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科

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堪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作者:李俊红;申长礼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extraocular muscle proprioceptor,EMP)的形态学改变,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取2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11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采用Holmes′法染色后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并计算相同放大倍数下每例标本面积4 000 mm2的轴突中线粒体个数。结果光镜下可见位于眼外肌肌-腱连接处的EMP神经纤维终止于邻近单个梭外肌纤维的起始处或两侧;电镜下斜视患者EMP与对照组比较,结构紊乱,神经成分消失;每例标本面积4 000 mm2轴突中线粒体个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斜视患者EMP结构的紊乱,导致EMP接收、传递信息功能异常,从形态学角度证实了EMP紊乱在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结膜细胞外基质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孟忻;张青蔚;唐少华;刘炯

    目的观察结膜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作为结膜组织的替代材料用于结膜成形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将30只兔制作结膜缺损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兔结膜采用组织工程技术制备的结膜ECM行结膜移植修补术,对照Ⅰ组采用新鲜异体结膜移植,对照Ⅱ组采用深低温冷冻的异体结膜,以观察移植修补术后结膜成形的情况,并行镜下、免疫组化及淋巴细胞毒检查。同时将结膜ECM应用于7例烧伤后睑球粘连患者,行结膜囊成形+结膜ECM移植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动物实验组,结膜 ECM移植后1周可见新生血管自移植片边缘长入,8周时外观已接近正常结膜,无免疫排斥反应;光镜下可见移植后4周时的移植区上皮已接近正常结膜上皮;电镜下,术后8周可见再生的结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结膜上皮细胞基本一致。对照Ⅰ组术后2周时,移植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Ⅱ组术后4周时,移植区仍有部分上皮未覆盖。7例患者结膜 ECM移植术后1~2周可见新生血管长入植片;2个月时,结膜组织与正常球结膜组织相近。术后随访9~26个月,平均18.3个月,结膜ECM植片存活良好,睑球粘连明显改善,已形成穹隆部,移植区结膜基本恢复正常颜色。结论结膜ECM为目前理想的结膜替代材料。

  • 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增殖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赵桂秋;孙为荣;牛膺筠;王传富;刘绍辉

    目的观察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增殖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取不同病因致手术摘除的伴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增殖的眼球标本64例,其中眼外伤36例,绝对期青光眼10例,角巩膜葡萄肿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5例,眼内炎4例,白内障手术后2例,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在光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增殖的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不整齐,向后囊膜下延伸;囊膜破裂或部分缺如者前囊膜下纤维结缔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形成;晶状体纤维崩解、液化和钙化。结论眼内多种病理状态,如眼外伤、眼内炎、青光眼,以及糖尿病等全身疾患均可使晶状体前囊膜下上皮细胞增殖,导致晶状体发生病变。眼内炎和眼外伤后晶状体发生增殖的程度重。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猴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比较

    作者:黄丽娜;Joles Schuman;Nan WANG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测活体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并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选用Cynomolgus猴4只眼,通过氩激光烧灼小梁网,引起眼压升高,制作成青光眼动物模型。应用OCT测量视盘周围直径,选取直径为2.4 mm RNFL厚度的猴眼进行研究。在完成后一次OCT测量后,将眼球摘除。摘除的眼球置于10%甲醛液中固定,石蜡包埋做连续切片及HE染色。应用与光学显微镜相联接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与OCT扫描相对应点的组织学切片的RNFL厚度。结果 OCT测量RNFL平均厚度为(72.2±54.5)μm;组织形态学测量RNFL平均厚度为(70.3±51.1)μm,未经校正的组织形态学测量平均厚度为(61.1±44.2)μm。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t=1.895,P>0.05)。结论 OCT活体测量RNFL的平均厚度与组织形态学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但OCT活体测量RNFL厚度值与经校正后的组织形态学测量结果更接近。

  • 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朝辉;何守志;王凤翔

    目的探讨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对减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不同硬度晶状体核白内障118只眼,分别采用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和乳化分核两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记录手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对手术中的相对能量复合参数(relative energe complex parameter,RECP)和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随晶状体核硬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超声乳化时间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46 7,P<0.01);平均相对超声功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87 4,P>0.05);术中平均RECP值与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性(r=0.97,P<0.01)。结论高负压吸引手法劈核技术对减少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RECP可作为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安全性的可靠指标。

  • bcl-2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翁景宁;张惠蓉

    目的观察正常胚胎、儿童和老年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cl-2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潜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光镜下检测胚胎组(胎龄5~10个月)、儿童组(7个月至13岁)及老年组(>50岁)晶状体上皮细胞中bcl-2基因和PCNA的表达状况。结果 bcl-2基因和PCNA在胚胎组和儿童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且以晶状体赤道部明显。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潜能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内bcl-2基因及PCNA的表达有关。

  • 保存异体睑板修复睑板缺损的临床观察

    作者:史季桐;安裕志;闵燕

    目的观察眼睑肿瘤术后保存异体睑板Ⅰ期修复睑板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纯甘油保存的异体睑板,对58例眼睑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行Ⅰ期睑板缺损修补术,用转位或滑行肌皮瓣和结膜瓣铺衬于异体睑板两侧。分析异体睑板的血运环境、异体睑板大小、保存时间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术后随访3个月至10.5年,平均1.8年。结果 58例中,43例异体睑板结膜瓣遮盖完全,术后1周异体睑板内可见新生血管,1个月后新生血管布满整个植片;15例异体睑板结膜瓣遮盖不全,术后2~3个月新生血管长满植片,而裸露部位的植片表层可见不同程度的融解。不同大小结膜瓣间的植片愈合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81, P<0.05)。不同大小的异体睑板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82, P<0.05)。不同时间保存的异体睑板修复睑板缺损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99,P>0.05)。3例保留异体睑板睫毛,术后1个月睫毛全部脱落。术后2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内翻、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睑缘切迹及异体睑板变薄,但眼睑外观及功能均正常。58例中,治愈31例,显效11例,改善12例,失败4例。结论异体睑板的血管化及异体睑板的大小与手术效果有关,而与异体睑板的保存时间无关。保存异体睑板是一种修复眼睑缺损的理想材料。

  • 不同术式晶状体摘除术后兔眼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作者:董吉吉;施玉英;李彬

    目的探讨可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方法将18例实验家兔随机分为A、B、C 3个组,分别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3个月对3个组术眼进行裂隙灯、眼底、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3个组术眼周边囊膜的混浊情况相似;A、B组术眼中央视区混浊情况相似,C组多数术眼中央视区清亮。3个组均无玻璃体疝、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发生。3个组周边后囊膜均可见形态改变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程度相似的Elschnig小体和晶状体纤维。A组后囊膜中央可见Elschnig小体及晶状体纤维,B组可见与后囊膜撕囊孔相连续的纤维增生,C组后囊膜撕囊孔缘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无纤维增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预防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及相关临床特点

    作者:李梅;李美玉;傅培;王捷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的弥漫性及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ver fiber layer defect, RNFLD)的分布及相关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立体眼底像的观察,明确81例POAG及70例NTG的RNFLD类型,分析弥漫性及局限性RNFLD在两型青光眼中的分布,比较两型RNFLD患者未治疗的高眼压及视盘出血发生比例的不同。结果 81例POAG中,78例出现RNFLD,其中弥漫性RNFLD 50例,局限性RNFLD 28例。70例NTG中,弥漫性RNFLD 27例,局限性RNFLD 43例,两型青光眼的RNFLD 的分布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63,P<0.01)。POAG中弥漫性RNFLD组与局限性RNFLD组的眼压分别为(28.78±5.41) mm Hg(1 mm Hg=0.133 kPa)及(26.21±5.15) mm Hg,差异有显著性(t=2.04,P<0.05);NTG中弥漫性RNFLD组与局限性RNFLD组的眼压分别为(19.19±1.90) mm Hg及(17.79±1.95) mm Hg,差异有显著性(t=2.94,P<0.05)。视盘出血发生比例,POAG组为10/78,NTG组为18/70,差异有显著性(χ2=4.00,P<0.05);POAG组中弥漫性RNFLD为3/50,局限性RNFLD为7/28,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4.22,P<0.05);NTG组中弥漫性RNFLD为3/27,局限性RNFLD为15/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1,P<0.05)。POAG组中弥漫性RNFLD与NTG组中弥漫性RNFLD比较,POAG组局限性RNFLD与NTG组局限性RNFL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χ2值分别为0.15及1.31,P>0.05)。结论弥漫性RNFLD较多分布于POAG组,眼压偏高,视盘出血阳性比例低;局限性RNFLD较多分布于NTG组,眼压较低,视盘出血比例高,两种类型的RNFLD在早期POAG组和NTG组中的分布及相关临床特点不同。

  • 巨大视网膜劈裂囊肿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一例

    作者:易玉珍;黄玉珍;马巧云;吴德正;高汝龙;郑湖玲;林健贤

    视网膜劈裂症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瘤的病例,国外已有文献报道[1]。关于临床误诊的病理基础,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院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一、病例简介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减退1年余,加重2个月,于1978年3月22日以“右眼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肿瘤待诊”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0.1,+3.50 D矫正0.4。右眼角膜后可见2或3颗沉着物,晶状体后极部混浊,玻璃体内可见絮状混浊。视网膜鼻上方呈球形灰棕色隆起(用+10.00 D看清),表面尚光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中央血管未见充盈,视网膜隆起处无荧光素渗漏。双眼眼压均为20.6 mm Hg(1 mm Hg=0.133 kPa)。视野:右颞侧生理性盲点上下方扩大,视野颞侧部分缺损,视野的中部边界陡峭。A超:右眼内实质性肿物波形。巩膜透照试验:右眼鼻上方暗、其余均透光。同年4月7日以“右眼球内肿物”住院。眼部检查:视网膜下积液较多,未见实质性肿物。余检查同门诊。疑诊球内肿瘤,建议外院会诊治疗。

  • Van Der Hoeve综合征合并角膜后弹力层自发性破裂脱离一例

    作者:刘刚;邹留河

    患者女,52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5年,于1999年8月10日来院就诊。患者生后发现双眼巩膜呈蓝色,27岁时无诱因双眼视力渐进性下降,伴双耳听力减退,右眼视力0.5,左眼0.3。曾于外院行X线拍片检查:全身骨质疏松,诊断为“成骨不全症”,未进行诊治。33岁时,无诱因右眼畏光、眼胀及视力下降,眼压40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右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眼压降至正常。左眼正常。7年后,左眼亦出现眼胀及视力下降,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减轻。此后双眼上述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每次均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缓解,但视力未见恢复。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4,左眼前1尺指数。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巩膜为蓝色,双角膜直径为12 mm,角膜均匀变薄,并呈球形前突。左眼角膜12~19点钟连线方向条索形后弹力层破裂,并向鼻侧卷曲、部分脱离,相应的角膜基质层水肿。右眼角膜水肿,瞳孔区角膜为片状白斑,双眼KP(-),双眼前房深,晶状体无混浊,双眼眼底呈豹纹状,血管走行正常。B超探查: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眼轴长为26 mm。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离子2.5 mmol/L,血清磷1.35 mmol/L。双胫骨X线拍片: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变大,左胫骨皮质可见5 mm×10 mm的囊性病变区。患者母亲与其胞妹的巩膜均呈蓝色。根据患者双角膜菲薄、耳聋及全身成骨不全体征,结合患者家族史分析,临床诊断:Van Der Hoeve 综合征。因患者否认双眼外伤史,故考虑左角膜后弹力层为自发性脱离。

  • OK镜致粘质沙雷菌性角膜溃疡一例

    作者:吴华生

    患者女,22岁。因双眼近视,配戴OK镜1个月左眼出现红、痛、畏光、流泪3 d,于2000年1月30日以“左眼角膜溃疡”入院。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视力为眼前数指。右眼正常。左眼睫状充血,角膜周边10~12点钟处可见一4 mm×4 mm灰黄色混浊浸润区,角膜基质层水肿,其中央可见一2 mm×2 mm的溃疡面,荧光素染色阳性;前房清,中等深,房水闪光(±),余未见异常。细菌学检查:溃疡面坏死组织及接触镜保存液培养均见粘质沙雷菌生长。诊断:左眼粘质沙雷菌性角膜溃疡。

  • 右侧隐眼畸形合并左眼上睑缺损睑球粘连一例

    作者:丁汝新

    患儿男,8个月。生后发现右眼无眼裂及眼球,左眼上睑部分缺如并与眼球粘连,无视力。于2000年3月3日来院就诊。患儿为足月顺产,孕1产1,母乳喂养。父母体健,为近亲婚配,叔表兄妹,母亲妊娠期间无用药及其他病史。体格检查:患儿营养发育良好,神志清,智力正常,对光及声音刺激反应灵敏,但不能独立准确抓取东西,全身其他各部位发育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上、下眶缘触及平整;右眼无眉毛、睫毛及睑裂。相当于右眼球的位置被皮肤覆盖,但可见皮肤下有半球状隆起,可随左眼球转动,眼球位置的外侧下方可见3 cm×2 cm大小的球形隆起,触及质软,边界不清。左眼眶缘平整,上睑外侧1/3处缺损,有膜样皮肤移行于1/2角膜表面,并与角膜粘连,致使眼球下转受限。

  • 泪囊腺样囊性癌临床误诊二例

    作者:赵素贞;陈凤芬;唐宝懿;田杰

    例1 女,40岁。左眼泪囊肿块渐进性增大3 年,伴局部皮肤红肿,于1989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泪囊脓肿”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未见好转,肿块无缩小,故行手术切除,术后泪囊皮肤不愈合,红肿、破溃,可扪及肿块,如花生米大。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1.2。左内眦部皮肤可见1.5 cm弧形手术瘢痕,泪囊部可扪及2.0 cm×2.0 cm×1.0 cm突起的肿块,质地硬,表面皮肤红,内侧见一0.4 cm×0.3 cm溃疡区,有瘘管,压之有少许脓液流出。余未见异常。B超探查:左眼眶内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左泪囊肿瘤。于同月26日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约为3.0 cm×2.0 cm×2.0 cm大小,包膜不完整,肿瘤与眶下内侧骨膜粘连,累及泪骨,术后行放射治疗。术后3及7个月复查时未见肿瘤复发。病理检查:瘤细胞团中有腺样和囊样腔隙呈筛状,腔内见淡蓝色或淡粉色分泌物(图1)。病理诊断:左泪囊腺样囊性癌(筛状型)。

  • 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多焦视诱发电位检测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作者:陈晶华;黎晓新

    一、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 mERG)的产生 1877年Dewar首先记录了人眼对视刺激的电反应。1941年,Rigges把接触镜电极引入到记录视网膜电图中(electroretinogram,ERG);Karp应用这种方法首次记录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独特的ERG反应。Sutter和Tran[1]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多焦ERG系统,同时刺激视网膜的多个部位,独立采集每一处的反应情况[2],用地形图的方式直观显示视网膜各部位的反应情况。mERG同时记录大量局部视网膜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细微的视网膜异常。 Sutter[2]观察到用光照射局部视网膜,对其进行漂白,局部反应的振幅变小;当患者由于视网膜异常而出现视物的暗点时,mERG的局部反应也变小,这两个现象均证明mERG反应与视网膜部位之间存在对应性。这种mERG系统是观察视网膜功能丧失的一种立体直观的工具[3],可以对视网膜进行快速客观的评价。 二、多焦视网膜电生理的原理 mERG和多焦视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也称为多刺激野ERG和VEP,通过多焦输入刺激技术[1]同时刺激视网膜的多个部位,并且通过应用多焦输入系统分析技术,以一个通道常规电极,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再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出来,这些局部的ERG反应可以重新组成视网膜功能地形图。这种系统可分别分析视觉系统的线性成分和非线性成分,从而反应视觉系统不同层次的功能。 该分析建立在Wiener 核心程序(kernel)扩展的基础上[4,5],这可以使视觉系统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计算机化[1]。 1.mERG的测定系统:Sutter和Tran[1]描述了用来记录mERG的系统。刺激器由展示在CRT彩色或黑白屏幕上不同数量的六边形组成,这些六边形呈离心分布,使所有部位引出的信号振幅大致相同。六边形的面积随着离心距离而增加,因此,可以记录周边微小的反应,与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锥细胞密度或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记录的皮质放大作用(m-scale)相对应[6]。每个六边形以二进制m序列的伪随机序列的脉冲信号作输入信号[1,2],控制刺激图形的黑白翻转。m序列脉冲信号的产生十分简单和快速,可以在一般显示器两个图像出现之间的时间产生。通过计算机化的m序列和反应周期之间的相关技术处理,得到局部反应情况[2]。视网膜反应的密度(每平方度微伏值)以三维立体视功能地形图的方式表示,信号强处在中心凹[6]。 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是对单个输入信号的完全独立响应,即一种平均亮度反应,用脉冲响应的特性描述。脉冲响应可以用输入信号和响应信号的互相关函数计算。用m序列的脉冲信号作输入信号,将便于分析非线性系统[2,7]。非线性系统对应前后输入信号的响应可相互影响,这将在互相关函数上反应出来,如果采用m序列的脉冲信号,可以在一阶反应上尽量减少上述影响,使其主要反映线性部分特征。振幅密度(单位面积视网膜的振幅)在中心凹处有一突出的峰,该处光感受器的密度高,振幅低处位于传统视野检查的生理盲点。一阶反应主要起源于外层视网膜,将mERG的局部反应进行平均,A、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全视野ERG相似[8]。一阶反应的波形较简单,潜伏期随刺激亮度增加而缩短,振幅略增加。一阶反应为ERG的主要成分,只有在散瞳和用高照度进行检测时才能分析以二阶(second-order kernel)为主的反应[1]。 mERG的二阶反应也含有外层视网膜的成分,但可能主要起源于内层视网膜和视神经。二阶反应是对视系统的时间非线性测定,其代表连续闪光以15 ms、30 ms、45 ms等不同时间间隔刺激,观察到的神经元反应的非线性情况,即前后两次刺激象相互作用的反应。人类视觉系统显示出时间的高度非线性特点,二阶反应可分析神经元的恢复时间,这就增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间检测功能,可以检验反应的非线性时程[6]。 2.mVEP的测定:mVEP是用多焦闪光刺激记录的VEP反应。mVEP使用常规银-氯化银皮肤电极,可以进行单极记录,作用电极位于枕部,参考电极位于前额,地电极位于耳垂[9,10];也可以进行双极记录,正极、地极和负极在枕部皮肤沿中线分布[11]。视网膜反应信号的采样与显示器的场扫描同步,受试者需固视刺激图形的中心,整个记录过程分成若干段,每段之间让受试者休息[1]。为消除瞬目和眼球运动的影响,可以用伪迹剔除程序剔除或重新记录该段[2]。 VEP有大细胞旁路(M细胞的粗大纤维传导很快)和小细胞旁路(P细胞具有慢传导的细纤维)两种起源[6]。两种不同的机制均作用于一阶VEP反应,一种机制主要是在低照度下起作用,另一种在高照度下起作用。而在中照度时,两种机制的作用部分中和。二阶反应与一阶反应不同,刺激对比度增加时各种成分的波形保持它们的形状和潜伏期。通过对比证明第一种机制(饱和性)通过M细胞旁路起作用,而第二种机制(非饱和性)则通过P细胞旁路引起的皮质兴奋[6]。 3. mERG的变异性:生理解剖因素是mERG变异的主要原因。Kondo和Miyake[3]在15个受试者的两个相同部位的视网膜区域进行mERG的测定,发现受测试者之间存在变异。生理盲点处振幅较小,在距中心10°~15°处振幅相对较大[1]。因为鼻侧视野近中央处的反应密度较高,光反应的ERG地形图表现出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中央峰明显向鼻侧加宽[1]。视敏度随离心度的增加下降得较快[12,13],而暗适应敏感度和明视闪光敏感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提高[14]。 电生理的表现与外层视网膜解剖特点相对应。Oesterberg[15]、Curcio等[16]曾观察人眼的锥细胞密度,发现中央1°以外锥细胞的密度接近r-2/3(r为离心距离);受试者之间大的变异是在中心1°以内的范围;20°以外鼻侧视网膜锥细胞密度明显高于颞侧。Sutter 和Tran[1]指出在光照条件下一阶反应随离心距离增加而下降,与视网膜锥细胞的密度分布大致相同[17],提示电生理反应的强度主要由感受器的密度决定,锥细胞的大小和感受器的其他组织学特点对信号强度的影响很小[1]。 视网膜各层之间解剖和支持组织的不同在视网膜的局部变异中也起作用,视网膜的一定区域对某些疾病有高度易感性,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视网膜的功能地形图对于临床医生非常重要[1]。由于存在变异性,不能将从一个受试者那里得来的振幅参数用于另一个受试者,也不能将从不同受试者身上得到的参数予以平均,用来进行局部反应的低噪音测定。因为反应波型中大的变异是离心距离的不同[1],所以临床应确立区别局部视网膜的异常反应与正常变异之间的标准,建立视网膜电生理反应的局部正常值范围[1]。 三、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视野改变的mERG表现及两者对比:因mERG系统分别从刺激和未刺激区积累反应,所以抑制一定区域的刺激不影响电生理的记录过程[18]。文献报道用103单元进行mERG的检测,旁中心暗点在3°以内时,mERG地形图的反应密度无异常;暗点超过5°时,可以观察到相应部位反应降低,周围是一个不规则的反应密度轻度增高区[19]。累及的视网膜面积超过2个六边形刺激单元时,如果暗点的每一部分在刺激单元范围内,小到不足以产生一个低反应密度区,那么反应密度的降低在地形图上表现不出来。mERG不能发现视角<5°,且位于中心凹旁的暗点,因此观察小暗点必须建立更小的刺激单元[19]。 中心暗点在ERG地形图上表现为一中央凹陷的山谷,暗点扩大时ERG地形图中央受抑制的区域也扩大。在中央刺激被阻断时,周围的ERG振幅增大。如果中央阻断的区域过小,则记录不到增大的反应[20]。然而临床上视网膜色素变性[20]或黄斑变性[17]的患者,观察不到有功能视网膜的反应增加,可能无视野改变部位的视网膜功能未必完全正常[13]。视野收缩时可以观察到更宽的正波,有时可出现双峰[20]。 作为一种地形图技术,mERG与视野检查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重要的区别[1]。静态视野取点有限;ERG地形图能检测许多小区域。视野检查的时间取决于检查点的数量;而ERG的时程一般只取决于刺激单元的大小。可同时检查双眼的mERG,用强光或散瞳的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信噪比,明显缩短记录的时间。视野测试得出的是阈值;而电生理检测的结果是通过一种或一系列波型来反应,从这些波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在对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单眼视神经炎的研究中发现,mVEP检测结果与Humphrey视野计的符合性很好,说明单眼的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的局部损伤,可以通过对比双眼的mVEP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判断。 2. 青光眼:ERG大部分是在视网膜外层产生,发生青光眼时不会有显著改变。光反应ERG(flash electroretinograms,FERG)仅在青光眼的晚期才会出现轻度的改变,因此在目前阶段临床无法应用。mERG二阶反应的非线性反应起源于视网膜内层[21],选择性地受到视神经萎缩和早期青光眼的影响[22]。因此mERG、mVEP比FERG更能反应局部神经节细胞的损伤[23]。 多焦技术通过检查序列刺激的效应,可以分析时程,能更多地研究视觉系统的非线性特点和疾病的改变[23]。多焦记录的范围越广,就越适合于发现青光眼的Bjerrum暗点[23]。mPERG二阶反应含有突出的能够重复的波形,记录与青光眼的视野损伤相符合,可用于青光眼的观察。分析时应将视网膜地形图与相应的视野阈值进行对比以确定这种关联的可靠性[23]。 mVEP以与皮质解剖相应的排列方式刺激中心20°~25°范围的视网膜,双极电极(在枕骨隆突上下2 cm)与传统的单极电极不同,可以记录上下半侧视野相似大小的反应。M细胞旁路在青光眼中更易受到损害,可引起mFVEP大细胞成分的丧失,但对此看法尚未统一[24]。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中无灌注区的出现标志着“不可逆”病损的开始[25]。为了明确开始糖尿病治疗的时间,需要发现亚临床的视网膜改变。如果电生理测试中使用大范围的刺激,在大部分视网膜正常时,小范围的视网膜异常不会影响整个视网膜的反应,因而常被忽视[21]。 mERG可以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功能的异常,甚至在出现临床病变之前即发现异常。病变的早期主要是二阶反应的波形和适应机制出现异常,定位在内层视网膜。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个别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一阶反应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说明累及了外层视网膜[21]。 在有临床表现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mERG第一负波潜伏期明显延长,一阶反应的振幅明显降低。在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第一正波和平均振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21]。无论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糖尿病患者mERG二阶反应的振幅均明显降低[21],提示在糖尿病患者中以快速闪光刺激获得的反应随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下降。 4.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ERG反应振幅降低,与脱离的面积有关[26]。手术成功后电生理反应增大[27]。mERG可以同时检测脱离和在位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28]。尽管mERG的敏感度和反应密度在术后均有所恢复,但恢复程度比视野要小得多。所有患者术前不仅脱离的视网膜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在位视网膜反应也很低[28]。随着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反应密度逐渐增高,手术前后反应密度有明显差别。但术后ERG振幅的提高从未超过63%,不如视野的改善程度。 术后视力和视野恢复良好的患者常有色觉异常。脱离的视网膜和在位的视网膜敏感性均降低(尤其是对蓝色的敏感性降低)。这些表现与mERG的结果相同,但与视野的检查结果不同。mERG比常规检查能提供更多视网膜功能方面的全面细致的信息。复位的视网膜电生理功能的恢复比敏感性差。在位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几乎正常,电生理反应很低,甚至在手术复位以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电生理与视野检查之间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解释是刺激和记录的条件不同[3,29]。另一种解释是巩膜扣带术后引起视网膜血流降低,导致内层视网膜的功能异常。 视网膜脱离眼电生理反应的异常与视网膜受损的程度相对应。mERG系统将回答许多传统ERG系统解释不清的问题[28]。 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转运系统存在广泛的功能缺陷。很多研究对CSC脱离的视网膜进行了功能的检查,发现视力相当好的时候,对比敏感度、颜色辨别、暗适应、局部ERG已发生了改变[30,31]。 mERG检测出了包括后极部在内的视网膜功能地形图,可以显示出全视野ERG测试中并不明显的局部视网膜病变[32]。一般认为CSC的对侧眼是正常的,mERG检查发现对侧眼中心部的反应降低了,然而患者的双眼全视野ERG仍然正常。视网膜脱离区mERG B波的波峰潜伏期比对侧眼和正常眼明显延长。患眼中心区A、B波反应均严重降低,活动性视网膜脱离眼B波比另一眼中心区延长更明显[32]。

  • 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作者:董方田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迅速,这对于推动我国眼科事业的蓬勃发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眼科医疗水平的差距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始开展了玻璃体手术,80年代初开展了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手术,90年代起利用玻璃体手术技术进行人眼视网膜移植。虽然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起步较晚,但在全国眼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蓬勃发展。由80年代后期开展的玻璃体手术,发展至 90年代的视网膜黄斑前膜、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及人眼视网膜移植手术。但总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除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外,主要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进入新世纪的我国眼科医师应当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成熟发展。 一、严谨求实、循序渐进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虽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大多数省市级医院已购置了开展玻璃体手术的器械,具备了开展玻璃体手术的硬件。但由于各种原因,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地区、医院甚至医生之间,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倘若在这种情况下普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将会严重影响手术效果,致使一些应该治好,且能恢复光明的患者失去了治疗机会。目前,有些单位尚未完全具备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基本条件,单纯追求新设备匆匆上马,而忽略了对手术医师基本操作技术的严格培训,结果造成手术失败,导致患者眼球萎缩。这种所谓“只求发展,不重效果”,只求“干中学”,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不良倾向,应引起眼科界的高度重视。

  • 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观察

    作者:傅汛安;居东彬;赵芳

    为探讨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变化的规律及原因,我们定时测量了61例(72只眼)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情况:收集1998年8月至1999年1月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61例(72只眼),男性38例(43只眼),女性23例(29只眼);年龄10~88岁,平均67岁。除外术前伴有明显影响眼压变化因素(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葡萄膜炎及内眼手术史等)的病例。 2.手术方法:采用德国Zeiss-S5型手术显微镜,美国Stroz-DPX100型超声乳化仪。在局麻下常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缩瞳,不缝合隧道切口,电凝复位球结膜瓣。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兔眼角膜上皮过度增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曹利群;姜涛;王传富;刘美光;刘援

    屈光状态回退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PRK)后常见并发症,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生被认为是引起该并发症的原因之一[1]。本研究通过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对PR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进行观察,以探讨角膜上皮过度增生的发生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3只。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均为实验组,按术后1 d、3 d、1周、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不同处死时间分为实验1~7组。 2.手术方法:全麻后采用美国Omnimed UV 2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角膜切削。拟矫正屈光度:右眼-5.00 D,左眼-15.00 D。 3.角膜处理方法:使用4%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分别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目镜尺型测微计测量HE染色切片角膜中央区上皮层厚度。 4.角膜上皮层PCNA测定:(1)试剂: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avidin-biotin-enzyme complex,SABC)试剂盒及PCNA单克隆抗体,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2)染色方法:SABC法。 5.统计学方法:正常对照组与各实验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Dunnett t检验;左、右眼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 c-met原癌基因mRNA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宁宏;张劲松;贾广学;付映辉

    c-met原癌基因是1984年Cooper等首先发现的基因,其编码生成的c-met蛋白为肝细胞生长因子和离散因子的受体,后者具有很强的有丝分裂原作用。c-met原癌基因的激活与多种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为探讨其与睑板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关系,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对c-met原癌基因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其与睑板腺癌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对象:收集本院1985年10月至1998年3月睑板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32例,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51~73岁,平均56.4岁。左侧15例,右侧17例。根据肿瘤的浸润程度进行临床分度[1]:Ⅰ度11例,Ⅱ度16例,Ⅲ度5例。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分类:高分化10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7例。其中行肿瘤切除术27例,并眶内容物摘出术5例。癌旁正常睑板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6例。 2.试剂:地高辛标记的c-met基因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试剂盒(小鼠抗地高辛IgG,生物素化羊抗小鼠IgG,SABC-POD,蛋白酶K,封闭液)购于武汉博士德公司;DAB显色系统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3.方法:c-met基因mRNA原位杂交检测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用不加探针杂交液作为空白对照;已知c-met染色阳性输尿管癌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光镜观察:c-met基因表达阳性:肿瘤细胞的胞浆、胞膜染成棕黄色;大多为混杂着色,以中等着色所占比例分为-~+ + +。其中0为-,≤25%为+,26%~50%为+ +,>50%为+ + +。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32例睑板腺癌标本中,17例(53%)c-met基因mRNA表达阳性;16例癌旁正常睑板组织中3例(19%)表达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P<0.05)。c-met基因mRNA表达与睑板腺癌的临床分度及细胞分化程度间关系见表1。 c-met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r=0.269,χ2=7.52,P<0.01)。c-met基因表达与肿瘤临床分度相关(r=0.308,χ2=11.34,P<0.01)。 三、讨论 c-met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7q3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c-met基因编码生成的跨膜蛋白,由细胞外配体结合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正容;周芳;康前雁

    我院自1994年6月至1998年1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面肌痉挛35例(56只眼),取得较好疗效,现将长期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门诊眼睑痉挛患者19例(34只眼),Meige病14例(20只眼),特发性睑内翻2例(2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0~82岁,平均56岁。病程2个月至17年。均为中西药物、手术及针灸等治疗无效者。至今全部在随访中。 2.方法:应用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A型肉毒毒素,用前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为2.5 U/0.1 m1,视病情需要选择不同肌肉进行局部1处或多处注射[1]。注射前先于各注射部位以2%利多卡因0.2 ml封闭,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总量为50~75 U。根据其肌痉挛的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 3.肌痉挛程度判定及疗效评估标准:(1)按眼睑及面部痉挛程度分级[2]:0级,无痉挛;Ⅰ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Ⅱ级,轻度,眼睑和面肌痉挛而无功能障碍;Ⅲ级,中度,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致功能性盲。(2)疗效评估标准:治疗后,由Ⅱ~Ⅳ级降为0级者,为完全缓解;由Ⅱ~Ⅳ级降为Ⅰ或Ⅱ级者,为明显缓解;由Ⅳ级降为Ⅲ级者,为部分缓解。 二、结果 35例(56只眼)患者均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24 h后症状开始改善,一般3~7 d肌痉挛迅速缓解。在19例(34只眼)特发性眼睑痉挛中,完全缓解9例(17只眼),明显缓解10例(17只眼);14例(20只眼)Meige病中,完全缓解6例(9只眼),明显缓解8例(11只眼);特发性睑内翻2例(2只眼)完全缓解。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比较,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u=18.96,P<0.001)。药物作用时间1~28个月,平均4~6个月。部分患者为预防眼睑或面肌痉挛的复发,1~4个月重复注射1次,酌情用量,疗效仍佳。 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无全身毒、副反应[2,3],局部并发症轻微,短暂且可逆。并发症:轻微上睑下垂3例(3只眼),眼睑闭合不全1例(2只眼),Meige病注射后嘴向健侧歪3例,均于治疗后3~4周自然恢复。 三、讨论 特发性眼睑、面肌痉挛均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因不明。以往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丁醇、卡马西平、安定以及手术等进行治疗,其疗效均不满意。自1978年Scott首次将A型肉毒毒素成功应用于临床后,许多学者对此疗法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已被开发并逐步试用于临床。1989年12月,美国FDA批准A型肉毒毒素为新药投产。1993年10月,我国同类产品问世,应用于临床,我们于1994年6月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为选择性地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刺激性及自发性乙酰胆碱的量子释放,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作用强,可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以缓解眼睑及面肌痉挛。 本结果显示,疗效与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能与病程长短、痉挛程度、药物剂量、注射部位,以及患者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关,尤其是应注意正确选择注射肌肉及注射位点。对临床症状复杂、治疗反应不佳者,应在肌电图仪监视下进行定位[3,4]。我们认为,目前对药物应用剂量的量化以及延长其作用时间是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 本疗法的优点为: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痉挛可迅速缓解,药物持续时间长,如在Meige病患者中3例均在1次注射后1~3 d症状明显改善,治疗48个月未见复发。局部并发症短暂、轻微且可逆,无全身毒、副作用。可重复注射,药效不减。因此,A型肉毒毒素疗法对眼科上述疾病以及对眼科领域的局部肌张力障碍病[4],如斜视、眼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 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在环形撕囊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阎启昌;张劲松;赵平;王又冬

    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对保持晶状体囊膜的完整性、防止撕裂、维持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规使用的手法撕囊技术在操作上具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白色白内障、过熟期白内障及小瞳孔等患者,常出现前囊膜切口不完整、放射状撕裂等现象,导致手术后期操作困难,并影响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应用掺铒钇铝石榴石(erbium:yttrium-aluminum garner,Er:YAG)激光行连续环形撕囊是目前临床采用的新撕囊方法,本研究应用该技术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现将有关技术及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收集1999年6~8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4例(95只眼),男性32只眼,女性63只眼;年龄62~92岁,平均70.4岁。全部患者均为常规手法撕囊困难者,即分别为老年性白色白内障、过熟期白内障及小瞳孔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激光组:50只眼,术中采用Er:YAG激光技术行连续环形撕囊;手法组:45只眼,术中采用截囊针及撕囊镊等手法撕囊技术行连续环形撕囊。手术由专人完成。 2.仪器及参数设定:采用美国Premier Centauri TM型Er:YAG激光手术系统;使用前囊切开手柄,选用特殊的笔式90°石英探头;输出能量为10 mJ,频率为10 Hz,平均能量为0.10 W,热损伤范围直径约为3~5 μm。

  •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作者:赵家良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于2000年9月17~20日在上海召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杨镜、刘海林、肖梓仁出席了本次会议;国际眼科学会联盟名誉主席中岛章、副主席曹安民,美国中美眼科学会主席关正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眼科界朋友也应邀前来参会;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共1 600余名眼科医师参加本次盛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张文康向大会致贺词“让我们共同携手,传承光明,创新未来。做好防盲治盲:努力使中西医结合,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我深信,我国的眼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士元向大会致开幕词:“自上次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以来,在全体眼科同道,尤其是眼科各专业学组的努力下,我国眼科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1 800余篇论文,充分反映了我国眼科各领域令人鼓舞的成就。此次大会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下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大家将感受到上海及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浓郁气息。同样,也将全面展示我国眼科学术及医疗技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化水平”。“这次大会是在国际、国内眼科学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召开的,相信通过此次会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看到眼科学术、技术发展如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一样,很不平衡。今后应当关注并支持西部地区眼科学术发展;加强对眼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对青年眼科人才的培训;增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积极争取加入国际眼科学术组织;反对并揭露伪科学和无科学论证,抵制损害患者利益的不实广告宣传,坚决维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学术地位与声誉。这是我们眼科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 在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分别宣布了经各省、市、自治区医学会推荐,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无记名投票产生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奖”获得者:黄震唏、袁南荣、杜世佑、宋绣雯、陈绮龄、洪荣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金苹果奖”获得者:王文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金钥匙奖”获得者:张惠蓉,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为感谢和祝贺张效房等12位80岁以上的老专家对眼科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特向他们颁发了健康长寿纪念牌。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通过大会交流、专题会讨论、展牌宣传等形式,就我国目前眼科学各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1)防盲和流行病学:胡铮教授在大会上做了开创防盲治盲新局面的发言。他回顾了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眼科界积极参与防盲工作的好传统,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盲情,对如何做好我国防盲工作提出了新建议。管怀进等介绍了江苏省南通市创建全国防盲先进市的经验,他认为积极建立初级眼保健组织、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复明工作,是创建防盲先进市的首要条件,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方法,是创建防盲先进市的有效措施。(2)感染性眼病:孙旭光等报告了近10年来细菌感染性眼病致病菌的分布和变迁,指出近年来细菌感染性眼病的病原菌改变及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是眼科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3)角膜病研究:陈家琪等报告应用带状角膜缘的指环状板层角膜移植联合中央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角膜混浊伴有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衰竭患者的理想方法。徐锦堂等报告应用分子定向重排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角膜移植术后,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使2例化学烧伤后全血管翳性角膜白斑患者复明。谢立信等通过大鼠实验研究表明,前房内植入环孢素A缓释系统可明显提高并长期维持较高的房水环孢素A浓度,能有效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毒、副作用小。(4)白内障手术:徐庆等介绍了细分核及高负压、高流量抽吸术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刘奕志等研究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晶状体囊膜的形态变化及对人工晶状体位置的影响,指出撕囊口边缘完全或部分贴附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的术眼,可保持较高比例的后囊膜中央透明性;撕囊口边缘完全贴附于光学面或后囊膜时,人工晶状体正位率较高。有些作者分别介绍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的经验;并就幼儿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对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进行了探讨。(5)青光眼:徐亮等报告了快速筛选青光眼的方法,认为眼底照相结合专家评估是筛查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前房角检查在我国青光眼筛查中必不可少;倍频视野计检测可能是青光眼快速筛查特异性较高的方法。叶天才、孙兴怀等报告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临床疗效和优点。有些作者报告了多中心研究拉坦前列腺素A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叶长华报告应用灯盏细辛单体成分及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成活。葛坚等报告应用视黄酸辅以阿糖胞苷在体外可成功诱导胚胎干细胞ES-D3细胞系成为神经样细胞,并形成网络。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及移植,可望成为青光眼等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治疗的新方法。(6)眼底病:张承芬等报告用吲哚青绿联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进一步了解糖尿病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损害情况。严密等报告应用光动力学方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张惠蓉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初诊的视力水平与视力预后关系密切,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致盲的重要原因。黎晓新报告黄斑部视网膜下手术能为一部分中心凹下视网膜下出血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患者改善和稳定视力。此外对玻璃体手术治疗睫状体肿瘤、玻璃体积血、Coats病等也进行了讨论。(7)屈光不正:赵家良报告了中国、尼泊尔及智利3国儿童屈光不正比较研究的结果,指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区域的屈光不正患病率有明显差异,在中国和智利学龄期儿童近视眼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当多的儿童可通过屈光矫正恢复视力。瞿佳等认为应用硬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近视眼可提供较好的视网膜像质,获得佳视敏度和对比敏感度。此外对于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巩膜的羟脯氨酸的含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穿通性角膜移植术后高度屈光不正也进行了讨论。(8)眼电生理:吴德正等报告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征和临床应用,认为多焦视网膜电图测定对视网膜后极部病变,尤其是黄斑部病变的视网膜功能早期改变有其独特的价值。邵立功等对不同时限单眼斜视和剥夺猫的多导程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进行了研究,认为弱视治疗应在人类敏感期内,而敏感期末由于视觉神经系统已发育成熟,其可塑性小,治疗弱视较困难。(9)眼眶病:范先群等报告了眼眶爆裂性骨折致眼球内陷和眼眶容积增加,眼眶容积测定可预测晚期发生眼球内陷的危险性和眼球内陷的终度数,为治疗提供依据。罗清礼等对浸润性突眼眼外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眼外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推断眼外肌可能是Graves眼病的靶组织。

  • 中华医学会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迎接新世纪座谈会在京召开

    作者:黄翊彬

    中华眼科杂志迎接新世纪座谈会于2000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召开。京、津地区部分编委及审稿专家约4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华医学会杨镜副会长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游苏宁应邀出席了会议。 首先由本刊总编辑李美玉代表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会对本刊2000年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总结:(1)杂志的编排、出版及发行:汇报了全年的收稿量、存稿量、时滞稿数、刊出率、退稿率;对全年刊出的文章进行分类计数。(2)发挥编委会的学术领导作用是办好杂志的基本保证:对编委会一年来发挥的学术领导作用及对杂志学术质量的管理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编委们严谨求实、不辞辛苦的审稿态度,以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3)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是编委会引导和推动学术发展的必要形式:一年来本刊通过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引导和推动学术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4)组织重点号期刊是杂志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经验:分别汇报了全年各期根据学科发展动向确定重点号内容及有计划进行组稿的情况;重点汇报了2000年第3期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刊的组稿和刊出内容情况。(5)加强期刊的质量管理是办好中华眼科杂志的关键:一年来本刊通过加强期刊的总体设计和栏目设置、抓编辑加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缩短稿件的刊出周期及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本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水平。(6)存在问题和今后设想:李美玉总编辑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本刊存在的不足,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提请编委们讨论。 中华医学会及杂志社领导对本刊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杨镜副会长代表中华医学会向一年来为本刊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眼科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他对拥有50年办刊历史的中华眼科杂志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提出了争创精品期刊的新要求,强调杂志既要充分反映我国医学科学的重大科研成果,又要报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临床经验;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为学术争鸣提供园地。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游苏宁就各期刊目前的总体现状和21世纪的发展方向做了具体指示。他强调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要重视刊物的总体设计和学术导向,争取优先刊出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建立稿件发表快速通道,对于反映国家重点研究课题、报道领先科技成果、内容有创新的文章,要通过快速审阅、快速修定、快速发表的快速通道处理;提出未来期刊将通过网络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审稿以取代传统审稿方法的新思路。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良就期刊走向世界、稿源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问题提出了新建议。胡铮、袁佳琴、何守志等多位到会专家就期刊今后的发展规划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新建议。 根据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的重要指示,在本刊总编辑李美玉总结的基础上,全体专家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展望新世纪期刊发展的光明前景,专家们充满了信心,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成绩、纠正不足、携手共进,以更加崭新的姿态阔步迈向新世纪。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部分常委与中外眼科产品企业商新春联谊会在京召开

    作者:孙旭光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办的“眼科学界与企业界新春联谊会”于2001年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京津地区副主任委员、部分常委,以及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领导、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和健康报记者参加了联谊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徐亮主持会议,主任委员赵家良向到会的企业界人士和专家致以新春祝贺,对2000年企业界给予眼科学分会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其后报告了眼科学分会2001年的主要工作规划,同时希望中、外从事眼科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在新世纪与眼科学分会、眼科学界的专家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杨民主任感谢眼科专家对中华医学会工作的支持,感谢企业界对眼科事业的支持。苏州医疗器械总厂、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美国博士伦眼科手术产品公司、眼力健(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美国科以人医疗激光公司、北京英智眼科医院、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高视远望科技有限公司等负责人分别在会上发言,向新一届眼科学分会委员会表示祝贺,并希望在新世纪里进一步与眼科学分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眼科事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堪兴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希望在新世纪里眼科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努力,将中国的眼科事业推向世界。

  • 我国眼科发展与展望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孙旭光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和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我国眼科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于2001年1月17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部分副主任委员、常委及委员,在京主要医院的眼科主任、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人民日报和健康报记者出席了本次会议。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良、常委徐亮、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刘熙朴教授、北京英智眼科医院胡力中院长及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总裁柯吉米先生先后发言,他们就中国眼科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在新世纪所面临的挑战、管理模式、继续教育、科研模式、杂志出版等问题进行精彩发言。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第三医院、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的专家就上述问题提出了见解。与会人员认为本次会议有助于拓宽发展我国眼科事业、提高眼科工作质量、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思路,希望今后能多举办类似有关探讨眼科学发展全局的研讨会。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低眼压临床分析

    作者:刘大川;郭丽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和视网膜手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142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低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5 mm Hg (1 mm Hg=0.133 kPa),并持续6个月。结果 142例中,术后1年低眼压发生率为11.3%,其中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8.9%及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9,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0.9%及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67,P<0.05)。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级和D级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15.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97,P<0.05)。术前有低眼压者和无低眼压者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1.9%和6.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16,P<0.05)。结论低眼压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一个并发症,眼外伤、无晶状体眼、术前低眼压及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

  • 复制缺陷型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基因工程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制备

    作者:刘世全;WANG Wei;王薇;张惠蓉;张薇;王申五

    目的制备稳定高表达生物活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工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拟将转基因基因治疗与视网膜移植技术结合,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首先经亚克隆和克隆构建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质粒重组体pLXSN-NGF, 然后经包装细胞pT67包装,获得含有NGF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重组体;NIH3T3细胞测定其滴度,然后转导培养RPE细胞;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分析NGF基因在RPE细胞中的表达;PC12细胞测定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滴度为1.2×107 cfu/ml,在转导RPE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中,可检测出NGF mRNA和蛋白的存在,PC12细胞经转导RPE细胞条件培养液刺激长出轴突样突触。结论 RPE细胞能高效地被复制缺陷性逆转录病毒转导,高水平分泌表达了生物活性NGF, RPE细胞能成为一种理想的工程细胞。

  •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姜燕荣;黎晓新;殷春悦

    目的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特点及疗效。方法对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8例(116只眼)进行临床效果分析。结果 21只眼行巩膜外加压术,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9只眼,术后视力≥0.02者14只眼。9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58只眼(59.8%),终视网膜复位83只眼(85.6%),术后视力≥0.02者64只眼(66.0%)。术中使用膨胀气体填充11只眼,1次性视网膜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0.02者5只眼。使用硅油填充89只眼,1次性视网膜复位51只眼(57.3%),终视网膜复位76只眼(85.4%),术后视力≥0.02者59只眼(66.3%)。结论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首选巩膜外加压术。玻璃体切除者,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较膨胀气体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视网膜切开术是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视网膜复位的有效方法,但应慎重选择手术对象。

  • 人胚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

    作者:唐仕波;罗燕;林少芬;郑湖玲;郑健;黄强

    目的探讨人胚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获取和体外培养方法,为进行人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分层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胚眼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使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在体外长期培养并进行形态学鉴别;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消化后的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以确定所获取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纯度;用抗视杆细胞特异性视紫质蛋白抗体(rhodopsin4D2,Rho4D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做细胞鉴定。结果酶分层消化法能获取较纯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抗Rho 4D2阳性,并能在体外存活较长时间。结论酶分层消化法所获取的人胚眼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能在体外较长时间存活,并可表达光感受器细胞特异性视紫质蛋白,将为人类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移植和各种体外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 黄斑前增生性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作者:张少冲;高汝龙;张国明;黄新华;李春芳;乐美华;赵铁英

    目的探讨黄斑区内表面增生性病变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各种原因所致的黄斑区牵引和皱褶共41例(41只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12例,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形成10例,外伤或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皱褶19例(不包括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或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寻找前膜与视网膜之间的潜在性间隙(桥底)或粘连薄弱部位,应用笛形针、视网膜钩、铲、镊等眼内器械,将增生膜和玻璃体后界膜剥离干净。结果 41例术中均顺利剥除黄斑区的视网膜前膜,恢复黄斑区的解剖形态。除4例术中、术后发生少量视网膜浅层出血外,未见视网膜撕裂、脱离等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者共38例,3例视力保持原有水平,所有患者视物变形均有明显改善甚至消失。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各种增生性黄斑病变疗效可靠,术后可使患者视力提高,症状缓解,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术前、术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有助于了解黄斑区及增生膜的情况,并进行疗效的客观评价。

  •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作者:冯雪梅;濮伟;高殿文;伊佐敷靖;大庭纪雄

    目的探讨与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发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ON患者,44例为可疑LHON患者,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3460位点、11778位点及14484位点,分析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 31例(39.2%)呈11778位点突变阳性,中包括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29.5%)可疑LHON患者及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48例均未检出上述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 云南省个旧市盲人调查和治疗

    作者:李娜;汪苍璧;王丛亮

    目的调查盲人患病率及其白内障患者治疗的情况。方法按全国统一标准、方法和程序对云南省个旧市<40岁的人群进行线索调查,≥40岁的人群进行普查。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以白内障为主的患者进行复明手术。结果在受检的361 214例人群中,双眼盲者1 037例,患病率为0.29%;单眼盲者983例,患病率为0.27%。其中双眼可治盲593例(57.18%),单眼可治盲617例(62.77%)。在1 037例双眼盲中,其致盲原因依次为白内障(51.98%)、眼外伤(19.96%)、角膜病(16.00%)、青光眼(10.03%)、屈光系统疾患及其他眼疾(2.03%)。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χ2=53.48,P<0.01)。在老年者中盲目的患病率增高。不同民族和不同职业间盲目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双眼盲及单眼盲患者的首位致盲眼病均为白内障,占双眼可治盲539例的90.89%及单眼可治盲500例的81.03%。在1 039例白内障患者中,已行白内障手术738例,其中双眼白内障396例,单眼白内障342例。术后3个月复查,脱盲率(好矫正视力>0.05)为97.73%,脱残率(好矫正视力>0.3)为86.36%,配镜率(含人工晶状体植入)为85.60%。结论盲与年龄、性别、民族及职业有关,其各有重点致盲原因。首位致盲原因为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仍是今后防盲治盲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流行病学 白内障
  • 北京大学举办斜视与小儿眼科继续教育学习班

    作者:牛兰俊

    经卫生部批准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定点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将于2001年8月13~19日举办“北京大学斜视与小儿眼科继续教育学习班”,邀请国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授课。相当于主治医师水平的眼科医师可报名参加。学习期间提供北京大学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习班讲义,并记继续教育学分。具体授课教师、内容及相关事宜将另行通知学员。报名截止日期:2001年8月1日;通信地址: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联系电话:68314422转5412;联系人:牛兰俊、吴夕。

  • 《贝克-谢弗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第7版简介

    作者:马达

    《贝克-谢弗青光眼的诊断与治疗》(Becker-Shaffer's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the Glaucomas)第7版(影印版),是一本经典的青光眼专著。作者是美国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眼科主任Rober L. Stamper教授,他多年来从事对青光眼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全书中对青光眼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欢迎眼科医师订购。定价:人民币190元。联系地址:100710 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科学出版社医学出版中心。联系人:萧军、范谦、马达。联系电话:010-64015162、64034596。

  • 沉痛悼念李绍珍院士

    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名誉主任和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绍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3月14日上午11时20分逝世,享年70岁。 李绍珍院士于1932年9月16日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市。195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医学院(原华南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1955年留任该校助教、住院医师, 1962年在该校眼科完成研究生学业;1980~1981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Proctor眼科研究所及贝勒(Baylor)医学院任眼科研究员,从事眼免疫学研究。1983年任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教授、副主任,眼科医院院长。1985年历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和主任、眼科医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中山眼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眼科学报》主编、《香港眼科杂志》顾问、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四届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海伦*凯勒国际防盲组织(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HKI)中国顾问、香港防盲基金会理事、美国眼科学会国际委员;1996年任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导师;1999年12月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5
1989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