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进展

    作者:高晋生;宋爱英;李囿松

    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是在0.10至100纳米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崭新技术.如何利用纳米技术诊断、治疗各种疾病,已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之一.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中巨大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现将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前景综述如下.

  • 壳聚糖介导的靶向药物传递系统

    作者:范玉玲;冷爽;马丽华;范兵羽

    目的:综述了以壳聚糖或其衍生物为基础的多种特殊靶向载体系统的研究现状.方法:以国内外近年有代表性的文献为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由于壳聚糖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和生物特性,并且通过修饰后增加了壳聚糖的一些性质,使其成为优良的药物载体,从而实现药物的靶向性.这一载体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 食品接触用纳米涂料中纳米粒子的迁移研究进展

    作者:刘佳

    纳米金属材料因其良好的抗菌性能而被应用于食品接触用材料领域,然而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纳米金属粒子是否会产生迁移及其影响因素还有待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的研究分析.分别比对了纳米粒径、基体材料、食品模拟液种类对涂料中纳米粒子的迁移影响,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家兔静脉注射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的反应研究

    作者:刘丽萍;肖雁冰;肖子文;王智彪;李崇雁;龚晓波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微晶体(HAP)对家兔静脉应用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剂量.方法对50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耳缘静脉快速推注不同浓度的纳米HAP混悬液,观察家兔用药前后的反应,死亡情况;并检测纳米HAP对家兔肝肾功及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纳米HAP静脉应用对家兔的小致死剂量(LD1)为180mg/kg,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00mg/kg,全死剂量LD99为260m/kg.AST,LDH,CKC及P在用药后2h呈一过性增高,而于24h内即恢复正常.BUN,ALP则在24h时增高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其余指标均基本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纳米HAP在家兔无明显蓄积毒性,提示当用量远远小于小致死剂量时,纳米HAP可作为药物载体,甚至在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经静脉安全应用.

  • 纳米磁珠富集处理临床标本在分枝杆菌培养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相栋;邵吉宝;施旭东

    目的 以罗氏培养基作为培养检测介质,验证采用PEG600纳米磁珠富集临床标本中分枝杆菌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PEG600纳米磁珠富集法、离心法(3000×g,20 min)和直接接种法3种方式处理94份临床标本(来源于南京市胸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间门诊和病房的94例肺结核患者),在固体罗氏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比较3种方法的培养阳性率、污染率以及平均初生长时间.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Kolmogorov-Smirnov法检测正态性,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直接接种法、离心法、磁珠富集法的阳性率分别为29.79%(28/94)、43.62%(41/94)、41.49%(39/94);污染率分别为2.91%(3/103)、4.85%(5/103)、3.88%(4/103);平均初生长时间[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28(21,40)、21 (21,35)、21 (21,35)d.磁珠富集法、离心法阳性率均高于直接接种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09、11.08,P值均<0.01).磁珠富集法、离心法的初生长时间均短于直接接种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983、-3.980,P值均<0.01).离心法与磁珠富集法之间在阳性率与平均初生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比较:x2=0.25,P=0.62;平均初生长时间比较:Z=0.557,P=0.577).结论 磁珠富集法在培养的阳性率与初生长时间上均优于直接接种法,与离心法所得结果相似;由于其对环境的污染概率小,易于批量处理,具备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新一代纳米复合骨填充材料在60例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许祖远;张强;方德健;钟鑫

    目的 探讨新一代纳米复合骨填充材料[由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与聚酰胺66(PA66)复合制成,n-HA/PA66]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前路手术采用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进行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2.4±10.6)岁.病变部位:胸椎29例,胸腰段16例,上腰椎15例;2个椎体47例,3个椎体11例,跳跃型2例.60例患者伴有后凸畸形49例,平均Cobb角(29.3±3.6)°;术前血红细胞沉降率为35~126 mm/1 h,平均为(59.8±13.9) mm/1 h.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及神经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情况,通过对患者术后胸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三维CT复查,评价植骨融合及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下沉率等指标对疗效进行判定.结果 60例患者随访8~30个月(中位时间17.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内固定失败,术后即刻平均Cobb角为(13.1±4.5)°,末次随访时为(14.8±4.0)°,随访丢失为(1.7±0.5)°.31例术前诊断为不完全瘫痪的患者(Frankel分级B、C、D级),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获得了0~2级的提高:其中4例术前B级的患者中1例改善为C级,3例改善为D级;8例C级的患者中3例改善为D级,5例改善为E级;19例D级的患者中18例改善为E级,1例无变化.至末次随访时,依据Brantigan植骨融合分级标准:E级34例、D级23例、C级2例、B级1例;植骨融合率95.0%(57/60例),植骨融合时间4~8个月,中位时间5.5个月.至末次随访发现该复合填充材料下沉距离平均(1.6±0.7)mm,其中2例患者下沉距离>3 mm,下沉率为3.3%(2/60),无移位、破裂及内固定断裂患者;术后血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为3~7个月,中位时间4.5个月.结论 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植骨支撑材料替代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疗效满意.

  • 结合化学实验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赵光;李珺;朱明玥;彭钰婷;张佳宁;张妍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改革,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手工皂的制作为课题,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的热点,引入环保健康的理念.通过加入天然提取的油料制作手工皂,比较加料比、热制法、冷制法、制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用大气泡法测定手工皂水溶液表面张力.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考察摩尔比,pH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实验制作出成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

  • 姜黄素偶联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抗癌活性考察

    作者:武莹;杨建设

    目的:制备姜黄素偶联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Cur-OMCS)并考察其对HepG2细胞的抑制能力.方法:通过酯化反应将姜黄素和O-羧甲基壳聚糖键合在一起,利用紫外、红外、核磁及透射电镜对Cur-OMCS进行表征,通过MTT考察CurOMCS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结果:Cur-OMCS在水中自组装成纳米粒,平均粒径319 nm,粒径分布指数0.488,Zeta电势-26.1 mV,水溶液呈黄色澄清透明,姜黄素在水中质量浓度提高了300倍.姜黄素载药量1.5%,Cur-OMCS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0.040 g·L-1,Cur-OMCS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游离姜黄素,当Cur-OMCS中姜黄素质量浓度15 mg·L-1时,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0%.结论:Cur-OMCS在水中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极大地提高了姜黄素的肿瘤细胞抑制能力.

  • 包埋紫杉醇的Pluronic P85/聚乳酸纳米粒子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考察

    作者:李资玲;熊向源;龚妍春;李玉萍

    目的:制备包埋紫杉醇的Pluronic P85/聚乳酸(PLA-P85-PLA)纳米粒子并考察其形态及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PLA-P85-PLA嵌段共聚物,透析法制备PLA-P85-PLA纳米粒子,UV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HPLC测定紫杉醇的体外释放行为,MTT测定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HPLC条件为流动相乙腈-PBS(50∶50),检测波长227 nm.结果:包埋紫杉醇的PLA-P85-PLA纳米粒子粒径140 nm,包封率56%,载药量9.4%,体外释放在前20 h呈快速释放形式,接着在长达近4d的时间内呈现缓慢释放,且仅约12%被包埋的紫杉醇释放出来,包埋紫杉醇的PLA-P85-PLA纳米粒子处理的OVCAR-3细胞存活率(41%)明显低于空白紫杉醇(70%).结论:PLA-P85-PLA嵌段共聚物是良好的药物载体,可用于包埋疏水性强的抗癌药物.

  • 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潇;王旭

    量子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已成为纳米技术领域受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并成功应用于生命科学等领域.本文介绍了量子点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 内嵌汉防己甲素纳米粒的复合微球的制备与体外评价研究

    作者:史琛;孟睿;李珂

    为将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经呼吸道输送至病变部位,该文制备了一种具有“内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的复合微球,并对其形貌、释药性能、细胞毒性、细胞摄取等进行了研究.采用乳化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Tet的PLGA纳米粒子,以甘露醇为基质,运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复合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仪、共聚焦显微镜对其性状、粒径进行表征.运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释药特性进行了考察,采用M TT法对复合微球与Tet原料药的细胞毒性进行了对比,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微球的细胞摄取行为.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复合微球粒径为1 ~3 μm,处在佳沉降粒径之间,“内嵌”的PLGA纳米粒子粒径为189 nm,在模拟人肺部环境下,复合微球快速溶蚀,释放出单分散性良好的纳米粒子.与Tet原料药相比,复合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对肺癌A549细胞有更强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实验表明细胞对纳米粒子有较强的透膜能力,摄取过程呈时间依赖性.该研究为开发新颖的肺癌化疗给药系统提供了依据.

  • 红细胞膜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价

    作者:程潜峰;钱汉清;张定虎;黄莹;沙慧子;刘宝瑞

    该文采用超声法制备一种新型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负载姜黄素(curumin,Cur)红细胞膜纳米粒子(Cur-RBC-NPs).通过比较不同参数制备所得纳米粒子的粒径来优化Cur-RBC-NPs的制备条件,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稳定性、体外释放特性、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及体外抗肿瘤效果等.结果表明,所制得姜黄素纳米粒子为较规则的圆球形,平均粒径为(245.7±1.3)nm,包封率为50.65%±1.36%,载药量为6.27% ±0.29%,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体外实验中,纳米粒子能够被肿瘤细胞迅速摄取,Cur-RBC-NPs组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效果.负载姜黄素的红细胞膜纳米粒子制备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和抗肿瘤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系统.

  • 纳米胶体金佳标记条件的一种简易方法研究

    作者:夏宝宣;杜美利

    免疫胶体金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在于标记胶体金时条件的选择.本文将适pH值和适蛋白稳定量的测定结合起来,用蛋白质过量法测定胶体金佳标记条件.

  • 巯基烷基化壳聚糖载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基因纳米粒子的制备与研究

    作者:慕卿;赵伟亮;白欣;李树宝;卢迪;方月娥;赵宇

    合成了新型的基因载体巯基烷基化壳聚糖(TACS),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巯基烷基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并表征其形态和粒径.利用体外转染实验定性评估了纳米粒子的转染效率.结果 表明,粒子形态不很均一,粒径在390nm左右;凝胶电泳实验证明了载体能有效地包裹和保护基因不受DNase Ⅰ酶的消化;溶解实验证实了巯基化增强了TACS的水溶性;体外基因转染实验证实了TACS能够在人胚胎肾细胞(HEK293)转染基因,并且其转染效率远高于壳聚糖纳米粒子.这些结果 表明,巯基烷基化壳聚糖有望成为有价值的基因载体.

  • 纳米转基因技术可用于大鼠心梗后血管再生

    作者:唐红梅;廉瑞青;张晓东

    目的 探讨包载VEGF165质粒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粒子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大鼠心梗模型36只,实验组24只、对照组12只,术后1周在梗死区和与正常心肌交界处注射pVEGF165-PLGA纳米粒子和pVEGF165.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的时间点(3、7、11、14和21 d)的表达;组织切片观察梗死区血管形成特点及其密度;以及纳米粒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EGF可在心肌组织持续稳定表达;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再生血管数量增加.注射48 h后心肌细胞核内可见纳米粒子,8周后组织活检未见血管瘤.结论 PLGA纳米粒子有效介导pVEGF165转染心肌,并通过心肌细胞表达VEGF165,促进缺血区心肌组织的血管再生.

  •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输送和药物控释体系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菁;宋存先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和基因的载体显现出极大的潜力并被广泛研究.纳米粒子的超微小体积可使药物输送智能化,例如靶向定位地将药物投递到病灶局部或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纳米粒子的载体材料可屏蔽药物不良气味、维持药物长期缓慢释放、延长药物半衰期和减小毒副作用等.本文将从纳米药物输送、控释制剂的制备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 纳米粒子载体在防治血管损伤后再狭窄中的应用

    作者:李拥军;管珩;徐意瑶

    血管损伤后再狭窄是影响经皮血管成型术和动脉旁路手术预后的主要原因.由于血液的流动和冲刷,使血管病变局部用药很难长期、持续发挥作用.纳米技术和纳米粒子载体的出现为这一临床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其亚微米的结构特性使之能顺利的通过组织间隙,分布于血管壁,同时极易被细胞吸收,使血管病变局部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治疗剂经纳米粒子载体包载后,具有缓释效应,这有效的延长了治疗剂在血管病变局部的作用时间.

  • 携带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与阿霉素的靶向药物载体构建及其抗肿瘤效应

    作者:陈荣军;黄珊珊;王晓明;赵超尘;岑钧华;李君

    目的 构建携带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与阿霉素的靶向药物载体,并探讨具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 以复乳法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检测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体外释药情况.以耦联剂将阿霉素纳米粒与人源化抗HER2抗体Trastuzumab(Herceptin)耦联成免疫纳米粒,ELISA法检测其免疫活性,噻唑蓝法(MTT)检测其对高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SKBR3的抗肿瘤效应.结果 构建的阿霉素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 198.2±12.4) nm,Zeta电位为-41mV,包封率为68.6%,体外96h药物释放量达50%.ELISA检测显示免疫纳米粒对肿瘤细胞SKBR3及SKOV3具有免疫活性,而对MCF-7几乎无免疫活性反应.SKBR3的细胞存活率比较显示,免疫纳米粒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分别明显优于阿霉素纳米粒和阿霉素(均P<0.05).结论 免疫纳米粒具有免疫性和靶向性,可有效抑制高表达特异抗原HER2肿瘤细胞的生长.

  • 新型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研究

    作者:雷亮;崔磊;李卫;孙晔;郭振贵

    目的 制备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并检测其抗菌性.方法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将银-二氧化硅薄膜种植在衬底硅片表面,根据不同的激光脉冲沉积速率制备3组薄膜材料样品,其银与二氧化硅的含量比分别为1:3(Type A)、1:1(Type B)、3:1(Type C)设为实验组,纯硅片设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光谱仪(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实验组样品进行物理表征,选用临床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进行样品体外抗菌试验.结果 制备的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应用EDS测定银纳米颗粒的含量分别为19.29%、65.32%、77.18%.SEM显示,实验组样品中银纳米颗粒镶嵌于二氧化硅的骨架结构中,结构清晰.AFM显示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表面粗糙度良好,银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别为10.8、11.9和12.9 nm.抗菌实验显示,接种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3种样品Type A、Type B和Type C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1、15、16 mm,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中3种样品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5、16、17 mm,所制备的银纳米颗粒涂层薄膜材料均显示出抑菌作用;对照组没有出现抑菌环.结论 应用PLD方法制备银纳米颗粒抗菌薄膜材料简单易行,且材料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 美开发纳米机器人担当体内搬运工

    作者:

    新华社报道,有病当然要吃药,但吃下去的药能否真正作用到病灶就很难说了。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在动物体内移动且具有自毁功能的纳米机器人,通过它能够实现药物的精准投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个团队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他们开发出一种只有20μm长的机器人。在试验中,研究人员成功地让这个机器人在一只活着的小鼠体内将一些纳米粒子投送到其胃部病患处。

379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