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皮质切开术通过促进成骨影响大鼠牙齿快速移动安全性的研究

    作者:朱绍跃;刘宗响;李晓明;刘浩;王鹏来

    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d分别处死2组大鼠各6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行HE染色、骨钙素及Runx2免疫组织化染色.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骨皮质切开组大鼠在移动3d后牙移动速度大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牙移动第3天和第7天,手术组大鼠张力区新骨面积大于假手术大鼠(P<0.05),同时,此时手术组张力区骨钙素阳性成骨细胞增加(P<0.05).手术组大鼠牙移动3d及7d时张力区Run2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同时促进牙周组织成骨活性,这可能是保障牙移动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 加速成骨正畸(AOO)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形成情况

    作者:陈雅文;高龙华;江久汇;李翠英;王海丞;刘畅;许舒宇;杨月;彭靖

    目的:加速成骨正畸能增加骨改建及牙移动的速率,但仅仅只有部分关于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被获知.本实验进一步探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加速成骨正畸的机制.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下颌左侧作为加速成骨正畸实验侧,右边作为常规正畸对照侧.左右两侧均用4盎司的力值.在1、3、5、7、14 d将实验动物处死.每个时间点上的3只动物用作形态学观察,另外5只用作分子生物研究.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加速成骨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及骨改建活跃程度均较对照组高,而且有2次连续明显的增长.在加速成骨正畸(AOO)中,可观察到破骨细胞不同的分化因子在同一时期表达趋势不同:在第5天,实验组,CTSK,TRAP的mRNA显著上调并达到高峰;CTR的mRNA表达量在1~7 d较平缓;JDP2、NFATC1的mRNA的表达量趋势相一致,在第7天达到高峰;Fra2的mRNA在第5天开始增加,之后持续升高.结论:提示在AOO过程中,破骨细胞可能有2次明显的连续分化,继而能持续的加速牙齿移动.

  • p-JAK2和p-STAT3在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又德;周毅;李异雷;王贻宁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磷酸化Janus激酶(JAK2)与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选用24只7周龄雌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建立大鼠实验性牙移动的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加力后3、7、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Jak2和p-Stat3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各组p-Jak2和p-Stat3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Jak2和p-Stat3在正常牙周膜中均有表达,且在受力3、7、14 d后,p-Jak2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Stat3在受力3、7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但受力14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与对照组的表达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p-Jak2和p-Stat3,且p-Jak2和p-Stat3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这说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中细胞内的信号传递.

  • 辛伐他汀对大鼠正畸牙保持阶段牙周组织中B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丁晓华;庄金良;姜雨君;徐山山;陈远萍

    目的:在大鼠处于正畸牙保持期时,以全身施药辛伐他汀的方法,来研究其对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7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1)空白对照组:将大鼠的前牙实施连轧,将其作为支抗,向近中的方向牵移上颌两侧的第一磨牙,持续进行21 d之后将其处死.2)构建牙移动模型的对照组,21d之后,在左侧的上颌安装相应的保持装置,各保持1、3、7、14、21、28d,在保持期内,给予注射腹腔生理盐水.3)实验组:改组的保持及加力措施与对照组相同,在保持期期间,给予注射腹腔辛伐他汀.在保持期结束之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并结合定量分析法,对移动牙的牙周组织内的BMP-2水平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在整个保持期,对照组的BMP-2量逐渐减少,实验组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时间的实验用药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BMP-2量较于对照组普遍要高.除了对照组中的第28天组之外,其余各小组BMP-2的表达强度均强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注射辛伐他汀能够增加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保持阶段牙周组织中BMP-2的表达,从而促进骨细胞的生成、骨质矿化.

  •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节内甘丙肽表达的研究

    作者:贾亚梅;孙秀梅;孙新华;郑义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内甘丙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正畸疼痛缓解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联系.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5只,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左侧为加力侧,右侧为未加力侧,左右自身对照,分别于加力6 h、12 h、1、3、5、7 d后处死动物,取大鼠三叉神经节,标本制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图像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力1 d甘丙肽阳性细胞数增多,表达增强(P<0.05);加力3 d阳性细胞数增多明显(P<0.01 );加力5 d甘丙肽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神经节细胞中甘丙肽免疫阳性染色呈强阳性表达(P<0.01).实验组未加力侧各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甘丙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AL作为内源性镇痛物质与正畸牙移动所致牙体与牙周疼痛的缓解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甘丙肽 牙移动 疼痛
  • 两种常用加力方式对种植钉压低上前牙力学行为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戴宁;曾照斌;刘海锋;冯雪

    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钉压低上前牙时两种常用加力方式对上前牙力学行为的影响,为正畸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建立含有托槽、弓丝、上前牙、牙周膜和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加力方式:方式1:起点为弓丝中点,终点为前鼻棘下.方式2:起点为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弓丝的中点,终点为与前鼻棘等高的中切牙与侧切牙间牙槽骨.分析牙周膜的主应力分布及牙齿的初始位移.结果:方式2的牙周膜应力分布更均匀.两种加力方式下,上切牙均发生唇倾.加力点两侧的牙齿向加力点倾斜.结论:将种植钉植入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施加压低力更为合理.压低过程中需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并使用较粗的不锈钢丝作为主弓丝.

  • 静止期牙周炎正畸牙周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东红;郑嵘;曹作宏;吴立鹏

    目的:对比分析IGF-Ⅰ在静止期牙周炎牙移动和正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表达变化.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正常牙移动1、3、7、14、21 d组及对照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IGF-Ⅰ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在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组;牙周炎牙移动组的IGF-Ⅰ含量低于正常牙移动组,加力第1、7、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GF-Ⅰ作为局部调控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在慢性炎症环境下,IGF-Ⅰ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牙移动组.

  • 大鼠正畸牙移动张力侧牙周组织中CTGF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段培佳;陈雨雪;陈扬熙

    目的: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初步探讨正畸牙移动中牙槽骨改建与CTGF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牙移动12h组、1d组、2d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运用原位杂交实验方法,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强度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牙移动1 d后牙槽骨表面的立方形活跃成骨细胞CTGFm RNA阳性表达开始增强,7 d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结论: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在机械力作用下CTGF可能参与了张力侧的骨形成.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内皮素的表达

    作者:李伟宏;吴立鹏;胡荣党;郑敏玲

    目的:观察内皮素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内皮素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畸加力1、3、5、7、14、21、28 d组和对照组,牙周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牙齿移动1 d后内皮素表达开始增强,5 d达到高峰(P<0.01),以后表达降低.结论:内皮素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iNOS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伟宏;曹真胜;林新平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引发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探讨NO/iNOS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在正畸加力1,3,5,7,14,21,28 d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正畸加力3 d后,牙周组织细胞iNOS表达增强,7 d iNOS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iNOS表达下降.结论:NO/iNOS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

  • 原癌基因c-fos在口腔正畸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颖

    原癌基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医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近几年在口腔学科中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其中口腔正畸治疗是一种利用炎症过程所介导的牙移动而改善功能和美观的独特治疗手段,在改变功能和美观的同时正畸力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细胞性过程,如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及疼痛等.原癌基因c-fos也参与了这些细胞性过程.

  • 低能量激光对大鼠牙移动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康永歌;张锡忠;彭朋;董晓曦;曹扬;冉宇婷;冯翀;苗倩

    目的:建立低能量激光及其他干预措施下大鼠牙移动后复发曲线,探讨低能量激光在正畸保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模型.4组分别进行以下处理:不施加任何措施、照射低能量激光、固定保持、固定保持加照射低能量激光,隔日进行3-shape三维扫描测量建立复发曲线,并对4组曲线进行重叠和描述性分析.结果:低能量激光组大鼠磨牙移动复发率显著高于基线组,固定保持加低能量激光组复发率显著低于保持组(P<0.01).与保持组相比,固定保持加低能量激光组复发周期明显缩短.结论:大鼠磨牙主动矫治结束后,应用保持装置固定牙齿的位置并加以低能量激光照射,能够缩短保持期,减少复发.

  • 托槽龈向贴置对牙周病患者牙移动影响的Typodont分析

    作者:郭静;唐卫忠;汪大林

    目的:通过Typodont模拟(牙合)架,研究牙槽骨高度降低时托槽龈向贴置对牙移动的影响.方法:牙槽骨高度正常组托槽按正常位置粘贴,牙槽骨高度降低组托槽分别正常贴置及龈向贴置.比较三组整平阶段的牙齿位移与时间.结果:与牙槽骨高度正常组相比,牙槽骨高度降低组牙齿位移较大,但托槽龈向贴置组比托槽正常粘贴组牙齿位移明显减小,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临床牙槽骨高度降低病例可将托槽适当龈向贴置,以减小牙槽嵴顶和根尖处应力.

  • 超声波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龈血流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建宏

    目的:研究超声波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龈血流量的影响,探讨超声波加快正畸牙移动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20例初诊正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两组病例在进行颌内牵引前先进行牙列整平,治疗组对颌内牵引的测试牙加力前3 d进行超声波处理,对照组只进行颌内牵引,不进行超声波处理.两组病例均于术前1 d,加力后1 d、8 d、16 d测试血流动力学指数和累计牙移动量.结果:牙移动过程中牙龈血流动力学存在变化,超声波能显著增加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对动脉阻力指数影响不大.结论:超声波能显著提高牙周血流灌注量及加快牙周组织新陈代谢.

  • 牵引成骨新骨区移动牙张力侧牙周改建的研究

    作者:尹林玲;冯贻苗;房兵;吴勇;江凌勇;娄新田

    目的:观察早期移动牙进入牵引成骨新骨区后,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的改建情况,探讨牙周改建的机制.方法:选择9只Beagle犬,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实验组以犬的一侧下颌行牵引成骨术,待牵引完成后即刻远中移动第三前磨牙(P3),对照组拔除下颌第四前磨牙后远中移动P3,每周测量牙移动距离.分别于牙移动1、2、4周取材,通过HE染色及荧光双标记法观察张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实验组牙移动速度(1.055±0.054) mm/周,明显快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移动牙的张力侧牙周膜显著增宽,细胞成分丰富,有明显新骨生成;牙槽骨骨矿化沉积率平均为2.593 μm/d,显著快于对照组(1.567 μm/d).结论:牵引成骨新骨区牙快速移动可能与移动牙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早,分布广及牙槽骨矿化沉积率高有关.

  • 双氯酚酸和罗非考昔抑制鼠牙移动的效果比较

    作者:刘长庚;王月辉;刘友良;张清

    目的:比较罗非考昔和双氯酚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6个实验组:1、2、3组均给予50 g正畸力,分别注射罗非考昔、双氯酚酸或生理盐水;4、5、6组均给予100 g正畸力,亦分别注射上述三种药物.结果:用药7 d后测量鼠牙移动情况:罗非考昔和双氯酚酸均能抑制牙移动,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非考昔和双氯酚酸在缓解正畸治疗炎性疼痛的同时,均有减慢牙移动的副作用,且二者副作用对正畸牙矫治效果无实质性差异.

  • 正畸牙移动疼痛相关介质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王广航;管晓燕(综述);刘建国(审校)

    在正畸治疗过程当中,疼痛是为常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它不但关系到正畸治疗成效,而且关系到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的意愿,其中包括年龄小的患者的依从性,年龄大的患者的疼痛敏感性。寻求有效地减少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掌握正畸疼痛的基本规律,已成为正畸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正畸疼痛相关介质的基础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牵张成骨区牙移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建;王银龙

    牵张成骨可以产生一段无牙新骨区,如何安全高效地将牙齿移入新骨区在当前被日益关注.本文就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基础和牵张成骨区牙移动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应用,牙移动进入新骨区的倾斜情况以及不同时机牙移动对牙周膜和牙根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正畸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赵艳红;王春玲;刘东旭

    牵张成骨术是牙颌面畸形矫治领域中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及其在口腔正畸矫治领域中,在颌骨延长、牙列排齐、牙齿移动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 正畸治疗中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自然移动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挺;许燕玲;邹德荣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错(牙合)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的自然调整变化.方法:20例因正畸需要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安氏I类错(牙合)和安氏Ⅱ类错(牙合)各10例.第一前磨牙拔除后6个月内下颌先不进行矫治,上颌行MBT矫治技术娇治.分别测量两组病例拔牙后30 min、4个月时拔牙间隙近、远中方向小径,比较分析两者拔牙间隙变化情况和Spee's曲线曲度.结果:拔牙4个月后与拔牙后30 min比较,两组拔牙间隙小近远中径减小了1.35 mm和1.26 mm(P<0.01),Spee's曲线曲度也有显著性改变,分别减小了0.28~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BT技术治疗安氏I类和安氏Ⅱ类拥挤错(牙合),可以通过下颌第一前磨牙拔除后下颌牙自行调整,减小拔牙间隙,改善Spee's曲度.

219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