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根据药物效应和效应室浓度对诱导药物衔接的再认识

    作者:江学成;杨福龙;李敏;崔世兵;文晓兵;胡宁利;徐德朋;周文

    麻醉诱导质量除药物性质、药物选择和剂量等有关外,还与给药的衔接有密切的关系.效应室只是一个虚拟室,效应室浓度也不是实际测得的药物浓度,而是根据药物效应、相应时间和血药浓度采用数学方法计算的虚拟浓度[1,2],因此,效应室浓度可定量性评价药物作用.根据药物效应室浓度变化特点,考虑诱导药物的衔接是有理论基础的.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设计几种常用诱导方法的药物衔接.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妇科丙泊酚喉罩全静脉麻醉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盛开花;龚志毅;陈雪华

    目的 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妇科丙泊酚喉罩全静脉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探讨其对置入喉罩时机和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30例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的行丙白酚静脉麻醉喉罩插管的妇科手术患者,采用Graseby3500-TCI模式,NT监测麻醉深度,用ZEUS麻醉机的自动控制模式控制呼吸,观察患者在入睡、置入喉罩、停药、自主呼吸、睁眼时的NT值(NTI)、NT分级(NT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患者插入喉罩时与入睡时相比,NTI(77±23比30±9)(Z=5.561,P=0.001)、Ce[(1.1 ±0.4)μg/ml比(2.2±0.4) μg/ml](Z=6.38,P=0.006)、平均动脉压(MAP)[(92±14) mm Hg(1 mm Hg=0.133 kPa)比(83±14)mm Hg](t=2.490,P=0.016)、心率(HR)[(74±l5)次/min比(65±10)次/min](t=2.688,P=0.00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与停药时相比,NTI(37±7比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4,P=0.005).患者睁眼时与停药时相比,NTI(37±7比83±13)(Z=6.668,P=0.003)、Ce [(3.1 ±0.4)μg/ml比(1.6±0.2) μg/ml](Z=6.414,P=0.002)、HR[(59±7)次/min比(64±8)次/min](t=-2.825,P=0.00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患者无术中知晓.结论 NT麻醉深度监测仪能有效地指导妇科全静脉麻醉手术中喉罩的置入和拔除.

  • 两种丙泊酚靶控输注药代模型在老年患者眼底手术镇静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源;范雪梅;李天佐

    目的 比较两种丙泊酚靶控输注药代/药效模型Marsh、Schnider在老年患者眼底手术镇静中的应用.方法 65岁以上眼底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M组、S组,分别使用Marsh、Schnider模型,以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0.4μg/ml为起点,达到靶控浓度目标值后每分钟增加0.1 μg/ml,直至达到OAA/S评分3分.记录此时个体的丙泊酚血浆浓度、效应室浓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无创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血浆浓度EC95 Schnider模型高于Marsh模型(P<0.05);效应室浓度EC50和EG95 Schnider模型均高于Marsh模型(P<0.05);两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低于入室基础值(P<0.05).结论 老年患者使用丙泊酚靶控镇静,在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Marsh模型效应室浓度低于Schnider模型效应室浓度.

  • 靶控输注时性别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作者:李晓晶;杨改生;张小光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时性别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3~8月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择期行胸、腹部手术患者30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A组)和女性组(B组),每组各15例.麻醉诱导选用威力方舟(Diprifusor)软件内嵌Schnider丙泊酚药代模型和Minto瑞芬太尼药代模型,靶控输注模式选择血浆靶控,血浆药物浓度丙泊酚4μg/mL,瑞芬太尼4 ng/mL,分别于靶控输液30 s(T0)、60 s(T1)、患者意识消失时(T3)、效应室浓度到达4 μg/mL时(T4)记录各时间点脑电双频指数(BI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并于各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2 mL测定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 两组BIS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丙泊酚实际血药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时,即意识消失时影响麻醉深度的为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而并非实测的血药浓度,且意识消失时女性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高于男性.

  • 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

    作者:李玉红;田婕;杨建军;孙杰;徐建国

    异丙酚麻醉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镇静深度与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良好[1,2].但药物效应取决于效应室浓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脑脊液异丙酚浓度与BIS相关性良好[3].人脑脊液异丙酚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BI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观察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BIS的关系.

  • 不同效应室浓度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时气管插管诱发病人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吴滨阳;陈杰;王俊科

    瑞芬太尼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消除快,主要由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其时量相关半衰期短,适用于靶控输注(TCI),是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瑞芬太尼单次注射可抑制气管插管时病人的心血管反应,而TCI可避免其单次静脉注射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较大的缺点[1-3].

  • 异丙酚靶浓度控制输注用于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幸;吴新民

    度控制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 TCI)技术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药代动力学在理论和技术上于70年代就已经十分成熟,各种新研制的药物在其问世不久即可以定量地了解其在人体的代谢过程.按照药代动力学的参数用药无疑是合理的,但由于涉及复杂的数学计算难以应用于临床.微型计算机的问世和其成本的下降使复杂的计算可以在瞬间完成,TCI技术很快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它的原理是将从特定人群中测得药代动力学参数编制成计算机软件,通过计算机控制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注药物.所谓"靶浓度”是麻醉医师期望达到的血浆药物浓度或效应室浓度,当将靶浓度输入计算机后,计算机会按病人的具体情况计算出所需药物的静脉注射初始剂量和以后的维持剂量,并以秒为时间单位随时进行调整,驱动输液泵快速达到靶浓度并保持靶浓度的恒定.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TCI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的临床效果.

  • 瑞芬太尼在七氟醚快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防止高血压反应的佳效应室浓度

    作者:丁宇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在七氟醚快速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防止高血压反应发生的佳的效应室浓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患者,60例患者均予3%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诱导,并分别设定其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为:A组4ng/ml、B组5ng/ml、C组6ng/ml,后行气管插管.采用概率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吸入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使95%的患者不发生高血压反应的效应室浓度为5.29ng/ml(95%可信区间为4.62-7.01ng/ml).结论 吸入3%的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气管插管期间使95%的患者不发生高血压反应的效应室浓度为5.29 ng/ml.

  • 睫毛反射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无痛胃镜的观察

    作者:苏振波;李龙云;李东霓;赵国庆;管淑玲

    目的 探讨在无痛胃镜的麻醉诱导时,以睫毛反射作为参考指标个体化设定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Ⅰ-Ⅱ拟行胃镜检查患者115例,采用阶梯递增的方法给药确定麻醉诱导所需的丙泊酚低效应室浓度,并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以及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体动反应、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无痛胃镜麻醉诱导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睫毛反射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呈直线相关关系;发生心动过缓2例,用阿托品进行纠正;5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脉搏氧饱和度下降(85%-90%),吸氧后好转;未发生严重低氧血症、苏醒延迟、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 睫毛反射能够作为无痛胃镜麻醉诱导时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的个体化预先设定的参考指标.

  • 舒芬太尼在老年冠心病病人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袁治国

    目的 观察在老年冠心病病人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过程中应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病人60例,ASA分级Ⅱ~Ⅲ级.按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5 ng/m1);中浓度组(0.6.ng/ml)和高浓度组(0.7 ng/ml).每组2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12)、气管插管后1 min(T3)、3 min(T4)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JDB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S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结果 低浓度组血压(BP)和HR在13和T4时较T1时均明显增高,而高浓度组在T2时BP和HR明显降低(P≤0.05);而中浓度组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三组间在T2~T4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在各个时间点的CO、CI、SI、SVB均无明显变化;而高浓度组在T2~T4时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低浓度组均明显降低(P≤0.05).高浓度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在T2时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以Ce0.6 ng/ml浓度进行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可安全地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Narcotrend的影响

    作者:季伟俐;贺振秋;马雪松;韩宝庆;戚思华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不同效应室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Narcotrend指数(NI)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全麻患者,年龄40-60岁,体重指数<30 kg/m2,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n=15):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1 ng/mL(A组)、0.2 ng/mL(B组)、0.3 ng/mL(C组)、0.4 ng/mL(D组);各组舒芬太尼达效应室靶浓度5 min后给予丙泊酚1 mg/kg.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NI.所有患者在实验结束后,均调整至适宜的麻醉深度,给与阿曲库胺,进行气管插管.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使各组的NI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靶控浓度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单纯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时,其效应室浓度与NI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6.结论:舒芬太尼能降低NI,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与NI呈负相关.而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4 ng/mL复合丙泊酚后,NI反而呈短暂的上升,随后下降的现象.

  • 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异丙酚的增强作用及对脑电监测可靠性的影响

    作者:黄施伟;李士通;葛圣金;王莹恬;何日辉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全麻诱导用量的影响及相应脑电监测参数的变化.方法3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复合全麻组(GE)和全麻组(G),每组15例.异丙酚输注通过TCI系统(Diprifusor)进行,以预期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控目标,初设定目标血药浓度为1.0μg/mL,以后每3min递增0.2μg/mL,直至OAA/S(镇静/醒觉评分)从5分(清醒)降至1分(对轻推无反应).每次调整目标血药浓度前行OAA/S评分,并记录即时的异丙酚预期效应室浓度(ce)、BIS、AAI、MAP、HR和SPO2.结果OAA/S评分从5分到1分时所需异丙酚预期ce GE组较G组为低,在1分水平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I和BIS值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逐渐下降,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在相同OAA/S评分水平时,两组的AAI和BIS值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AI和BIS值与异丙酚预期ce之间呈直线负相关.结论硬膜外阻滞可以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而数量化脑电参数AAI和BIS在此过程中仍能较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 效应室及其浓度的理解误区和解读

    作者:张瑞冬;张马忠

    经典药代动力学(药代学)理论认为药物单次注射后瞬间的血浆浓度高(血浆峰浓度),但此时临床药理效应并未达峰,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峰效应,这主要是因为血浆并非是药物作用的部位.Sheinner等[1]首先提出了效应室概念,藉以解释峰效应滞后于血浆峰浓度的临床现象.随着靶控输注(TCI)系统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逐渐增多,效应室浓度与效应的关系常被涉及,但尚存理解误区,包括效应室的具体位置、效应室浓度的测量、效应室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效应室浓度和血浆浓度的关系、效应室在靶控输注系统中的作用和理解等;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符合药代学研究的初目的,即指导临床用药.本文拟阐明效应室浓度的本质及其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与人工控制输注的效果比较

    作者:封英;傅峰

    靶控输注(TCI)是一项静脉麻醉的新方法,是根据药代动力学三室模型,以血浆浓度或效应室浓度来反馈控制的计算机输注系统[1].本文拟比较瑞芬太尼(REM)靶控输注和人工控制输注(MCl)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 全麻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研究

    作者:陈培;肖纯;施海滨;朱彬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寻找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方案的个体化指标.方法 拟与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30例,丙泊酚TCI诱导与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与意识恢复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结果 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平均为(1.7±0.8) μg/ml,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平均为(1.9±0.7)μg/ml,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比较意识恢复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较大(p<0.05),二者密切相关(R=0.91,P<0.01).二者之差的均值为(0.29±0.25) μg/ml,95%可信区间为(0.16,0.34)μg/ml.结论 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可以作为手术结束时调节丙泊酚TCI的个体化指标.

  •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作者:路志红;董辉;刘明富;冯大鹏;董海龙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和单纯丙泊酚组(P).RP组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4 ng/mL时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控输注浓度为血浆浓度4 μg/mL.P组单纯按4 μg/mL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e50值为0.84(0.75,0.93) μg/mL,ECe95值为1.40(1.27,1.59) μg/mL.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则分别为1.9(1.83,1.98) μg/mL和2.8(2.72,2.94) μg/mL.两组ECe50值和ECe95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RP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Narcotrend指数则高于P组,平均动脉压降低也较P组严重(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效果,降低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 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期间效应室浓度及麻醉深度的影响

    作者:张景俊;徐晖;程亮;潘松;吴鸿浩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诱导期间泵注雷米芬太尼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EC)、熵指数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手术患者2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以血浆血药浓度为靶目标进行TCI,丙泊酚靶控血药初始浓度设为1.5μg/ml,每4 min增加0.5μg/ml,当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为1分时,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静脉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雷米芬太尼0.2μg·kg-1·min-1,当MOAA/S为0分时给予肌松药3 min后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丙泊酚EC、熵指数[反应熵( RE)、状态熵( SE)]、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于诱导前( T0)、气管插管前3 min即给肌松药时(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结果:观察组T1~T3丙泊酚EC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T1~T3 RE和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3 MAP和T1~T3 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丙泊酚TCI诱导期间泵入雷米芬太尼使麻醉深度不变的情况下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血压和HR被抑制更明显。

  • 术中保温对老年病人全麻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

    作者:沈雷兵;周新华;沈伯雄

    目的 分析讨论术中保温对老年病人全麻苏醒时间及苏醒期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性依据.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开腹胃肠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为60岁以上,参照双盲随机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仅予以液体输入与铺巾覆盖,研究组则采取液体输入、腹腔冲洗液体加温以及暖风毯覆盖等术中保温措施,记录比较两组病人从麻醉开始到手术完成不同时间点的食管温度、平均动脉压(MAP)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的动态变化,偏相关分析MAP、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食管温度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两组病人苏醒时间与效应室浓度.结果 两组病人在T0、T1的食管温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2~T6的食管温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两组不同时间点的MA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T0~T5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6丙泊酚效应室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与食管温度偏回归系数0.074,两者无明显相关性.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食管温度偏回归系数0.109,两者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即食管温度越高,则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越高;两组病人丙泊酚停药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药时BIS值≥80的恢复时间及其效应室浓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睁眼、应答及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全麻开腹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实施术中保温有助于维持病人全麻下正常体温,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加快病人术后苏醒,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不同效应室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意识消失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常向阳;王立中;姚明

    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时,两者的药效呈现协同作用[1].我们通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效应室TCI静脉麻醉,观察不同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Ce)对诱导期患者意识消失(LOC)及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

  • BIS监测下比较不同年龄患者异丙酚靶控输注的EC_(50)

    作者:孔高茵;姜金玉;刘景诗

    目的 探讨年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100例,按年龄层分为5组:A组(幼儿组<3岁),B组(儿童组3~10岁),C组(青年组18~39岁).D纽(中年组40~64岁),E组(老年组65~80岁),每组20例.应用DIXON和MASSEY法研究能使患者痛反应消失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50)的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效应室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结果 A组平均EC50(95%CI)为3.15μg/mL(1.97~4.25μg/mL),B组为3.10μg/mL(1.88~4.12μg/mL),C组为3.05μg/mL(2.25~3.98μg/mL),D组为2.95μg/mL(2.48~4.02μg/mL),E组为2.15μg/mL(1.55~3.68μg/mL).E组较其他组显著降低.结论 年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EC50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