时发生中暑;大鼠中暑后血压迅速下降、心律失常,直至动物死亡,此时肛温上升到高峰(约45.0℃).正常大鼠脑组织和心脏低表达Hsp70,而肺组织Hsp70表达稍高,中暑时大鼠脑、心、肺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加,其中Hsp70 mRNA表达量分别约为正常组的5.19、6.88和1.80倍(P<0.01);Hsp70蛋白表达量分别为正常组的2.54、1.95和2.33倍(P<0.01).结论 大鼠暴露于高温环境(41.0~41.5℃)时,肛温持续上升,血压和心率发生特征性改变,热损伤35 min时发生中暑,中暑时大鼠脑、心、肺组织Hsp70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 热休克反应对高温诱导的循环衰竭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斌;罗炳德;邹飞;万为人;郭进强

    目的探讨热休克反应(HSR)对高温诱导的循环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2个实验:(1)HSR的保护作用.大鼠分为2组:热休克组、对照组.热休克组予热休克预处理,对照组则否.两组常温恢复20 h后予以热暴露至死亡,监测记录血压、心电.运用Chart软件获取平均动脉压(MAP)、生存时间等数据.(2)作用的机制.大鼠分为3组:热休克组、对照组和常温对照组.常温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前两组处理同实验一,但在热暴露至73 min时终止实验,记录收缩压(Ps)、舒张压(Pd)等数据,并检测心肌一氧化氮(NO)、热休克蛋白(HSP70)含量.结果热休克组生存时间[(102.3±11.4)min]明显长于对照组[(87.9±7.7)min],且休克出现晚,差异有显著性(P<0.01).热暴露早期热休克组与对照组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60min后,前者高于后者.热暴露至73 min时,热休克组MAP、Ps、Pd、HR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肌HSP70、NO含量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HSR可能通过诱导心肌HSP70的高表达,抑制热暴露大鼠心肌NO过量生成,从而减轻高温诱导的循环衰竭.

  • 复方人参制剂热保护作用及对受热致死大鼠下丘脑区HSP70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雪梅;朱受成;万为人;王军义;杨军;罗炳德;邹飞

    当细胞暴露于多种应激条件时(如高温、寒冷、重金属、放射线等),可合成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热休克蛋白(HSP).在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损伤如缺氧、创伤、疾病发作及阿尔默兹病可诱导体内HSP70合成[1].然而,HSP70的表达并非总与细胞存活时间、区域相一致,且脑组织热休克反应的生理学意义仍不甚明了.我们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区HSP70水平,分析了HSP70水平、直肠温度、存活时间的关系,并初步验证了复方人参制剂的解暑功效.

  • 热休克反应对高温诱导的低血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斌;罗炳德;邹飞;刘瑶

    目的:探讨热休克反应对高温诱导的低血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给予热休克预处理,观察热休克大鼠致死热暴露后生存时间、血压动态变化及热暴露73 min时心肌一氧化氮含量.结果:热暴露后,热休克组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一氧化氮含量却低于对照组.结论:HSR通过抑制热暴露大鼠心肌NO的过量生成,对高温诱导的低血压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