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ASIK术中负压吸引对视神经及视网膜功能的早期影响

    作者:赵海霞;黄一飞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因其显著的矫治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它的安全性和对眼部的不良影响,例如术中负压吸引造成的瞬时高眼压是否造成视网膜缺血和视神经纤维层的损害等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急性高眼压对眼组织的损伤,实质是缺血-再灌注的问题.高眼压可造成视网膜缺血,轴浆流运输在筛板处受阻,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变薄、缺损,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营养不良,节细胞发生凋亡[1].青光眼、一过性高眼压也可造成视网膜完全和部分缺血,在临床上常用视野的改变来测量这种损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检查出视野缺损之前,患者的视神经纤维可能已有40%丧失.本文就LASIK术中负压吸引导致的瞬时高眼压对神经纤维层、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应用视觉电生理对2型糖尿病并存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功能的评价

    作者:许岚;卜瑞芳;朱圣伟;包欣;刘国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常与白内障同时存在,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DR的程度.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5年8月对我院2型糖尿病伴白内障患术前行视觉电生理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术后眼底情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术前客观评估患者有无DR及程度的可能性.

  • 尽量保留受伤眼球使之免于摘除

    作者:崔浩;刘荻

    在治疗眼外伤时,尽量保留眼球使其免于摘除,因为保留下一个受伤眼球是有重要意义的.1有可能保留下一定的视功能.有些外伤眼虽然伤后当时视力很差,甚至对光感也不敏感,但经过一定阶段的治疗,随着眼内积血的清除或吸收;视网膜功能的有限恢复;炎症好转,仍有部分病例有可能恢复光感.

  • SLO微视野检查技术

    作者:干蔚瑾;王玲

    SLO微视野检查是一种非损伤性视功能检查技术,包括局部视网膜功能检查和注视点检查.该技术使用激光扫描眼底镜,在直视眼底条件下,定量、定位地检测中心20°~40°视野范围局部视网膜功能,测量注视点及评价其稳定性.该检查可对黄斑部疾病发展过程的研究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注视点检查,有助于评价局部视野检查的可信度,也为医疗人员在行黄斑手术和激光时避免医原性注视点损伤提供帮助.

  • 兔眼内灌注液中肾上腺素对视网膜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红星;于广委;白伶伶;张琰;张晓敏;李筱荣

    目的 研究兔眼内灌注液中肾上腺素对视网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12只健康清洁级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两组兔的实验眼和对照眼玻璃体内均注入0.4 ml全氟丙烷(C3F8)气体,行气体压迫玻璃体切除术,72 h后气体膨胀达大体积时,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入0.1 ml浓度1:1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和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压、间接检眼镜检查.分别于术前、玻璃体腔注液后1、2、3周行眼底照相、OCT及ERG检查.然后取兔视网膜标本,观察视网膜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前和玻璃体腔注液后各时间点ERG a波及b波振幅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视网膜厚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两组视网膜结构均未见明显改变;均未见视网膜细胞凋亡.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眼内灌注液中1:1 000的肾上腺素对兔眼ERG的a波b波振幅及视网膜厚度和组织结构均无明显影响.

  • 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多焦视诱发电位检测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作者:陈晶华;黎晓新

    一、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 mERG)的产生 1877年Dewar首先记录了人眼对视刺激的电反应。1941年,Rigges把接触镜电极引入到记录视网膜电图中(electroretinogram,ERG);Karp应用这种方法首次记录了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独特的ERG反应。Sutter和Tran[1]在1992年发明了一种多焦ERG系统,同时刺激视网膜的多个部位,独立采集每一处的反应情况[2],用地形图的方式直观显示视网膜各部位的反应情况。mERG同时记录大量局部视网膜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细微的视网膜异常。 Sutter[2]观察到用光照射局部视网膜,对其进行漂白,局部反应的振幅变小;当患者由于视网膜异常而出现视物的暗点时,mERG的局部反应也变小,这两个现象均证明mERG反应与视网膜部位之间存在对应性。这种mERG系统是观察视网膜功能丧失的一种立体直观的工具[3],可以对视网膜进行快速客观的评价。 二、多焦视网膜电生理的原理 mERG和多焦视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也称为多刺激野ERG和VEP,通过多焦输入刺激技术[1]同时刺激视网膜的多个部位,并且通过应用多焦输入系统分析技术,以一个通道常规电极,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再经过计算机程序处理,将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分离出来,这些局部的ERG反应可以重新组成视网膜功能地形图。这种系统可分别分析视觉系统的线性成分和非线性成分,从而反应视觉系统不同层次的功能。 该分析建立在Wiener 核心程序(kernel)扩展的基础上[4,5],这可以使视觉系统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计算机化[1]。 1.mERG的测定系统:Sutter和Tran[1]描述了用来记录mERG的系统。刺激器由展示在CRT彩色或黑白屏幕上不同数量的六边形组成,这些六边形呈离心分布,使所有部位引出的信号振幅大致相同。六边形的面积随着离心距离而增加,因此,可以记录周边微小的反应,与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锥细胞密度或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记录的皮质放大作用(m-scale)相对应[6]。每个六边形以二进制m序列的伪随机序列的脉冲信号作输入信号[1,2],控制刺激图形的黑白翻转。m序列脉冲信号的产生十分简单和快速,可以在一般显示器两个图像出现之间的时间产生。通过计算机化的m序列和反应周期之间的相关技术处理,得到局部反应情况[2]。视网膜反应的密度(每平方度微伏值)以三维立体视功能地形图的方式表示,信号强处在中心凹[6]。 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是对单个输入信号的完全独立响应,即一种平均亮度反应,用脉冲响应的特性描述。脉冲响应可以用输入信号和响应信号的互相关函数计算。用m序列的脉冲信号作输入信号,将便于分析非线性系统[2,7]。非线性系统对应前后输入信号的响应可相互影响,这将在互相关函数上反应出来,如果采用m序列的脉冲信号,可以在一阶反应上尽量减少上述影响,使其主要反映线性部分特征。振幅密度(单位面积视网膜的振幅)在中心凹处有一突出的峰,该处光感受器的密度高,振幅低处位于传统视野检查的生理盲点。一阶反应主要起源于外层视网膜,将mERG的局部反应进行平均,A、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与全视野ERG相似[8]。一阶反应的波形较简单,潜伏期随刺激亮度增加而缩短,振幅略增加。一阶反应为ERG的主要成分,只有在散瞳和用高照度进行检测时才能分析以二阶(second-order kernel)为主的反应[1]。 mERG的二阶反应也含有外层视网膜的成分,但可能主要起源于内层视网膜和视神经。二阶反应是对视系统的时间非线性测定,其代表连续闪光以15 ms、30 ms、45 ms等不同时间间隔刺激,观察到的神经元反应的非线性情况,即前后两次刺激象相互作用的反应。人类视觉系统显示出时间的高度非线性特点,二阶反应可分析神经元的恢复时间,这就增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间检测功能,可以检验反应的非线性时程[6]。 2.mVEP的测定:mVEP是用多焦闪光刺激记录的VEP反应。mVEP使用常规银-氯化银皮肤电极,可以进行单极记录,作用电极位于枕部,参考电极位于前额,地电极位于耳垂[9,10];也可以进行双极记录,正极、地极和负极在枕部皮肤沿中线分布[11]。视网膜反应信号的采样与显示器的场扫描同步,受试者需固视刺激图形的中心,整个记录过程分成若干段,每段之间让受试者休息[1]。为消除瞬目和眼球运动的影响,可以用伪迹剔除程序剔除或重新记录该段[2]。 VEP有大细胞旁路(M细胞的粗大纤维传导很快)和小细胞旁路(P细胞具有慢传导的细纤维)两种起源[6]。两种不同的机制均作用于一阶VEP反应,一种机制主要是在低照度下起作用,另一种在高照度下起作用。而在中照度时,两种机制的作用部分中和。二阶反应与一阶反应不同,刺激对比度增加时各种成分的波形保持它们的形状和潜伏期。通过对比证明第一种机制(饱和性)通过M细胞旁路起作用,而第二种机制(非饱和性)则通过P细胞旁路引起的皮质兴奋[6]。 3. mERG的变异性:生理解剖因素是mERG变异的主要原因。Kondo和Miyake[3]在15个受试者的两个相同部位的视网膜区域进行mERG的测定,发现受测试者之间存在变异。生理盲点处振幅较小,在距中心10°~15°处振幅相对较大[1]。因为鼻侧视野近中央处的反应密度较高,光反应的ERG地形图表现出鼻侧和颞侧视网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中央峰明显向鼻侧加宽[1]。视敏度随离心度的增加下降得较快[12,13],而暗适应敏感度和明视闪光敏感度随离心度的增加而提高[14]。 电生理的表现与外层视网膜解剖特点相对应。Oesterberg[15]、Curcio等[16]曾观察人眼的锥细胞密度,发现中央1°以外锥细胞的密度接近r-2/3(r为离心距离);受试者之间大的变异是在中心1°以内的范围;20°以外鼻侧视网膜锥细胞密度明显高于颞侧。Sutter 和Tran[1]指出在光照条件下一阶反应随离心距离增加而下降,与视网膜锥细胞的密度分布大致相同[17],提示电生理反应的强度主要由感受器的密度决定,锥细胞的大小和感受器的其他组织学特点对信号强度的影响很小[1]。 视网膜各层之间解剖和支持组织的不同在视网膜的局部变异中也起作用,视网膜的一定区域对某些疾病有高度易感性,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视网膜的功能地形图对于临床医生非常重要[1]。由于存在变异性,不能将从一个受试者那里得来的振幅参数用于另一个受试者,也不能将从不同受试者身上得到的参数予以平均,用来进行局部反应的低噪音测定。因为反应波型中大的变异是离心距离的不同[1],所以临床应确立区别局部视网膜的异常反应与正常变异之间的标准,建立视网膜电生理反应的局部正常值范围[1]。 三、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视野改变的mERG表现及两者对比:因mERG系统分别从刺激和未刺激区积累反应,所以抑制一定区域的刺激不影响电生理的记录过程[18]。文献报道用103单元进行mERG的检测,旁中心暗点在3°以内时,mERG地形图的反应密度无异常;暗点超过5°时,可以观察到相应部位反应降低,周围是一个不规则的反应密度轻度增高区[19]。累及的视网膜面积超过2个六边形刺激单元时,如果暗点的每一部分在刺激单元范围内,小到不足以产生一个低反应密度区,那么反应密度的降低在地形图上表现不出来。mERG不能发现视角<5°,且位于中心凹旁的暗点,因此观察小暗点必须建立更小的刺激单元[19]。 中心暗点在ERG地形图上表现为一中央凹陷的山谷,暗点扩大时ERG地形图中央受抑制的区域也扩大。在中央刺激被阻断时,周围的ERG振幅增大。如果中央阻断的区域过小,则记录不到增大的反应[20]。然而临床上视网膜色素变性[20]或黄斑变性[17]的患者,观察不到有功能视网膜的反应增加,可能无视野改变部位的视网膜功能未必完全正常[13]。视野收缩时可以观察到更宽的正波,有时可出现双峰[20]。 作为一种地形图技术,mERG与视野检查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重要的区别[1]。静态视野取点有限;ERG地形图能检测许多小区域。视野检查的时间取决于检查点的数量;而ERG的时程一般只取决于刺激单元的大小。可同时检查双眼的mERG,用强光或散瞳的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信噪比,明显缩短记录的时间。视野测试得出的是阈值;而电生理检测的结果是通过一种或一系列波型来反应,从这些波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在对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单眼视神经炎的研究中发现,mVEP检测结果与Humphrey视野计的符合性很好,说明单眼的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的局部损伤,可以通过对比双眼的mVEP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判断。 2. 青光眼:ERG大部分是在视网膜外层产生,发生青光眼时不会有显著改变。光反应ERG(flash electroretinograms,FERG)仅在青光眼的晚期才会出现轻度的改变,因此在目前阶段临床无法应用。mERG二阶反应的非线性反应起源于视网膜内层[21],选择性地受到视神经萎缩和早期青光眼的影响[22]。因此mERG、mVEP比FERG更能反应局部神经节细胞的损伤[23]。 多焦技术通过检查序列刺激的效应,可以分析时程,能更多地研究视觉系统的非线性特点和疾病的改变[23]。多焦记录的范围越广,就越适合于发现青光眼的Bjerrum暗点[23]。mPERG二阶反应含有突出的能够重复的波形,记录与青光眼的视野损伤相符合,可用于青光眼的观察。分析时应将视网膜地形图与相应的视野阈值进行对比以确定这种关联的可靠性[23]。 mVEP以与皮质解剖相应的排列方式刺激中心20°~25°范围的视网膜,双极电极(在枕骨隆突上下2 cm)与传统的单极电极不同,可以记录上下半侧视野相似大小的反应。M细胞旁路在青光眼中更易受到损害,可引起mFVEP大细胞成分的丧失,但对此看法尚未统一[24]。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中无灌注区的出现标志着“不可逆”病损的开始[25]。为了明确开始糖尿病治疗的时间,需要发现亚临床的视网膜改变。如果电生理测试中使用大范围的刺激,在大部分视网膜正常时,小范围的视网膜异常不会影响整个视网膜的反应,因而常被忽视[21]。 mERG可以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功能的异常,甚至在出现临床病变之前即发现异常。病变的早期主要是二阶反应的波形和适应机制出现异常,定位在内层视网膜。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个别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一阶反应潜伏期延长和振幅降低说明累及了外层视网膜[21]。 在有临床表现的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mERG第一负波潜伏期明显延长,一阶反应的振幅明显降低。在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中第一正波和平均振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21]。无论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糖尿病患者mERG二阶反应的振幅均明显降低[21],提示在糖尿病患者中以快速闪光刺激获得的反应随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下降。 4.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的ERG反应振幅降低,与脱离的面积有关[26]。手术成功后电生理反应增大[27]。mERG可以同时检测脱离和在位的视网膜电生理反应[28]。尽管mERG的敏感度和反应密度在术后均有所恢复,但恢复程度比视野要小得多。所有患者术前不仅脱离的视网膜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在位视网膜反应也很低[28]。随着术后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反应密度逐渐增高,手术前后反应密度有明显差别。但术后ERG振幅的提高从未超过63%,不如视野的改善程度。 术后视力和视野恢复良好的患者常有色觉异常。脱离的视网膜和在位的视网膜敏感性均降低(尤其是对蓝色的敏感性降低)。这些表现与mERG的结果相同,但与视野的检查结果不同。mERG比常规检查能提供更多视网膜功能方面的全面细致的信息。复位的视网膜电生理功能的恢复比敏感性差。在位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几乎正常,电生理反应很低,甚至在手术复位以后也不能恢复正常。电生理与视野检查之间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解释是刺激和记录的条件不同[3,29]。另一种解释是巩膜扣带术后引起视网膜血流降低,导致内层视网膜的功能异常。 视网膜脱离眼电生理反应的异常与视网膜受损的程度相对应。mERG系统将回答许多传统ERG系统解释不清的问题[28]。 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转运系统存在广泛的功能缺陷。很多研究对CSC脱离的视网膜进行了功能的检查,发现视力相当好的时候,对比敏感度、颜色辨别、暗适应、局部ERG已发生了改变[30,31]。 mERG检测出了包括后极部在内的视网膜功能地形图,可以显示出全视野ERG测试中并不明显的局部视网膜病变[32]。一般认为CSC的对侧眼是正常的,mERG检查发现对侧眼中心部的反应降低了,然而患者的双眼全视野ERG仍然正常。视网膜脱离区mERG B波的波峰潜伏期比对侧眼和正常眼明显延长。患眼中心区A、B波反应均严重降低,活动性视网膜脱离眼B波比另一眼中心区延长更明显[32]。

  • 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在视网膜蛋白质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尚清;李爱冬;羊惠君;胡为民;蔡容;梅妍

    目前对视网膜功能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形态学和基因组水平,这些研究并不能反映基因转录后的调控、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等信息,且细胞内mRNA水平和蛋白质的丰度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视网膜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 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系统在评估视网膜功能上的比较研究

    作者:文青;高玲玲;白兰兰;方学军

    目的探讨VERIS和RETI两种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系统在评估视网膜功能上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辽宁省沈阳爱尔眼科医院视功能科就诊的60例(60只眼)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RETI系统使用BA或DTL电极,分别测量36例(36只眼)正常眼的mfERG,并进行相关性分析;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使用BA电极分别测量24例(24只眼)黄斑水肿眼的mfERG,并进行分析。 VERIS系统和RETI系统测量正常眼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及波潜伏期的相关性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比较;测量黄斑水肿眼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和波潜伏期的相关性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眼: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使用BA电极时,N1波振幅密度在2、3、4及5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0.64,0.69,0.70;P<0.05);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而RETI系统使用DTL电极时,N1波振幅密度在2、4及5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1,0.59,0.51;P<0.05);RETI系统分别使用BA和DTL电极时,N1波振幅密度在1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7,P<0.05)。 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使用BA电极时,P1波振幅密度在各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61,0.84,0.68,0.77,0.69;P<0.05);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而RETI使用DTL电极时,P1波振幅密度在1环及2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4,0.58;P<0.05);RETI系统分别使用BA和DTL电极时,P1波振幅密度在2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0,P<0.05)。 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使用BA电极时,N1波潜伏期在2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P<0.05);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而RETI系统使用DTL电极时,N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0.05,-0.21,-0.08,0.32;P>0.05);RETI系统分别使用BA和DTL电极时,N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3,0.10,0.21,0.30,0.17;P>0.05)。 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使用BA电极时,P1波潜伏期在2、3及5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0.53,0.76,0.65;P<0.05);VERIS使用BA电极而RETI使用DTL电极时,P1波潜伏期在5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8,P<0.05);RETI系统分别使用BA和RETI电极时,P1波潜伏期在各环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r=0.70,0.64,0.60,0.57,0.65;P<0.05)。黄斑水肿眼: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时1环的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27.67±2.31)nV/deg2和(70.32±22.35)nV/deg2;RETI系统使用BA 电极时1环的 N1波和 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21.35±2.64) nV/deg2和(62.42±18.54)nV/deg2,两种系统在1环的N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5);P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5)。 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时2环的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20.47±2.01)nV/deg2和(47.63±12.43)nV/deg2;RETI系统使用BA电极时2环的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18.63±2.41)nV/deg2和(37.47±13.34)nV/deg2,两种系统在2环的N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P1波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5)。 VERIS 系统使用 BA 电极时1环的 N1波和 P1波潜伏期分别为(21.14±4.24)nV/deg2和(40.35±4.55)nV/deg2;RETI系统使用BA电极时1环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分别为(20.35±3.35)nV/deg2和(32.22±5.74)nV/deg2,两种系统在1环的N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 VERIS系统使用BA电极时2环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分别为(17.54±4.54)nV/deg2和(45.54±4.33)nV/deg2;RETI系统使用BA电极时2环的N1波和P1波潜伏期分别为(20.45±3.65)nV/deg2和(42.44±3.64)nV/deg2,两种系统在2环的N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5);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5)。结论 VERIS系统和RETI系统均能记录患者的mfERG,反映患眼视网膜的功能异常,在mfERG上黄斑水肿在中心凹处改变得明显。

  • 不同程度近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作者:刘晶;曾祥云;刘艳芳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近视眼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区别.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眼科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的135例(255眼)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正常组22例(44眼)、轻度近视组39例(78眼)、中度近视组31例(62眼)、高度近视组28例(56眼)、高度近视伴对侧眼视网膜脱离15例(15眼),对5组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并比较5组一阶反应各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和P1波的潜伏时间、振幅以及3D图显示模式所表现的整个视网膜的反应密度.结果 5组一阶反应各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及P1波的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逐渐减小;5组P1波的潜伏时间在第1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6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环,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逐渐增长;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整个视网膜的反应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程度与整个视网膜的反应密度呈负相关(r=-0.507,P=0.011).结论 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动态监测近视眼患者视网膜功能,有助于发现、评估其隐匿性眼底改变,帮助判断其预后和转归.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视电生理特征的研究

    作者:韩志敏;刘春华;任国春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EPH)为临床常见病,常合并眼底改变,其发生率高达70%以上.以往EPH的眼科检查,主要采用患者主诉及眼底镜下检查方法,主观成份过大,且不具有量化指标.我们从1996年5月~1997年10月采用无创伤性视电生理检测方法,对EPH病人进行检查,从细胞分子水平方面研究,从而探讨EPH与视网膜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达到指导临床工作这一目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日本发现控制视网膜功能的基因

    作者:

  • 项后解筋术配合刺络放血治疗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1例临床报道

    作者:李颖文;左常波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由Gass于1993年提出[1],是以一个或多个区域发生外层视网膜功能急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它好发于年轻女性(约占73%)[1,2],可累及单眼或双眼,双眼不对称发病,主要表现为闪光,急性视野缺损,视网膜电图(ERG)异常,而眼底变化不明显。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激光光凝术对眼底病患者视网膜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姚宁;魏群

    目的 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激光光凝术对眼底病患者视网膜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眼底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2组均行激光光凝术治疗,根据病变范围治疗1~4次,每次间隔1~2周,术后给予常规降眼压、抗炎、抗感染治疗.研究组第一次术后即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口服,连服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ERG-OPs)、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ERG-OPsO1、O2波峰潜伏期显著短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O1、O3、O4波峰振幅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对照组O2波峰振幅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各波峰振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RI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眼底病疗效肯定,可有效提高患者视网膜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

  • 睫状体缝合术治疗睫状体脱离的临床应用

    作者:戴学惠;卢锦明;仝伟兵

    眼挫伤引起的睫状体脱离,可导致持续性低眼压,引起视网膜水肿,黄斑皱褶,使视力下降,终引起视网膜功能的丧失,眼底不可逆损害.目前认为睫状体固定缝合术是治疗睫状体脱离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自我科成立以来,对8例病人实施这种术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临床特点和治疗作一简介.

  • 近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改变

    作者:钟兴武;葛坚;杨晓;龚向明;陈景荣;梁丹

    目的:了解近视眼视网膜功能的早期改变.方法:83人126眼,矫正视力1.0以上,色觉正常并排除其他眼部疾患.按屈光度不同分为:"正视及低度近视组”30人30眼,"中度近视组”25人40眼,"高度近视组”28人56眼,各组年龄及性别分配.应用VERIS Science 4.0视觉诱发反应图象系统进行检查,分析比较以黄斑为中心6个区及4个象限的波形特征.结果:所有被检眼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a、b、c波振幅在黄斑部大,远离黄斑部各区逐渐减小.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以黄斑为中心6个区b、c波振幅、2~6区的a波振幅及4个象限a、b、c波振幅均逐渐减小(P<0.05),而潜伏期比较差别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焦视网膜电流图能客观地对被检测部位每一局部区域视网膜功能进行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矫正视力正常,眼底除豹纹状改变以外无其他病理变化的中、高度近视眼有明显的视网膜锥细胞功能的下降.

  • mf-ERG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严良;李海生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应用m-序列刺激技术,在4~16分钟的短时内可使大约60°直径的中心视野范围内产生61~241个局部ERG信号,这一记录提供了较全视野ERG更为完善、更精确反映后极部视网膜功能的局部信息[1].

  • 不同年龄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流图的波形特征

    作者:葛坚;钟兴武;陈景荣;龚向明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正常国人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的波形特征,为mERG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正常志愿者35人50眼按年龄分为"<20岁组"、"20~50岁组"、">50岁组"共三组,应用VERIS Science4.0视觉诱发反应图象系统进行检查.结果:各年龄组正常眼mERGa、b、c波振幅在黄斑部大,变异也大,远离黄斑部各区逐渐减小;鼻侧a、b、c波振幅均比颞侧大,而上方与下方差别无显著性;年龄不同,正常眼mERG a、b、c波振幅和潜伏期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mERG能在特定时间段内客观地对被检测部位每一局部区域视网膜功能进行分析,临床应用须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 视觉诱发电位早期预测及评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作者:应小燕;高燕;乐海燕;王静静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孕期常见的并发症,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可以有效的防止妊高征的发生.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无创伤性,能客观定量检测视网膜功能的检查方法,是否可用于妊高征视网膜病变早期预测以及预后评估,本文通过对62例孕妇进行配对比较,并随访至分娩结束.

  • 不同程度近视眼LASIK术前及术后多焦ERG的变化

    作者:高瑞新;赵俊华;范玉香;李朝霞

    目的 对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测定黄斑区不同部位的视网膜功能,然后评价其差异.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2012-2013年期间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屈光门诊18~32岁的近视患者91例(169眼),分为低度近视组30例(58眼),中度近视组32例(57眼)和高度近视组29例(54眼).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具备手术条件,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德国Roland公司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仪RETI-SCANK系统记录近视患者黄斑区mERG的一阶反应,分别测定各环N1、P1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3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别.结果 各组术前及术后mERG的振幅密度在第1环大,随离心度的增加均逐渐降低.潜伏期在第1环小,随离心度增加均逐渐延长.不同程度的近视组术前及术后的mERG相比较发现;3组mERG各环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在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对于近视眼眼底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没有影响.

  • 不同多焦视网膜电图系统在评估视网膜功能上的比较

    作者:满晓飞;叶皇莹;霍颂天;蚁颖生;赖旭佑

    目的 评估VERIS mfERG (EDI Inc)和Espion multifocal imager (Diagnosys)两种不同系统测量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电位波反应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并用两个不同系统分别测量黄斑前膜患眼的mfERG并进行分析.方法 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在VERIS系统使用Burian-Allen (BA)电极,Espion系统使用BA和DTL电极分别测量25只正常眼的mfERG,将3次测得的一阶反应的相应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两个系统用BA电极分别测量19只黄斑前膜患眼的mfERG,对一阶反应的相应数据进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结果 VERIS BA测得正常眼N1波、P1波振幅密度值大,其次为Espion BA,Espion DTL小;VERIS BA测得N1波、P1波潜伏期长,Espion BA与Espion D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pion BA与VERIS BA测得的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皆有明显的相关性.黄斑前膜患眼中,VERIS BA比Espion BA能检测到更多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异常.结论 不论VERIS或Espion系统都能成功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当两种系统都使用Burian-Allen电极时,两者mfERG一阶反应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有着良好的相关性.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