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德产 ERBE ICC-50型高频电刀维修 1例

    作者:章玲;罗会卿

    西德产 ERBE ICC-50型高频电刀是一台脑外科手术专用电刀,它具有电凝、电切双功能,输出功率稳定,输出波形接近正弦波等特点,我院买此机器后,前期使用很好,三四年后出现故障,现在把修理经过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故障现象开机后电源显示正常, CUT(电切输出)数码显示正常且可调。 COAG(电凝输出)数码显示正常且可调,正常操作情况下无输出。

  • 不同麻醉药物联合方案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韩慕谦;刘造付;郭晓方;杨保成;申秀清;郭贵可

    目的 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等不同方案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88例行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96例.A组患者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注射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联合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注射麻醉,C组仅给予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注射麻醉.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A、B两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C组(P<0.05),A组患者上述指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对患者麻醉,其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优于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等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心胸外科病人术前指导效果分析

    作者:沈圆圆;王芳

    心脑外科手术具有手术过程复杂、范围广,手术危险性较大,病人恐惧心理明显,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的特点.做好术前指导,使病员、家属了解手术过程,加强术前锻炼,增强病人康复的信心,是促使手术成功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一环.我院胸外科自90年代初即注重手术病人的术前指导工作,并逐年完善,纳入责任制护理,已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在手术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将1996~1997年度心胸外科手术病人的术前指导进行效果分析如下:

  • 硬膜下血肿住院误诊6例分析

    作者:赵祥

    临床资料2006~2010年误诊硬膜下血肿患者6例,教训深刻,特做分析报告.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2~72岁,误诊时间7~20天.后均转脑外科手术治愈.6例病例特点:急性头痛入院,无颅脑外伤,入院时头颅CT均正常.6例患者头痛均进行性加重,平卧时头痛会减轻,立位和活动时头痛加重.其中,2例病情加重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及意识障碍,终至浅昏迷,后复查头颅CT报告左侧额顶硬膜下血肿,转脑外科手术.

  • 播种口碑收获品牌--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的战略原点

    作者:唐涛

    采访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是顺利的,因为医院上下的通力配合,也因为被访对象的知无不言,坦诚相对;采访"三博"又是不易的,因为一次次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一台台间不容发的脑外科手术,一拨拨接踵而至的访客和合作者--预期的采访被一再中断或顺延.大型国有医院名医集体加盟,拥有大年龄48岁的年富力强的专家团队--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出道伊始,就出人意料地撬动了国有大医院的中坚力量,其号召力令同行侧目,业内震动.以地方队"招安"国家队玄机何在?对探索中的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有何标本意义?在三博冲击波过后,留下的是走向清晰的轨迹,还是杂乱无章、有始无终的一声叹息?

  • 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安立新;吉勇;王莉莉;任秀君;刘蕴宁;王保国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吸入全麻组(A组)、电针加七氟烷全麻组(B组).在药物麻醉诱导开始前,对B组患者进行电针,取开颅侧切口近端穴位,即:风池透天柱及攒竹透鱼腰,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A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针刺和电刺激.两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 ~ 50之间,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七氟烷用量比A组节省(8.34±1.24)%.两组都能够维持BIS值在40 ~50之间,保证术中的麻醉深度.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A组(P<0.05,P<0.01).麻醉恢复期B组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 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脑外科手术,能够节省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 自制滴水双极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向艳;安虹

    脑外科手术和一些脊柱手术,由于毛细血管丰富,手术过程中出血多,医生习惯用双极电凝来止血.但双极电凝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电极使用久了会发热,不利于止血;②血凝固在电极的金属上,会降低双极的功效.

  • 脑外科手术中侧卧位骨盆及上肢固定装置的制作与使用

    作者:王莉

    为了便于在脑外科手术中对需采取90°侧卧位及需要改变体位的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体位管理,设计和制作了膏盆及上方上肢固定装置,在保证肢体固定牢固的基础上,方便手术中体位管理,同时由于此固定装置占用空间很小,便于放置器械三脚台,便于操作.此固定装置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可配合不同手术床使用.

  • 颅脑术中超声应用现状及进展

    作者:何文

    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起应用于外科手术,从开始的A型超声到70年代后期高频实时B型超声和术中专用探头的应用,术中超声逐渐成为手术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1].由于受颅骨的影响,经颅二维超声应用受限,通常仅用于囟门未闭的新生儿和婴幼儿颅内病变的筛查,脑外科手术开颅后超声显像不受颅骨的影响,这为术中超声的应用提供了机会.

  • 观察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效红

    目的:总结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神经损伤康复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损伤康复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实施针对性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肢体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外科手术患者及照顾者的护理研究

    作者:李宝桂;何巧萍

    目的:观察脑外科手术患者及照顾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脑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给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状况评分,照顾者负荷评分与对照组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心理状况评分,照顾者负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外科手术患者及照顾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后,有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并提升康复效果.

  • 机械刺激导致猫脑大脑中动脉痉挛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绍东;罗芳;张淑珍;翟晶;史广志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呈异常收缩状态,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脑外科手术刺激等均可引起脑动脉痉挛.目前,许多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工作多使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模型[1],本文旨在研究用机械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

  • 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与修复再生技术

    作者:江基尧

    脑损伤(brain injury)是一种广义概念,包括颅脑外伤、脑中风、心跳呼吸骤停和溺水窒息造成的脑缺血缺氧、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脑外科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害.全世界每年因脑损伤导致数千万病人死残.

  • 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

    作者:周玉洁

    目的 探究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进行脑外科手术的52例患者,依据其输血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6例.研究组予以自体输血,对照组予以异体输血.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脑氧合代谢相关指标水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手术后1d,研究组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研究组IL-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脑耗氧、脑氧摄取量、乳酸生成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d,研究组脑耗氧、脑氧摄取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乳酸生成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脑外科手术患者予以自体输血,可有效抑制输血后免疫反应,显著改善脑氧合代谢,在脑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 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老年脑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脑氧合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安志丹

    目的 分析老年脑外科手术采用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患者围术期脑氧合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乐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64例老年脑外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同种输血,观察组给予自体输血,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术后7d脑氧合代谢指标(脑氧耗、脑氧摄取率、乳酸生成量)、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两组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3d、7d脑氧耗、乳酸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d MoC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d IL-6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 IL-10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同种输血相比,自体输血可改善老年脑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脑氧合代谢情况和认知功能.

  • 老年患者在脑外科手术治疗中的舒适护理疗效对比

    作者:杨盼;刘顺芳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患者脑外科手术治疗中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180例脑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见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尿潴留、便秘、失眠、腰背部酸胀疼痛的不适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尿潴溜、便秘、失眠、腰痛酸痛等方面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于脑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实行舒适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使患者身心处于佳的康复状态.

  • 舒适护理在脑外科患者康复期的应用观察

    作者:鲁清菊

    目的:探讨脑外科患者康复期的舒适护理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3月本院诊治的60例脑外科手术患者,治疗的同时进行舒适护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舒适康复护理体会.结果:本研究60例脑外科手术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舒适护理,全部好转出院,好转率为100%,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脑外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观察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目的:研究观察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神经损伤的系统性的康复干预措施,后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出院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心理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等得到明显改善,且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外科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在采取系统性的康复干预措施后,肢体运动能力、心理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早期肠内营养在脑外科手术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春峰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脑外科患者手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脑外科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应用肠内营养的脑外科术后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1d、第1周及第2周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术后第2周患者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变化,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臂肌围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脑外科手术的营养状态,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

    作者:高春梅

    目的:分析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为临床脑外科手术输血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接收脑外科手术患者52例,根据输血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4),观察组采用自体输血,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输血,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IL-6、IL-10、TNF-α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和脑氧耗、脑氧摄取率、乳酸生成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 d,观察组IL-6、TNF-α高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IL-6、TNF-α高于对照组,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脑氧耗、乳酸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脑氧耗、乳酸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可改善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脑氧合代谢情况,可作为脑外科输血的首选方法。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