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手术止血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王刚;李宗倍;曹成亮

    出血是腹部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伴随情况之一,也是导致患者非计划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腹部手术止血方法多样,如何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术中出血,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每位外科医生.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迅速发展,腹腔镜和更多的止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中.本文就腹部手术止血方法的新研究进展做一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损伤控制性手术对猪重度腹部枪伤全身炎症反应及早期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李幼生;王鹏飞;毛琦;王剑;黎介寿

    目的 比较重度腹部枪伤伴失血性休克行损伤控制手术与传统一期手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雌性本地杂种猪腹部枪伤及放血后建立肠袢多处伤及失血性休克模型后,32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n=16):传统手术组(CS组)和损伤控制组(DCS组).经适量晶体液复苏后行剖腹探查.CS组行损伤肠管切除端端吻合、腹腔冲洗、确定性关腹;DCS组行肠管残端血管钳夹闭、结扎、腹腔冲洗、临时关腹.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小时尿量,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凝血指标等.术后6h,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心肌、肺、小肠和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10只动物用于观察创伤后24h生存率.结果 两组间失血量、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差异(P=0.05);与CS组比较,DCS组的手术时间(1.1±0.2h vs 2.4±0.3h,P<0.01)短、输液量(3204±254ml vs 3756±313m1)少(P<0.05)、小时尿量多、心率慢,酸中毒和凝血障碍较轻.DCS组的组织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较CS组更低.尽管DCS组创伤后24h生存率(80%)的数值高于CS组(50%),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5).结论 损伤控制手术较传统手术的手术时间短、输液量少,能更快纠正酸中毒、凝血障碍和低体温,避免进一步加重休克复苏后的再灌注损伤和炎症反应、维护多脏器功能.

  • 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鹏飞;毛琦;李幼生;王剑;郑磊;黎介寿

    目的 建立严重腹部贯通伤致多发肠管损伤合并"致死三联征"(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方法 本地雌性杂种猪6只,麻醉后行颈内动静脉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心率及补液.动物侧卧,以实验用模拟枪枪击腹部1次.枪击后经颈动脉放血20min,占总血量50%(35ml/kg).40min后,采用生理盐水行允许性低血压复苏,维持收缩压(SBP)>8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0mmHg,模拟4h院前救治阶段.进行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动脉血气、凝血参数及血常规检测.取心肌、肺、小肠、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枪击后出现多发肠管损伤、穿孔(每只动物8~10处)导致腹腔污染,肠系膜损伤导致局部肠管缺血、腹腔出血,无结肠及肠系膜大血管的损伤.至模型建立完成时1只动物死亡;5只生存动物均表现为典型的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后均出现明显的低体温(33.3±0.5℃)、酸中毒(pH7.242±0.064)及凝血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病理检查提示心肌、肺、小肠、肝均存在明显组织损伤.结论 本模型成功模拟"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复苏、院内治疗"三个阶段,成功引入"致死三联征",并伴有腹腔污染,其稳定性好,可复制性高,可应用于相关研究.

  • 腹部战创伤后的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

    作者:丁威威;黎介寿

    近年来,战创伤后的综合救治理念已得到广泛地更新.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进行积极外科干预的同时,创伤后液体复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强调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指导下,遵循允许性低血压和止血性复苏这两个策略,有效地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 作者:

    关键词:
  •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胰腺损伤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

    作者:朱长举;姚国华;王万鹏;刘海燕;杨万广

    目的 探索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胰腺损伤救治中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胰腺损伤患者按DCS原则进行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痊愈,1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2例死于难于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符合DCS纳入标准的胰腺损伤患者,应尽早采用快捷省时的措施控制出血和污染,依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待病情稳定后再做进一步的确定性治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个体化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宋勇;黄亚川;秦高平

    目的 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AOSC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共93例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 EST+ENBD(A组)42例,PTCD(B组)51例,对比2种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9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介入术及内镜治疗,PTCD耐受性更好,引流效果更确切,ERCP+ EST+ ENBD在控制性损伤小化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胆管结石梗阻的方案.结论 PTCD用于治疗AOSC,成功率较高,引流效果可靠,能充分降低胆道压力,降低风险,为二期手术治疗创造了机会和条件,ERCP+EST+ENBD在微创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结石梗阻的机会.

  • 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诊治分析

    作者:杨吉乡;张戬;杜波;梁建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诊治经验和效果.方法 对49例老年ACST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老年ACST的诊断要点及分析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首诊确诊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47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2例.非手术治疗7例,治愈3例,转DCS治疗3例,放弃DCS治疗1例,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3例老年ACST患者(包括非手术治疗中转DCS 3例)采用损伤控制性外料(DCS)技术治疗,9例病人痊愈;34例接受确定性手术,治愈33例,死亡1例.结论 老年患者基础病较多,耐受力差,病情较隐匿且发展快,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老年ACST的认识,减少误诊.早期诊断、选择适宜方式的DCS和再次确定性手术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急性重症型胆管炎中的运用

    作者:吕洋;任辉明;夏宗保;蔡崇元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在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ST)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因符合DCS纳入标准急诊入我科的36例AC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ACST患者应用包括迅速解除梗阻、感染等简单快速手术,经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及黄疸消退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其中2例(5%)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3%)因急性肺梗死死亡,其余33例(92%)均平稳出院.多次胆道狭窄2例(5%)行三次胆道手术后平稳出院,其余患者均在二次手术后恢复,根据回访结果,均未出现胆道梗阻等并发症.结论:对ACST患者遵循DCS原则,运用简短有效的方法,控制原发损伤对机体的继续损害;积极恢复患者的生理稳定状态;分段有序按微创的理念处理致命性创伤,以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 气囊导尿管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程德泉;韩锋;张森;栾海震;姜国民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气囊导尿管是否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与肠瘘。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中遵循损伤控制性理念应用气囊导尿管防治吻合口瘘与肠瘘。结果:未发生死亡和永久性造瘘。结论:气囊导尿管合理应用可以有效防治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与肠瘘的发生,经济实用。

  • 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开展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葛美玲;梁明;姚天明;孙景阳;韩雅玲

    介绍了损伤控制外科的起源与发展,指出了野战一线损伤控制外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野战综合手术方舱“救治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具备手术设备齐全、综合治疗能力高、高机动性等特点,为军队一线高效开展损伤控制性外科手术提供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军队创伤的救治率.

  • 老年梗阻性直肠癌处理方式探讨

    作者:胡震;翟春宝;田利军

    目的 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指导下,探讨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的合理处理方式.方法 山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病人20例,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回顾性分析病人分阶段、分步骤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经过分阶段、分步骤的围手术期处理,肠梗阻症状缓解,并进行了限期确定性手术治疗.2例病人急诊手术造口.确定性手术后痊愈17例,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回肠末端造口后治愈.结论 对于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的病人,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术前暂时缓解肠梗阻症状,变急诊手术为限期手术,可以提高一期手术成功率,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 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作者:戴睿武;田伏洲;王雨;庞勇;张丙印;骆助林;朱永强;陈玉莲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技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MAOSC)的经验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69例AOSC病人的损伤控制性手术和后续治疗的情况.结果 69例病人均经DCS治疗.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复苏后,18例病人痊愈,47例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共治愈65例(94.2%),再次确定性手术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瘘、胆道出血各1例(各为2.1%),经相应治疗痊愈;放弃治疗及死亡各2例(2.9%),原因与DCS无关.结论 对于符合指征的AOSC病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积极选择适宜方式的DCS和再次确定性手术治疗.

  • 损伤控制性外科中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作者:李宁

    损伤后进行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其具体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提出的基于“细胞凝血模型”的理论对传统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作出了有益的修正,也为临床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检测及治疗带来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凝血功能的检测上,血栓弹力图相对于传统的基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PT、APTT等检测手段,更能全面反映凝血全貌,同时也更为精确、快速;其次,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性复苏策略,相对于按比例成分输血等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能更为及时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输血量,改善病人预后;此外,合理、有效、及时地补充重组活化因子Ⅶ,对控制急性威胁生命的损伤出血病人有益.

  • 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在胃肠外科的应用

    作者:李宁

    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概念提出已有10年的历史.从提出至今,其应用不仅局限于严重创伤的病人,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多个领域.损伤控制性外科的理念对胃肠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同样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 腹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采用损伤控制手术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魏晓艳;屈征;徐婷;雷光金;叶应强;陈元;曹凯

    目的:探讨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采用损伤控制策略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均≥16分。依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损伤控制手术)及对照组(Ⅰ期确定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及确定性手术后血液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9例,其中,观察组31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死亡率(2/31,6.5%)显著低于对照组(7/28,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清 TNF-α、IL-6、CRP及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PT、APTT、FDP及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P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严重创伤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其原因可能是降低了确定性手术后凝血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

  • 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的控制性外科

    作者:张森林;毛天球

    损伤控制性外科的主要原则是:先通过简捷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至ICU进行生理性复苏,后进行二次手术,对所有损伤实施确定性修复.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常为多发伤,出血多、生理机能耗竭严重,需要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策略.

  • 损伤控制性外科在腹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丁威威;吴性江;黎介寿

    腹部血管损伤发生率虽不高,但通常是致命的.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对于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比传统急诊行确定性手术能明显提高存活率.腹主动脉夹闭、损伤血管结扎、置入暂时腔内分流管、填塞等作为腹部血管损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的具体措施,在严重腹部血管损伤的救治中已显出其优势.国内外对这些损伤控制性措施的应用,多局限于个人的临床经验,尚缺乏基础实验研究来确定其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地位.

  • 损伤控制性外科时代严重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

    作者:李幼生

    近20年来,创伤领域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严重创伤系统的建立、创伤初期处理的多学科合作和培训、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与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影像学介入等微创技术的应用等.在这些进展中,DCS和DCR是具有代表性的.自1994年首次提出DCS理念后至2014年20年间,创伤病人实施DCS的比例增加了7倍,其中暂时性关腹技术由4.5%提高至23.5%[1].DCS和DC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严重创伤病人的生存率,如赫尔辛基大学医院创伤中心自2009年开始,按照DCR理念指导创伤病人复苏(主要是目标导向输血),创伤病人的30 d病死率由2006至2008年的26.5%下降至2011至2013年的15.7%[2].但DCS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 严重腹腔感染的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

    作者:王革非;任建安;赵允召;李宁

    0 引言严重腹腔感染是指感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和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腹腔感染.严重腹腔感染多发生于消化道穿孔、破裂和肠吻合口破裂等并发的继发性腹膜炎,也可发生于腹膜炎治疗后的复发性腹膜炎或持续性腹膜炎,即第三型腹膜炎~([1]).严重腹腔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失控,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将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病人死亡~([2]).尽管常用手术、应用抗生素、维护器官功能、免疫调控和控制凝血等治疗措施,能使多数严重腹腔感染病人转危为安,但还有不少病人难以康复,病死率仍>20%.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