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种植体支抗辅助牙列整体远移的疗效及长期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贺红

    牙列拥挤和牙齿前突常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对于严重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常行减数前磨牙矫治.但对轻度拥挤或前突的患者,临床可采用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方案.本文对种植体支抗辅助远移牙列的矫治效果、影响因素和疗效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前扣带回皮质层中牙移动疼痛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赵转浓;刘楚峰;孙晓卫;张灵超;曹阳

    目的:研究正畸牙移动中前扣带回皮质层(ACC)的蛋白质组学表达,筛选牙移动疼痛相关的目标蛋白,探讨ACC在疼痛传导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后,根据行为学观测结果分组。实验组进行加力,对照组仅进行乙醚麻醉,24 h后进行行为学观测并取ACC组织,根据行为学观测结果选取4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ACC组织在提取蛋白并胰酶消化后,经串联质谱标记(TMT)试剂标记,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GO功能聚类分析,基因和基因组学京都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注释及功能聚类分析。结果本实验共鉴定并定量3374种蛋白,其中表达上调蛋白12种、表达下调蛋白109种。GO注释和功能聚类分析中从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大鼠在实验性牙移动应力下发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及代谢调节。KEGG注释及功能聚类分析表明与炎症相关通路花生四烯酸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花生四烯酸通路的前列腺素E合成酶(PGE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环氧化物水解酶2(EPHX2),JAK?STAT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1(STAT1)、STAT2显著下调,可能与炎症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论 TMT技术是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效方法。ACC在牙移动疼痛形成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花生四烯酸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可能是牙移动疼痛的关键信号通路。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牙移动疼痛关键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 前扣带回皮质注射钙调磷酸酶对大鼠牙移动疼痛的镇痛作用及机制

    作者:黄沛娜;孟博文;程杨帆;刘楚峰;吴冬乐;曹阳

    目的 探索前扣带回皮质(ACC)注射钙调磷酸酶(CaN)溶液对实验性牙移动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200~250 g 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处理组10只、单纯加力组10只、0.9%氯化钠溶液组20只、CaN溶液组20只),分别给予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不加力、建模并加力、加力并注射0.9%氯化钠溶液、加力并注射CaN溶液的处理,观察比较ACC埋管前、建模前、建模后2d、给药后30min、2h、4h、24h、3d、5d、7d大鼠挠嘴时间及面部表情评分(RGS)来评价疼痛状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CC区脑组织α-氨基羟甲基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亚基GluA1的磷酸化情况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蛋白激酶Cγ(pPKCγ)的表达变化.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建模后2 d,假处理组和单纯加力组的平均挠嘴时间分别为(43 ± 9)、(158 ± 21)s,RGS值分别为19 ± 3、53 ± 6.与假处理组相比,单纯加力组疼痛行为显著增加(t挠嘴=15.876,P挠嘴<0.001;tRGS=16.250,PRGS<0.001),ACC区pGluA1-831和pPKCγ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3.060,P831=0.013;tPKCγ=2.831,PPKCγ=0.011).ACC区给药后2、4、24 h,CaN溶液组的挠嘴时间分别为(64 ± 26)、(67 ± 18)、(93 ± 21)s,相比于0.9%氯化钠溶液组的(147 ± 31)、(136 ± 29)、(119 ± 30)s显著减少;同时给药后30 min、2 h、4 h、24 h、3 d,CaN溶液组的RGS值相比于0.9%氯化钠溶液组亦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给药后2 h,ACC区pGluA1-831和pPKCγ表达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1=7.916,P831<0.001;tPKCγ=3.230,PPKCγ=0.005).结论 大鼠正畸牙移动疼痛引起AMPA受体亚基GluA1在Ser831位点磷酸化增加,其可能由蛋白激酶Cγ介导.CaN溶液可通过引起GluA1去磷酸化而缓解正畸牙移动疼痛.

  • 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代庆刚;江凌勇;张鹏;吴玉琼;马旭辉;房兵

    目的:研究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各25只.全麻下行大鼠去势术或假手术,术后饲养3个月.构建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模型,并分别于牙移动0d、1d、3d、7d与15d处死去势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各5只,取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去势大鼠与假手术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基本相似,即张力区以成骨为主,压力区以破骨为主.去势组大鼠牙移动15d张力区成骨细胞及压力区破骨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Runx2表达先升后降.牙移动1d、3d、7d张力区与压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0d(P<0.05),15d与0d则无显著差异.去势组大鼠牙移动牙周组织Runx2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基本一致,但是去势组1d压力区和7d张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结论: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符合正畸牙移动的基本规律,但其牙周组织的改建更为活跃.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Runx2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活跃的牙周组织改建相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BMSC-HA/CP修复牙槽骨缺损后牙齿移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荣;孙正;刘华松

    目的:探讨小型猪牙齿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用6只实验用小型猪(8-10个月龄),在一侧前磨牙近中造成直径为15mm,高为10mm圆柱状的骨缺损区.获取小型猪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将小型猪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生物复合体(60%羟基磷灰石+40%磷酸三钙)复合后,种植到骨缺损区.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术后14W用60g力牵引双侧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于12W后测量双侧前磨牙的移动距离.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6只小型猪两侧第一前磨牙近中移动平均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细胞支架构建方式,可修复小型猪的上颌骨缺损,修复后不会对牙齿移动产生不良影响.

  • 局部注射骨保护素与二磷酸盐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作者:陈雁南;裴帆;李晓智;周建萍

    目的 研究局部注射骨保护素(OPG)与二磷酸盐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OPG组、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大鼠在右上颌第一磨牙施加409左右力使其移向近中,开始实验前3d,OPG组、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上颌第一磨牙腭侧黏骨膜下分别注入0.05mg/kg重组入骨保护素(rhOPG-Fc)、0.05mg/kg第三代二磷酸盐(阿伦磷酸钠)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加力第1、4、7、14天处死5只大鼠,测量右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形态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7d和14d时大鼠的牙齿移动量OPG组分别为0.122±0.011、0.144±0.011mm,二磷酸盐组分别为0.148±0.007、0.171±0.006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188±0.013、0.260±0.010mm,P<0.05),且OPG组显著低于二磷酸盐组(P<0.05).HE染色显示,对照组压力侧可见显著牙槽骨吸收,而OPG组与二磷酸盐组大鼠牙槽骨吸收不明显.TRAP染色发现4、7d时OPG组和二磷酸盐组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14d时二磷酸盐组与对照组的破骨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OPG组破骨细胞数量少于二磷酸盐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牙槽骨局部注射OPG与二磷酸盐能显著减少破骨细胞的产生,同时可降低牙齿移动距离.相同浓度的OPG比二磷酸盐作用效果更明显.

  • 正畸治疗中应用二膦酸盐对牙根吸收及牙移动的影响

    作者:张春鑫;任捷;孙国辉;李想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中应用二膦酸盐对牙根吸收及牙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牙根发育不良的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正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膦酸盐(戴上矫正器前在上颌中腭侧黏骨膜的地方注射二膦酸盐50μL,隔三天注射一次)治疗,比较两组牙根吸收值、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的分布以及治疗后不同时刻牙移动距离.结果:治疗后第4,8,12天,研究组牙根吸收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根吸收程度分布0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1级、2级、3级、4级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8,12天研究组牙移动距离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应用二膦酸盐有助于降低牙根吸收的程度,减少牙移动,改善正畸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探索成人正畸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的重叠方法

    作者:戴帆帆;刘怡;许天民;陈贵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非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依赖的成人矫治前后下颌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叠的方法,为三维评价下颌牙齿移动提供手段,同时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的成人患者15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牙颌石膏模型及颅面CBCT.石膏模型经激光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模型,CBCT通过正交投照生成头颅侧位片.建立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法:通过上颌模型腭部稳定区域重叠、咬合关系转移以及头颅侧位片重叠获得的下颌骨旋转和平移量的校准,终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以基于CBCT的下颌模型重叠法为参照,建立共同的三维坐标系,测量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的三维移动量,通过配对t检验评价基于头颅侧位片的下颌模型重叠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重叠法结果相比,下颌第一磨牙在三维移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中切牙和尖牙在矢状向和垂直向上的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向上差异为(0.3±0.5)mm(P<0.05).结论:通过结合上颌数字化牙颌模型重叠和头颅侧位片重叠计算的下颌变化,可以实现成人矫治前后下颌数字化牙颌模型的较准确的配准,前牙区横向测量存在少量误差,该方法适用于在没有CBCT的条件下利用正畸常规资料实现下颌模型的重叠.

  • 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MMP-2的表达变化

    作者:冯智敏;吴永生;闫桂艳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和分布变化.方法: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于加力后0 d、3 d、7 d、14 d、21 d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明胶酶-2(MMP-2)的表达,计算平均光密度(OD)和积分光密度(IOD).结果:牙齿移动后牙周膜两侧MMP-2表达增加,破骨细胞、破牙本质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部分成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染色阳性.OD表现动态变化,7 d低,而后缓慢升高.加力后IOD逐渐升高,7 d达到顶峰而后缓慢下降,21 d时仍维持在高水平.结论:牙齿移动时MMP-2呈规律性变化,与牙齿正畸骨改建关系密切.

  • 用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刘鸣;高振;吴光宇;刘翔;胡文芸;彭韵文

    目的 观察微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上颌全牙治疗Ⅱ类前牙前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本院口腔正畸科接收的45例Ⅱ类前牙前突患者,随机分成A组(23例)与B组(22例).A组利用微种植钉支抗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技术,B组采用口外弓推磨牙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上颌牙弓远移距离及软组织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A组的U1-X,U1-Y、U6-Y改变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微种植支抗钉支抗可以有效远中移动上颌全牙列,该支抗稳定,副作用小,对Ⅱ类前突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 TGF-β1和VEGF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中的表达

    作者:麦志辉;艾虹;卢红飞;黄晓

    目的 观察经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快速移动犬牙齿的牙周组织内细胞因子TGF-β1和VEGF的表达及变化,探讨TGF-β1和VEGF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中的作用,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8只广州本地杂种犬,分别牵引下颌左右两侧第一前磨牙向后移动,A组为对照组,常规滑动法100 g牵引;B、C、D组为实验组,采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B组的牵引速率为0.25 mm/d;C组的牵引速率为0.5 mm/d;D组的牵引速率为1 mm/d.结果 TGF-β1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VEG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在牵引术后,TGF-β1和VEGF的表达增加,2周时达到高峰;C组的分泌水平高;固定4周时,各组之间的分泌水平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牵引固定2周时,TGF-β1和VEGF因子大量表达于移动牙的近远中牙周间隙,其中C组活跃,至固定4周时,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

  • 骨保护素及其配体在牙正畸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蓬;周健;唐丽丽;王元银

    骨保护素(OPG)是生理性的抑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的因子,而骨保护素配体(0PGL)是能直接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发育并参与破骨细胞功能调节的细胞因子.牙周膜细胞可表达OPG和OPGL,揭示了在正畸牙移动中,牙周膜细胞可能是通过OPG/OPGL系统来调节牙槽骨代谢的.OPG和0PGL在多种骨病和牙正畸的治疗中具有很大潜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正畸固定矫治技术牙移动及支抗控制的发展

    作者:耿晓涛;梁甲兴

    正畸治疗的本质就是在力的作用下,通过矫正器使牙齿向正确的方向和位置移动.支抗控制策略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已经植根于特定的矫治器.按照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的方式,可将固定矫治技术分为差动牙移动技术和整体牙移动技术两大类.

  • 补骨脂对牙周炎大鼠牙移动保持期OPG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春蕾;赵刚;王明明;宋佳

    目的:观察牙周炎大鼠牙移动保持期间,采取灌胃补骨脂水煎液对牙周组织中OPG表达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建立牙周炎的雄性大鼠分为三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建立牙移动模型后处死.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牙移动模型建立后去除拉簧,安放保持装置,各保持3、7、14、21 d.实验组在保持期内灌胃补骨脂水煎液,阴性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制作免疫组化切片,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远中侧牙周组织OPG的表达情况.结果:阴性对照组在早期变化不显著,3 d后不断增加,实验组在整个保持阶段OPG的表达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同一时段进行对比,实验组OPG的表达均明显大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骨脂水煎液可提高牙周炎大鼠牙移动后牙周OPG的表达,加快牙周改建.

  • 雷尼酸锶与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正畸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阳;廖囡囡;李金源;董青

    目的 观察雷尼酸锶、强骨胶囊干预下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移动后牙周组织中IGF-1的表达和分布,探讨两种药物的疗效.方法 取6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实验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尼酸锶组,强骨胶囊组,每组各15只.给予模型对照组、雷尼酸锶组、强骨胶囊组维甲酸连续灌胃2周,行骨密度检测,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为所有大鼠安装正畸装置,分别在加力后第七天、十四天、二十一天分批处死,取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及附近牙槽骨,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半定量分析其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结果 雷尼酸锶组和强骨胶囊组IGF-1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雷尼酸锶组IGF-1表达显著强于强骨胶囊组(P<0.05).结论 雷尼酸锶与强骨胶囊均可增强IGF-1表达,对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有正向调节作用,有利于牙齿健康移动;雷尼酸锶的药效强于强骨胶囊.

  • 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斌;梁甲兴;林立;张玉华;李多

    目的 通过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探讨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30只6~8周龄,(250±1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建立大鼠偏侧咀嚼动物模型,同时,在两组大鼠双侧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镍钛拉簧,初始力值为50g,近中移动磨牙.分别于第0、3、7、10、14天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各时间点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牙周组织变化与对照组相似;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大于对照组(P<0.05),牙周组织出现退行性改变;但三种咬合状态下牙齿移动速率曲线均表现为瞬时运动、迟滞期及后期移动三个阶段.结论 动物实验证实偏侧咀嚼引起正畸牙牙周组织发生相应改变终影响牙移动速率,但无论牙移动速率快慢,牙移动均符合正畸性牙移动的一般规律.

  • 辛伐他汀抑制正畸牙齿移动后复发距离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光红;陈远萍;侯建华;孙华丽

    目的 探讨全身给予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牙齿复发距离的影响.方法 选用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低剂量组(2.5mg/kg)、中剂量组(5.0mg/kg)、高剂量组(10.0mg/kg),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加力装置去除前1天开始,腹膜下注射辛伐他汀,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4周.分别在加力装置去除时及其后1周、4周,测量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距离,测量体重.结果 ①各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②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牙齿移动复发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复发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剂量越小复发程度越小,低剂量组复发百分率低.结论 辛伐他汀能有效地抑制实验性牙移动后牙齿复发的程度,低剂量时效果明显.

  • 内毒素局部注射干扰正畸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立伟;陈扬熙;白丁;段培佳;张京剧

    目的明确炎性牙周组织中细菌内毒素干扰牙移动及其牙周改建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指导牙周炎性受损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法将P.g菌内毒素LPS局部注射于健康大鼠的磨牙牙根附近,观察牙移动2h-14d后的牙周变化.结果实验发现正畸力作用下的的牙周改建受抑制,炎性反应明显加重,破骨细胞增生活跃: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mRNA表达增强,在7d组时达到峰值.结论 LPS所致的炎性环境干扰了正畸牙移动,在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中可能激活多种信号通路.

  • 切牙腭(舌)向移动"后界标志"的确定

    作者:孙伟;周力;白丁;赵美英

    矫正各类错(牙合)时,切牙常需在齿槽骨内做前后向和垂直向的移动.传统观念把A点和B点看作是上下颌基骨的"前界",并认为切牙移动时不应超过此"前界".可是对切牙移动"后界"的认识却较为模糊.为了明确切牙在齿槽骨内移动的限度,一些学者曾从动物实验[1]和临床观察[2~4]的角度对切牙移动与齿槽骨改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但都未明确提出切牙腭(舌)向移动的后界.本文拟依据这些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切牙腭(舌)向移动的后界进行探讨.

  • 牙齿脱落对女性髋部骨折风险的影响

    作者:单秋旺;郭义超;杨颖

    目的 分析牙齿脱落与髋部骨折的关系,评估牙齿脱落是否可以用作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指标.方法 选择保定市骨科医院2008-2012年148例的髋部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和136例在其他科室住院的非骨折患者为对照组,调查项目包括牙齿脱落年龄,脱落数目,骨折发生时情况,骨质家族史及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史等.牙齿的变化对骨折风险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骨折组与对照组牙齿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与对照组平均牙齿脱落年龄及髋部骨折前牙齿脱落的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齿脱落的患者罹患骨折风险高于无脱落者[OR=3.798,95%CI(1.893,7.715)].年龄<59岁而发生牙齿脱落的个体较年龄>59岁的个体骨折风险进一步增加[OR=5.768,95%CI(2.603,12.519)];牙齿脱落及脱落数目对髋部骨折的风险无影响.结论 牙齿脱落与髋部骨折风险高度相关,其临床应用前景尚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219 条记录 3/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