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熏蒸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蕾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改变、原始反射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运动疗法、针刺(头皮针)、按摩、理疗、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中药熏蒸外,其它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56例,显效3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44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改变、原始反射消退、缓解紧张性有明显的作用.

  • 3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早期黄疸分析

    作者:吴兆芳;朱国琼;姜琨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36例有明显早期黄疸史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新生儿期黄疸情况,采用逐一询问调查问卷方式并详细记录患儿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程度、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等.结果 36例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溶血病12例(33.3%)、早期感染8例(22.2%)、巨大头颅血肿5例(13.9%)、病因不明11例(30.5%).36例患儿中早产儿4例.血清总胆红素(TSB)>600 μmol/L 6例(高值792 μmol/L),513~600 μmol/L 12例,425~512 μmol/L 14例,<425 μmol/L 2例(低值396 μmol/L).2例患儿因未就诊而无法得知TSB值.黄疸明显加重的时间为出生后(156±12.56)h,持续时间为出生后(923±5.62)d.34例患儿被诊治过,但首次治疗时间均超过出生后150 h.结论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作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如何早期、迅速地降低血胆红素的浓度是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血清代谢轮廓的特征分析

    作者:陈俊臣;何霞;段宇;彭云川;张明伟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的轮廓特征,分析其异常代谢通路。方法收集2014年5~8月本院门诊诊断的10例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患儿组)及7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血清样本,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将所有血清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扫描,所得到的核磁图谱进行分段积分,利用偏小二乘法模型对积分矩阵回归分析,分离对照组,计算特征化学位移段。在代谢数据库中查询小分子代谢产物,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代谢轮廓扰动差别。结果在偏小二乘法模型中,15个重要变化化学位移段被确定,其中2.04 ppm、2.12 ppm、3.00 ppm、3.24 ppm、3.76 ppm、6.50 ppm信号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生物核磁数据库发现谷氨酸、酮戊二酸、谷氨酰胺、亮氨酸、左旋丙氨酸水平升高;而牛磺酸、延胡索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柠檬酸、天门冬氨酸、琥珀酸、苹果酸、半胱氨酸水平下降。在代谢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血清中牛磺酸代谢通路、谷氨酸代谢通路和能量代谢通路波动异常。结论基于代谢组学偏小二乘法模型能成功区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代谢轮廓,该实验发现异常波动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可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效果

    作者:马丙祥;任燕;张建奎;郑宏;李华伟

    目的:观察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观察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总百分率、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侧弯反射的消失,减轻肌张力的波动,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 Bobath护理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影响

    作者:盛尉;仇爱珍

    目的 探究Bobath护理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引入Bobath护理模式.2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个月末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并比较2组平均进餐时间及3个月末的临床疗效.结果 干预后,2组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平均进餐时间均显著缩短(P均<0.05),且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引入Bobath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小儿的进食功能,可提升其自我照护能力,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负担,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

    作者:焦建红

    目的: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91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分组,对照组45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患儿训练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训练后10m步行时间及步数均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后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TST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显著提升患儿的步长、步速.

  •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不同亚型运动功能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钱旭光;刘振寰

    目的 分析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不同亚型运动功能预后.方法 回顾性调查4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特点,对张力障碍型、舞蹈-徐动型、徐动-痉挛型3种不同亚型患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 - 88量表)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舞蹈-徐动型、张力障碍型、徐动-痉挛型组间比较GMFCS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徐动-痉挛型级别低,舞蹈-徐动型高(F=71.596,P<0.001);徐动-痉挛型在GMFM - 88量表各功能区均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张力障碍型在站立位、行走与跑跳能区明显低于舞蹈-徐动型(P<0.001).结论 舞蹈-徐动型脑瘫患儿多在4岁前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张力障碍型患儿部分可获得自身行走能力,徐动-痉挛型患儿运动功能较其他类型明显落后,较难获得自身行走能力.

  •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早期黄疸28例

    作者:孟翠萍;彭丽娟

    目的 探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与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有明显新生儿黄疸史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28例,通过问卷调查,记录新生儿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程度、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28例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溶血病8例,占28.64%;母乳性黄疸2例,占7.1%;早期感染4例,占14.3%;巨大头颅血肿3例,占10.7%;病因不明11例,占39.3%.早产儿4例.血清总胆红素>525μmol/L者4例,438~525μmol/L者10例;350~438μmol/L者5例;263~350μmol/L者2例,胆红素不详者7例.黄疸明显加重时间为出生后(150±12)d,持续时间为出生后(923±5)h,21例患儿诊治过,但首次治疗时间均在出生后150 h左右.结论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主要危险因素,早期迅速低降低血胆红素浓度是减少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关键.

  • 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临床研究

    作者:平东沛;朱红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本院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督脉及夹脊穴的针刺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评分结果(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疗效显著.

  • 作业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30例

    作者:张华丽;莫宝庆;曹宝龙;邓纬洋;陈迪生;王成;吴小迪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针灸、运动疗法和家庭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作业疗法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脑瘫儿综合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效果较好,可更有效地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

  • 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相关性

    作者:李小燕;唐久来;梁兵;尚清;徐玲;潘家华;王慧琴;刘维民

    目的 探讨易感基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精醛酸基转移酶(UGT1A1)TATA盒的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发病的相关性,为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选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41例(A组),高胆红素血症38例(B组),健康对照36例(C组).分别抽取患儿及健康新生儿外周静脉血2mL,参照试剂盒说明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GT1A1基因,设计UGT1A1基因启动子TATA盒、引物序列,产物片段长度528 bp.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找出相应的突变点.结果 3组儿童孕龄、体质量、性别及喂养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3组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41例患儿杂合子A(TA)6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占36.6%,B组38例患儿(TA)6/7占15.8%,C组儿童无;而纯合子A(TA)7TAA/A(TA)7TAA型基因突变,A组占2.4%,B、C组均无;A组、B组基因型突变率明显高于C组,A组高于B组.结论 易感基因-UGT1A1 TATA盒突变与高胆红素血症及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明显相关.

  • Bobath护理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雨;吴姣妍;姜明霞;历虹

    目的 探讨Bobath护理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obath护理,主要包括姿势控制、治疗性体位保持、手眼协调训练、ADL指导等.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ADL评分有一定程度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餐时间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Bobath护理可有效维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正确的治疗性体位,促进进食功能,提高患儿ADL能力,减轻家长的喂养负担.

  •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小儿应用Bobath护理改善进食情况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莹;关玉

    目的 研究应用Bobath护理方案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CP)患儿进食情况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4例CP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基于Bobath疗法的饮食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3个月后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32%和75.81% (P<0.05);两组患儿FMFM、ADL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进食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均P< 0.05);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5.16%和83.87% (P<0.05).结论 Bobath护理可有效改善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进食情况,促进患儿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夹脊穴多穴位注射为主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30例

    作者:刘玉堂;赵宁侠;倪创社;陈冬梅

    目的 观察夹脊穴多穴位注射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的疗效.方法 对58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华佗夹脊穴多穴位注射配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对照组采用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不自主动作改善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86.6%,对照组6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夹脊穴多穴位注射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永峰

    目的:研究分析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实施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某时段内接收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BS(32.33±5.26)分,MWS(13.88±2.95)m/min,GMFM(78.56±9.56)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实施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