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当归芍药散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髓核尾侧亚核区域中 c-fos 和 iba-1表达的影响

    作者:栗洪师;李冬霞;冯岩;顾欣;刘洪臣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对大鼠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髓核尾侧亚核(SpVc)区域中致癌因子 c-fos 和小胶质细胞膜特异性标记物 iba-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 组),牙齿加力组(ETM组)和当归芍药散(Danggui-Shaoyao-san ,DSS)处理组(DSS 组);分别检测在加力后不同时间点单位时间空口咀嚼时间(chewing-like jaw movements,VCM)及牙齿移动后1 d 各组 SpVc 内 fos 和 iba-1免疫组化及 Western-blot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ETM 组大鼠 VCM 在加力 d1时间点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和 ETM 组比较,DSS 组在4 h,12 h开始减少(P <0.05),牙移动后 d1减少明显(P <0.01),ETM 组与同一时间点 Sham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Sham 组 SpVc 有很少量 c-fos,iba-1表达,呈阴性或浅染,胞体较小,突起表达弱,呈散在分布,形态不清晰;ETM 组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染色加深,胞体变大,形态清晰丰满,且分布区域向 SpVc 较深层趋向,DSS 组SpVc 区域仅有很少量 c-fos,iba-1表达,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的胞体小,胞质着色较深,突起弱阳性表达。ETM 组 c-fos,iba-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 Sham 组和 DS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Sham 组与 DSS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大鼠实验性后牙移动后局部激活 SpVc 区域 c-fos,iba-1表达,DSS 处理后可通过弱化牙齿移动后大鼠 SpVc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激活反应,可减轻大鼠牙齿移动后自发痛。

  • 兔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的表达

    作者:康祖铭;黄生高;张建兴;熊培颖;钟孝欢

    目的观察兔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的表达与分布,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5只体重为2.0~2.5kg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7组,每组5只,分别为1、3、5、7、14和21 d正畸加力组和正常对照组.2%戊巴比妥钠麻醉,兔下切牙常规粘网底颊面管,以镍钛推簧施力40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半定量分析.结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在正畸加力组牙周组织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1),7 d组为表达高峰期,14、21 d组表达减弱.并且同一实验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在张力侧表达均高于压力侧(P<0.01).结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在兔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表达明显口强,从而推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可能参与了正畸骨改建过程的骨形成调节,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 旋转脉动磁场对兔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表达的影响

    作者:康祖铭;黄生高;凌天牖;沙永红;李春梅;石君

    目的 探讨旋转脉动磁场对兔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体重为1.0~1.5 kg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按每组5只随机分为实验1、3、5、7、14、21 d组.2%戊巴比妥钠麻醉下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切牙间拴结不锈钢螺簧,施力80g,左侧只加力为对照侧,右侧加力加旋转脉动磁场为实验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PDGF-A半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侧牙周组织中PDGF-A表达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张力区、压力区牙周组织中PDGF-A表达在5、7、14 d时较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0.14 vs 2.03±0.18,7.63±0.27 vs 2.84±0.12,3.52±0.16 vs 1.65±0.03;8.10±0.13 vs 4.30±0.21,13.27±0.31 vs 6.47±0.15,5.66±0.22 vs 3.15±0.27,P<0.05);在7 d时牙周组织PDGF-A表达达到高峰.结论 旋转脉动磁场照射促进了牙周组织中PDGF-A的表达,促进了牙周组织的改建.

  • 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对犬牙根吸收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刘楚峰;曹阳;李琳;章锦才;刘从华;徐平平

    目的 研究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对实验犬前牙牙根的影响.方法 建立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比格犬动物模型后,连续加力12 d,速度0.5 mm/d,分别于加力停止并固定1d,14 d,28 d后随机处死3只实验犬,拔出一侧上颌第三切牙,制备标本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加力停止1d及14 d后牙根吸收明显,停止加力28 d后,牙根吸收面积明显减小:牙根颈部28 d与1 d(t =25.075,P=0.014)、28 d与14 d(t=17.444,P=0.0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牙根尖部28 d与1 d(t=26.436,P=0.000)、28 d与14 d(t=18.229,P=0.0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随着加力停止后固定时间的延长,牙根吸收可明显修复.

  • 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内黏着斑激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建莉;管晓燕;刘建国;彭菊香;李高华;徐宇红;苏牧;黄瑾

    目的 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内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表达的影响,探讨PDGF-BB对正畸牙移动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方法 80只SD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 g力的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于正畸牙局部黏膜注射10 ng的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 del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在加力后1、4、7、10、14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内FAK表达变化.结果 PDGF-BB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加速正畸牙移动,除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点实验组破骨细胞FAK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外源性的PDGF-BB影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在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过程中,FAK参与了破骨细胞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其表达能被外源性的rhPDGF-BB所调节.

  • 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张力侧牙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段培佳;陈雨雪;陈扬熙

    目的 研究炎性牙周条件下牙移动及牙周改建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基因的表达.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在0、 0.5、 1、 2、 3、 5、 7、 14、 21 d时间点处死动物,运用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牙移动张力侧TGF-β1 mRNA表达强度及时空分布特点.结果 正常及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TGF-β1 mRNA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正常大鼠牙齿受力2 d后,张力侧牙槽骨表面成骨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 5 d达到峰值;牙周炎大鼠牙移动5 d后,其牙槽骨表面立方形成骨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 14 d达到高峰期, 21 d还有较强的阳性信号表达.结论 牙周炎可能阻碍正畸力效应下的牙周组织改建.

  • 牙周炎大鼠正畸牙移动张力侧牙周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研究

    作者:段培佳;陈雨雪;陈扬熙

    目的 研究炎性牙周条件下牙移动及牙周改建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的表达.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通过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在预定的0、 0.5、 1、 2、 3、 5、 7、 14、 21 d时间点处死动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牙移动张力侧TGF-β1蛋白表达强度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 正常牙移动组中,TGF-β1在牙周膜的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组织呈弱阳性表达,牙移动1 d后,张力侧牙周膜区免疫染色的阳性反应明显增强, 2 d后达到高峰;牙周炎牙移动组,TGF-β1在破骨细胞、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呈阳性表达,牙移动0.5 d后,张力侧牙周膜区免疫染色的阳性反应明显增强,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牙周炎症影响正畸力效应下的牙周组织改建.

  • 大鼠正畸牙移动对炎性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段培佳;黄元瑾;陈雨雪;陈扬熙

    目的观察炎性牙周组织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建立牙周病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周炎牙移动组,近中移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比较两组大鼠的牙移动距离,并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增加,牙周及根尖创伤也更大,张力侧成骨活动减弱并滞后.结论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重视局部牙周组织的健康,对牙周炎患者应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并适当延长复诊周期.

  • 单个链状橡皮圈弹力结扎牵引尖牙远移的临床观察

    作者:钟惠

    目的比较单个链状橡皮圈弹力结扎与传统的弹力橡皮圈牵引尖牙远中移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6例因正畸需要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患者,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换上0.046 cm(0.018英寸)的澳丝后,以上颌第一磨牙为支抗,在患者上颌牙弓的右侧用单个链状橡皮圈弹力结扎,左侧用传统正畸弹力橡皮圈牵引尖牙远中移动.比较两种方法牵引尖牙远中移动的速度和支抗丧失的程度.结果单个链状橡皮圈弹力结扎与传统的弹力橡皮圈牵引尖牙远中移动的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磨牙前移的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个链状橡皮圈弹力结扎可代替传统的弹力橡皮圈用于牵引尖牙远中移动.

  •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杨东红;叶之慧;王石;付爽;吴立鹏

    目的 观察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其与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加力1d、3d、7d、14 d、21 d组及对照组.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对PDGF-BB半定量、定位分析.结果 PDGF-BB主要定位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施力后表达显著增强,压力饲加力第7天达峰值,张力饲加力第14天达峰值,此后表达下降.结论 PDGF-BB作为局部调控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

  • 牙周膜牵张快速移动尖牙Meta分析

    作者:罗启贤;莫晖;欧阳舢;程自力;莫业跃;梁景星;刘长庚

    目的 评估牙周膜牵张快速移动尖牙的治疗效果及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牙周膜牵张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1998年-2013年8月.由第一、第二作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7个研究,患者84例,含149颗尖牙.Meta分析结果显示,牵张前后尖牙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张前后上尖牙倾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尖牙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合并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牵张前后第一磨牙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牵张前后尖牙根尖吸收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牙周膜牵张有利于快速有效地移动尖牙;牵张后尖牙牙长轴出现轻度倾斜,提示牙冠移动较牙根快;第一磨牙近中移动不明显;尖牙根尖吸收发生风险增加.

  • Invisalign技术创新及牙移动效能

    作者:王硕;孙雨虹

    隐适美(Invisalign)正式应用到临床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其隐形、舒适、美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医患的青睐.Invisalign技术在不断创新,从初简单牙齿的排齐(G1)、较复杂牙齿的移动(G2)、前牙牙齿转矩的控制(G3)、开(牙合)的治疗(G4)、深覆(牙合)的治疗(G5),到第一前磨牙拔除后的治疗(G6)、后牙开(牙合)的治疗(G7),再到生长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矫正(MA),其适应证几乎覆盖了传统固定矫治的所有领域.但是,由于该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计算机设计的目标效果与矫治器的临床效能之间仍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实现牙的伸长、去扭转等方面,隐适美效能较低,但其在压低、倾斜移动以及远移磨牙上已表现优异性能.本文就Invisalign G1~ G7、Invisalign MA的特点以及不同牙移动方式的效能进行综述.

  • 低强度激光促进正畸牙移动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

    作者:何武林;周圆;杨烁;文军;褚洪星;葛孟柯;段培佳

    目的:评价低强度激光治疗(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促进正畸牙移动的有效性及相关风险。方法依据Cochrane Handbook的规范化要求,检索1980年-2014年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运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国家6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不完全随机对照试验,211名患者。偏倚风险评价显示5个研究为中度偏倚风险,4个研究为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LLT组治疗后7 d,正畸牙移动速度显著增加(MD=0.19,95%CI 0.02?0.37,P=0.03),该优势持续到治疗后2个月(MD=1.08,95%CI 0.16?2.01,P=0.02);相对于高能量密度(20或25 J/cm2)的LLLT治疗,低能量密度(2.5,5或8 J/cm2)的LLLT治疗更为有效。结论低能量密度(2.5、5或8 J/cm2)的LLLT能有效促进正畸牙移动,但还需要更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撑。

  • 牙周膜和牙槽骨牵张快速牙移动的比格犬配对实验

    作者:罗启贤;刘长庚;欧阳舢;程自力;莫晖

    目的::比较牙周膜牵张( PDLD)和牙槽骨牵张( DAD)在加快正畸牙移动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比格犬6只,下颌两侧随机分组进行自身配对实验,一侧建立PDLD模型,另一侧建立DAD模型,双侧同时牵张2周。在术前、加力1、2周时测量移动牙及支抗牙的位置,行X线检查。结果:PDLD移动牙2周内移动(3.90±0.56)mm,在第1、2周分别移动(1.74±0.30)mm、(2.16±0.27)mm。 DAD移动牙2周内移动(4.23±0.59)mm,在第1、2周分别移动(2.14±0.22)mm、(2.09±0.38)mm。 PDLD支抗牙移动距离为(0.66±0.09)mm;DAD支抗牙移动距离为(0.45±0.08)mm。 PDLD移动牙第1、2周的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D移动牙第1、2周的移动距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LD和DAD移动牙在第一、二周及总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DLD和DAD支抗牙移动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X线示PDLD组牙齿以倾斜移动为主;DAD组牙齿以整体移动为主,未发现牙根吸收。病理示PDLD和DAD牙周膜及牙髓组织未发生可逆性改变,牵张处牙槽骨有新骨生成。结论:PDLD和DAD两种方法均能实现牙齿快速远中移动。

  • 快速整体内收前牙对术区骨质愈合的影响

    作者:刘楚峰;曹阳;李琳;徐平平

    目的:用光镜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犬术区骨质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牙槽外科辅助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beagle犬动物模型后,于上颌磨牙颊侧造成5mm× 10mm×3mm的骨质缺损区作为对照组.加力内收前牙并分别于加力停止并固定1、14、28 d后随机处死3只试验犬,应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制备标本观察.结果:加力停止后颊腭侧骨质愈合良好,但腭侧骨质愈合速度较颊侧慢.结论: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实验方法对上颌前牙腭侧术区骨质愈合影响不明显.

  • 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牙龈退缩的疗效分析

    作者:黎敏;康娜;黄朝晓;沈慧娟;刘艾芃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牙龈退缩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要求正畸治疗的牙周病伴有牙龈退缩的患者,在正畸治疗前行牙周治疗,制定合适的矫治方案,记录正畸治疗前后牙龈退缩的量和牙周袋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牙龈退缩量为(1.54±0.59) mm,小于治疗前(2.68±0.65) mm(P<0.05).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为(3.04±0.55)mm,小于治疗前(5.12±0.58) mm(P<0.05).治疗后临床附着水平为(1.82±0.61) mm,小于治疗前(1.98±0.71)mm(P<0.05).结论:正畸治疗可以改善牙周病患者的牙龈退缩,达到美观及恢复咀嚼功能的目的.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正畸牙根吸收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蔡洋伊;周建萍;胡琴;戴红卫

    目的:初步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移动性牙根吸收修复的作用.方法:①通过施加过大正畸力建立炎症性牙根吸收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牙周膜局部注射氯化锂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组(LiC1组),牙周膜局部注射Dickkopf相关蛋白1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组(DKK1组)和对照组,并通过Micro-CT扫描对比各组牙根表面陷窝体积变化.②完成扫描后,3组分别随机处死大鼠,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牙周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支架蛋白Axin2、胞内β-连锁蛋白β-catenin、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牙骨质附着蛋白(cementum-derived attachment protein,CAP)和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的表达量.结果:①在修复0d时,牙根表面陷窝体积的修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LiCl组和对照组的牙根修复体积分数增加明显,仅DKK1组的相应指标出现了减少,3组数据指标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修复0d时,3组各项检测因子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修复3d时,3组中BMP-2、BSP和CAP的变化量均差异明显(P<0.05),LiC1组和DKK1组的β-catenin出现明显差别(P<0.05);修复第7天后,LiCl组各项检测因子均明显高于DKK1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调节成骨相关因子Axin2、β-catenin、BMP-2、BSP和CAP的表达,能加快牙根表面吸收陷窝的恢复,加快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的修复过程.

  • 牙周组织老龄化变化及其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作者:易颖煜;赵宁;沈刚

    牙槽骨老龄化变化表现在牙槽嵴高度降低、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牙周膜老龄化改变体现在胶原纤维增多,牙周膜厚度变薄,牙周膜的反应性改建能力下降。牙龈老龄化变化体现在牙龈上皮角化程度降低,牙龈结缔组织中的细胞数量减少。随着牙槽嵴高度的减少,边缘龈高度也会降低。骨质疏松会加速正畸治疗过程中牙体的移动,不利于正畸移动牙体在新的位置上的重建与稳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正畸治疗会越来越费时间,牙槽骨内幼稚细胞、成骨细胞以及血管数目和骨髓腔减少,骨代谢降低,牙移动缓慢,口周肌改建适应时间延长,牙槽骨的更新、改建能力减弱。老龄化变化使牙周膜细胞活性降低,胶原形成速率减慢,受牵拉侧骨形成和受压侧骨吸收迟缓。在机械力刺激下,牙周膜细胞会反应性地增加地诺前列酮释放到龈沟液中的水平,这可能是成年患者正畸治疗速度缓慢的原因。

  • 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症消除后的正畸治疗

    作者:徐晖

    对于经牙周治疗消除炎症后的牙周病患者,临床医师应注意正畸力对其牙周组织所产生的效应,并根据此设计牙移动方式.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围绕小同牙移动方式对不同牙周损害类型的作用展开,并对传统观念提供了补充和革新,本文从不同类型牙周损害中的牙移动、不同牙移动方式对剩余牙周组织的影响以及其他需特殊考虑的问题3个方面作一综述.

  • 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林玲;房兵

    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缩短正畸疗程是正畸学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随着牵引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颅面部骨骼,上下颌骨的延长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增高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中的应用形式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19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