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对轻中度肝阳上亢证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雪辉;曹平;钟文;伍文彬;袁野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探讨天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轻中度肝阳上亢型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8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肝阳上亢证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天智颗粒,5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90 d.观察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肝阳上亢证量表(GYSK)的评分变化,采用磁共振成像设备(GE SignaEXCITE 3.0 T)进行检查,多体素氢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采用PRESS序列.观察左额叶及海马区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酸(Cr)比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痴呆程度,MMSE,ADL和GYSK评分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治疗90 d后与治疗前比较MMSE,ADL量表评分改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90 d后GYSK量表评分比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90 d后GYSK量表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低于治疗90 d后的对照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左侧额叶及海马区Cho/Cr,NAA/Cr比较,两组治疗90 d后左侧额叶及海马区Cho/Cr明显下降,左侧额叶及海马区NAA/Cr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90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左侧额叶及海马区NAA/Cr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额叶及海马区Cho/Cr降低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智颗粒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VD效果优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元修复、抑制其胶质细胞增生及调控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有关.

  •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血清代谢轮廓的特征分析

    作者:陈俊臣;何霞;段宇;彭云川;张明伟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的轮廓特征,分析其异常代谢通路。方法收集2014年5~8月本院门诊诊断的10例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患儿组)及7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清样本,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将所有血清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所得到的核磁图谱进行分段积分,利用偏小二乘法模型对积分矩阵回归分析,分离对照组,计算特征化学位移段。在代谢数据库中查询小分子代谢产物,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代谢轮廓扰动差别。结果在偏小二乘法模型中,15个重要变化化学位移段被确定,其中2.04 ppm、2.12 ppm、3.00 ppm、3.24 ppm、3.76 ppm、6.50 ppm信号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生物核磁数据库发现谷氨酸、酮戊二酸、谷氨酰胺、亮氨酸、左旋丙氨酸水平升高;而牛磺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柠檬酸、天门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半胱氨酸水平下降。在代谢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血清中牛磺酸代谢通路、谷氨酸代谢通路和能量代谢通路波动异常。结论基于代谢组学偏小二乘法模型能成功区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代谢轮廓,该实验发现异常波动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可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姜玉章;刘志军

    伴随疾病的进展,机体的代谢标志物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代谢标志物的检测成为疾病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价的关键.但是,代谢物质的检测,尤其是对大量代谢物质同时检测一直是检验医学难以攻克的难点.代谢组学的出现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新进展和应用,其具有可以在不破坏样本的基础上对大量低丰度的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检测的特点和优势.将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与其他方法整合用于标志物的检测,将会有力提高检验医学对于疾病的辅助诊断能力.

  • 脑内肿瘤应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效果评价

    作者:陈允志

    目的 研究探讨分析在诊断脑内肿瘤时应用核磁共振波谱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内肿瘤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核磁共振波谱进行诊断,与后期的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方法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时不同脑内肿瘤的检出效率.结果 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准确率为97.30%,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无差别,对于脑淋巴瘤、颅内肿瘤、脑膜瘤以及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率为100%,对于脑胶质瘤和脉络丛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5%和66.67%,也与手术病理结果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准确率高,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波谱对结直肠癌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姚宏伟;高秀香;赵梅仙;张元福;付卫;徐智;石雪迎;徐怡庄

    目的 探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ry,FTIRS)、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应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离体标本分析的可行性,探索其用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的新途径.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4月,对47例新鲜、离体的结直肠正常黏膜和癌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应用FTIRS、MRS进行分析并研究结直肠正常黏膜与癌组织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病理学结果作为参照,FTIRS和MRS判定正常黏膜以及癌组织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7%(89/94)和97.8%(45/46),敏感率分别为93.6%(44/47)和100%(23/23),特异率分别为95.7%(45/47)和95.7%(22/23),假阳性率4.2%(2/47)和4.3%(1/23),假阴性率6.4%(3/47)和0%(0/23),阳性预测值95.7%(44/46)和95.8%(23/24),阴性预测值93.8%(45/48)和100%(22/22).结论 FTIRS、MRS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结直肠组织的良、恶性,有可能发展成为微创、早期、快捷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

  • 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海马区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丁维军;YANG Hai-hua;王旭峰;胡炜;雷皓;李春霞;方芳;方周溪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代谢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及早期病理演变的关系.方法 雌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10、20、30 Gy单次照射组各20只,于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各5只)Y迷宫法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定量分析照射后2及4周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氮酸/肌酸(NAA/Cr)、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的参数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区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照射后2及4周、2及6个月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对照组下降.照射剂量越大,学习记忆力下降越明显.10 Gv照射组2及4周NAA/Cr与Cho/Cr比值低于对照组(t=2.345、2.578与2.503、3.025,P<0.05),20 Gy照射组(t=5.755、4.700与4.606、4.658,P<0.01),30 Gy照射组(t=10.956、6.766与9.571、6.377,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照射后4周海马区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毛细血管内皮水肿及髓鞘板层解离.结论 1H-MRS能无创性动态监测放射性脑损伤海马区生化代谢改变,对早期海马异常的检测比MRI更敏感,1H-MRS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伤严重程度.

  • 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红外光谱和磷核磁共振波谱特征

    作者:张光军;许建文;陈正跃

    目的:确定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SLC)中水飞蓟宾与卵磷脂之间是以共价键还是以其他次级键结合.方法:应用红外光谱、磷核磁共振波谱方法对本室合成的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水飞蓟宾-卵磷脂复合物具有水飞蓟宾和卵磷脂的红外光谱特征,其磷核磁共振波谱显示水飞蓟宾和卵磷脂间以非共价键结合.结论:水飞蓟宾-卵磷脂是以非共价键结合,未形成新的化合物,二者自身化学性质在体内不会改变.

  • 应用ROC曲线分析波谱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余万钧

    目的 探讨MR波谱(MRS)定量分析方法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所有疑诊PCa患者行前列腺磁共振波谱分析,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PSA,经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经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活检证实的7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31例PCa患者,分别测量各个位置(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的比值,并取均值.结果 前列腺穿刺阳性组的PSA、PSAD及(Cho+Cre)/Cit的比值分别为(23.73±19.06)、(0.62±0.42)、(2.33±0.66);前列腺穿刺阴性组的PSA、PSAD及(Cho+Cre)/Cit的比值分别为(8.61±4.47)、(0.15±0.13)、(0.73±0.39).阳性组的检测值均较阴性组高( P<0.05).PSA、PSAD及(Cho+Cre)/Cit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1、0.76、0.84.在保持93.5%的敏感性以上时,PSA、PSAD及(Cho+Cre)/Cit的特异性是43.7%、63.4%和83.1%,(Cho+Cre)/Cit较PSA、PSAD能更好地检出PCa.结论 PCa的代谢改变可用MRS进行定量评价,具有更好的诊断特异性.

  • 脑胶质瘤术后放射线治疗磁共振波谱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赵玲

    本文从介绍脑胶质瘤的疾病概况入手,重点探讨目前临床几种常见的无创核磁共振波谱诊断技术,详细介绍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和临床研究进展,使读者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和研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文中主要介绍了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TI)、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 DT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几种技术。

  • 东北鹤虱中一个具有抗菌活性的新喹酮类生物碱

    作者:张韶瑜;孟林;高文远;贾伟;段宏泉

    目的对东北鹤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抗菌活性测定.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从东北鹤虱的BuOH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喹酮类化合物,以有机波谱方法(1H-NMR、13C-NMR、2D-NMR、HR-MS,UV和IR等)进行结构鉴定,并以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东北鹤虱中分离出一个新喹酮类生物碱,鉴定为8-甲氧基-4-喹酮-2-羧酸,并对铜绿假单胞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结论该化合物为一新化合物,并具有抗菌活性.

  • 鳞毛蕨属植物中间苯三酚类化学成分质谱裂解和波谱学规律

    作者:任强;夏天睿;王云龙;王慧云

    鳞毛蕨属Dryopteris Adanson植物中的间苯三酚类化学成分因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与分析,对鳞毛蕨属植物中间苯三酚类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数据和波谱学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为该类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提供了参考.

  • 天然药物化学史话:“四大光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王思明;付炎;刘丹;王于方;李力更;霍长虹;李勇;刘江;张嫚丽

    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研究又是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天然药物化学史话系列文章的基础上,对在天然产物结构研究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四大光谱”分析技术,即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在天然产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东巍山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2月~2016年8月,医院神经外科接待的脑内肿瘤患者84例,纳入肿瘤组,同期诊断为良性病灶的疾病42例,非肿瘤组,另外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结果:脑内肿瘤组Cho/Crgap与对照组、低于非肿瘤组,脑内肿瘤组NAA/Cho高于非肿瘤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颅内肿瘤以及恶性肿瘤患者NAA/Cr、Cho/Cr与低级别颅内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谱成像辅助诊断符合率(142/146),高于单纯的MRI诊断(130/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可进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分级.

  • 核磁共振波谱在脑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永红;吴景强;赖发明

    目的 探究脑内肿瘤采用核磁共振波谱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脑内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PET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比较2组的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诊断敏感性为65.00%、特异性为80.00%,均高于对照组的40.00%、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脑内肿瘤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准确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中药天花粉中葫芦素类三萜的分离及其结构鉴定

    作者:叶淼;黄庆勇;许文;张玉琴;徐伟

    目的 研究中药天花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C18层析柱、微孔树脂MCI、SPE固相萃取柱及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低损耗现代色谱技术.结果 从中药天花粉(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4个葫芦素类三萜:雪胆素甲(1)、葫芦素R(2)、葫芦素D(3)、葫芦素B(4);通过对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等波谱技术的综合解析,确定化合物结构,并阐述了其波谱特征.结论 从天花粉中得到4个葫芦素类三萜,其中雪胆素甲(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为首次从天花粉中分得葫芦素F型三萜.葫芦素三萜具有毒性,本文的分离为阐述天花粉的临床毒副作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 原发性肝癌阳虚证患者血清代谢组特征初步研究

    作者:陈群伟;黄雪强;杨根金;戴卫星;郎庆波;严诗楷;周俊;张卫东;凌昌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阳虚证患者血清代谢组模式改变特征,为实现肝癌阳虚证诊断的客观化、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肝癌基本证候定性诊断标准和量化分析模型判定原发性肝癌基本证候类别,将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阳虚证组21例,非阳虚证组21例作为对照病例.应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获得血清1H NMR谱,用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 - DA)等模式识别、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发掘不同基本证候样本代谢组变化模式,并对主要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意义.结果:利用1H NMR谱信息,用PLS - DA分析可以把阳虚证组和非阳虚证组代谢谱变化区分开,代谢物鉴定发现,肝癌阳虚证组和非阳虚证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的差异代谢物有6类,分别是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 VLDL/LDL)、异亮氨酸、乳酸、脂类、胆碱、葡萄糖/糖类.这些差异代谢物浓度肝癌阳虚证组较非阳虚证组明显下降.结论:肝癌阳虚证与非阳虚证代谢谱的差异提示阳虚证特征性代谢网络的失调,主要表现为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能量代谢等多种代谢的紊乱或衰减,VLDL/LDL、异亮氨酸、乳酸、脂类、胆碱、葡萄糖/糖类等代谢物浓度的下降可能是肝癌阳虚证特征性的代谢物改变,是潜在的肝癌阳虚证生物标志物.

  •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结合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在儿童脑性瘫痪分度诊断的应用

    作者:雷胜龙;覃天;叶金甜;陈蕾;陈雪平;李强

    目的 探讨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波谱以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对儿童脑性瘫痪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 40例1.0~2.0周岁的健康儿童和42例1.1 ~2.0周岁的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正常儿童与脑性瘫痪患儿的MRI、MRS检测结果;根据核磁共振结果对脑性瘫痪进行分度,并用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水平并分度;考察不同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分度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得分情况.结果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均能有效区分脑性瘫痪患儿脑内的典型病变,脑内的NAA、Cr、Cho能被核磁共振波谱定量检测.不同核磁共振分度的患者脑内的NAA/Cr、CHO/Cr、LAC/Cr有所差异,重度患者与中度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的核磁共振波谱分度与核磁共振分度相符率不理想,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评分表明各不同分度之间有差异(P<0.05).结论 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波谱结合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可有效完善脑性瘫痪的分度诊断,这对不同类型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桑白皮黄酮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张国刚;黎琼红;叶英子博;张洪霞;东雅杰

    目的分离并鉴定桑白皮Morus alba L.丙酮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5-三羟基-3-(y,y,γ-羟基-二甲基)丙基-2″,2″-二甲基吡喃-5″,6″:6,7-黄酮(1,morusignin L)、6,4'-二甲氧基-5,7,3'-三羟基异黄酮(2)、7-甲氧基-5,4'-二羟基二氢黄酮醇(3)、6-甲氧基-5,7,4'-三羟基异黄酮(4).结论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尖叶假龙胆全草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作者:倪雅娟;刘艳霞;阮静雅;韩立峰;王涛;张祎

    目的 对尖叶假龙胆全草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进一步分离与鉴定.方法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 adex LH-20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尖叶假龙胆全草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分离,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尖叶假龙胆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单体成分,分别为secologanol(1)、secologanoside(2)、secoxyloganin(3)、swertiamarin(4)、eustomoside(5)、6'-O-β-D-glucopyranosylsweroside(6)、6'-O-β-D-glucopyrarosylgentiopicroside(7).结论 从尖叶假龙胆全草中分离鉴定了7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6和7为首次从假龙胆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尖叶假龙胆植物中分离得到.

  • 益母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Ⅱ

    作者:丛悦;王金辉;郭洪仁;李铣

    目的分离和鉴定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酸(syringic acid,1)、megastigmane(2)、tiliroside(3)、益母草碱(leonurine,4).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6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