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双蒂内侧腓肠肌肌皮瓣的应用

    作者:徐德奎;王统海;邱荣义;胡永军

    我们自1989年以来使用双蒂腓肠肌肌皮瓣(以下简称肌皮瓣),切断松解肌皮瓣近端的皮肤及肌肉起始点,使整个肌皮瓣延伸距离加长,转位范围增大,基本解决了修复小腿远端皮肤缺损、骨外露问题.总结报告如下.

  • MESS评分在治疗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飞亚;郭晓山;高伟阳;陈星隆;李志杰;蒋良福

    目的:回顾性分析MESS评分在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用MESS评分表对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8例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患者进行评分,男17例,女11例;年龄23~53岁,平均38岁.其中胫腓骨上段骨折17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膝关节脱位伤4例.18例MESS评分≥7.0分,其中13例Ⅰ期截肢,5例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行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同时,取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8例,直接行端端吻合术2例.结果:18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均Ⅰ期或Ⅱ期截肢,10例MESS评分<7.0分的患者Ⅰ期行保肢手术,术后肢体均成活,随访0.5~1年,术后患肢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MESS评分简单、准确,可帮助我们对下肢骨折伴血管损伤的处理制定更客观准确的治疗方案.

  •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作者:娄伟钢;沈万祥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利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共12例,全部成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2例,均为男性,年龄8~50岁,平均36岁,均为单侧损伤,软组织缺损位于小腿、踝关节、足背等区域.覆盖皮瓣大34cm×22cm,小8cn× 3.5cm,平均22cm×10cm.

  •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干骨折致骨不愈合原因分析

    作者:徐鸿育;杨庆达;梁波

    回顾自1996年5月-2002年12月,我院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干骨折564例,现对11例(包括外院病例7例)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骨不愈合,并出现骨折端骨吸收、下肢短缩畸形,X线跟踪随访.

  •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

    作者:何永清;沈宝发;顾宣歆;钱越宁;凌巍

    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3月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骨折共1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伴椎管狭窄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

    作者:潘宏武;章军辉;夏永法;艾建平

    我院1997年4月至1998年8月共收治颈椎管狭窄的过伸性颈脊髓损伤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0~65岁,平均49岁。致伤原因:粗木压伤颈部1例,跌倒头面部着地3例,侧方跌倒额部着地伤1例。自受伤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9小时~8个月,伤前均无颈部及脊髓受压症状。1.2 症状与体征本组5例均为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4例就诊时间超过3周。陈旧性颈脊髓损伤,就诊时见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四肢呈屈曲性强直,双手不能持筷、持勺。双下肢不能在平地行走或需扶拐。小便频急,受累肢体痛、温觉障碍,腱反射亢进,深感觉正常,Hoffmann征(+)、Rossolismo征(+)、Babinski征(+)。另一例患者伤后送入本院,表现为左T2以下痛、温觉障碍,右下肢弛缓性瘫痪,深感觉正常,大小便障碍。本组5例均无头颅损伤。根据JOA17分评分法[1]和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标准[2],5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评分见表1。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肢体长度测量方法比较

    作者:肖斌;郭新辉;王建华;张炜剑;许啸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常用肢体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45例,男66例,女79例;年龄48~89岁,平均66.7岁.术中采用3种不同的肢体长度测量方法,其中31例采用健侧对照法(A法),63例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51例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术后检查双下肢长度差,并比较这3种方法的准确性及肢体不等长的发生率.结果:14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上述3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法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的平均值分别为(8.7±5.7)、(3.1±2.6)、(5.6±5.3)mm,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准确性从高到低依次为B、C、A法.A、B、C法术后发生双下肢不等长的比例分别为32.3%、1.6%、11.8%,A法的发生比例较B、C法高,B法与C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的3种方法中克氏针定位测量法(B法)为准确,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C法)其次,健侧对照法(A法)准确性差.建议除股骨颈骨折患者外均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可采用解剖标志定位测量法.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和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翁文杰;王锋;张海林;邱旭升;邱勇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 mm者29例,平均4.9 mm;延长11~22 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 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 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 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 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复杂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张法云;陈来;应有荣

    1992年1月至1999年6月,我院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42例下肢多段粉碎骨折病人,报道如下.

  • 顺行及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朝晖;刘利;刘振武;杨朝峰;尤月江;颜继英;王爱巧;武润平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行及逆行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顺行(4例)及逆行(1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6~55岁.其中足背5例,足跟3例,踝部1例,胫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及膝部4例.8例为避免神经血管束与皮瓣脱套,连同少量腓肠肌纤维一起带入皮瓣;3例采用不带皮切取筋膜瓣的方式,以改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面积6cm×5cm~16cm×8cm.结果:15例皮瓣成活,随访2个月~1年,皮瓣质地满意.2例部分坏死,2例皮瓣有水泡、边缘坏死或部分表皮坏死.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丰富,覆盖范围广,是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分离皮瓣时注意保护上下节段动脉的血供,同时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可大大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 术前筛查下肢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

    作者:严江;区锦燕;罗富荣;吴征杰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 )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 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 d ),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检,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 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胭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 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检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排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 下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50例临床分析

    作者:葛杰;许硕贵;赵东风;时佳

    自1993年2月-1999年12月我们共收治下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50例,经手术植骨及固定,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下肢 骨折 不愈合
  •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拉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的研究

    作者:史晓林;李春雯

    目的:通过对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与髋臼解剖学与临床的研究,探讨在全髋臼置换术中拉钩在髋放置位置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56具成年骨盆标本中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来源及走行、与髋臼的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并通过临床观察22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在人工全髋置换术(THR)中拉钩放置安全区,经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结果:在左侧3-5点间、右侧7-9点、左侧9点、右侧3点使用拉钩用力要适度,牵拉时间过长,会造成臀下血管、股动脉的牵拉过度或时间过长,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临床22例THR拉钩放置安全区的观察,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仅有2例轻度深静脉血流缓慢、但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经过口服活血通络中药后消失.结论:通过解剖学与临床观察研究,确定在THR中拉钩放置位置、深度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 广泛切开引流术治疗剥脱伤

    作者:党华伸;石玉丽;郑勇;雷垣萍

    自1993~2000年我们以皮肤广泛切开引流术治疗剥脱伤9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8例中男73例,女25例;年龄21~58岁,平均30.3岁.剥脱部位:上肢1例,余为下肢,其中股部7例,小腿69例,足背15例,股部、小腿两处6例;剥脱部位均在肢体前、侧面.剥脱面积小约为5cm×4cm,大约为68cm×21cm× 2cr.开放性剥脱21例,余为闭合性.合并患处骨折28例,无合并胸腹及颅脑严重损伤者.

  •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

    作者:刘建斌;郝大成;陈龙利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并发症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4年5月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下肢长管状骨骨折101例,发生并发症共19例.锁钉放置失败3例,正确连接或更新瞄准器;术中新骨折2例,更换或辅以其他内固定;感染2例,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创口引流、冲洗;延迟愈合2例,变静力为动力固定;骨不连1例,行拔钉、扩髓、换钉、植骨;再骨折4例,二次手术或制动;锁钉断裂、退出4例,未处置;肢体短缩1例,未处置.结果:锁钉放置失败、术中新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术后再骨折、感染,共14例,均骨愈合.锁钉的断裂、退出4例,未影响骨愈合.肢体短缩1例,未影响骨愈合及正常生活.结论:运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严格掌握适应证及遵循静力和动力固定原则、彻底清创,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 小切口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邵诗泽;张恩忠;谭远超;徐卫国

    我院自1994年1月~1998年7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13例,其中268例在手术治疗中对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即采用小切口开窗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68例中男187例,女81例;年龄27岁~59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短1.5个月,长11年,平均3.6年.其中腰痛者221例(占82.5%),下肢麻痛249例(占92.9%),小腿区域性皮肤感觉减退242例(占90.3%);伴有伸肌力减退214例(占79.8%),腰椎活动度伸屈受限187例(69.8%),间歇性跛行137例(占51.1%),跟腱反射消失或减弱112例(占41.8%),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31例(占86.2%),椎旁压痛及叩击痛253例(占94.4%).

  • 神经根变异与特殊型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于珂;于洪文

    本文回顾25年来在腰椎间盘手术中遇到的7例由于神经根变异或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病人,其解剖的变异及椎间盘病变的特殊性给临床诊断与手术带来一定困难,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5~55岁。其中S1,2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2例,L5神经根走行变异,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2例。L5神经节位于侧隐窝内被L4,5椎间盘隆突压迫1例。术中错位切除椎间盘隆突,而遗漏极外侧椎间盘突出1例,第一次手术仅摘除突入椎管内部分间盘组织,而漏切大块游离远处髓核1例。2 典型病例报告 例1,男,35岁,因搬重物突感腰疼,3d后右臀及下肢麻痛。检查:腰骶部叩击痛,且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45°(+),小腿外侧痛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拇背伸力下降。腰椎正、侧位片及CT扫描无椎间盘突出。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型)。在局麻下行L5S1椎间盘探查,未发现突出。但S1神经根触痛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痛。沿S1神经根向远端减压,当减压至S1,2椎间盘时,发现一0.7cm×0.6cm×0.6cm大小髓核组织顶压S1神经根,予摘除。因椎间隙狭窄,髓核钳不能探入,搔刮后结束手术。术后右下肢痛麻消失,痊愈。

  • 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志强;李炎;廖荣宗;方耀忠;刘照宏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术前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DVT)形成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54例(男23例,女31例;年龄23~95岁)下肢闭合骨折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确诊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下肢DVT包括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胭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比目鱼肌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术前并发DVT形成情况:①患者年龄70岁以上23例;②骨折合并其他病症1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3例,合并高血压和脑梗死2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4例;⑧多发骨折10例;④下肢骨折后7~14 d发生DVT 28例.结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等疾病,下肢多发多段骨折.DVT多发生在下肢骨折后7~14d,尽早安排手术治疗比其他预防DVT措施在降低围术期肺栓塞风险中更有重要意义.

  • 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混合打压植骨治疗下肢管状骨缺损

    作者:孙建华;张新虎;林永胜;董桂贤;李煜;尚红涛;王泉;刘斌;张宁

    下肢管状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可引起下肢大段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应用自体腓骨髓腔内移植并自体松质骨和骨诱导人工骨混合打压植骨术治疗各种类型的下肢长骨干大段骨缺损26例,疗效满意.

  • 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作者:李魁章;刘晓化;曲建波;王鑫;王松峰;黄殿栋

    在临床上由外伤和骨髓炎造成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患者并不少见,对其治疗修复方法也很多,但其效果不一,成为骨科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院自1998-2005年应用外固定器进行双节段骨块滑移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5685 条记录 8/285 页 « 12...567891011...28428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