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颌骨埋伏阻生尖牙的治疗

    作者:刘建勋

    由于人类进化及食物的变化,导致咀嚼器官退化,造成颌骨长度和牙列所需长度的不调,上颌尖牙常因萌出较晚、牙列拥挤、乳尖牙滞留、上颌多生牙等原因导致萌出位置不足,引起不同程度的阻生[1,2]。上颌尖牙阻生发生率一般在1%~2.5%。由于尖牙与颌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埋伏阻生会导致邻牙牙根吸收,甚至形成含牙囊肿等并发症。因此,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后,应该抓住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其萌出,而不是简单的拔除。本文通过对我院口腔科正畸临床中23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法总结,深入分析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病因,进一步探讨埋伏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方法。

  • 牙根吸收机制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帆;张景慧;杨盼盼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国内外众多学者先后对于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对关于牙根吸收机制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 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临床探究

    作者:杜静雪;张旭;侯丹;刘露

    目的 探究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90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牙根吸收相关因素.结果 女性平均吸收率高于男性,拔牙人员平均根吸收率明显高于未拔牙人员,而前牙平均根校正值相对后牙区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 正畸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时间、正畸病灶等均可作为应用固定正畸后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

  • 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

    作者:杨丽;刘继华;赵建锋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受正畸治疗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情况,并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减数与否、牙位及牙齿移动方式等因素与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关系.结果 男性与女性正畸治疗后平均根吸收值(RRA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人RRAT显著高于儿童(P<0.05),拔牙患者RRAT显著高于未拔牙患者(P<0.05),前牙RRAT显著高于后牙(P<0.05),上牙与下牙RRA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牙齿非整体移动RRAT显著高于整体移动(P<0.05).结论 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与患者的年龄、减数与否、前后牙位及牙齿移动方式有关,与性别及上下牙位无明显关系.

  • 锥形束CT在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患者正畸拔牙后上切牙牙根吸收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万佳丽;俞星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三维影像对照观察骨性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患者正畸拔牙后上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正畸的成人骨性Ⅰ类错合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正畸前后均采用美国卡瓦公司生产的Kavo 3D exam进行CBCT扫描.运用Invivo软件对高角、低角、均角型患者正畸前后的根长进行测量,然后对根长变化量进行对比.结果 低角组上前牙正畸矫治完成后牙根吸收值为0.57±0.04,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观察成人正畸患者拔牙术后牙根吸收情况,牙根吸收的吸收量会受到面型的影响,必须引起临床重视.

  • 3D打印技术完成牙根吸收牙列模型制作病例1例

    作者:沈晓

    1 病 例患者,女,23岁,主诉"牙列前突不齐影响美观,要求隐形矫治"于2016年3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口腔正畸科.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口腔不良习惯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有正畸治疗史,15岁于外院行拔牙矫治,矫治周期2年.

  • 埋伏阻生恒牙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临床观察

    作者:邹崇飞;邓怡;余智爽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恒牙正畸牵引后牙根吸收的程度.方法 在确诊的23例患者中,使用正畸方法成功牵引29颗埋伏阻生恒牙,通过X线片检查对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 在29颗成功牵引出的埋伏阻生恒牙中,有半数牙的牙根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但吸收程度在2 mm以内.结论 埋伏阻生恒牙由于萌出道闭合,颌骨内所在位置特殊,在助萌牵引过程中移动范围较大,使用正畸方法成功治疗后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牙根吸收.

  • 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

    作者:李云;陈群;覃玲;莫水学

    目的 研究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正畸治疗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的病例20例,根据失牙间隙的类型分为拔除组(10例)和陈旧组(1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对下颌第二磨牙牙根长度及牙槽骨高度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拔除组近远中根分别吸收(0.96±0.30)、(0.82±0.30)mm,陈旧组近远中根分别吸收(1.82±0.91)、(1.77±0.84)mm,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牙根吸收的量与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呈正相关(P<0.05).两组牙治疗前后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在关闭下颌第一磨牙失牙间隙尤其是长距离陈旧性间隙时,要特别注意对下颌第二磨牙移动方式的控制,以减小发生牙根吸收和牙槽骨吸收的风险.

  •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蓝英德

    正畸手段是治疗错颌畸形的常见应用方式,错颌畸形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整体外观,对人体的容貌造成不利影响.正畸治疗存在并发症,其中以牙根吸收的发生为显著.

  • 探究CBCT在评价成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绍丹

    目的 探究CBCT在检测成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口腔科收治的需要进行正畸拔牙治疗的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BCT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拍片,分别测量与比较治疗前后上颌双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并计算出牙根的吸收数值.结果 治疗后牙根长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按照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上颌侧切牙、上颌双侧中切牙、上颌双侧尖牙.结论 对于成人正畸拔牙治疗中采用CBCT进行牙根吸收的评价是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数值的精确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混合牙列期前牙反早期矫治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国芳;宁建峰;宁忠彦

    安氏Ⅲ类错是儿童错畸形中常见的一类错畸形,它在临床主要的表现是前牙反,面中部凹陷,明显影响面部美观。据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统计;国替牙期前牙反患者的患病率为4.9%,与日本接近[1]。近年来患者发病年龄有变小趋势,恒牙刚替换,牙根没有发育完成,此时矫正,对前牙加力不当,可能造成牙根不发育或者牙根吸收。但若等牙根发育完成,会造成面部畸形的明显加重,所以对正畸医生来说,对混合牙列期早期前牙反的矫治,选择合适的矫治时机和矫治方法,一直是困扰正畸医师的一个难题。

  • 正畸治疗过程中快速移动尖牙术后牙根的吸收和改建分析

    作者:王光平;李明霞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过程中快速移动尖牙术后对牙根吸收和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安氏Ⅱ类错成年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快速远中移动尖牙30颗,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拍摄CBCT,测量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改建情况.结果 30颗尖牙在3星期内快速远中移动到位,CBCT显示尖牙快速远中移动术后3个月无明显的牙根吸收,远移尖牙的近中已经逐渐改建为正常的骨组织,密度和正常牙槽骨无差异.结论 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快速移动尖牙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可缩短疗程.

  • 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作者:熊斌

    目的 探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78例经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及分布情况.结果 正畸治疗前共记录牙数1661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6.7%,均为1度,主要分布在上颌前牙区;正畸治疗后共记录牙数1672颗,牙根吸收发生率为42.2%,其中2度和3度合计98颗,以前牙居多.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及分布情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现象较为常见,其中大部分可以接受,为牙齿美观及功能影响较大的重度根吸收多发生在上前牙,对此应加强防范.

  • 正畸拔牙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九军

    目的:探讨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经过固定正畸治疗,有清晰可辨的矫治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患者108例,其中拔牙54例,非拔牙54例。测量两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结果:拔牙和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矫治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丝圈式间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昕

    乳磨牙龋坏,引起牙冠近远中径缩小;另残根及早失牙等可造成邻牙移动;乳磨牙的牙髓、牙周组织感染,引起牙根吸收障碍,不能正常脱落.皆会造成恒牙替换位置不足,导致恒牙错位、异位或萌出障碍[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制作丝圈式间隙保持器解决此问题,从而保持了牙弓的长度和宽度,使继承恒牙在合适位置正常萌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外伤恒前牙使用Vitapex预防性控制根吸收疗效观察

    作者:李路平

    目的 探讨对于牙根发育完成的外伤冠折露髓牙使用Vitapex预防性控制根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2颗牙根发育完成的冠折露髓牙按就诊奇偶顺序随机分为预防性使用Vitapex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通过临床症状及根尖片判断疗效.结果 预防性使用Vitapex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牙齿松动度及X线根尖片对比分析,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叩诊对比检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伤恒前牙使用Vitapex预防性控制根吸收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牙根吸收 根管充填
  • 正畸致牙根吸收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余梃;李成章

    口腔正畸治疗导致的颌骨特发性髁突吸收尚属少见[1],而正畸治疗相关的牙根吸收(root resorption,RR)则较常见,治疗前后的发生率分别为15%、73%[2],正畸力导致的RR (root resorption attributed to orthodontic force,RRAOF)多表现为根尖外吸收(external apical root resorption,EARR).RR病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达64%[3-5].早期对RR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仅局限在表现型上的描述和推断,并未深入到分子水平.

  • IL-1,TNF-α参与大鼠牙根吸收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王家艳;张栋梁

    目的探讨IL-1(白细胞介素-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在牙根吸收中的作用是否等同于介导牙周炎性骨吸收的作用.方法建立机械损伤诱导牙根吸收大鼠模型,腹腔注射IL-1可溶性受体和TNF-α可溶性受体,应用组织形态技术观察抑制根吸收的病理形态影响,从逆反方向证实IL-1、TNF-α在诱导牙根吸收中的作用.结果TNF-α组与病理对照组的牙根吸收陷窝数量、吸收陷窝长度、陷窝面积、位于根面牙周韧带、牙槽骨的TRAP(指多核破骨细胞,多核破牙骨质细胞,单核细胞,类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计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IL-1组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α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主要细胞因子.

    关键词: IL-1 TNF-α 牙根吸收
  • 数字化根尖片诊断牙根吸收的可靠性研究

    作者:沙海亮;白玉兴;厉松;栗文成;闭东援

    目的 对比数字化根尖片和普通根尖片在评价牙齿长度及牙根吸收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20颗上颌恒中切牙建立体外牙根吸收研究模型.模拟牙根吸收前、后的情况,分别从6个投照角度拍摄普通根尖片和数字化根尖片.分别统计数字化根尖片和普通根尖片反映牙齿实际长度和实际牙根吸收的差异.结果 在同一X线投照角度下,数字化根尖片与普通根尖片的影像长度误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牙根吸收误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数字化根尖片下的牙齿影像长度比普通根尖片更接近实际的牙齿长度.数字化根尖片与普通根尖片在对牙根吸收的测量诊断上没有明显差别.

  • 电化学ELISA法测定牙本质涎磷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史艳霞;沙海亮;白玉兴

    目的 对比2种电化学酶联免疫检测体系检测人牙本质涎磷蛋白含量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人牙本质涎磷蛋白标准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酶,分别以邻联茴香胺(ODA)、邻苯二胺(OPD)为酶催化反应的底物,检测酶催化产物,对比两种检测体系下DSPP检测的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的差异.结果 ODA-H2O2-HRP电化学酶联免疫检测体系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相偶联,检测牙本质涎磷蛋白的线性范围为2.5~200.0 pg/ml,检测限为2.5 pg/ml,传统光度ELISA的检测限为5.0 pg/ml,灵敏度提高2倍;OPD-H2O2-HRP电化学酶联免疫检测体系检测DSPP的线性范围为1.0~200.0pg/ml,检测限为1.0pg/ml,比传统ELISA法的灵敏度提高5倍.结论 OPD-H2O2-HRP电化学酶联免疫检测体系较ODA-H2O2-HRP体系能更加精确地检测牙本质涎磷蛋白含量.

339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