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参皂苷Rg3和PEG-PLGA-Rg3纳米微粒抑制肺癌血管新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作者:耿良;行书丽;俞静;孙维敏;金玺圆;花宝金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Rg3)和PEG-PLGA-Rg3纳米微粒(Rg3-N)在体内对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C)组、0.9%氯化钠溶液(NS)组、PEG-PLGA纳米载体(PEG)组、Rg3单体(Rg3)组和Rg3纳米微粒(Rg3-N)组,比较Rg3和Rg3纳米微粒对MVD的影响,并检测相关血管新生和炎性因子的水平来探讨它们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结果:Rg3组和Rg3-N组的MVD与NS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但是Rg3组和Rg3-N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同时,Rg3组和Rg3-N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降低;VEGF的蛋白表达及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性因子的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且Rg3-N组相对于Rg3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结论:Rg3和Rg3纳米缓释微粒可在体内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HIF-I α、VEGF的表达、降低IL-1、IL-6、TNF-α的水平来实现的;PEG-PLGA纳米载体包埋Rg3能提高其在体内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能力.

  • 雄黄纳米微粒对于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

    作者:宁凝;彭作富;袁兰;苟宝迪;张天蓝;王夔

    目的:考察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凋亡及坏死作用,并初步探寻表现药理活性的化学物种.方法:采用"溶剂接力"法制备雄黄纳米微粒悬浮液,应用MTT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并以H3AsO3(As2O3在该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作为阳性对照.结果:雄黄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59.0 nm.MIT实验结果显示,该制剂对于这2种细胞系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双染实验表明,雄黄纳米微粒可诱导这2种细胞凋亡和坏死,此结果得到形态学观察的进一步证实.结论:雄黄纳米微粒对于HL-60和562这2种细胞系均具有诱导凋亡和坏死的双重作用,既含有As-0又含有As-S键的硫代亚砷酸盐可能是表现药理活性的主要化学物种之一.

  • 雄黄纳米微粒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罗丽云;张天蓝;王夔

    目的:探讨雄黄(As4S4)纳米微粒对于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低浓度雄黄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抗原检测等鉴定细胞的分化.结果:细胞经雄黄处理后呈现明显的分化形态.经0.25~1.0μmol·L-1雄黄作用24 h后,NBT阳性率升高.用0.50μmol·L-1雄黄处理48 h,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表达升高,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结论:低浓度雄黄对HL-60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 载药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制备

    作者:邓联东;孙多先;董岸杰

    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可生物降解材料,被广泛用于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载药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几种制备方法,介绍子聚乙二醇对聚乳酸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

  • 阳离子多聚物纳米基因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云霞;原续波;张晓金;常津

    阳离子多聚物能与DNA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而自组装成纳米微粒,保护DNA防止被核酸酶降解.阳离子多聚物由于具有合成简便、储存稳定、目的基因容量大、特异靶向性强、免疫原性低等优点被用作非病毒基因载体.阳离子多聚物按特性可分为两类:人工合成型和天然生物型.常见的人工合成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载体主要有: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多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和星状树突体[Polyamidoamine(PAMAM)dendrimers]等:天然生物型阳离子多聚物基因载体主要有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明胶等.本文重点讨论了阳离子多聚物介导的基因导入细胞机理和基因进行靶向性转移的策略,详细论述了各种阳离子多聚物用作基因载体的性能特点,后对非病毒基因载体的发展作出展望.

  • 纳米微粒介导Bcl-xl小干扰RNA诱导人肺腺癌细胞凋亡

    作者:廖洪映;谷力加;陈秀玲;翁毅敏;李昀;张建;蔡松旺;陈惠国;宋江平

    目的 探讨纳米微粒介导的Bcl-xl小干扰RNA(siRN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备包载Bcl-xl siRNh的纳米微粒,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以纳米微粒介导将人工合成的Bcl-xl siRNA转染细胞后,将细胞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纳米微粒组、siRNA-c-纳米微粒组及siRNA-纳米微粒组,其中siRNA-c-纳米微粒组及siRNA-纳米微粒组又分为0.1、0.2、0.4、0.8 μmol/L4个浓度组.应用TUNEL法检测肺癌细胞凋亡;RT-PCR半定量检测Bcl-xl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Bcl-xl蛋白的表达.结果 转染Bcl-xl siRNA后,各处理浓度组的肺腺癌细胞凋亡指数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0.1、0.2、0.4、0.8 μmol/L组分别为(19.7±2.6)%、(32.4±5.5)%、(46.0±5.3)%和(55.4±5.9)%],与生理盐水组、纳米微粒组及同浓度的siRNA-c-纳米微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染浓度为0.8 μmol/L时,肺腺癌细胞内Bcl-xl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xl蛋白表达阳性单位下降至0.0787±0.0233;Bcl-xl mRNA表达下降至0.856±0.242,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微粒能有效介导Bcl-xl siRNA进入肺腺癌细胞.Bcl-xl siRNA能够特异性减少肺腺癌细胞的Bcl-xl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

  • 纳米颗粒对猪GV期卵母细胞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维杰;周新丽;刘宝林;戴建军;吕福扣;张德福;徐利

    纳米低温保存技术很可能是新一代低温保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纳米颗粒应用于卵母细胞玻璃化保存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将羟基磷灰石(HA)、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钛等4种纳米颗粒添加到低温保护剂中,使用Cryotop法冷冻猪GV期卵母细胞,使用形态观察和荧光染色的方法,研究其对细胞存活率和发育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实验浓度范围内,HA较其它纳米颗粒对猪卵母细胞的毒性低,当浓度低于0.5%时,细胞发育率为100%;低温保护剂中添加0.1%HA纳米颗粒,发育率比其它组显著提高,可以达到22%,且HA的粒径对结果影响不大;当低温保护剂中添加0.05%粒径为60 nm的HA颗粒时,卵母细胞冷冻复温后发育率会进一步从14.7%提高达到30.4%.在低温保护剂中添加适宜浓度的HA纳米颗粒,可以减少复温过程中的重结晶现象,促进细胞的冷冻存活率和发育率,保存效果与浓度相关,而与纳米颗粒的粒径关系不大.

  • 立体定位注射靶向功能载药纳米粒子治疗恶性脑胶质瘤

    作者:原续波;康春生;颜成虎;王虹;谭建;郭艳霜;浦佩玉;张富;盛京

    以转铁蛋白溶液为外水相,纳米沉淀技术制备了表面含转铁蛋白的包载卡莫司汀的聚乳酸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时间达一周以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纳米微粒表面转铁蛋白保持了活性,纳米粒子与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立体定位注射纳米微粒至荷瘤鼠瘤腔,SPECT考察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内分布,表明纳米微粒在颅内滞留.与对照组相比,注射载药纳米微粒的大鼠生存期显著延长,核磁共振图象显示其中2只大鼠颅内肿瘤消退,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恶性胶质瘤具有体内抑制作用.

  • PLGA/O-CMC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外降解及释药行为研究

    作者:胡云霞;原续波;郭毅;常津;宋存先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高达18.9%.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1)前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具有一级释放特性;(2)在20d内的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释放特性.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TJ905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修饰及体外评价

    作者:胡云霞;原续波;张晓金;郭毅;常津

    本研究的目的是用O-羧甲基壳聚糖作乳化剂和表面修饰剂,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并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然后分别对载药纳米微粒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和肿瘤细胞抑制率等微粒性能进行考察与评价.实验证明,O-羧甲基壳聚糖可用于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对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制备起到很好的乳化性能和表面修饰作用.采用复乳法制备包载5-Fu的PLA/O-CMC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在50nm,在PBS缓冲溶液中释放时间可达12d.在对胃癌、乳腺癌和大肠癌三种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测定实验中,PLA/O-CMC纳米微粒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分别可以达到72.8%、77.3%和75.6%,接近或等同于游离5-Fu药物的抑制率.在作用时间上,PLA/O-CMC载药纳米微粒也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应.

  • 聚乳酸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在鼠脑组织中的选择性分布研究

    作者:王华芳;胡豫;孙望强;谢长生;魏文宁;周薇;方峻

    制备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纳米微粒(以下简称PLA纳粒),研究该载体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对鼠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纳米沉积法制备空白及经聚山梨醇80(T-80)表面修饰的PLA纳粒,透射电镜观测其微观形貌、粒径,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分别测定粒度分布范围和zeta电位值;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PLA纳粒能否进入小鼠脑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中纳粒的分布区域.所制PLA纳粒为规整、均匀的球形颗粒,其等效粒径为162.1nm,多分散系数为0.108;T-80修饰的PLA纳粒能特异性地分布于小鼠脑组织,电镜结果显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有纳粒的聚集,神经元间隙也有少量分布.结论:表面修饰的PLA纳粒能较特异性地被鼠脑血管内皮细胞摄取,并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该载体可望成为选择性作用于脑组织的优良给药载体.

  • 黏膜免疫壳聚糖-多胺转运蛋白D(PotD)DNA纳米微粒对小鼠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定植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徐江红;戴文佳;王正敏;陈兵;范小勇

    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包裹的PotD DNA(Chitosan-potD)纳米微粒经鼻黏膜免疫小鼠对肺炎链球菌鼻咽部定植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制备的Chitosan-potD微粒、裸pVAX1-potD重组质粒(裸potD)及pVAX1分别鼻腔免疫小鼠,收集黏膜和血清标本用以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分离并培养脾淋巴细胞,检测IL-17A、IL-4及IFN-γ的分泌水平;于免疫小鼠鼻腔进行肺炎链球菌攻击,通过菌落计数评估各免疫组对小鼠肺炎链球菌鼻咽部定植的保护作用.结果 Chilosan-potD纳米微粒在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的抗PotD特异性血清IgG、IgG1、IgG2a、黏膜IgA抗体水平及IL-17A、IL-4、IFN-γ水平与裸potD组及pVAX1组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计数结果 显示,Chitosan-potD微粒组在鼻咽部定植的肺炎链球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壳聚糖包裹PotD DNA微粒对肺炎链球菌鼻咽部定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 Profrin Ⅱ纳米微粒光动力疗法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种植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镠洋;卿三华;盛新华;巴明臣

    目的探讨profrin Ⅱ纳米微粒的光动力疗法(PDT)对结肠癌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种植瘤模型,经尾静脉注入profrinⅡ纳米微粒(30mg/kg体重),光敏化3 h后半导体激光仪垂直照射肿瘤30 min(能量密度9J/cm2),照射后连续观察肿瘤体积,瘤体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profrin Ⅱ纳米微粒PDT在治疗后早期产生明显的抑制肿瘤增殖作用,瘤体组织坏死,腺腔样结构解离破坏,微血管坏死,血栓形成,延命率65.2%,体积抑瘤率达72.8%,治疗后期,肿瘤体积仍会缓慢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profrin Ⅱ纳米微粒在PDT治疗中抑制裸鼠结肠种植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但仍不能完全抑制肿瘤生长.

  • 叶酸靶向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超声分子显像卵巢癌实验

    作者:刘建新;尚婷婷;徐芬芬;王志刚;李攀;苏琳

    目的 制备叶酸修饰的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并探讨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及在体内外模型中靶向结合卵巢癌SKOV3细胞的效能.方法 应用薄膜水化法和旋转蒸发法制备叶酸靶向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基本特性及在4℃和37℃水浴条件下的稳定性.分为靶向组(叶酸靶向)、非靶向组(普通磷脂)及拮抗组(游离叶酸干预),通过卵巢癌SKOV3细胞,进行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靶向实验.并将8只荷SKOV3肿瘤裸鼠分为A组(靶向)和B组(非靶向),进行脂质纳米粒的体内靶向实验.结果 本实验制备的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约(321.20±67.21)nm,表面电位-50 mV.在4℃条件下,纳米粒可稳定保存48 h;在37℃水浴条件下,1h内纳米粒的粒径无明显改变.靶向组纳米粒与SKOV3细胞的结合率高,拮抗组低.靶向组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被荧光染料DiI标记为红色的纳米粒;非靶向组和拮抗组仅见少量红色荧光.A组裸鼠肿瘤局部可见较多被荧光染料DiR标记为红色的纳米粒,而B组肿瘤局部未见明显红色荧光.且A组裸鼠各重要脏器离体荧光成像肿瘤荧光明显强于B组.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叶酸靶向液态氟碳脂质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靶向结合于卵巢癌SKOV3细胞.

  • 叶酸介导APTMS包被的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的制备及体外MR成像

    作者:潘迪;严飞;郑海荣;吴瑞凤;邱本胜

    目的 探究叶酸介导的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对于人乳腺癌MCF-7细胞表面叶酸受体的靶向性及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①制备叶酸介导的耦联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的USPIO( FA-APTMS-US-PIO),通过TEM、FTIR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②USPIO组.竞争抑制组(FA-APTMS-USPIO+叶酸)及叶酸介导的耦联APTMS的靶向组(FA- APTMS-USPIO)分别与MCF-7细胞孵育不同时间,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不同组别铁颗粒的摄取情况.③对与纳米铁孵育后的细胞采用3.0T MR仪进行体外MR成像.④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透射电镜照片显示FA-APTMS- USPIO外形较规则. 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靶向组细胞摄取的氧化铁较多,可见大量蓝色沉淀. 竞争抑制组与USPIO组细胞内蓝色颗粒较少. 体外MRI结果显示,与MCF-7孵育的靶向组T2信号降低显著,竞争抑制组和USPIO组无明显变化. MTT实验显示,靶向组不同时间对细胞生存能力无显著影响.结论 FA -APTMS-USPIO对MCF-7细胞有良好的靶向性,对早期诊断乳腺癌具有重大应用潜力.

  • 聚酰胺-胺树状聚合物靶向修饰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研究进展

    作者:钟建秋;王欣璐;尹吉林;张金赫

    纳米分子在体内具有药物载体的特性,与生物靶向分子结合,可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与放射性核素的结合,可实现在体内靶向分布与靶向聚集的可视化,从而达到对特定病变的显像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新型树状纳米分子聚乙酰胺-胺(PAMAM)的靶向分子修饰及核素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载10-羟基喜树碱液态氟碳纳米粒制备及其表征、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观察

    作者:徐芬芬;王志刚;李攀;郝兰;王冬;周黎

    目的 研制一种包裹液态氟碳(PFP)的新型载药纳米级超声造影剂,考察其基本特性并观察其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方法 采用旋转蒸发和探头超声法制备载10-羟基喜树碱(10-HCPT)的液态氟碳(PFP)纳米粒,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形态,采用马尔文仪测量纳米粒粒径和电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包封率,并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载药液态氟碳纳米粒溶液,观察纳米粒相变情况及其增强超声显像效果.结果 制备的载药脂质纳米粒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在油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载药纳米粒形态规则,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500.82±25.97)nm,表面平均电位为(-47.77±3.09)mV;在体外经LIFU辐照后,可见纳米粒发生液气相变形成微泡,在基波模式和谐波模式下,均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影.结论成功研制了包裹液态氟碳的载药脂质纳米粒,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

  • 纳米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李青;李富荣;吴雄文

    纳米又称为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1 nm=10-9m).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在0.1~100.0 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后,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质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科学家们发现,物质在加工到100 nm以下时,往往会产生许多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神奇变化,即产生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以及由这些效应引起的与传统材料所不同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纳米技术涉及面十分广泛,已辐射多个学科.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虽然它还处于发展初期,但纳米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时代已经到来.纳米技术已经对生物医学检测系统产生影响,其中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不同成分的纳米微粒对生物医学检测水平也将产生根本的变化.而纳米微粒和生物分子轭合物的制备方法在不断更新,生物连接制备的纳米粒子也在逐渐商品化,亦将对检验医学同样产生深远影响.

  • Genistein-磁性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东朋;Hua-Yan Si;司华艳;赵玉元;张浩力;廖君左

    目的:探讨Genistein-磁性纳米微粒(Genistein-magnetic-nanoparticles.GEN-M-NPs)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GEN-M-NPs,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微粒的形态,高效液相法测定包封率.以胃癌细胞株SGC-7901为实验对象,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GEN-M-NPs和Genistein对其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片段化改变情况.结果:GEN-M-NPs呈球形,粒径约105 nm,分布均匀.包封率约为10.3%.GEN-M-NPs对SGC-7901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与单药Genistein作用组相比,GEN-M-NPs具有缓释性(86.04%vs 67.11%.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GEN-M-NPs作用72 h后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5.62%±2.04%(10 μmol/L)、13.46%±2.02%(20 μmol/L)、26.40%±3.84%(40μmol/L)、37.34%±4.68%(80 μmol/L)、49.43%±8.29%(100 μmol/L).阴性对照组的凋亡率为2.60%±1.34%.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40 μmol/L组作用24 h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形成的梯状条带.结论:GEN-M-NPs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与Genistein相比,有缓释性.

  • 表皮生长因子纳米微粒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作者:徐俊;王鹏华;褚月颉;丁敏;田应芳;冯书红;于德民;董晓庆;常津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纳米微粒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的愈合作用,探讨EGF纳米微粒促进愈合的机制.方法 制备EGF纳米微粒,测定EGF纳米微粒载药率、包封率和释药行为.用打孔器制备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模型.分为4组:EGF纳米组(给予含1μg/d EGF的纳米微粒),EGF组(给予1μg/d EGF),空微粒组(给予不含EGF纳米微粒),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于3、7、14、21 d照相并取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比较创面病理学变化及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结果 EGF纳米微粒平均粒径为193.5 nm,载药率为0.02%,包封率为85%.药物释放达24h.EGF纳米组创面愈合比EGF组快[14 d,(93.8±1.8)%比(89.3±2.3)%,P<0.05;21 d(96.6±1.6)%比(92.1±4.3)%,P<0.05].EGF纳米组创面内EGF受体阳性细胞面积高于EGF组[7d,(49.4±6.5)%比(35.1±2.8)%,P <0.05;14 d,(80.2±3.8)%比(73.4±1.7)%,P<0.05].结论 EGF纳米微粒上调创面内细胞EGF受体表达,加速创面的愈合,效果优于EGF.

12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