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畸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槽骨改建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丽辉;郭宏铭;白玉兴;厉松

    目的 通过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骨三维重建和配准研究,确定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改建情况.方法 选择15例拔牙治疗病例治疗前后CBCT为研究样本,用mimics10.0进行三维重建,采用上颌骨双颧部重叠法用rapidform 2006软件对治疗前后上颌骨进行配准并进行全局偏差检测,从而研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 上颌牙槽骨大部分区域配准偏差在0-0.50mm,极少部分可见橘色或红色区域配准偏差达1.5-2.0mm;腭侧牙槽骨则大部分为蓝色,其中穿插少部分浅绿色配准偏差约0.6mm之内.配准全局偏差结果显示15名患者治疗前后上颌骨配准平均距离在0.50mm之内.结论 生长发育结束的患者正畸拔牙治疗前后上颌牙槽骨改建大多在0.50mm之内,唇侧牙槽骨改建较多,腭侧改建相对较少.

  • 增龄因素对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小彤;杨雁琪;张丁;傅民魁

    目的比较在正畸牙齿移动中幼年鼠和成年鼠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信使RNA(mRNA)表达的不同,以探讨增龄因素影响正畸骨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以4周(幼年鼠)和24周(成年鼠)雄性大鼠为实验动物,牵引左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为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原位杂交检测牙周膜组织OPG mRNA的表达.结果1.幼年鼠正畸牙齿移动中加力后3小时张力侧近牙槽骨表面可见OPG表达阳性细胞排列;与幼年鼠相比,成年鼠加力后牵张侧牙周膜细胞的OPG 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2.幼年鼠加力后6小时开始压力侧即可观察到破骨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成年鼠加力后,压力侧加力24小时可见破骨细胞;无论幼年和成年鼠压力侧牙周膜细胞的OPG mRNA表达在加力前后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增龄因素使牙周组织内OPG表达明显增强;成年牙周组织中较强的OPG表达可能与成人正畸出现的牙槽骨吸收、牙齿移动迟缓相关.

  • CBCT初步评价Invisalign矫治器在牙周炎患者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

    作者:孙英媛;周光辉;陈莉

    目的 采用CBCT(Cone Beam CT)三维体素配准评估Invisalign矫治器在牙周炎正畸中对牙槽骨改建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唇向伸长展开的48颗前牙(来自6名成人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Invisalign矫治器对前牙进行压入内收.采用Analyze12.0软件,上颌以双颧部为基准区域对治疗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体素重叠,下颌以下颌下缘及颏前部为基准区域建立测量参考平面,测量上下切牙根尖及切缘位置和唇倾度的变化、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及牙槽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双颧部重叠分析显示,上前牙平均压入(0.82±0.31) mm(P<0.05),唇倾度减小(10.59±6.77)°(P<0.05),平均骨高度增加(0.41±0.15) mm(P<0.05).下颌重叠分析显示,下前牙平均压入(0.68±0.41) mm(P<0.05),唇倾度减小(6.84±3.77)°(P<0.05),平均骨高度增加(0.26±0.27) mm(P<0.05).治疗后上下颌各测量区域的密度均降低,在牙槽嵴顶的舌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Invisalign矫治器应用于成人牙周病正畸,能有效实现前牙的压入内收.牙槽骨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 流体切应力对骨髓来源破骨细胞空泡面积影响的相差显微镜观察

    作者:陈明;徐凌;梁星

    牙槽骨在咬合力和正畸力作用下进行着改建,尤其在牙列缺损或缺失后,牙槽骨内骨吸收速度超过骨沉积速度.研究应力对体外培养的骨组织来源细胞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牙槽骨改建的机制.我们应用平行平板流体切应力系统,对破骨细胞施以不同时间和强度的流体切应力,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破骨细胞内空泡面积的变化.

  •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对骨改建的调控作用

    作者:徐晓南;张丁

    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配体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可调控成骨-破骨细胞间的耦联作用,本文主要综述Eph家族蛋白的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调控骨改建、牙槽骨改建等.

  • 压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护骨素与Wnt-1的表达

    作者:秦明群;许连静;毛峻武;黄声富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对骨组织具有调节作用,Wnt-1与骨形成密切相关,但与正畸骨改建的相关性少有报道.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的正畸牙移动模型,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Wnt-1及护骨素的表达.方法:Wistar大鼠80只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按牙齿移动1,3,7,14 d分别取材,每只大鼠对侧牙周组织设为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压力侧牙周组织的形态变化,然后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牙周组织Wnt-1及护骨素OPG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PCR检测结果显示,大鼠牙齿移动后1,3,7,14 d时,压力侧护骨素均有表达,在牙齿移动后3和7 d时护骨素表达明显增强(P < 0.05).Wnt-1仅在在免疫组化中检测中显示,大鼠牙齿移动后3 d与对照组表达出现明显增强(P < 0.05).结果证实,在正畸力作用下,护骨素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护骨素在压力区随正畸牙齿移动表达升高具有时间依赖性.Wnt-1在正畸骨改建中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牙槽骨改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鹏鹏;孟粼;吴梓萁;杨涛源;于士洋;王景云

    牙槽骨改建是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参与及多种因子共同调节的过程.在众多的相关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在牙槽骨改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对BMP-2的研究增多,对其作用机制的了解逐渐深入,但仍未完全清楚.本文主要针对BMP-2在牙槽骨改建的两个过程,即骨形成和骨吸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阐述.

  • 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的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许燕玲;房兵;毛丽霞;冯贻苗;夏韫晖;娄新田;吴勇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种植支抗与传统强支抗内收前牙的量,以及牙槽骨改建的程度.方法:26例正畸治疗患者,上牙槽骨前突,UD-SN角、Ul-SN角大于正常一个标准差,轻度拥挤,正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分为实验组(种植支抗)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0~54岁(平均25岁);对照组(传统强支抗)12例,男1例,女11例,年龄18~30岁(平均21岁).正畸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测量前后牙及牙槽骨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前牙内收量2组比较.种植支抗组显著大于传统强支抗组,牙槽骨改建的变化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前牙内收时垂直方向的变化,种植支抗组无变化,传统支抗组上颌切牙伸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磨牙近中移动,种植支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移动量无统计学意义.而传统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移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治疗中种植支抗辅助治疗牙槽骨前突和内收前牙,可获得大程度的前牙内收;支抗牙近中移动量微小;相应的牙槽骨改建变化在种植支抗组与传统支抗组间无显著差异.

  • Twin-block与高位头帽肌激动器功能矫治后上切牙区牙槽骨改建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娟;邱靓星;任嫒姝;张林;杨红梅;王华桥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l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 微种植体支抗辅助内收上切牙后牙槽骨改建的锥形束CT研究

    作者:陈香;张向凤;黄倩倩;张翼;喻凤;王华桥

    目的:探索运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牙槽骨的改建情况.方法:以22例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矫治患者,上颌切牙内收前、内收完成后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为研究样本,应用Mimics 15.0行CBCT影像三维重建,明确上颌切牙移动方式,利用Inviv05.0三维定点测量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变化.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上颌切牙切缘与根尖均发生水平舌侧移动,但切缘的移动距离大于根尖;切缘点发生向下移动,根尖点出现明显的向上移动.上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总厚度在根颈1/3和根中1/3均显著减小(P<0.05),而根尖1/3显著增加(P<0.05),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青少年上颌前突患者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高位牵引钩可以实现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大量内收上颌切牙后.其腭侧牙槽骨吸收远大于唇侧增生,牙槽骨并没有完全跟随牙的移动而改建,提示正畸矫治时不宜过度内收前牙.

  • 持续力和间歇力对牙移动骨改建的影响

    作者:张莉;房兵;吴勇

    正畸矫治力的作用时间对牙移动和牙槽骨改建的速度有直接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该文就持续力和间歇力对牙移动速度、牙周膜牙槽骨改建和牙体应力反应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选择合适的正畸加力方式,有助于临床医师有效控制牙移动,缩短正畸疗程.

  •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下相关牙槽骨改建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作者:周迪;吴艳;王云霁;范小平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 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 正畸力作用下垂直型骨吸收牙周炎大鼠牙槽骨改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霜;刘晓君;周治;杨鸘;季娟娟;沈勇

    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垂直吸收的牙槽骨改建,为牙周炎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75只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加力对照组( A)、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对照组( B)、牙周炎垂直骨吸收加力实验组( C),每组各25只,各组动物分别于加力后8 h,1、7、14、21 d处死,取动物模型上颌左侧第一磨牙近中牙槽骨进行组织学及免疫学检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畸加力至7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膜纤维排列紊乱,出现无细胞结构,结缔组织可见少量炎症细胞,牙槽骨表面还可见功能活跃的多核破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GF?1表达达到峰值,光密度值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加力至14 d时,实验组大鼠垂直吸收侧牙周组织中RUNX2的表达达到峰值,其光密度值高,明显高于正常加力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牙周炎症和消除咬合创伤后,正畸力能刺激牙周炎大鼠垂直缺损牙槽骨区域的RUNX2和IGF?1的表达增强,合成骨胶原和骨基质的能力增强,从而促进牙槽骨的改建。

  • 上下颌联合扩弓对牙槽骨改建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作者:杨鑫铭;柯杰

    随着不拔牙矫治的兴起,扩弓成为解决牙弓横向发育不足、牙弓狭窄、牙列拥挤、后牙反牙合等错牙合畸形常用的方法,但其对牙槽骨改建的影响还鲜有深入研究,该文就年龄、扩弓器的种类、扩弓器放置位置、扩弓速率、保持和复发等影响上下颌联合扩弓对牙槽骨改建的因素做一文献回顾.

  • 骨保护素及其配体在口腔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茜聪;刘丽

    骨保护素及其配体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阐述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以及骨保护素配体的受体(RANK),讨论三者在牙槽骨骨改建的分子机制.

  • 成人上颌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的 CBCT分析

    作者:杨亚欣;杨亚普;王晨曦;王鹿鸣;张月兰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的上颌前突患者上颌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取上颌前突患者15例,均拔除上下颌第一前磨牙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拔牙间隙关闭后分别拍摄CBCT,观察牙根吸收及中切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结果:拔牙间隙关闭后,所有患者均被检测出有牙根吸收,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第二前磨牙吸收量分别为(0.415±0.118)、(0.972±0.288)、(0.466±0.718)和(0.283±0.339) mm。在中切牙颈部唇侧、根尖舌侧牙槽骨增厚,颈部舌侧、根中唇侧、根尖唇侧牙槽骨变薄,牙齿倾斜移动;在颈部、根中部以及根尖部水平总牙槽骨厚度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后几乎所有牙齿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前牙在内收过程中倾斜移动。

  • 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 BM P-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常悦;王明洁;王月;张小平;崔淑霞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骨形成蛋白2( 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 ( D组)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组分别于加力后第1、3、7、14、21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处死3只大鼠,取上颌第一磨牙,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不同(F组间=465.606,F时间=87.405,F交互=13.541,P均<0.001)。 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B组与C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在牙周组织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D组可见牙周膜纤维排列混乱,牙根局限性吸收。 BMP-2蛋白主要分布于牙周韧带中,尤其是近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区域染色较强,各加力组与A组相比BMP-2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与力值大小有关,50 g正畸力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适力值。

  • 正畸力对牙周病大鼠牙槽骨改建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崔淑霞;常悦;卫晓霞

    目的 研究正畸力对大鼠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正常组)和B组(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50 g力值,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3、7、14、21天随机处死大鼠,测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结果 B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 B组牙槽骨表面骨吸收,陷窝密集,内含大量破骨细胞,张力侧牙根表面可见新生的成牙骨质细胞.结论 牙周病正畸治疗未加重牙槽骨破坏.

  • 局部注射维生素D对Wistar鼠牙齿移动后新骨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涂文;单梓南;袁强华

    矫正后的牙列稳固在新位置,达到新的结构,功能平衡,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主要因为错牙合矫正后仍长时间潜在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其中牙槽骨改建未完成是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1,25(OH)2D3与骨代谢关系密切,能调节骨生成与矿化.由此本实验从骨组织形态学方面研究1,25(OH)2D3在牙齿移动后骨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正畸局部使用生物化学因子缩短保持时间提供实验依据.

  • 原癌基因c-fos在口腔正畸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颖

    原癌基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量研究发现原癌基因c-fos及其蛋白产物不仅参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分化过程,而且也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医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近几年在口腔学科中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其中口腔正畸治疗是一种利用炎症过程所介导的牙移动而改善功能和美观的独特治疗手段,在改变功能和美观的同时正畸力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细胞性过程,如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槽骨改建、牙根吸收及疼痛等.原癌基因c-fos也参与了这些细胞性过程.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