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L-FABP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梁衍;朱火兰;单麦利

    目的 探讨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肾脏内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选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尿液L-FABP含量,同时检测血肌酐(Scr)、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临床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NC)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血UA、TC、TG、LDL-C、HbA1c及尿L-FABP水平明显较高,HDL-C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M组、MAU组、C-DN组L-FABP及尿UACR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L-FABP与UACR呈正相关(r=0.394,P<0.05),与TC、TG、HDL-C、LDL-C、HbA1c、UA和Scr无相关性(P>0.05).结论 尿L-FABP可反映DN的病情进展情况,检测其水平对于DN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左归丸对庆大霉素所致肾小管损伤大鼠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影响

    作者:范为民;王小琴

    目的:探讨左归丸对庆大霉素所致肾小管损伤大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组(S组),左归丸组(Z组),每组10只,对照组ip给予0.9%生理盐水2.5 mL·kg-1·d-1,模型组ip硫酸庆大霉素100 mg·kg-1·d-1,SP600125组左侧ip硫酸庆大霉素100 mg·kg-1·d-1,2h后右侧ip SP600125 15 mg·kg-1·d-1,左归丸组ip硫酸庆大霉素100 mg·kg-1 ·d-1和ig左归丸水溶液10 g·kg-1·d-1,4组大鼠连续给药10 d.第11日测量各组大鼠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状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肾脏JNK,c-Jun的表达;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尿NAG酶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M组尿NAG酶显著升高(P<0.01);与M组比较,S组和Z组尿NAG酶下降(P<0.05).HE染色结果显示:C组肾小管、间质无特殊改变;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管腔出现损伤,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S组与Z组肾小管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轻微肿胀变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M组JNK,c-Jun在肾小管大量表达(P<0.01);与M组比较,S组和Z组JNK,c-Jun在肾小管表达较少(P<0.01).免疫印迹杂交结果显示:M组JNK,c-Jun蛋白灰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S组与Z组较M组灰度值下降(P<0.01或P<0.05).结论:左归丸对庆大霉素所致肾小管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激活有关.

  • 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的变化

    作者:侯焕效;闫向东;李玉妹

    目的:对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肾小管损伤部分指标进行检测,以了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肾小管的损伤情况.方法:将78例初诊未行治疗的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据是否伴有蛋白尿分为蛋白尿组(尿白蛋白/肌酐≥30mg/g)36例;无蛋白尿组(尿白蛋白/肌酐<30mg/g)42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留尿检测可滴定酸(TA)、铵(NH+4)及乙酰β -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结果:尿NAG、β2-M、RBP蛋白尿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蛋白尿两组(p< 0.01;P<0.05);TA、NH+4蛋白尿与无蛋白尿两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1;P<0.05);尿NAG、RBP、β2-M与血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而TA、NH+4无相关性.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存在明显的肾小管损伤,不伴蛋白尿者也存在远端肾小管损伤;近端肾小管损伤程度与患者炎症反应严重程度有关.

  •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标记物的临床意义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作者:史喜苗;孟宪杰;万毅刚;沈山梅;罗浔阳;顾刘宝;姚建

    在临床上,有一些尿蛋白标记物(urinary protein makers)可以动态而无创伤性地反映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小管损害的程度.这些肾小管性尿蛋白标记物大致分为2类,一类为新发现的尿蛋白标记物,包括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t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和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等;另一类为经典的尿蛋白标记物,包括尿胆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N-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 binding protein,RBP)和尿N-乙酰哥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NAG)等.这些异常增高的尿蛋白标记物不仅与DN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而且,可以被一些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制剂所改善.近年来,尽管尿蛋白质组学(urinaryproteomics)技术被运用于尿液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然而,临床上传统的尿蛋白标记物联合检测技术还是更为实用的.目前,经典的肾小球/肾小管源性标记性尿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是揭示DN患者尿蛋白标记物临床意义以及中药干预作用的可行性措施.

  • 百令胶囊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暖;杨达胜;毕凌云

    目的:观察百令胶囊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肾小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3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30只).以2%腺嘌呤淀粉混悬液1 50mg·kg-1·d-1灌胃,连续17周,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预防组加以1.5g·kg-1·d-1百令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以预防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计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结果:①功能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尿蛋白、尿NAG酶、血Cr及血BUN均升高(P<0.01),但预防组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各指标均较前一时相点升高(P<0.01).②病理学变化:7周时模型组、预防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前一时相点加重(P<0.01),但7周、12周时预防组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模型组为轻(P<0.01),17周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70).

  • 钠尿肽系列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朱易华;杨屹;陈宇翔;吴俊渊;金艳;陈彤

    目的 探讨钠尿肽系列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筛选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正常对照组(37例)、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31例)、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组(26例)和2型糖尿病明显肾病组(23例)的C型利钠肽(CNP)与尿钠素(URO),分析各组间水平的变化,并进行钠尿肽系列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UCr)的相关分析.诊断性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在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早期肾病组和明显肾病组间,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深,患者CNP与URO的浓度出现显著性的减低(P<0.001);而无肾病组CNP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钠尿肽系列与MA/UCr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存在良好的负相关关系(P<0.001).而且在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CNP与URO在ROC曲线的线下面积为0.762和0.759,取临界值≤10.2 pg/mL和≤51.5 pg/mL时,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9.34%和70.23%、67.14%和71.29%,与MA/UCr有相近的诊断效率.结论 CNP与URO作为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筛查指标是有一定临床价值的.

  •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对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贺建同;付政;邬玉芳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血液中视黄醇的转运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1].游离于血液中的RBP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全部被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正常情况下尿排量甚微.当近曲肾小管损伤时,其尿中含量明显增加.

  • 大鼠2型糖尿病早期肾小管细胞聚核糖性死亡

    作者:李淑玲;阎文柱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管细胞聚核糖性死亡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大鼠肾小管细胞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ARP-1)蛋白的表达.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小管细胞内有大量糖原聚集,细胞肿胀,部分细胞坏死,主要为空泡样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2型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PARP-1表达阳性.免疫印迹法显示2型糖尿病肾小管细胞中PARP-1蛋白表达增强.结论 2型糖尿病早期肾小管细胞发生了坏死,聚核糖性死亡(PARP-1介导的细胞死亡)参与了2型糖尿病早期肾小管细胞的损伤.

  • MMP-9在糖尿病肾小管损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华昱;陈海平

    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MMP-9)作为肾小球硬化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近年来被证实与糖尿病肾小管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内源性果糖在糖尿病肾病小管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李小彦;赵乃倩;韩金祥;冯子凌;王丽

    在糖尿病血糖升高的情况下,葡萄糖代谢的多元醇途径被激活,内源性果糖生成增加.果糖在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靶细胞中代谢时,可快速而不可逆地引起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消耗和嘌呤核苷酸转换,并生成终产物尿酸,这一反应过程也称为果糖-尿酸轴.尿酸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管周内皮细胞,引起肾小管损伤.由于糖尿病性肾小管损伤较肾小球损伤出现更早,且与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关系更为密切,果糖-尿酸轴可能是糖尿病肾病(DN)的一种全新而重要的发病机制,对于发掘防治DN的新疗法、改善DN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患者尾加压素Ⅱ与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白琼;阿拉塔;张爱华;王悦;范敏华;唐朝枢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及尿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肾小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19例,2型糖尿病患者52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n=17):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21):UAER 20~200μg/min;糖尿病肾病大量白蛋白尿组(DN组,n=14):UAER>200μg/min。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尿UⅡ含量,肾小管损伤标志物选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钙蛋白(NGAL)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尿NGAL以及RBP4水平,尿中上述物质浓度用尿肌酐浓度校正。结果 DN组尿U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NA组升高[(281.5±144.3)ng/g creatinine vs.(153.0±66.1)ng/g creatinine,(160.0±50.0)ng/g creatinine, P<0.05]。 DN组血U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65.5±17.7)pg/ml vs.(40.1±13.3)pg/ml,P<0.05]。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尿UⅡ水平与尿lnNGAL及lnRBP4水平呈正相关( r=0.853、0.569, P=0.000),与eGFR负相关( r=-0.435,P=0.008);但血UⅡ水平和尿UⅡ水平并不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尿NGAL与尿UⅡ水平呈独立正相关(β=1.073,P=0.000)。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尿UⅡ水平均升高,两者并无相关性;尿中UⅡ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独立相关。肾内UⅡ水平独立于全身血循环水平,作用靶点可能在肾小管和间质。

  • 2型糖尿病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姜旭;张茜;刘蕊;王华斌;崔小璠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下降的情况,分析二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T2DM患者237例,检测患者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肌酐(Ucr)及血胱抑素C(Cys-C)浓度,分析T2DM患者中近端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下降的比例及二者影响因素的OR.结果 237例T2DM患者中,α1-MG/Ucr比值(α1CR)升高者占67.93%,eGFR降低者占35.02%,仅α1CR升高、但eGFR相对正常者占37.5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其中性别(OR=2.136,P=0.047)、糖尿病病程(OR=1.058,P=0.020)及UAlb/Ucr比值(UACR)(OR=1.008,P=0.007)是引起近端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而α1CR(OR=1.035,P<0.001)是导致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发生率高于肾功能下降发生率,且部分患者仅存在近端肾小管的损伤而无肾功能的异常.导致近端肾小管损伤和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各不相同,UACR仅是近端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而不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近端肾小管损伤是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尿中性肽链内切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智;陈楠;周文达;甑子刚;谢静远;任红;张文;徐耀文

    中性肽链内切酶(neutral endopeptidase,NEP,EC 3.4.24.11)是一种含锌金属的肽酶(Ⅱ型完整膜蛋白),在人肾组织中含量丰富.该酶大量位于近端肾小管上皮刷状缘膜上,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94 000),不能自由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主要是由近端肾小管排出,生理状态下只少量地排入尿液.当肾小管损伤时,其在尿中的排出量发生变化,尿NEP的量实际反映了残余的肾小管刷状缘的比例[1].由于至今仅有少数国外实验室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检测尿NEP,且操作复杂,需特殊仪器,因此尿NEP的测定尚未能普及于临床.本研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尿NEP,意在明确ELISA检测尿NEP的临床意义.

  • 尿蛋白对肾小管损伤的途径及加重肾脏病变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志伟

    目的:研究尿蛋白对肾小管损伤的途径与加重肾脏病变的机制。方法:以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尿液中总蛋白成分进行提取,进行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 HK-2细胞。对细胞内增殖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1)水平、α-平滑肌肌动蛋白水平(α-SMA)、TGF-β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纤连蛋白水平( FN)进行检测。结果:尿蛋白成分主要为84.6%白蛋白、1.1%IgG和8.1%转铁蛋白;尿蛋白浓度为0.2~10mg/ml时,可刺激HK-2细胞增殖,与对照组(尿蛋白浓度为0.0mg/ml)相较为其3.32~8.56倍(P<0.05);尿蛋白浓度为0.5~5mg/ml时,与对照组相较其HK-2细胞分泌FN显著增高(P<0.05);尿蛋白浓度为5mg/ml时,其HK-2细胞分泌FN为对照组2.910±0.541倍,与对照组相较HK-2细胞分泌FN明显较高( P<0.05)。结论:尿蛋白可刺激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合成炎症趋化因子与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进而诱导肾小管细胞出现表型转化,其均可导致蛋白尿诱导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生,且可诱导肾脏病变加重。

  • 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髓瘤管型肾病伴肾小球微小病变一例

    作者:陈晓风;张建春;王素霞;章友康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以骨骼损害、贫血、肾脏病变、免疫功能异常和高钙血症为突出[1]。因骨髓瘤细胞的增生程度和浸润范围不一,合成分泌单克隆异常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及数量不同,受累的脏器和受累的程度各异,导致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M肾脏损害较常见,其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同样呈现多样性,有时可呈首发表现。MM肾脏损害包括:骨髓瘤管型肾病(myeloma cast nephropathy),AL型肾淀粉样变,轻链沉积病、重链沉积病(少见)、轻重链沉积病(少见),代谢紊乱肾损害(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高球蛋白血症)、肾静脉血栓,慢性肾小管损伤,肾组织浆细胞浸润,肾盂肾炎等。上述 MM肾脏损害的多样性,如对其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从而错失治疗良机。我科近期收治了一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特点,同时伴免疫球蛋白显著降低、白细胞减少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患者,经行血、尿蛋白固定电泳及骨髓穿刺和肾穿刺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 MM(λ轻链型)、骨髓瘤管型肾病伴肾小球微小病变。现报道如下。

  • 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作者:黎莉

    近年来尿微量蛋白的测定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帮助评估肾脏的损害程度,肾小管损伤,亦是可靠生化指标,能早期发现亚临床肾脏疾病[1].尿微量蛋白是尿中某些蛋白质的排泄呈亚临床升高,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测的一种病理现象.当尿中出现微量蛋白,可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或早期受损.临床上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和高血压引起的早期肾功能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常用测定方法包括速率散射比浊、放射免疫、免疫电泳、固相荧光免疫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 对比剂肾病中肾小管功能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作者:曾宪勇;朱艳;董元正;王翔;武文斌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对比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早期检测到应用对比剂后肾小管功能的改变对预防及治疗CIN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已在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中得到了验证.现就近年来关于CIN早期诊断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42例血尿型IgA肾病患者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的变化

    作者:王元东

    目的 对42例血尿型IgA肾病患者部分尿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血尿型IgA肾病患者肾小管的损伤情况.方法 以42例肾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血尿型IgA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常规留尿检测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尿蛋白肌酐比值(ACR)、红细胞计数(RBC)及渗量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尿NAG、β2-M、RBP均较对照组为高,尿渗量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且尿RBC与NAG、β2-M、RBP、渗量均无相关性.结论 血尿型IgA肾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近端肾小管损伤,且损伤程度与尿红细胞数多少无关.

  • 尿胱抑素C诊断老年2型糖尿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价值分析

    作者:龚攀

    目的:研究分析尿胱抑素C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早期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各30例。同时随机选择此阶段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被检者的尿胱抑素C检查结果。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尿胱抑素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尿胱抑素C不断上升,疾病程度越严重,尿胱抑素C检出值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尿胱抑素C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小管早期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较好的检测指标。

  • 早期肾小管损伤标记物-尿Cystatin C的研究与应用动态

    作者:王萍;陈因;张远春

    1 概述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肾小管损伤在肾脏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渐受重视,特别是提出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tubulo 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的概念,明确指出肾小管间质损伤对肾实质性病变过程及转归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超过肾小球损伤[1].肾小管损伤也渐成为本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TIN缺乏临床早期表现,一般的肾功能检查也难以早期发现,因此寻找早期诊断标记物一直成为受关注的问题.肾小管标记物分为两大类:尿酶和尿低分子量蛋白(lowmolecular weight protein,LMWP).LMWP是一组分子量低于50kD的蛋白质,可自由透过肾滤,95%~99%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只有微量从终尿排出,如β2-微球蛋白(11.8kD)、α1-微球蛋白(30.0kD)、视黄醇结合蛋白(21.0kD)、蛋白-1(14.0kD)、β2-糖蛋白-1(50.0kD)、Cystatin C(13.0kD)等.肾小管损伤发生时重吸收障碍而导致尿中LMWP排出增加,这一反应很灵敏.尿Cystatin C检测方法在90年代中期尚处于研究阶段,但此后开发了免疫浊度分析法试剂,可用于自动分析,临床应用的报告迅速增多.国内近年也陆续有相关报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1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