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双低"扫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肖太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疑诊冠心病并且确定检查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n=100,对比剂用量为1.2 mL/kg)、B组(n=100,对比剂用量为0.8 mL/kg),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A1,B1,A2和B24个亚组.其中A1,B1采用回顾性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门控技术,A2、B2采用前瞻性ECG触发技术,分别对其进行冠状动脉检查,计算不同组间对比剂用量、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分数及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本课题成功的完成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的病人数194例.① 对比剂用量比较,统计结果表明,A组平均用量为82.65 mL,B组平均用量为54.3 mL,B组对比剂平均用量比A组减少了约34.3%,B组图像噪声较A组略有提高,总体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② 对照组(A1、B1)和低剂量组(A2、B2组)所得的冠脉图像比较,A2组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值较A1组明显降低,降低幅度约79.7%,B2组ED值较B1组明显降低,降低幅度约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 合理减少对比剂用量可以满足冠状动脉CTA的临床诊断要求;② 合理选择扫描方案及扫描参数,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

  • 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大螺距扫描在肾动脉成像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安攀

    目的:与常规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扫描相比,初步探讨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肾动脉成像中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临床疑诊肾动脉狭窄行肾动脉血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模式扫描, B组采用常规螺旋模式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右肾动脉开口处、左肾动脉开口处及背部肌肉CT值及图像噪声,记录扫描时间及有效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两组各动脉的CT值、噪声、SNR、CNR、扫描时间及ED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X2检验。

  • 住院患者年累积CT有效剂量的分析

    作者:王鑫宏;章伟敏;孙建忠;张德营;胡婷婷

    医疗X线检查已成为公众辐射的主要来源,根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委员会在2009年3月初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人均有效辐射剂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6 mSv增加到6.2 mSv ,其中人均医疗辐射剂量从0.53 mSv 增加到3.00 mSv,增加了近5倍,而其中CT检查的剂量占增加剂量的一半。越是先进发达的国家CT产生的辐射剂量越大,在美国高达67%[1-2]。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很多依赖CT检查结果,其累积有效剂量值得关注。笔者拟通过软件统计分析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接受CT检查的累积剂量,探讨医疗X射线检查累积剂量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管理方法,为今后医疗X线检查的更广泛使用提供借鉴,为监测剂量对于人体的长期生物学效应做准备[3-4]。

  • 口腔CBCT受检者的辐射防护实验研究

    作者:张立新;王凯;刘畅;李向明;王鑫;王宝玲;孔亚群;王新明;龚明明;王攀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受检者的牙周辐射剂量规律,指导口腔CBCT临床进行合理辐射防护.方法 热释光剂量计(TLD)126支分为42组(3支/组),按照无辐射防护(1~21组)以及有辐射防护(22~42 组)情况分置于仿真人头颈体模检查部位和非检查部位体表的对应测试点进行测试.口腔CBCT检查后读出器读出每个TLD入射体表剂量,3支/组取平均值后转换成有效剂量.结果 在无和辐射防护条件下,口腔CBCT受检者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的辐射剂量基本一致(P>0.05);非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的辐射剂量,辐射防护小于无辐射防护情况(P<0.05).结论 口腔CBCT检查要优化检查技术,对受检者检查部位邻近非检查部位进行专业辐射防护.

  • 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接受有效辐射剂量的研究

    作者:马海鸿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两次行不同扫描模式双源螺旋CT(DSCT):A组为100/sn 100 kV,B组为80/sn 120 kV.研究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Ⅰ级图像数量(52%)低于B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图像比A组的图像质量高,但都可以进行诊断.从性别上来看,无论100 kV还是120 kV,高螺距冠脉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暴露量女性均值高于男性均值,但100 kV的辐射剂量暴露低于120 kV.结论 Flash双源CT(100/sn100kV)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 双低剂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王莉

    目的 研究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CTA)时采用双低剂量技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接受CTA检测主动脉的A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管电压:80~100 kV;对比剂碘海醇:300 mg I/mL)及对照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碘海醇:370 mg I/mL),各40例.对2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值、主动脉根部、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平均CT值、碘摄入量、有效辐射剂量(E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值、主动脉根部、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碘摄入量、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检查时采用双低剂量技术能够在获得良好图像质量以及各主动脉血管CT值的前提下,降低碘摄入量以及有效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 个性化低剂量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 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州;符平仲;胡玉明;梁炎辉;欧阳可勋;邓凌;何乐为;刘怀忠;郑俭勤

    随着心血管影像学领域不断拓展,诊断技术愈来愈趋向于无创或微创, 越来越多的患者和临床医师接受CT冠状动脉成像这种无创性方法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的筛查,在疾病早期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疑似冠状动脉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1-8]. 回顾性门控检查是目前CT冠状动脉成像常用的检查方式, 但回顾性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有效辐射剂量较高, 降低其剂量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1-10].能谱CT可以选择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ASIR能有效地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为采用低管电压、低对比剂量、低流速行冠状动脉CT成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6种CT引导下介入诊疗程序中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调查

    作者:张凤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各种操作过程中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其中包括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6种操作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操作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不同操作方法之间与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辐射剂量与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剂量长度乘积均存在正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介入操作因手术操作复杂程度不同,有效辐射剂量差异较大,但总体上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

  • 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肝脏 CT 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赵君禄;聂关伟;王猛;郑立冬;任庆云

    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降低肝脏CT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疑诊肝肿瘤或肝肿瘤复查患者93例,随机将其分为A、B、C组各31例,三组均予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A组电压120 kV、电流150 mAs,B、C组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并迭代重建技术对数据进行重建,B组电压120 kV、电流130 mAs,C组电压120 kV、电流110 mAs。计算三组有效辐射剂量、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度)、客观评价图像质量(CT值、噪声、SNR、CNR)。结果 A、B、C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64±0.67)、(4.23±0.27)、(2.41±0.38)mSv,三组有效辐射剂量比较,P<0.05。 A、B组图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评分及总分均高于C组(P均<0.05)。 B组肝CT值、SNR、CNR高于A、C组(P<0.05),三组噪声比较,P>0.05。结论肝脏CT扫描时采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管电流降至130 mAs时不影响图像质量。

  • DSA 与个性化低辐射剂量 CTA 诊断冠心病的对照分析

    作者:江国银;冯飞;袁知东;周亚文;张辉;成官迅

    目的:对比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125例归入冠心病组,将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00例归入体检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 CTA 及 DSA 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临床检出率、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辐射剂量差异。结果 CTA 检测准确度为98.40%,特异度为100.00%,敏感度为99.11%;DSA 检测准确度为96.80%,特异度为99.00%,敏感度为97.78%;两种检测方案三项性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CTA 检测图像质量评分高于 DSA 检测,且有效辐射剂量低于 DSA 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CTA检测可在确保图像质量及准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有效辐射剂量,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估

    作者:李真林;杨志刚;余建群;陈宪;郭应昆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X线辐射剂量,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提供剂量参数. 资料与方法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共54例.其中,低剂量扫描24例,扫描参数为:120 kV,20 mAs,准直器4×5 mm,重建层厚8 mm,床速30 mm/周,螺距为7,扫描时间0.5 s/周;常规剂量扫描30例,扫描参数为:120 kV,90 mAs,准直器4×5 mm,重建层厚8 mm,床速30 mm/周,螺距为7,扫描时间0.5 s/周.观察并计算两种扫描剂量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有效mAs,总mAs,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 结果肺部低剂量扫描的CTDIw为1.38 mGy,是常规剂量扫描(6.21 mGy)的22.2%;低剂量扫描的DLP为44 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189 mGy*cm(P<0.01);低剂量扫描的总mAs为459,是常规剂量扫描(1 308)的35.1%;低剂量扫描的X线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9 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4.2 mSv(P<0.01). 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扫描(20 mAs)的有效辐射剂量为常规剂量扫描的21.4%,适用于高危人群普查早期肺癌.

  • 低剂量全脑CTP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

    作者:朱杰;张蓓;宋彬;王浩;魏冉;翁迎峰

    目的 比较不同管电压、管电流条件下全脑CT灌注(CTP)扫描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探讨低剂量全脑CTP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行全脑CTP检查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A组80 kV、120mAs,B组70 kV、120 mAs,C组70 kV、100 mAs.以全脑CTP基本正常或一侧灌注正常为人组标准,记录3组有效辐射剂量(E)及符合标准的病例数,在正常侧尾状核、丘脑、额叶白质、颞叶白质、枕叶白质、顶叶白质、额叶皮质、颞叶皮质、枕叶皮质和顶叶皮质分别划定感兴趣区(ROI),测量脑灌注参数(CBF、CBV、TTP、MTT)及图像质量信噪比(SNR),应用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各脑灌注参数及SNR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A组2.6334 mSv,B组1.6464 mSv,C组1.3797 mSv,B组较A组降低37.48%,C组较B组降低16.2%,C组较A组降低47.61%.3组各ROI测得的脑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脑灌注参数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测得的大脑中动脉起始段S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结论 用70 kV、100 mAs行全脑CTP,能显著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同时脑灌注参数及图像质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 智能佳管电压(CAREkV)技术改善腹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价值

    作者:龙光峰;林平;李国华;钟波;郑志文

    目的:研究智能佳管电压(CARE kV)技术改善腹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滤波反投影法及CARE DOSE 4D进行图像处理,而观察组则使用迭代重建算法及CARE kV技术,对比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动静脉期的SNR及CNR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CTDIvol及DLP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扫描动脉期的肝脏的SNR,胰腺、肾脏、腹主动脉SNR及CNR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扫描静脉期的肝脏SNR及CNR、胰腺SNR、肾脏SNR及CNR,以及门静脉SNR及CNR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扫描动脉期的肝脏CNR、静脉期的胰腺CN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V技术对腹部多层CT检查图像的信噪比以及有效辐射剂量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于图像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检查过程中推广应用。

  • 不同模式下C形臂X射线机在腰椎神经根管造影术中产生的辐射剂量比较

    作者:伍亮;张家立;杨光;莫怡;付拴虎

    目的 对比C形臂X射线机脉冲透视和高对比度透视两种模式下术者在单节段腰椎神经根管造影术中所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以探讨术中更为安全的C形臂X射线机透视模式. 方法 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4例、B组22例,分别在C形臂X射线机高对比度透视和脉冲透视模式下行腰椎神经根管造影,所有造影操作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 记录造影术操作时间及使用C形臂X射线机的透视时间,测量施术者右手背、左前胸及颈部3个部位的有效辐射剂量. 结果 两组造影术平均操作时间及平均透视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者右手背、左前胸及颈部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142 ±0.012)mSv、(0.066 ±0.011)mSv、(0.031 ±0.005)mSv,B组术者右手背、左前胸及颈部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102 ±0.009)mSv、(0.059 ±0.005)mSv、(0.030 ±0.004)mSv,其中B组术者右手背及左前胸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A组(P<0.05),而两组术者颈部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腰椎神经根管造影术中,脉冲透视模式对术者产生的辐射剂量低于高对比度透视模式,更为安全.

  • 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作者:张付东;相爱华

    CT检查已经成为副鼻窦常规检查,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随之增加.在美国,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5mSv[1],因辐射可以带来潜在的致畸致癌的危害,因此,低剂量扫描是CT检查中的研究热点问题.辐射致癌的风险儿童要高于成人,因此对儿童的检查方法的选择、辐射剂量的控制应给与重点的研究与关注.现就CT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准确性研究

    作者:汪黎明;宋迪

    目的 比较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断准确性,评估低剂量螺旋 CT扫描对COPD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共纳入120例初步诊断为COPD的患者,入院时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病史及症状,随机分组为实验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动态扫描,比较2组在成像质量、有效辐射剂量上的差别,并以后是否为COPD为金标准评估低剂量螺旋CT 扫描对COPD患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相比在成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是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仅为(1.24±0.18)mSv,明显低于对照组(3.31±0.52)mSv(P<0.05).常规剂量组对COPD 的诊断价值评估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57%,而低剂量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80%,较常规剂量组有所升高,但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低剂量螺旋CT 扫描对COPD 患者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相当,且辐射量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口腔上、下颌正切牙摄影中受检者的辐射防护研究

    作者:张立新;王新明;王凯;李向明;王鑫;刘畅;王宝玲;孔亚群

    目的:研究口腔上、下颌正切牙摄影受检者辐射剂量特征,指导口腔摄影进行合理的辐射防护.方法:编号热释光剂量计(TLD)44组(3支/组)分4组(上颌正切牙为1~11组和12~22组;下颌正切牙为23~33组和33~44组),按序置于仿真人头颈体模体表对应测试点.在无辐射防护和有辐射防护情况下,分别对头颈体模的上、下颌正切牙进行摄影.读出器读出每个TLD入射体表剂量,3支/组取平均值,转换成有效剂量.秩和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结果:口腔上、下颌正切牙照射野范围辐射剂量相对大.无辐射防护和辐射防护条件下,口腔上、下颌正切牙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辐射剂量基本一致,秩和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非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辐射剂量,辐射防护小于无辐射防护情况,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性显著.结论:口腔上、下颌牙齿正切牙摄影检查须优化技术条件,对非检查部位重要腺体要进行专业性辐射防护.

  • 口腔COPT受检者辐射防护实验研究

    作者:张立新;王新明;董小刚;李凤桐;王鑫;王宝玲;孔亚群

    目的:研究口腔COPT受检者牙周辐射剂量特征,对受检者行合理辐射防护.方法:热释光剂量计(TLD)42组(3支/组),无辐射防护(1~21组)和辐射防护(22~42组)时分别置于仿真人头颈体模体表对应测试点,依次行口腔COPT检查用读出器读出TLD入射体表剂量,3支/组取平均值后转换成有效剂量.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结果:无和有辐射防护条件下,口腔C O P T受检者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的辐射剂量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非检查部位体表对应测试点辐射剂量,辐射防护时小于无辐射防护,秩和检验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口腔COPT检查要优化检查技术条件并对受检者进行专业性辐射防护.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