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杜桂莲;周玉霞;高德君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90年代末逐步完善起来的手术方式,其以巩膜瓣的牢固缝合,抗代谢药物的延缓创口愈合,巩膜瓣缝线调控性拆除或松解及滤过泡旁指压按摩为特征.术毕迅速恢复和维持前房深度,抗代谢药物抑制滤过区瘢痕的形成,通过控制巩膜瓣缝线拆除时间与数目,达到房水通过量并提供形成理想的功能性滤过和合适的眼压控制,有效的维护了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我们对38例(5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经观察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护理体会如下.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恶性青光眼1例

    作者:黄立刚;吴岱峰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9岁.患者于8 d前因"左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左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术后第3 d前房浅Ⅱ度,上方结膜下未见滤过泡,指测眼压T+1.诊断为:"左眼恶性青光眼"并行"左眼玻腔放液前房注气术",术后第1 d,左眼前房维持可,指测眼压Tn;第2 d,左眼前房气体吸收后仍浅,指测眼压T+1,给予降眼压治疗,效果欠佳.

  • 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分析

    作者:袁非;黎蕾;王历阳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功能与眼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96年5月~1999年4月行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58例(共79眼),对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滤过泡占72.15%,平均眼压17.46 mmHg;Ⅱ型滤过泡占10.13%,平均眼压9.81 mmHg.Ⅲ型滤过泡占12.66%,平均眼压25.25mmHg;Ⅳ型滤过泡占5.06%,平均眼压29.75mmHg.结论:滤过泡的功能受青光眼的类型,严重程度,切口处的药物处理,手术技巧和病人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 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治疗

    作者:胡超雄;杜庆生;陈芳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的处理效果.方法 对36例(36眼)小梁切除术后3~8d内功能不良滤过泡行眼球按摩和钝针头针拨分离治疗,所有患者术中曾用过0.3ms/mL的抗代谢药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随访6个月.结果 经治疗后32眼为功能滤过泡,4眼为非功能滤过泡.治疗前平均眼压23.21±6.50mm Hg(1mm Hg=0.133kPa),治疗后即刻为11.60±5.40mm Hg,随访结束时平均眼压16.10±4.18mm Hg,治疗前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早期功能不良滤过泡采用眼球按摩和钝针头针拨分离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可挽救濒临失败的滤过泡,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 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术式改良及疗效观察

    作者:牟国营;李新;陶祥臣;王红梅;李志红;袁中芳

    目的对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倾斜巩膜隧道、楔状小梁切除、加大滤过内外口等措施对原术式进行改良,临床应用于30例32眼青光眼.结果术后结膜反应轻微,前房开始时稍浅,术后7 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37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弥散、扁平、范围广,均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该术式操作安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SL-OCT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形态的观察

    作者:张谊;吴强;宋蓓雯;胡萍;陆斌

    目的 利用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SL-OCT),观察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结膜滤过泡,探讨其对滤过泡形态和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2例78眼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行SL-OCT检查,获取滤过泡内部结构图像,使用设备内置软件进行测量,根据所得图像对滤过泡进行分析.结果 在功能性滤过泡组中35/45(77.8%)眼观察到滤泡壁肥厚伴或不伴结膜下微囊泡或腔隙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组中只有4/24(16.7%)跟有此特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6/45(57.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只有5/24(20.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12/45(26.7%)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4/24(58.3%)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P<0.01).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0/45(44.4%)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9/24(79.2%)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P<0.01).另内口闭塞5眼全部出现在无功能滤过泡组(P<0.005).结论 SL-OCT通过非接触检查,可在术后各个阶段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滤过泡内部形态图像,为滤过泡功能的评估及形态分级提供参考,是一种有价值的滤过泡评价工具.

  • 经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治疗18例硅油注入术后高眼压症分析

    作者:蒋沁;姚进

    目的探讨采用经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术后并发高眼压的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硅油注入术后并发高眼压者采用经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结果随访3个月,所有病例滤过泡均扁平、弥散,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眼压稳定在2.40 kPa以下,且无1例硅油存留前房.结论该术式不仅降眼压效果好,而且硅油不易溢入前房,解决了长期以来硅油注入术后高眼压难以处理的问题.

    关键词: 小梁切除术 滤过泡
  • 速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前房延缓形成

    作者:凌志红

    前房延缓形成是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导致角膜代偿失调,白内障形成及滤过泡失败等.我院采用速尿治疗7例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经综合治疗疗效欠佳的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陈晖;汤崇凯

    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会出现周边虹膜前粘连,前囊下白内障,角膜内皮损伤,无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甚至恶性青光眼.自1995年至1997年,作者对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时机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 针刺合5-氟尿嘧啶球结膜下注射治疗功能不良滤过泡

    作者:刘青林;应佳;陈珍;王彦方;施天严

    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效果有赖于形成和维持一个具有足够滤过功能的房水通道.但术后滤过道中纤维增生和瘢痕形成,致使部分患眼尤其具有高危因素者滤过失败.笔者对28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功能不良的青光眼患者采用滤过泡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 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联合巩膜瓣刺开治疗瘢痕化滤过泡的护理

    作者:方素珍;吴伟娟;童素莲

    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部分术眼巩膜瓣发生瘢痕化,滤过泡消失或局限性隆起呈包裹样滤过泡,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常不能控制眼压,需再次手术或再次手术效果不理想.为避免再次手术的风险,作者于1997年5月~2000年10月对81例(102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巩膜瓣瘢痕化的滤过泡行局部丝裂霉素C注射联合瘢痕巩膜瓣刺开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

    作者:王俊杰

    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抗青光眼术后因眼内环境的改变会出现白内障或加重原有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此类患者术前存在浅前房、虹膜后粘连、瞳孔变形僵直、上方巩膜滤过泡、角膜内皮及晶体悬韧带损伤等改变[1],白内障手术难度大,同时还需考虑白内障手术效果和对原青光眼滤过泡的保护,以防止青光眼的复发.近年来,我院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临床分析

    作者:陈博;杨红;张宪;罗班;向艳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性眼内炎的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2例(2只眼)中,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异体巩膜修补、自体结膜瓣遮盖、眼内注药.结果 2例眼内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全部患者术后眼压均得到良好控制,保存了有用视力.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异体板层巩膜移植修补、自体结膜瓣遮盖、眼内注药是治疗滤过泡漏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比较

    作者:张文强;周和政;田博;叶倩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为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两角对位间断2针缝合在角膜缘处(以下简称间断组或A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于角膜缘处(以下简称连续组或B组),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全部患者均观察至术后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但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时切口渗漏的并发症间断组明显多于连续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而术后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渗漏的并发症少.

  •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马庆祥;石一宁

    目的 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0例(80只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三角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 mm 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 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 d,可调整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两种不同巩膜瓣应用的疗效观察

    作者:鲁红宇;许威;张详元

    目的 评价两种巩膜瓣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159例(167只眼)本院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大薄瓣组,79例(83只眼),B组为小厚瓣组,80例(84只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术前眼压、术前所用降眼压药物种类等临床参数均衡,均为初次手术.A组患者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大小约5 mm×6 mm、深约1/2-1/3巩膜瓣,B组患者采用大小约3 mm×3 mm、深约1/2-2/3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1年.结果 (1)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3次复诊眼压均值进行比较;术后第3天两组眼压对比(t=6.863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眼压对比(t=1.5943,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眼压对比(t=3.8751,P<0.05),差异有显著性.(2)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1周的两次检查浅前房发生率进行对比,术后第3天,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0.12%,B组为11.90%,A组浅前房主要以浅I度为主,两组对比(x2=8.362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1周,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02%,B组为2.38%,两组对比(x2=0.62171,P>0.05),差异无显著性.(3)将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两次检查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A组为98.79%,B组为95.24%,两组对比(xz=0.800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A组为87.95%,B组为69.05%,两组对比(x2=9.2412,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时,小而厚的巩膜瓣在短期内可以较好的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但大而薄的巩膜瓣则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青光眼滤过术后异常滤过泡的临床治疗观察

    作者:李梅;方严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异常滤过泡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青光眼滤过术后26例(26只眼)异常滤过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只眼异常滤过泡经治疗后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结论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功能障碍通过及时正确处理,可使大部分非功能性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提高手术成功率.

  • 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相关因素的探讨

    作者:李玉虹;姚淑玲;许长城;车千里;谢维

    目的探讨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157只眼)青光眼行改良式的小梁切除术及术后处理和随访观察情况.结果术后失败滤过泡28例,经积极处理,75%转为功能滤过泡.随访6~36个月,手术成功率91%.结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眼球按摩、加压包扎、滤过泡针刺分离术、结膜前移直接缝合、合理用药等,有助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提高手术成功率.

  • 巩膜瓣改良缝合及术后不按摩的小梁切除术远期观察

    作者:杜庆生;胡超雄;叶星;何晓蕾;何夏怡;何庆国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缝合,滤过泡自然形成,术后不按摩眼球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5例(17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改良缝合,缝线位于小梁切口后缘0.5mm~1mm的巩膜瓣两侧,并形成前房,试压滤过检查,术后不按摩眼球,随访1~5年.结果 17只眼术后7天内眼压:5~8mmHg者9只眼, 9~14mmHg者6只眼;半年后:5~8mmHg者2只眼,9~14mmHg者9只眼,15~18 mmHg者6只眼.滤过泡:7天内Ⅰ型17只眼,7天后~半年Ⅰ型13只眼,Ⅱ型4只眼;半年后:Ⅰ型11只眼,Ⅱ型6只眼.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改良缝合,滤过泡自然形成,术后长期不用按摩眼球,远期效果好,安全、有效.

  • 影响青光眼滤过泡类型主要因素的研究

    作者:彭寿雄;张金顺;钟毅敏

    目的探讨影响青光眼滤过泡形成类型的主要因素.方法对72例(144只眼)双眼同时或先后在本院接受小梁切除手术且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为期30个月以上的追踪观察.并根据滤过泡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分为功能性滤过泡和非功能性滤过泡.结果 72例(144只眼)接受滤过手术患者,30个月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出现率为78%(112/144),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出现率为22%(32/144);72例患者中双眼均出现功能性滤过泡者46例;双眼均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者6例;一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而另一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者20例.结论尽管青光眼滤过泡的类型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手术技巧是主要的因素.

    关键词: 青光眼 手术 滤过泡
218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