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장외여장내영양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0X
  • 国内刊号: 32-147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肠外与肠内营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宁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电针治疗对危重症病人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诗元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危重症病人急性胃肠损伤(AGI)的疗效. 方法:将77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疗程为7d.比较两组病人治疗第1、3、5和7天肠内营养(EN)的喂养量、腹腔压力的变化.并对比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1周后全肠内营养(TEN)和加用肠外营养(PN)的比例以及入住ICU时间. 结果:治疗组病人治疗第5、7天EN喂养量多于对照组(P<0.05)、腹腔压力较对照组减低(P<0.05).治疗组EEN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1周TEN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EN+ PN比例降低(P<0.05).治疗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危重症病人的肠道功能,减轻急性胃肠损伤.

  • 老年重症肺炎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永福;郑以山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病人临床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一组肠内营养(EN)组病人给予EN以鼻饲营养液治疗;另一组采用EN+肠外营养(PN)治疗为EN+ PN组.治疗第4周,比较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改善情况、肺炎治愈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EN+ PN组病人治疗后血红蛋白和清蛋白明显高于E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愈率分别为92.86%和95.24%,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EN+ PN组(16.67% vs 7.1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EN+ PN治疗的方法更加容易改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的营养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病人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宋歌;吕月涛;狄林林;郑璐;宗文纳;陈伯旺

    目的:研究免疫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病人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90例重症肺炎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除常规治疗外,研究组病人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EN)制剂(瑞能,TPF-T)进行免疫EN支持治疗.对照组病人给予普通型EN制剂(瑞素,TP)进行标准EN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第5和第10天的一般情况、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比较治疗第10天两组的有创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和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第5和10天后,两组病人的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和10天后,两组病人的血浆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和10天后,两组病人的IgA、IgG、IgM、CD3+、CD4+细胞数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0天后,研究组病人有创通气时间和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免疫EN治疗可更有效地保护重症肺炎病人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免疫状态,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减少有创通气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 高原环境对驻训官兵人体成分的影响

    作者:赵秋玲;杨全峰;游丽娟;王瑜

    目的:观察高原环境对驻训官兵人体成分的影响. 方法:对120例男性高原驻训官兵进行健康体检.采用生物电阳抗法测量受试者的人体成分,主要指标有体重指数(BMI)、体脂肪量等33项. 结果:与进驻高原前相比,进入高原后官兵的人体成分指标中除左下肢肌肉分布、右上肢细胞外水分/细胞内水分(ECW/TBW)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31项均明显降低. 结论:高原环境下官兵人体成分水平明显降低,需引起高度关注,给予针对性的干预,科学安排官兵膳食和训练强度.

  • 不同剂量营养支持对创伤病人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凯;付海啸;符炜;徐为;刘浩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营养支持对创伤病人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创伤病人的资料,按照实际热量摄入与目标量的比例分为低剂量(<50%)摄入组67例,中等剂量(50% ~ 80%)摄入组71例,高剂量(>80%)摄入组79例.对三组病人的一般资料、住院天数、入住ICU天数、感染并发症、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高剂量摄入组病人蛋白质的摄入量高于其他两组(P<0.01).高剂量摄入组病人医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60 d的K-M(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早期足量的营养支持病人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 结论:早期有效的营养支持能降低创伤病人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 创伤 营养支持 预后
  •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骨骼肌减少症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黄丽娅;李少华;翁敏

    目的:研究骨骼肌减少症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中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规律血液透析且病情稳定的131例非住院MHD病人,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测定病人的肌肉质量,并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测定病人的握力,用改良量化主观整体评估(MQSGA)法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同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MHD病人肌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在131例MHD病人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41.22%(54/131),有或无肌少症两组间性别、透析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QSGA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肌少症发生率是女性的43.67倍,随着hs-CRP水平升高和MQSGA得分增加,肌少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HD病人肌少症的发生率高,男性、微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是发生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 营养风险筛查对肝部分切除病人营养状况及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张文静;张晴;章露文;范锐心;黄娟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是否可作为对肝部分切除病人进行营养支持的依据.方法:收集肝部分切除病人243例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其中NRS 2002评分<3分为182例,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109例,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73例;评分≥3分为61例,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41例,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20例,分别比较相关营养指标和临床结局指标. 结果:在肝部分切除病人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有营养风险组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的为67%,未给予营养支持的为33%.无营养风险组的病人给予营养支持的为40%,未给予营养支持的为60%.在有营养风险组,有营养支持组的病人和无营养支持组的病人相比,入院时血清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总蛋白(T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有营养支持组病人的血清PA、ALB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营养支持组(P<0.05);有营养支持组病人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营养支持组(P<0.05).在无营养风险组,无论是否给予营养支持,病人出院时血清PA、ALB、TP含量与入院时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或无营养支持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肝部分切除并存在营养风险病人的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

  • 口服肠内营养液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鹏;林萍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方法:将90例AD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抗痴呆药物治疗;干预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增加肠内营养乳剂(TPF-T)口服营养补充治疗,6个月后分别评估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和ADL,同时观察病人的营养学指标等. 结果: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病人的营养状况、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ADL评分、营养学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AD病人的营养状况,并有利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 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和分析

    作者:班凌伟;于淑清;华鑫;王卫红;邹亚娜;赵亚平;赵乾

    目的:对比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的营养状况,为营养支持提供针对性依据.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硬化病人95例,病毒性肝硬化病人260例.入院后48 h内采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主观整体评估(SGA)法对病人进行评估,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血红蛋白(Hb)指标,测量病人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病人的NRS 2002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6.80%和65.00%,SGA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67.40%和61.90%.两组病人的性别、Child-PughA级、ALB、PA、Hb、NRS 2002筛查等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而年龄、Child-PughB级、Child-Pugh C级、BMI、SGA评估等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两种类型肝硬化病人普遍存在营养问题,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贫血程度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硬化病人.

  • 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CRP和PCT的影响

    作者:周敏;廖天芬;朱京慈;谢彩霞

    目的:探讨添加合生元的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并观察病人预后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47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EEN,n=23)和研究组(EEN+合生元制剂,n=24).对照组病人于伤后24 ~ 48 h内采用EN制剂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了合生元制剂.病人于EN开始后第1、4、7、15天抽血检测CRP和PCT的变化.同时观察病人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入住ICU天数、平均住院费用、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30 d病死率等.结果:研究组病人营养治疗后第15天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PCT于第7、15天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感染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营养第15天,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住ICU天数和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P<0.05).但APACHEⅡ评分和30 d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添加合生元的营养支持能更好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炎性反应,缩短入住ICU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改善病人的预后.

  • 膳食纤维对肠动力障碍改善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亭;许红霞;孙海岚

    肠动力障碍可由多种疾病造成,也是危重症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肠动力障碍可通过调节远端消化腔内微生态环境以及减少细菌毒素来改善,也为肠动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策略.膳食纤维(DF)具有加快结肠传输、正向调整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屏障等生理功能,临床上广泛用于危重症病人、炎症性肠病、糖尿病等病人肠动力障碍的辅助治疗.为进一步探究DF的应用与肠动力障碍改善之间的关系,以下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对部分近年来该方面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肠动力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肠道菌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疾病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徐兴伟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机体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肠道微生物更是备受关注.它与免疫系统、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都有着密切关系.以下将就肠道菌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代谢监测下神经性厌食病儿个体化营养支持1例

    作者:杨文利;闫洁;徐樨巍;杨炯贤;赵文利;杨秀花

    神经性厌食(AN)是一种由心理、社会等因素引起的慢性进食障碍疾病[1].病人可有自我拒食、导吐或腹泻,出现极度的营养不良和消瘦,严重者可因恶病质状态而死亡.营养支持治疗需循序渐进,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采用间歇能量测试仪监测病人的静息能量,给予个体化营养支持,效果良好,未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现报道如下.

  •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建立与管理

    作者:汪志明

    肠内营养(EN)在营养支持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无法经口摄入足够的营养,需要进行人工喂养的病人,只要肠道有功能,并能够安全使用,就应使用EN[1].与肠外营养(PN)支持比,EN更符合生理,可以改善病人预后、降低费用、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2].EN的管饲技术种类繁多,根据需要EN支持的时间,6周以内的短期EN可以通过鼻胃管及鼻肠管实现,长期EN可以通过经皮胃造口管及空肠造口管实现[3].以下将对各种EN支持途径的建立方法与管理和并发症的处理作一介绍.

  • 肠屏障损伤与肠源性感染

    作者:李秋荣

    肠源性感染(gut-derived infection)是严重创(烧)伤、大手术、失血性休克、重症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上述病理条件下,肠道细菌可通过受损的肠黏膜侵入外周血和远隔器官,形成细菌易位,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病人死亡[2].肠屏障(intestinal barrier)主要由肠上皮屏障、肠道微生物屏障和黏膜免疫屏障组成.以往细菌易位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肠上皮屏障的重要结构基础——紧密连接展开[3-4].

  • 胃肠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气体灌注定位鼻肠管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叶瑞忠;刘景全;孙仁华;杨向红;刘阳;魏然;陈双喜;范小明

    目的:探讨利用胃肠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气体灌注对危重症病人鼻肠管进行定位的方法. 方法:随机选择符合鼻肠管留置指征的危重症病人60例,采用床旁盲插法,置管过程中均常规采用传统气体灌注听诊法对鼻肠管进行初步定位,并记录结果.置管完成后,先通过超声扫查鼻肠管走行利用气体灌注法辅助定位,直至可疑头端位置,采用气体冲击灌注,若该处肠腔内出现瞬间气体强回声充盈,再将胃窗声学造影剂注入鼻肠管.若肠腔内出现造影剂充盈并清晰显示鼻肠管头端可予以明确.以胸腹部X线检查为判断鼻肠管定位的金标准,幽门后置管为置管成功的标准,将胃肠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气体灌注法与传统气体灌注听诊法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鼻肠管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 结果:在60例行胃肠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气体灌注法定位鼻肠管的病人中,定位成功58例(96.7%),其中56例位于幽门后,2例位于胃内,定位失败2例(3.3%),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50%,准确度为96.7%.传统气体灌注听诊法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50%,阳性预测值为97.7%,阴性预测值为6.3%,准确度为73.3%.经统计学分析,除阳性预测值外,其余均高于传统气体灌注听诊法(P<0.05). 结论:胃肠超声造影技术联合气体灌注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可成为一种准确、实时、便捷、安全的鼻肠管定位方法.

  • 重视肠源性感染在慢性危重症中的地位

    作者:刘颂

    危重症医学的发展改变了疾病的治疗模式,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也“创造”了新的疾病表现形式[1-2].慢性危重症,简称慢重症(CCI)就是这一新的疾病表现形式.此类病人以长期依赖机械通气、血液滤过等生命支持手段为典型表现,需要长时间的危重症治疗和护理,其1年内病死率达50%,5年内病死率高达81% ~92%[3].

肠外与肠内营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