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治疗

    作者:黄华东;李华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滤过泡消失、角膜水肿、虹膜前后粘连、前房角关闭、白内障形成等严重并发症.2000年3月至2003年8月,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者92例100只眼,其中36眼并发浅前房,经采用相应治疗,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 青光眼滤过术中γ-干扰素应用对滤过泡形成的影响

    作者:黄新英;李英;林淑英;邓素芬

    青光眼滤过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滤过泡消失造成滤过道阻塞.因此,如何防止滤过道瘢痕阻塞形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囊3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艳秋;吕艳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囊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32例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例(20眼)患者给予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治疗组16例(19眼)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同时应用丝裂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眼部滤过泡的形态及功能是否正常,对出现滤过泡功能有误的患者再次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出现滤过泡包囊发生率(15.79%)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术后出现瘢痕化滤过泡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治疗手法总有效率(78.95%)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治疗后滤过泡包囊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降低了滤过泡包囊的发生几率,治疗手法很多种,但有效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脱垂临床分析

    作者:陈立新;甘苏豫;岳艳菊;陈勇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脱垂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6例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脱垂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滤过泡脱垂由多种原因引起,但过强的滤过和结膜瓣缝合时过分下移是导致滤过泡脱垂的直接原因.结论:通过提高手术技巧可预防术后滤过泡脱垂,已形成滤过泡脱垂者可手术修复并得到有功能的滤过泡.

    关键词: 滤过泡 脱垂 原因 预防
  • 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作者:刘素芝;梁晓江;杨鸿斌;练海东;沈路

    目的 观察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与单纯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2例(74眼)分为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组(研究组)25例48眼和单纯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组(对照组)17例26眼,观察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视力、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发生浅前房者研究组为4眼(8.33%),对照组2眼(7.69%)(x2=2.97,P>0.05).术后1周研究组眼压为(12.17±1.02)mmHg(1 kPa =7.5 mmHg),对照组为(12.67±1.14) mmHg(t =0.371,P>0.05);术后1 a研究组眼压为(15.53±2.62) mmHg,对照组为(19.65 ±4.71)mmHg(=2.644,P<0.05).2 a后研究组总成功率为95.83%,对照组总成功率为69.23% (x2 =5.93,P<0.05).术后1 a研究组中功能性滤过泡占93.75% (45/48),对照组占73.08%(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后近期视力均不低于术前视力.研究组术后30眼(62.5%)出现并发症,对照组21眼(80.77%)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Ex-press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好.

  • Healaflow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马恩普;赵小钊;董良;刘苏冰;曾照年

    目的 观察评估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5月间在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Healaflow植入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4眼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26眼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8个月.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视力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无需按摩或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1 kPa=7.5 mmHg)者22眼,占92%,对照组19眼,占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3,P=0.033).术后1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眼、7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09,P=0.028).两组术后各有2眼发生浅前房,无前房出血、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 的应用有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能够有效提高中远期手术成功率.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

    作者:王晓贞;李松峰;吴葛玮;李树宁;王宁利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方法 共收集27例33眼抗青光眼术后有功能性滤过泡眼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各随访阶段眼压变化,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8个月做滤过泡UBM检查,观察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分别升高了5.16 mmHg(1 kPa=7.5 mmHg)、3.74 mmHg、3.07 mmHg、2.99 mmHg、2.72 mmHg、2.55 mmHg和2.65 mmHg,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8个月滤过泡内部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能够升高眼压,但对滤过泡UBM图像中特征性结构的影响较小.

  • 小梁切除联合双瓣下羊膜植入术后青光眼滤过泡形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育文;袁建树;张大矛;金亚明;龚雁;杨梁燕;王鹏贇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同时羊膜植入巩膜及球结膜瓣下滤过泡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6例4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球结膜滤过泡形成良好,无透明泡、漏水泡或扁平泡出现.终随访时平均眼压(15.86±4.00)mmHg(1 kPa=7.5mmHg),明显低于术前(29.65±5.76)mmHg.终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能有效地促进青光眼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避免了诸如结膜菲薄型青光眼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球结膜下筋膜囊黏连所引起的远期术后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并发症.

  • 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组织Fas mRNA的表达

    作者:彭红娟;黎宗汉;郑彪;方林彬;柯毅

    目的 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组织Fas mRNA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新西兰白兔48只单独笼养,随机选取40只兔右眼行小梁切除术,使上方结膜形成滤过泡,按术后时间又分为1d、7d、14 d、20 d、28 d共5个亚组,每组8只兔.另外8只兔的右眼未进行手术为正常对照组.在行小梁切除术后1d、7d、14 d、20 d、28 d,切下滤过手术区组织,同时于28 d时切除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的结膜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标本的Fas mRNA表达情况.结果 兔眼小梁切除术后1d、7d、14 d三个亚组Fa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3±0.35、1.41±0.28、1.38±0.25,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量1.42±0.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 Fas mRNA相对表达量为0.90±0.1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进一步下降至0.78±0.09 (P <0.05).结论 在兔眼结膜滤过泡组织愈合过程中,术后20d及28 d凋亡主要基因Fas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可能为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瘢痕化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作者:刘梦迎;王玲;王大博;姚如永

    背景 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球结膜滤过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对于术后瘢痕形成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滤过区组织中MMP-2及TIMP-2的表达与瘢痕形成进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法将63只6~8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3、5、7、14、28 d组,每只大鼠任选一侧眼为实验眼.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球结膜滤过泡的形成情况及眼前节反应,各组于相应时间点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其中3只眼制备完整眼球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标本中MMP-2及TIMP-2的表达和定位;另取6只大鼠结膜滤过区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观察MMP-2和TIMP-2在滤过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 结果 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维持时间为7 ~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2d.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M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21.67±4.37,在术后3d组开始逐渐增高,为183.67±5.61,术后7d组达峰值,为230.50±8.48,随后逐渐降低,术后28 d组为172.33±8.43,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M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18,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滤过区组织中TI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2.50±6.25,在术后3d组开始明显升高,为162.67±7.00,术后5d组TIMP-2蛋白表达量达峰值,为232.00±11.03,之后逐渐下降,术后28 d组降至150.50±6.4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间滤过区组织中TI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34,P<0.05).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MMP-2、TIMP-2仅在大鼠结膜上皮层微弱表达,呈红色荧光,而在术后大鼠滤过区结膜组织上皮层和固有层均呈强荧光. 结论 MMP-2和TIMP-2在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区组织的动态表达与滤过泡的纤维化过程相一致,提示MMP-2和TIMP-2参与结膜滤过泡的瘢痕化过程.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静;谢安明

    背景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通道的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生、间质-上皮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促进瘢痕形成的关键因子,而CTGF是否能促进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的间质-上皮转分化尚不清楚.目的 观察CTGF对HTFs间质-上皮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型培养液进行HTFs体外常规培养和传代,取3~6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培养的HTFs分为空白对照组和CTGF处理组,空白对照组用DMEM完全培养液培养细胞,CTGF处理组在培养液中加入CTGF,使终质量浓度为50 ng/ml.细胞培养后48 h,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鉴定HTFs中上皮钙黏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对HTFs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 空白对照组及CTGF处理组HTFs均生长良好,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TGF处理组HTFs细胞质呈红色荧光,细胞核呈蓝色荧光;空白对照组HTFs仅见DAPI蓝染的细胞核,无E-cadherin表达的红色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HTFs中E-cadherin蛋白无表达,而CTGF处理组HTFs中E-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63±0.08.结论 间叶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本身不表达E-cadherin,在CTGF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能够表达E-cadherin,CTGF促进HTFs的间质-上皮转分化.

  • 人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兔眼滤过泡渗漏的修补及其疗效

    作者:洪颖;刘子源;张培;李学民;王薇

    背景 目前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滤过泡渗漏的主要处理方法包括眼部包扎和组织修补,但均有可能出现滤过泡瘢痕化或再渗漏. 目的 比较脱细胞真皮基质(ADM)片、生物羊膜片及结膜组织对兔眼滤过泡渗漏的修补效果,研究ADM修补滤过泡渗漏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4只新西兰白兔48眼行小梁切除术并制作滤过泡渗漏模型,然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ADM组、生物羊膜组和结膜覆盖组,ADM组将4mm×4mm的ADM植片植入滤过泡渗漏区的角膜板层与巩膜表面上,形成桥状连接;生物羊膜组兔眼用4mm×4mm的生物羊膜覆盖渗漏区巩膜上,结膜覆盖组兔眼将结膜直接对位缝合覆盖渗漏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眼压测量,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检查,分别评估各种生物材料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及滤过泡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ADM组兔眼眼压分别为(26.9±4.3)、(16.6±5.1)、(22.1±6.2)、(18.3±6.5)、(22.7±2.5)、(23.4±1.4) mmHg(1 mmHg=0.133 kPa),生物羊膜组分别为(29.9±5.4)、(14.9±6.4)、(21.6±7.8)、(26.3±4.1)、(26.0±4.2)、(23.0±5.3) mmHg,结膜覆盖组分别为(28.7±4.3)、(15.7±7.0)、(22.0±6.3)、(28.2±4.1)、(24.7±4.1)、(23.0±2.7) mmHg,3个组兔眼在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419,P=0.011;F时间=15.543,P=0.000),其中ADM组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6、0.045),生物羊膜组和结膜覆盖组术后1d、术后1周眼压值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术后1个月,ADM组兔眼眼压均明显低于生物羊膜组和结膜覆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及AS-OCT检查显示,术后ADM组植片透明,滤过泡可维持至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可见结膜新生血管长入;生物羊膜组和结膜覆盖组兔眼的滤过泡可维持至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可见结膜新生血管长入.此外生物羊膜组兔眼术后1个月即可见角膜缘新生血管生长且持续不退.结论 与生物羊膜和结膜组织比较,ADM植片修补兔眼渗漏的滤过泡可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期和低眼压的维持时间.

  • 大鼠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组织病理学动态观察

    作者:明佩佩;王玲;王大博;潘晓晶

    背景 制作合适的青光眼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的动物模型并观察滤过泡形态及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变化,并掌握青光眼术后抗滤过泡瘢痕化治疗的时间窗和治疗靶点.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滤过术后球结膜滤过泡生存时间、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了解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后滤过泡的形成及瘢痕化进程.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前房引流管植入法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分别于术后1、3、5、7、14、28 d处死大鼠,获得术眼结膜滤过泡组织,并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滤过泡的变化.参照Kronfeld滤过泡形态及功能分型方法对滤过泡进行分型,标尺测量滤过泡的长度和宽度,观察术后不同时间滤过泡面积的变化.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获取滤过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动态观察术后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所有术眼在术后第1天均形成不同程度隆起的滤过泡.滤过泡生存时间为7 ~17d,平均生存时间为(11.93±2.23)d;术后1~5d,滤过泡的生存率均为100%,术后7d降至77%,术后14 d降至20%,术后28 d功能性滤过泡全部消失.术后5d,均为功能性滤过泡,均为Ⅰ型;术后7d,23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13眼,Ⅱ型10眼;术后14d,4眼为功能性滤过泡,其中Ⅰ型2眼,Ⅱ型2眼.滤过泡面积由术后第1天的(7.50±1.08) mm2逐渐缩小为术后第14天的(1.83±0.35) mm2.术后不同时间点滤过泡面积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056,P=0.000),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1~3d滤过泡组织的病理改变以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炎症改变为主,自术后第5天,滤过泡组织成纤维细胞增加,随着时间延长,滤过泡组织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形成及胶原纤维形成等增生性表现为主.结论 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可成功建立大鼠球结膜滤过泡模型,术后炎症、纤维增生和胶原纤维形成参与滤过泡的瘢痕化过程.

  • 多次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抗兔眼小梁切除术后瘢痕化研究

    作者:陈玮志;任泽钦;董建强;王喻;黎晓新

    背景 贝伐单抗是第一个完整长度的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已作为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物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然而,作为小梁切除术后抑制伤口及滤过泡的纤维化及抗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多次大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评估.目的 评估大剂量贝伐单抗结膜下多次注射抗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自身双眼配对的研究设计.对新西兰白兔18只36只眼行小梁切除术滤过手术,动物左眼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3、5、7天于滤过泡结膜下注射25g/L贝伐单抗0.1ml,右眼术后不进行注射作为对照眼.术后间隔2 d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态并根据Moorefield滤过泡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分别于术后第10、20、30天各摘除12只眼球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细胞的性质,用Masson染色评估成纤维细胞化程度,并以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nti-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每组兔眼的血管化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大且更为弥漫,术后第7天贝伐单抗治疗组与自身对照组眼滤过泡面积分别为(2.48±0.22)cm2和(1.73±0.2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4,P<0.05).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生存天数(21.00±1.56)d与对照组(12.50±1.97)d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滤过泡及邻近组织结膜的血管化程度明显减少,2组间vWf阳性染色吸光度值的平均差值为14 320.7±4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75,P<0.05);而术后30d时贝伐单抗治疗眼的成纤维细胞沉积明显减少,2组间成纤维细胞阳性染色面积的平均差值为0.2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0,P<0.05).结论 兔眼小梁切除术后多次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地延长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在术后30d贝伐单抗能减轻滤过泡和邻近结膜组织的血管化程度.此外,贝伐单抗在术后滤过泡及邻近组织血管化的末期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组织增生.

  • NF-κB抑制剂PDTC抑制鼠眼滤过术后瘢痕化的研究

    作者:李肖春;马建民;王宁利

    目的 探讨NF-κB抑制剂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在大鼠滤过性手术中抗瘢痕化的作用.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PDTC组、丝裂霉素C(MMC)组3组,双眼均行手术.术后每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记录滤过泡存活时间.另取9只SD大鼠,每组3只,单眼手术,7d后处死,观察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滤过泡存活时间,PDTC组为(13.16±2.588)d,MMC组为(13.75±2.352)d,阴性对照组为(10.06±1.806)d,前2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混浊,MMC组3眼,PDTC组1眼.病理切片显示术后7d,对照组见较多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组织.结论 PDTC抗瘢痕作用与MMC类似,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望成为青光眼术中抗瘢痕增生的辅助用药.

    关键词: PDTC 滤过泡 瘢痕化
  • 抗TGF-β2抗体对滤过泡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廖海兰;梁轩伟;魏建初

    目的 观察抗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抗体对体外培养的滤过泡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手术修复人眼小梁切除术后失败滤过泡修复时切除下来的瘢痕组织进行组织块培养,获得成纤维细胞(FB).将0、0.01、0.1、1μg/mL抗TGF-β2抗体作用于FB 24h以及0.14μg/mL(半数抑制率质量浓度,IC50)抗体作用0、24、48、72h,通过生物化学显色法、RT-PCR法检测抗TGF-β2抗体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在FB中加入0、0.01、0.1、1μg/mL抗TGF-β2抗体作用24h及IC50质量浓度处理0、24、48、72h,结果显示随着抗TGF-β2抗体质量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依次减少,羟脯氨酸(HPr)及胶原含量逐渐降低(P<0.05).结论 抗TGF-β2抗体能减少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合成.

  • 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预防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研究

    作者:徐学东;管怀进

    目的 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对实验性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4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均行单眼小梁切除术.术毕球结膜下分别注射CS(CsA)-NP、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各0.5mL,对照组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0.5mL.于术后1d,1、2、4、8、12周查眼压(IOP)、滤过泡、角膜、虹膜、前房、晶状体、视网膜.结果 术后8周内各组平均IO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CS(CsA)-NP组与CsA组平均IO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P<0.05).4组功能性滤过泡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1,P<0.01).结论 CS(CsA)-NP能抑制滤过区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有效控制术后IOP,与CsA相比疗效高、不良反应小.

  • 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的组织学变化及丝裂霉素C对其影响的观察

    作者:喻箭;潘晓玲;叶剑

    目的 观察抗代谢药丝裂霉素c(MMC)对家兔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干扰效应.方法 对15只家兔双眼实行小梁切除术,左眼应用含0.2 mg/mL MMC的棉片接触瓣下巩膜床4 min,右眼为PBS对照组;2只家兔为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3、7、14、30、60 d测量眼压,术后第3、7、14、30、60 d分批处死家兔,摘除双眼,做组织病理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胶原量.结果 PBS组滤过术后胶原纤维增生术后3~14 d为高峰期,眼压至术后14 d恢复正常(P>0.05).术后第1 d右眼术区滤过泡形成,7 d后平复,滤过通道在第7 d关闭,应用MMC眼术后纤维增生不明显,眼压在第60 d恢复正常眼压(P>0.05).术后通常第3 d左眼术区滤过泡形成,14 d后平复,滤过通道在第60 d左右关闭.术后7 d内MMC造成2只眼感染,6只眼结膜切口渗漏,5只眼角膜水肿混浊.结论 丝裂霉素能长久有效地控制眼压,拮抗术后结膜下和滤过道瘢痕形成,但不良反应明显,应谨慎使用.

  • 大鼠青光眼滤过手术模型的制作

    作者:路晖;李树宁;傅涛;王宁利

    目的 制作大鼠青光眼滤过手术模型,对以往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补充,以更好地开展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相关研究. 方法 SD大鼠10只,制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通过全巩膜隧道穿人前房25号硅胶管,末端埋于结膜下,连续缝合结膜瓣.同样方法做另外3只大鼠,分别于术后2、5、11 d取眼球做组织学检查,观察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通过大鼠前房引流管植入术,可以在结膜下形成良好的滤过泡,经过7~11 d逐渐瘢痕化.结论大鼠引流管植入术是一个可靠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可用于滤过手术后伤口愈合、瘢痕化过程及滤过手术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

    作者:潘伟华;任梅;余新平;吕帆

    目的 利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内部形态,探讨AS-OCT在滤过泡功能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已行青光眼滤过手术3个月以上的患者53例(69眼),术后随诊时间为3~48个月,平均(10.78±11.03)个月.按照van Buskirk分级法将滤过泡分为功能型(Ⅰ、Ⅱ)和非功能型(Ⅲ、Ⅳ),同时利用AS-OCT获取滤过泡内部形态,根据AS-OCT内部形态特点分为弥散型、微囊型、包裹型、扁平型.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69眼平均眼压为(14.9±4.5)mmHg.按照van Buskirk分级法38眼为功能型滤过泡(38/69,55.07%),31眼为非功能型滤过泡(31/69,44.93%).AS-OCT示26眼弥散型滤过泡(26/69,37.68%),平均眼压(13.16±3.77)mmHg;11眼为微囊型滤过泡(11/69,15.94%),平均眼压(15.36±2.92)mmHg;19眼为包裹型滤过泡(19/69,27.54%),平均眼压(15.77±5.07)mmHg;13眼为扁平型滤过泡(13/69,18.84%);平均眼压(16.62±5.33)mmHg;微囊型滤过泡与包裹型滤过泡间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5).对于滤过泡功能性的评价,AS-OCT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法有较好的一致性(χ~2=0.03,P=0.86).结论 AS-OCT具有分辨率高的优点,能清晰地显示滤过泡内部横断面的形态,准确而客观地区分功能型和非功能型滤过泡,且能较早发现滤过泡包裹化的趋势,是青光眼滤过手术效果重要的评价手段.

218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