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Parenteral & Enteral Nutrition 장외여장내영양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0X
  • 国内刊号: 32-147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4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肠外与肠内营养》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李宁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手术病人的应用研究

    作者:柳欣欣;江志伟;汪志明;赵鑫;刁艳青;王绪林;黎介寿

    目的:应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观察结直肠癌手术病人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优势. 方法:50例结直肠癌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使用加速康复外科方法21例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组;使用常规围手术期方案手术29例作为常规对照组.分析研究两组病人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人体组成等指标,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方案比常规围手术期方案,可更好地促进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可减少围手术期病人蛋白质、肌肉和体质量丢失,维持围手术期的水分平衡,减少病人因医源性操作引起的不适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人中应用是安全、经济、有效和可靠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肝胆外科老年病人术后恢复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滨;吴畏;林青;伍衡;王捷

    目的: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肝胆外科老年病人术后恢复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3所不同医院的肝胆外科中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的65岁以上的病人共40例,随机分为生长激素组和等渗盐水组,每组各20例.分别应用rhGH 4 U,连续4 d和等渗盐水4 d.于手术前2 d,术后第1、3、7和14天作为观察点. 结果:两组病人在总住院天数、清蛋白水平、握力试验和疲劳评分等方面改善有明显差异,生长激素组明显优于等渗盐水组. 结论: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应用生长激素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营养水平,明显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的程度.

  • 脑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肠内营养支持

    作者:蔡炯;倪国强;熊金萍;童本德;舒志军

    目的:观察脑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使用不同的肠内营养(EN)配方后对血糖(Glu)、血清清蛋白(ALB)、淋巴细胞总数(LYM)、血清钾(K+)、钠(Na+)、氯(Cl-)、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等的影响. 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分别用普通配方、糖尿病配方进行相同热量的EN支持,并监测Glu、ALB、LYM、K+、Na+、Cl-、TG、TC. 结果:鼻饲普通配方病人的血糖明显上升,需加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而鼻饲糖尿病配方病人的血糖无明显升高,无需加用或减少胰岛素用量(P<0.05). 结论:脑血管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选用合适的EN配方,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疗效.

  •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应用

    作者:温冰;娄礼广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 方法: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内营养(T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每组各30例.手术前3 d开始给予营养支持,TEN组口服百普素,术后24 h内开始经空肠造口管输注;TPN组术前3 d开始经腔静脉置管行PN支持,术后24 h恢复TPN支持,两组营养支持时间均为14 d. 结果:两组病人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两组病人术后的体质量、体质指数、上臂周径均较术前略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血清蛋白水平在手术后均有明显下降,TPN组下降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TPN组术后谷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高于TEN组.术后监测氮平衡1周,两组均表现为负氮平衡.TEN、TP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5±0.5) d和(3.0±0.5) d(P<0.05).术后排便时间分别为(4.0±1.0) d和(6.0±1.0) d(P<0.01).两组病人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EN组伤口愈合情况优于TPN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药物费用TEN、TPN组分别为11 206/4 502元、15 430/7 500元(P<0.05). 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前3 d及术后早期行EN,可改善营养状况,降低蛋白质分解,促进肠功能恢复,符合生理需求.

  • 谷氨酰胺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田辉;王可富;吴铁军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 (Gln) 的全肠外营养(TPN)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人血浆内毒素 (LPS) 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住我院ICU的MODS病人40例,随机分为常规TPN组(A组)和Gln+TPN治疗组(B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治疗.A组按常规给予TPN,B组在给予TPN基础上加用Gln 0.27 g/(kg·d),相当于L-丙氨酰-Ⅰ-谷氨酰胺(商品名:力肽)0.4 g/(kg·d),共7 d.所有病人均于TPN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检测血浆Gln和LPS浓度,观察TPN治疗时间和病死率.选取2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组(C组). 结果:A、B两组TPN治疗前血浆Gln浓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1),治疗后A组显著低于B组(P<0.01).A、B两组TPN治疗前血浆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治疗后 B组显著低于A组(P<0.01).TPN治疗时间A组为( 15.8±2.3 ) d,B组为(12.5±2.4) 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死率A组为25%,B组为10%(P>0.05). 结论:经静脉补充Gln(力肽),显著降低MODS病人血浆LPS浓度,有利于缩短TPN治疗时间.

  • 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管理

    作者:卢味;方仕;卓淑雨;叶艳彬;邰子强;钱世琨

    目的:总结肝移植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支持管理,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 方法:对71例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方法和营养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给予适当热量、蛋白质和高维生素的肠内营养,同时加用支链氨基酸(BCAA)和谷氨酰胺(Gln),使病人尽快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术后给予静脉营养,同时尽早实施肠内营养,直至全肠内营养. 结果:除5例病人死于呼吸衰竭、2例死于出血性休克外,其余64例病人肝功能逐渐恢复,营养指标明显改善,移植肝功能良好. 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病人的营养管理十分必要,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移植器官功能的早期恢复和受者营养状态的改善.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恢复的作用

    作者:张斌;王轩;李增才;江涛;陆雷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病人术后恢复的作用. 方法:肝移植病人86例,对37例病人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EN组),49例采用肠外营养(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感染、代谢和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EN组病人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2% vs 40.8%);术后第5天肝功能的恢复、前清蛋白水平的提高和C反应蛋白的下降,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加快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的转变,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减少感染的机会.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吴迪春;黄智勇;张娟;周慧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ICU中65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E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N)组(30例),并将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EEN支持后血清清蛋白(ALB)和血红蛋白(Hb)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经PN支持后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EEN组病人ALB高于PN组(P<0.05).EEN组在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和上臂肌围(AMC)与P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b及氮平衡方面则明显优于PN组(P<0.05). 结论:对于危重症病人,EEN较PN有更好的营养效果和代谢效应.

  • 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治疗菌群失调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作者:贾虹;史桂华;刘琳

    目的:观察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纽纤素对重度脑损伤并发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20例重度脑损伤并发菌群失调性腹泻的病人作为临床观察组,使用肠内喂养输注系统,泵入或重力滴注纽纤素;用传统方法治疗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 结果:临床观察组所有病人于7~10 d内腹泻得到控制,而且肠内营养达全量.观察20 d,血清清蛋白维持在正常水平,内环境稳定.应用传统方法治疗的病人腹泻10~15 d逐渐控制,肠内营养支持不能正常进行,营养状况较差. 结论:纤维型肠内营养制剂纽纤素对重度脑损伤并发菌群失调性腹泻具有治疗作用,从而达到不停止肠内营养治疗而止泻的目的.

  • 肿瘤衍生因子在肿瘤恶病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吴晓滨;彭俊生

    恶病质是以脂肪组织和骨骼肌消耗为特征的综合征,是许多肿瘤的共同特征,它不仅导致病人生活质量和化疗疗效降低,而且致使生存期缩短.多数病人伴随厌食症及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即使加大营养支持力度也不能逆转恶病质,因此营养不足不是恶病质的根本原因.脂质动员因子(LMF)和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是两种肿瘤衍生因子,分别作用于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直接动员脂肪酸和氨基酸释放.对LMF与PIF在肿瘤恶病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必然引发恶病质治疗的根本变革.

  • 肠黏膜刷状缘中性氨基酸载体ASCT2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作者:黄骞;李宁

    ASCT2是肠黏膜刷状缘的一种Na+依赖性中性氨基酸载体,它的功能主要是转运中性氨基酸,如丙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等.对ASCT2分子结构、功能特点和调控特性等的研究,有助于对肠道功能的认识,并为临床短肠综合征(SBS)及其他肠功能障碍疾病提供新的治疗对策.

  • 膳食脂肪酸及n-6/n-3比与血脂及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舒晓亮;蔡东联

    膳食脂肪酸及n-6/n-3比对血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是营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叙述膳食脂肪酸对血脂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然后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角度,提出建立合理的n-6/n-3脂肪酸供给比的重要性.

  •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具体措施,在严重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中已显出其优势.国内外对这些损伤控制性措施的应用,多局限于个人的临床经验,尚缺乏基础实验研究来确定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地位.

  • 生物蛋白胶和谷氨酰胺对腹腔化疗后结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

    作者:石磊;张松岩;迟强

    目的:探讨大鼠在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情况下,应用生物蛋白胶(FS)和谷氨酰胺(Gln)对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于结肠吻合术后第1~3天,每天腹腔内注射 0.9%NaCl 4 mL;腹腔化疗组(5-FU组):于结肠吻合术后第1~3天,腹腔内注射5-氟尿嘧啶 20 mL/kg(20 mg/mL);生物蛋白胶组(FS组):于结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覆盖生物蛋白胶约1 mL,腹腔化疗同5-FU组;谷氨酰胺组(Gln组):手术和化疗同FS组,术后当天灌服Gln颗粒1 g/(kg·d).观察吻合口评分、吻合口破裂压力和组织学情况. 结果:Gln组和FS组吻合口破裂压力、吻合口愈合情况和生存率,明显高于5-FU组.结论:吻合口覆盖生物蛋白胶,应用Gln能明显促进腹腔化疗后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 盲襻综合征大鼠D-,L-乳酸和短链脂肪酸的代谢

    作者:谭力;周济宏;王羽;赵小平;李幼生;刘放南

    目的:研究盲襻综合征大鼠血浆D-,L-乳酸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变化. 方法:建立大鼠盲襻综合征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盲襻组).于术后第1、2、3和4周分批处死大鼠,取肠液行细菌培养计数,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和生化以及D-,L-乳酸和短链脂肪酸检测.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术后4周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5),平均红细胞体积增加(P<0.01),血清总蛋白水平降低(P<0.01),清蛋白水平降低(P<0.05).实验组血浆D-,L-乳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在第4周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液菌落数2周后>1.0×106/mL,4周后达1.1×109 /mL. 结论:盲襻综合征大鼠血浆D-,L-乳酸和短链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能较好地反映肠液菌群的增殖程度.

  • 长期住院高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作者:缪进华

    0 引言自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对不能经口进食的长期住院高龄病人采用肠内营养(EN)支持,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病人康复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 个体饮食计划在鼻饲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刘秋艳;范瑾

    0 引言在临床上常常遇到因昏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不能自行进食的病人,除积极进行病因、对症等抢救治疗外,还需通过鼻饲给予营养支持,以配合治疗,增强病人的抵抗力,促进病人康复.

  • 经皮内镜胃造口术用于先天性食管气管瘘1例

    作者:冯一;蔡威;王俊;徐雷鸣;汤庆娅;魏荣;龚一鸣

    0 引言1980年,Gauderer等[1]首先介绍了经皮内镜胃造口术(PEG),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PEG是在内镜下进行的无需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经皮放置胃造口管术,是一项微创、操作简便、安全、术后恢复快的消化道造口技术及营养支持方法[2].但在小儿PEG术临床应用的报道国内极为少见[3].

  • 克罗恩病伴空肠-乙状结肠内瘘病人肠内营养通道的建立1例

    作者:曹磊;李幼生;王少华;汪志明;李宁;黎介寿

    1 临床资料病人女,49岁,因腹泻20余年,加重5个月伴恶心、呕吐,于2005年10月27日入院.1984年,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脓血便,伴腹部疼痛,以右下腹明显,便后腹痛减轻.对症治疗可暂时缓解. 1992年,因症状加重,在外院行横结肠、降结肠、阑尾切除.

  • 乳酸菌对感染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中伟;秦环龙

    目的:研究乳酸菌对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感染肠上皮细胞(Caco-2)后,对其通透性和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Caco-2 单层细胞感染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感染组、乳酸菌组和庆大霉素组.用电阻仪测定单层细胞的跨膜电阻值(TER),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甘露醇透过率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TJ相关蛋白,如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 JAM-1蛋白,ZO-1蛋白的分布和结构变化. 结果:EIEC感染Caco-2细胞后,单层细胞的TER值和甘露醇的透过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而经乳酸菌处理后,TER值升高趋缓(P<0.05),甘露醇的透过率降低(P<0.05);EIEC感染后,相邻Caco-2细胞间TJ结构遭到破坏,TJ相关蛋白的表达亦减少,而乳酸菌处理后可使EIEC引起的TJ结构受损减轻、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多. 结论:乳酸菌黏附于肠上皮细胞Caco-2后,可抑制EIEC破坏单层细胞的完整性,并改善TJ的结构变化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

肠外与肠内营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