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利用"分层法"评价中药复杂体系药效时有关权重设立的讨论

    作者:陶佳林;赵玉男;王笑;雷帆;邢东明;杜力军

    本文讨论了以分层法进行中药药效评价时权重设立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由于中药作用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因此评价过程中权重的设立就占有重要位置.它直接影响对被评价对象药效作用的评判.全面解决中药作用多途径、多靶点药效学评价的数学方法,客观量化的评价中药的综合药效,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研讨的命题.

  • 中药促进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太咏;赵翠萍

    目的:观察中药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以鸡胚背根神经节和大鼠腓总神经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和不同药物浓度实验组.采用体外培养法观察中药对神经节生长的影响.以手术暴露、钳夹法造成大鼠腓总神经损伤模型,灌胃给药,应用病理形态学技术和神经生理技术,观察腓总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一定浓度的人参、黄芪、淫羊藿、党参、地龙、鹿茸、川芎组神经纤维长度较空白组长(P<0.05,P<0.01),当归、赤芍、骨碎补、桃仁、川续断组神经纤维长度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红花、牛膝组神经长度较空白组短(P<0.05).马钱子组在浓度为0.025%以下时,与空白组比较,神经纤维增长(P<0.05);浓度为0.05%以上时,与空白组比较,神经纤维缩短(P<0.05).淫羊藿组神经增长与药物存在量效关系(P<0.05).加味补阳还五汤组与对照组比较,髓鞘细胞排列密集、数量增多,轴索再生率高,并能促进神经传递的恢复(P<0.05).结论:中药对神经再生具有影响,适宜的中药在适宜浓度下对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标记物的临床意义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作者:史喜苗;孟宪杰;万毅刚;沈山梅;罗浔阳;顾刘宝;姚建

    在临床上,有一些尿蛋白标记物(urinary protein makers)可以动态而无创伤性地反映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小管损害的程度.这些肾小管性尿蛋白标记物大致分为2类,一类为新发现的尿蛋白标记物,包括尿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t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和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等;另一类为经典的尿蛋白标记物,包括尿胆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N-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al binding protein,RBP)和尿N-乙酰哥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NAG)等.这些异常增高的尿蛋白标记物不仅与DN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而且,可以被一些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制剂所改善.近年来,尽管尿蛋白质组学(urinaryproteomics)技术被运用于尿液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然而,临床上传统的尿蛋白标记物联合检测技术还是更为实用的.目前,经典的肾小球/肾小管源性标记性尿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是揭示DN患者尿蛋白标记物临床意义以及中药干预作用的可行性措施.

  •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作者:丘瑞香;孟君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中药研究与开发应按照中医药固有特征进行发掘、提高、创新.目前多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新药开发,总结临床应用经验,发现新的或独特功效,研究中药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开发一、二类新药;二是整理提高,包括已有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以现代科技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完善内在质量、强化"可控"、"稳定",提高制剂工艺,改进剂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三是进行基础研究,阐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展和促进药学新的生长点,推陈出新.按照中医药固有特征进行中药的研究开发,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二是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前者是中药表现特征上的现代化,后者是其理论特征上的现代化,就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前者可能主要是借鉴、跟踪、完善、提高,后者则主要是阐发、创新、突破、开拓,难度更大.

  • 结合中药特点进行胸痹心痛证的药效学评价

    作者:韩玲

    在新药临床前评价中,药效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保证新药的有效性,发现中药的药效特点,预测临床疗效及指导临床用药都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是根据中医理论,按照辨证施治原则配伍组成,由于其临床治疗疾病原则是对"证",因此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药效特点,与化学药物相比,在药效学评价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本文结合中药药效的特点,对治疗胸痹心痛证(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药效学评价及评价中应如何把握的要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 对话海军总医院中药房副主任药师朱新生">煎药机对中药药效的降低"功不可没"——对话海军总医院中药房副主任药师朱新生

    作者:季长亮

    越来越多的病人正在抱怨,现在的一些中药也不知怎么回事,不再像以前那么管用了.医生也有同感,开方子必须得几倍甚至十几倍地加大剂量,原先依据的那一套剂量标准已经不再好使了.

  • 煎药水也须精选

    作者:孟宏杰

    好药一定用好水煎制,才能充分地发挥其药性,这是历代很多中医大家的共识,他们对中药煎煮用水有其独特的辨证使用法则,历代名医对煎药用水都有严格规定,而煎药水对中药药效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 浅谈中药饮片的包装

    作者:袁萍萍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中药药效温和,副作用较小,尤其是在对慢性病治疗和强身健体上有着显著疗效.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剂型,因而,中药饮片,这一古老的传统药品,由于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仍在医药市场上牢牢地占领着其应有的市场份额.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中药的卫生和保质措施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中药饮片的包装规格和包装材料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从工作实践出发,浅略谈谈散装饮片、单剂量包装的饮片、免煎中药等几种中药饮片的包装.

  • 从思维方式浅谈中药药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高岚

    目前,对中药的药理研究存在两种思路.其一,由于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在临床表现出的毒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抗药性增强,药源性疾病增多,因此,西方有识之士提出"返回大自然中",导致对天然药物进行药理研究,以中药药效为线索,从中发现新的成分,新的作用,创造新的药物.

  • 炮制对中药药效成分影响的分析

    作者:郑重

    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非常多,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将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中药炮制的净制、切制、以及炮制等工序的质量对中药药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到更加科学的炮制方法,提升中药药性,保证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

  • 中药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刘素彦

    中药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其构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中药中药效学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对于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开展,指导合理用药,揭示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有重要意义.生物碱的结构多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明显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菌、扩张血管、强心、平喘、抗癌等作用.近年来,由于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对一些中药生物碱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对于掌握生物碱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过程,指导新药设计、临床用药,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中药生物碱类结构多种多样,代谢途径复杂,产物多,研究难度大,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目前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影响中药药效因素浅探

    作者:刘景文

    中药质量如何是影响中药药效的关键,随着药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药用资源日趋紧缺,市场上已经有诸多品种供不应求,伪劣品种也有上升的趋势.中药材的品种和质量是中药质量保证的前提,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质量是中药的生命线.

  •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进展

    作者:张方;黄泰康

    目的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综述,并与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相比较.方法查阅近些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有关研究论文,按中药药效研究方法分类汇总.结果与结论提出对中药药效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中药药效的实验研究应该重视药物对机体的整体协调作用;应集中兵力,尽大可能复制出符合中医"证"的临床辨证标准的动物模型;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

  • 浅谈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作者:谷卫华;谷海水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在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明确中药的物质基础及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人们对中药的理解突破化学物质基础的传统观念。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分离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也不断涌现。本文现对在新思路引导下建立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模式及方法进行浅要的介绍。

  • 临床安全服用中药汤剂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玉娟

    中医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中药汤剂是从古至今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的一种剂型,所以正确使用中药是发挥中药药效的关键.为了使中药的应用能够更合理,疗效更可靠,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 建立中药药理效应综合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

    作者:李勇敏;韩育明;朱克俭;彭淑珍;谭光波

    中医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疗效也是肯定的,可一直没有走向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能被中西医都认同的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单味中药及其复方的成份研究已非常深入了,二者均含有几种甚至几千种成份,其药理作用也极其广泛.如按西药药理的研究评价方法进行,中药的药理的效应有许多方面,且都能表现明显,似乎无所不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药的药理效应需要一个既与西药药理相关又能体现中药药理特点的评价体系,我们暂称之为"中药药效综合系统"(the synthes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OCMPE).

  • 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途径

    作者:龚邦强

    中药产品要走向世界,重要的是要提高其本身的品质.即增强其疗效,改变大多数中药药效缓慢,治疗慢性疾病或仅为调理性药物的状态.使之成为与西药相仿,治疗机理明确和疗效迅速的治疗型药物.

  • 应用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中医药代谢组学的现状分析

    作者:郭心甜;俞仲毅

    从中医证候、中药药效及毒性机制三方面探讨中医药应用核磁共振波谱研究代谢组学的现状.研究发现,肝郁证可能与肝脏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脾虚证可能与机体的氨基酸代谢异常有关;肾虚证可能与整体的支链氨基酸代谢分解代谢过度有关.中药雷公藤、黄芩、复方半夏厚朴汤、逍遥散、四逆汤等在治疗不同疾病时分别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多条代谢途径发挥药效作用.多种分析技术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为发现更多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更加全面地揭示中医证候本质、中药药效及毒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 影响中药药效的几个因素探析

    作者:王杰

    从中药材质量因素、贮存保管与调配因素、煎煮与服药方法因素等方面,阐述影响中药药效发挥几个因素.

  • 吕圭源教授

    作者:

    吕圭源,男,1954年8月出生。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1979年~1980年在浙江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进修。1984~1999年历任浙江中医学院中药制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室主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现任浙江中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药新产品制剂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1996年被省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高校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省政府确认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为国家药品监督局新药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等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药理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国药业杂志》编委、《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编委。 吕圭源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药效、毒理、工艺质控等中药新产品开发研究。特别是中药抗高血压研究,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自1986年开始,已承担中药抗高血压研究的课题6项,开发抗高血压中药新药2个,并以整体、器官和分子水平阐明了“康脉心”抗高血压的原理,为国内领先水平,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988年他主持蛇胆及制剂质控方法的研究,解决了全国缺乏可靠的蛇胆及制剂质控方法这一难题,于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血灵降压机理研究”,使我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1997年主编全国首部大型专著《中药新产品开发学》,填补了国内中药新产品开发缺乏系统参考书的空白,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药理学》,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卫生厅和教育厅等项目共27项,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22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21项,主持开发中药新药等中药新产品8个。在《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草药》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部分获浙江省科协颁发的二等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承担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营养与保健等课程教学,教学经验丰富;为执业药师讲授的药事管理与法规,受到国家药监局有关领导的赞扬。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现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9名(在职4名)。吕圭源教授治学严谨,精通中药药理学,对中药新药等中药新产品开发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全国中医药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刊编辑部)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