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低甲基化药物耐药的机制及其对策

    作者:庞艳彬;范丽霞;薛华;柳嘉;杜欣;化罗明;王静

    目前低甲基化药物(HMA)广泛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耐药现象几乎普遍存在.本文重点阐述HMA的免疫机制以及去甲基化治疗后免疫检查点受体表达上调是形成继发耐药的潜在机制.加深对ICP在HMA耐药机制中的认识,为在MDS中引入免疫检查点阻滞治疗(CBT)提供理论基础.免疫检查点通路(ICP)在HMA耐药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CBT已是多种实体肿瘤的既定治疗方案,在部分血液肿瘤中也具有辅助治疗作用.CBT在MDS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待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予以证实.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急性溶血与安全输血新研究进展

    作者:杨雪;谭春泽;李聚林

    目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患者分布广泛、发病率高,常诱发急性溶血,以儿童患病为主,且溶血机制复杂,是影响人类健康大的遗传性疾病之一.输血是本病急性发作时有效的疗法,但风险较大,应确实作好输血安全.除了按常规认真作好输血各项工作与规范管理,应严格把握输血基本规则和输血指征,熟悉血液制剂,加强血液保护,并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共同提高治疗效果与输血安全.通过社会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和预防控制措施及医疗水平的进步和发展,让许许多多患者早日摆脱健康的困扰.本文就G6PD急性溶血和G6PD安全输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作者:杨楠;高春记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多由BK病毒再激活引起,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迁延不愈,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然而,目前临床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感染缺乏足够的重视,在BK病毒监测以及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的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手段.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DNA监测在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在治疗上以西多福韦为代表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受到肯定,同时病毒特异性淋巴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不断涌现.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K病毒相关出血性膀胱炎在致病机制、治疗手段、病毒监测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晶晶;熊辉霞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一种高危亚型,其具有与Ph+ ALL类似的基因表达谱和IKZF1的高频遗传改变.Ph样ALL是BCP-ALL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亚型.这种“Ph样”亚型的发病率可能在年龄较轻的成年人中更高,其预后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h样ALL的特征在于有细胞因子受体和激酶信号通路活化相关的遗传学改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确定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纳入强烈化疗方案是否会改善Ph样ALL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h样ALL的流行病学、基因改变及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 AML和ALL患者骨髓EVI1表达水平及其与白血病分型、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彭定辉;刘静;胡汉宁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EVI1基因在AML和ALL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白血病分型、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6年间中南医学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333例,其中AML患者263例,ALL患者70例,正常对照的志愿者13例.抽取患者及志愿者的骨髓样本,用Ficoll法分离骨髓样本中的单个核细胞,提取总DNA,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T-PCR检测法检测EVI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比较EVI1mRNA在AML、ALL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分析EVI1表达与白血病分型、患者临床特征以及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实时荧光定量PT-PCR检测的EVI1 mRNA表达结果,EVI1 mRNA在AML、ALL患者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因此2组的EVI1 mRNA表达水平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t=1.756,P>0.05),但是ALL患者在EVI1 mRNA发生过表达及低表达的表达率高于AML患者,而正常表达的表达率低于AML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3.698,P<0.05).在AML-M1中,T-ALL两个亚型中患者的Plt水平与EVI1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93,P<0.05;p =0.442,P<0.05),而在AML-M3亚型中,患者的Blasts(%)在AML-M3与EVI1 mRNA表达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518,P<0.01).在EVI1 mRNA表达分布上,EVI1 mRNA的表达分布与AML患者年龄存在相关性(x2=6.684,P<0.05).AML患者中有高表达EVI1mRNA的患者的有较差的预后(Log-Rank检验,P<0.05),且AML-M3亚型的EVI1 mRNA高表达患者比非高表达的患者有更显著的较差预后(Log-Rank检验,P<0.01).结论:在EVI1的表达水平上,AML及ALL患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EVI1的表达分布差异明显,并且其差异与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患者的一些临床特征以及急性白血病的部分亚型均与EVI1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 FBXW7与NOTCH1突变对成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影响

    作者:刘卉;朱琳;刘宇宏

    目的:探讨FBXW7、NOTCH1突变在成人T-ALL中的突变率以及突变特征,并研究其2个突变对成人T-AL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06成人T-ALL的FBXW7和NOTCH1基因进行基因测序,确定FBXW7和NOTCH1在106例患者中的突变率及突变特征,并对比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在106例成人T-ALL中,FBXW7突变共有21例(19.8%),NOTCH1突变有66例(62.3%),FBXW7/NOTCH1双突变有18例(17.0%).单独FBXW7或NOTCH1突变对预后的影响不大,但FBXW7/NOTCH1双突变组患者的2年累计总体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皆低于无突变组,分别为(27.8% vs 70.3%)(P<0.01)、(16.7%vs 48.6%) (P<0.01),复发率高于非突变组(77.8% vs 43.2%)(P=0.02).结论:单独的FBXW7或NOTCH1突变尚不能作为预测预后的因素,但FBXW7/NOTCH1双突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艰难梭菌毒素A对K562细胞Rho GTPases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作者:赵龙;陈彻;李明;张豪;刘蓓;傅思武;席亚明

    目的:研究艰难梭菌毒素A(TcdA)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Rho GTPase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的TcdA处理,采用四唑蓝比色试验(MTT)检测TcdA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法检测TcdA作用后细胞骨架调节蛋白相关基因cdc42、RhoA、Rac1 mRNA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cdA作用48h后细胞微丝的变化.结果:TcdA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作用48h后的抑制率(IR)为47.67%,TcdA可下调细胞骨架调节蛋白相关基因cdc42、RhoA、Rac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TcdA处理后细胞内微丝含量下降.结论:艰难梭菌毒素A可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Rho GTPase通路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下降,微丝形成受抑相关.

  • 急性白血病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郑润辉;于宝丹;郑丽霞;王春燕;覃鹏飞;罗晓丹;林竞韧;谭获;徐军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起病、完全缓解、复发等不同阶段的外周血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比例,分析T细胞亚群与疾病状态、预后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骨髓原始细胞大于50%的患者,CD3+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原始细胞小于50%的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患者,其Treg比例明显高于CD34-患者;对比低、中和高危3组患者预后与免疫细胞的关系发现,高危组Treg细胞较低危组明显升高;18例患者通过连续监测细胞免疫动态发现,Treg细胞前3个疗程化疗过程逐渐升高,到第4疗程逐渐下降,至第6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值,且与患者临床疗效相关;急性白血病患者总体Tre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而且在起病、复发时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期;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reg细胞上调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加明显;首疗程化疗完全缓解(CR)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CR组.Treg细胞大于10%的患者,首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8.9%.Treg细胞小于10%为85.7%.随访发现高Treg细胞组复发率20%,低Treg细胞组复发率为7.69%,对比6例复发患者与32例持续CR患者的Treg比例、Treg/CD4比值发现,复发组Treg比例、Treg/CD4比值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结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及预后等密切相关.

  • 免疫分型分化抗原与儿童B-ALL早期微小残留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月芳;张鸽;江咏梅;高举

    目的:探讨CCCG-ALL-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免疫分型分化抗原与临床特征及早期微小残留病(M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初诊B-ALL患儿临床资料,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行免疫分型检测;将诱导化疗后d19和/或46 MRD>0.1%作为早期治疗效应截点将患儿分为2组;应用秩和、卡方检验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CD19 (100%)、CD22(99.3%)及cCD79a(97.9%)是诊断B-ALL的特异性指标,交叉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CD33;CD45-与CD45+在初诊WBC(Z=6.845,P=O.000)、危险度分级(x2=8.260,P=0.016)、泼尼松敏感试验(x2=18.420,P=0.00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0-与CD10+在年龄(Z=6.253,P=0.013)、危险度分级(x2=6.699,P=0.044)、早期MRD(x2=4.951,P=0.02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CCG-ALL-2015方案中,CD10+与早期MRD有相关性,提示有良好预后,并削弱了CD20与交叉髓系抗原对预后的不良影响.

  • 伏立康唑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初级预防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研究

    作者:宫本法;林冬;魏辉;王迎;刘兵城;周春林;刘凯奇;魏述宁;张广吉;刘云涛;弓晓媛;李艳;赵邢力;邱少伟;顾闰夏;秘营昌;王建祥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初级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本中心就诊的102例初治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首次诱导化疗期间接受抗真菌预防治疗药物不同将102例患者分为2组:42例诱导化疗期间接受伏立康唑抗曲霉菌预防治疗,为治疗组;60例接受泊沙康唑预防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之间诱导化疗期间IPA发生率及预防成功率.结果:伏立康唑组中3例发生IPA,发生率为7.1%,其中临床诊断1例,拟诊2例;泊沙康唑组中4例发生IPA,发生率为6.7%,均为拟诊病例.伏立康唑组IPA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925).除发生IPA外,伏立康唑组另有2例进行了抢先静脉抗曲霉菌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8.1%,而泊沙康唑组另有4例进行了抢先治疗,预防成功率为86.7%,2组间无显著差异(P=0.831).伏立康唑组主要不良事件为视觉异常,其它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泊沙康唑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伏立康唑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其疗效与泊沙康唑相当,可以作为初级预防的治疗选择.

  • EGCG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增殖、细胞周期及DAPK1基因甲基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石雪;高宏宇;燕玮;何晓薇;杨威

    目的:探讨表没食予儿荼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EGCG 0、50、75、100及125 μmol/L分别处理NB4细胞24、48、72、96 h后,使用CCK-8法检测各时间点和浓度的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EGCG处理NB4细胞48 h后的细胞周期情况,RT-PCR检测DNMT1、DNMT3a、DAPK1 mRNA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DAPK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DAP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GCG明显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阻滞于G0/G1期,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r =0.916).EGCG呈浓度依赖性下调NB4细胞DNMT1、DNMT3a的表达,且对DNMT3a的作用更为明显.随EGCG浓度增加,DAPK1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减弱(r=-0.813),DAPK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r=0.96,r=0.991).结论:EGCG通过抑制DNMT1和DNMT3a基因的表达,下调DAPK1S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从而抑制NB4细胞增殖和诱导其细胞周期阻滞.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12个月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CR-ABLIS与预后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扈臣媛;于迪;张兵;韩雅慧;张焕新;李振宇;曾令宇;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12个月的BCR-ABL转录水平处于警告及佳反应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的远期预后,探讨影响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TKI治疗的80例初诊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TKI治疗12个月BCR-ABLIs>0.1%且≤1%(警告反应)的患者作为A组(观察组),BCR-ABLIS≤0.1%(佳反应)的患者作为B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和深度分子生物学反应(DMR)的比例以及特定时间点2组患者MR4获得率及累积MR4率,分析影响2组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B组的患者在TKI治疗后的15、18和24个月这3个特定时间点获得MMR及MR4 (DMR)比例明显高于A组的患者,且B组的患者更快获得MR4.在分界点(TKI治疗12个月)后的3、6和12个月,A组较B组更不易获得MR4 (P< 0.05).生存分析显示,B组较A组在后续的不同时间点有更多的患者达到MR4(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脾脏肋下>10 cm(P <0.01)和乳酸脱氢酶>400 U/L(P <0.05)是影响治疗疗效警告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初诊的脾脏大小是影响12个月处于警告疗效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4).结论:12个月治疗疗效处于警告的CML患者,与佳疗效的患者对比,更缓慢且更不易获得DMR,远期预后较差.对于12个月治疗疗效处于警告的患者初诊的脾脏大小可以预测患者相对不佳的远期预后.对于12个月疗效反应为警告的患者在结合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早期更换治疗方案.

  • PD-L1表达对NK细胞杀伤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刘雁峰;贺鹏程;张梅

    目的:探讨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细胞株表面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对NK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抽取健康人外周血,应用miniMACS免疫磁珠阴选法分出NK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细胞株表面PD-L1表达水平;LDH释放法和单抗体阻断实验分析NK细胞对AML细胞株的杀伤效应;ELISA法检测效靶细胞共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2含量.结果:CD3-CD56+NK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2.44±3.48)%提高到(71.29±5.65)%;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KG-1a细胞表面低表达PD-L1 (18.35±+4.12)%,而THP1细胞表面高表达PD-L1(76.42±26.54)%,同时发现NK细胞对KG-1a具有高效杀伤效应,而对THP1杀伤效果相对较差;联合应用PD-L1单抗可不同程度加强NK细胞对5种AML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促进细胞因子IFN-γ和IL-2分泌.结论:NK细胞对AML细胞株的杀伤活性与靶细胞表面PD-L1表达量有关,PD-L1高表达可抑制NK的效靶杀伤活性,而阻断PD1/PD-L1结合则有益于靶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作用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FN-γ和IL-2释放有关.

  • 附加染色体异常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影响

    作者:岳延华;何雪峰;潘金兰;张俊;徐超;姚利;陈艳;陈苏宁;岑建农

    目的:探讨附加染色体异常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Graphpad 6.0软件,采用Kaplan-Meier法、Long-rank检验和x2检验等方法,比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5月至2014年10月589例(根据核型异常分为5组)CML-CP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服用伊马替尼3、6、12个月时BCR-ABL1IS达标的水平、累积主要分子学缓解(MMR)、累积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无进展生存(PFS)、无事件生存(EFS)、总体生存(OS)的差异.结果:与单纯t(9;22)组相比,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3个月和6个月BCR-ABL1Is达标的比例均偏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12/24) vs 73.94% (261/353),P<0.05;50% (10/20) vs 72.05% (232/322) (P <0.05)];与单纯t(9;22)组相比,变异型易位组仅6个月BCR-ABL1Is达标的比例偏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3% (16/30) vs 72.05% (232/322) (P<0.05)].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与其他4组比较,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4年的累积CCyR率和EFS率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两两比较仅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组与单纯t(9;22)组在累积CCyR和EFS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25% vs 84.01%,P<0.05;75.03% vs 90.01%) (P <0.01).结论:附加染色体异常影响CML-CP患者TKI治疗的效果,该类患者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

  • 4℃保存全血凝血相关指标的研究

    作者:王淑君;邵小宝;李娜;赵广超;侯涛;唐雯;袁君;陈采;薛梦琪;王璐;栾建凤;朱培元

    目的:研究ACD抗凝全血在4 ℃随保存时间延长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10份200 ml全血取自健康献血者,置于4±2 ℃保存,分别于第1、2、4、6、8、10、14、21 d取样检测血常规指标、电解质、凝血4项、凝血因子和TEG.结果:每份标本的Hb、WBC、Plt、Na+、K+水平均符合全血保存标准,Hb、WBC、Plt、Na+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而降低,K+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加.APTT、PT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延长,d21PT>17min,Fg变化不明显,凝血因子V、Ⅷ水平分别于d6和d4降至基础值的50%以下,凝血因子Ⅱ、Ⅶ、X、Ⅸ、Ⅺ、Ⅻ水平呈下降趋势,但至d21其下降值均小于基础值40%.TEG中R值未见异常,K值、Angle角于d21出现异常值,MA在d 14出现异常值.结论:保存10 d内的全血具有正常范围内的凝血功能,对战伤及心胸外科手术等大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错译表达髓系和淋系相关抗原急性白血病患者异质性生物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马琼;何国民;刘红;高晓阳;朱文娟

    目的:分析错译表达淋系与髓系相关抗原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异质性生物学特征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院收治的伴有错译表达淋系与髓系相关抗原的AL患者214例,根据其免疫表型进行分组,分析患者异质性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214例患者中,免疫表型以髓系、B系抗原交叉表达为主(118例),其次是髓系、T系抗原交叉表达(88例),而髓系、T系与B系抗原交叉表达较少(仅有8例).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髓系抗原交叉表达的患者中,以CD33为主;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合并淋系抗原表达的患者中,T系抗原以CD7为主,而B系抗原以CD19为主.214例患者中,30例CD56和髓系抗原交叉表达;6例患者为CD7、CD19和CD34交叉表达,4例患者为CD7、CD34和CD56交叉表达.在AML合并淋系抗原表达患者中,重现性染色体异常16例;ALL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患者中,重现性染色体异常10例.26例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均存在错译抗原表达,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ALL患者以错译CD33和CD13为多见,而AML伴有淋系抗原表达的患者以错译CD2、CD56及CD19为多见.相比不伴淋系抗原表达的患者,合并错译抗原表达的CD7、CD34阳性者生存率明显降低(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7、CD34是AL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存在错译表达淋系与髓系相关抗原的AL是1种特殊白血病,其有着异质性生物学特征及独特的预后特点;临床中可通过流式细胞术对AL免疫表型进行检测,存在错译表达的分化抗原如CD7和CD34等是与AL患者预后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

  • 携带CUEDC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MOLT-4细胞株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作者:庄万传;吴庆运;孟凡静;徐开林

    目的:构建过表达人CUEDC1的慢病毒载体pCDH-CUEDC1,利用慢病毒介导的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MOLT-4细胞,分析过表达CUEDC1对MOLT-4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获得CUEDC1全长片段,将CUEDC1 DNA片段酶切回收后克隆至慢病毒转移质粒pCDH-CMV-MCS-EFl-copGFP-T2A-Puro(以下简称pCDH),获得pCDH-CUEDC1慢病毒重组质粒.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MOLT-4,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CUEDCl mRNA和CUEDC1的表达.应用CCK-8法和集落形成试验测定CUEDC1对MOLT-4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及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CUEDC1的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感染MOLT-4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GFP阳性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后CUEDC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CCK-8法及集落形成试验显示,过表达CUEDC1促进MOLT-4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CUEDC1的慢病毒载体,CUEDC1可以促进MOLT-4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

  • EB病毒特异细胞毒T淋巴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静波;袁磊;程昊钰;费新红;顾江英;薛松;贺俊宝;张维婕

    目的:研究EBV特异杀伤T淋巴细胞(EBV-CTL)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31日接受EBV-CTL输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V感染12例的临床特征,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12例移植后接受EBV-CTL治疗的病例中,9例未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4例发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含3例使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病例).出现EBV感染中位时间47 (22-71)d,CTL输注前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10(8-33)d,开始CTL治疗中位时间为移植后59(34-86)d.43例次细胞输注过程顺利,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未见原有GVHD加重.第1疗程结束后9例获得CR,1例获得PR,2例获得NR,治疗后复发4例.第2疗程结束时复发4例均获得再次CR,PR病例终仍未获得CR,移植后5个月死于GVHD.2例NR中仅1例获得CR,另1例仍处于NR,移植后5个月死于移植相关感染.4例PTLD病例均获得PTLD治愈.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EBV感染接受EBV-CTL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其疗效仍需要进一步临床深入研究和证实.

  • 阶梯降温冷冻保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芃;杨同华;赵仁彬;史克倩;杨艳梅;赖洵

    目的:观察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冷冻保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情况.方法:使用3%羟乙基淀粉、4%白蛋白和5%二甲亚砜(DMSO)组成的冷冻保护剂保护自体造血干细胞,后置于-80 cc低温冰箱,再置-196℃液氮罐长期储存,然后用于自体移植.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非急性髓系白血病24例,多发性骨髓瘤11例,恶性淋巴瘤53例的自体移植.对患者造血恢复时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除1例因颅内出血死亡未成功植入外,余97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9.24±1.89 d,连续3d不输血小板且血小板≥20×109/L所需时间平均为11.04±1.84 d.中位生存时间为47.6 (1-80)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2±1.9)%、(84.2±4.6)%和(77.8±5.6)%.3和5年PFS分别为(74.4±5.1)%和(61.2±6.2)%.结论:通过低温冰箱转液氮阶梯降温法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可以达到和传统的程序降温冷冻保存法一样的临床移植效果,且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增多.

  • PD-1、FOXP3和CSF-1R蛋白表达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黎晓鹃;何龙

    目的:研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叉头转录因子3(FOXP3)和程序性死亡1(PD-1)蛋白表达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记录本院收治的5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和治疗方案.采集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微环境相关的预后因子CSF-1R、FOXP3及PD-1蛋白表达,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病毒及其小编码的mRNA (EBER);探讨CSF-1R、FOXP3及PD-1 3种蛋白表达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4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CSF-1R+ 22例(40.74%),FOXP3高表达28例(51.85%),PD-1+9例(16.67%).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EBER和FOXP3蛋白表达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因素(均P<0.05);临床分期(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BER、CSF-1R和FOXP3蛋白表达是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发现,EBER状态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PFS、OS的影响因素(P<0.05);FOXP3蛋白表达是患者PFS的影响因素(P<0.05);Ann Arbor分期、CSF-1R蛋白表达均是患者OS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SF-1R、FOXP3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可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 ML合并VT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表现特点

    作者:程燕洁;谢辉;郭树霞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血液科门诊收治的ML合并VTE患者60例作为ML+VTE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确诊为ML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液学流变学、凝血功能等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作为ML+VTE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作为ML+VTE组中81.67%集中在ⅢB-Ⅳ期,66.67%确诊ML时已出现VTE的症状,85.00%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10.00%合并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5.00%同时合并DVT和PE;56.67%的血栓主要集中在上肢和颈部静脉.合并DVT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9.02%,合并PE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4.29%,同时合并DVT和PE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650,P<0.001);ML+VTE组患者血小板数及其聚集反应强度、D-二聚体、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刚性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TT、血沉、变形指数以及动脉血管流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L合并VTE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易向血栓状态发展;患者中以DVT为多见,常好发于上肢和颈部静脉,以晚期患者居多.

  • 54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作者:杨萍;刘圆圆;安然;甄敬飞;庞萌;赵伟;胡凯;万伟;克晓燕;景红梅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疗效.方法:收集54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同时探索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MCL占本中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为4.0%,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女比例为1.4∶1,Ⅲ、Ⅳ期患者占96.3%,98.1%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常见结外受累部位依次为:骨髓(72.2%)、脾脏(51.9%)、胃肠道(25.9%).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1%,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7%和34.7%;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60.4%和49.6%.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组疗效优于未联合治疗组,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水平、B症状、肝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近期疗效、是否使用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是否应用auto-HSCT?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相比较,根据简易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及KI-67与MIPI联合的预后指数(MIPI-c)危险分层的患者生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常有结外器官受累,预后不佳,对于年轻患者采用包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生存优势;预后指数MIPI和MIPI-c更适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近期疗效及是否为急发难治状态是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NHL的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江梦天;尹建平;张义成;马威;杨茹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效果及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同济医院收治的47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完全缓解率仅为51.06%,移植后完全缓解率为65.96%.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0.43%,3年总生存率为48.94%.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初治时未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移植前PET/CT扫描提示未达完全缓解状态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移植前PET/CT扫描提示未达完全缓解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复发难治性B细胞NHL患者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并且移植前PET/CT扫描提示未达完全缓解状态对患者预后较为不利.

  • 18F-FDG PET/CT显像定量参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张艺阳;陈威宇;崔应谱;高欣然;胡锦心;李臻臻;胡凯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定量参数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容积(MTV)、糖酵解总量(TLG)及其他临床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初治且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PET/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一线治疗,均于化疗前及化疗中期(2-4个疗程后)行18F-FDG PET/CT扫描,分别计算获得患者的SUVmax、MTV及TLG.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各自佳分界值,Pearson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相关参数对PFS的判断价值.结果:年龄、B症状、Ann Arbor分期及结外主要器官受累均与疾病复发或进展显著相关(P<0.05),SUVmax相关参数与预后关系无统计学意义,MTV0、MTV1、TLG0及TLG1预测疾病复发或进展的佳分界值分别是172.20 cm3、4.32 cm3、1043.33 g及14.07 g,低MTV及低TLG组PFS均有延长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症状、MTV1和TLG1是疾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及治疗中MTV和TLG以及NCCN-IPI均与患者预后相关,SUVmax相关参数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治疗中MTV及TLG是DLBCL独立危险预后因素,比NCCN-IPI更具有预后意义.

  • 苯丁酸氮芥对淋巴瘤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郭健欣;周雅虹;潘敬新;郭熙哲;黄月琴;郭雅斐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 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淋巴瘤细胞中Activecaspase-3、Survivin、NF-κB和pAKT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淋巴瘤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苯丁酸氮芥干预组的A20细胞FITC+/PI+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而Active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上调(=7.384,P=0.000),Survivin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4.384,P=0.000),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12.360,P=0.000),NF-κB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5.462,P=0.000),pAKT的表达显著降低(=7.183,P =0.000).结论:苯丁酸氮芥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NF-κB和Survivin的表达有关.

  • sB7-H4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和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瘤诊断和复查的价值

    作者:梁晓萍;杨焕丽;邵明明;李妮;李小峰;刘蓓;李海燕

    目的:分析可溶性B7-H4(sB7-H4)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和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瘤诊断和复查的价值.方法:收集成阳市中心医院8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初发恶性淋巴瘤患者69例为A组,包括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1例为HL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8例为NHL组;14例复发的患者为B组,另同期收集于本院体检合格者50例的血清标本,并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标本中的sB7-H4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B7-H4在恶性淋巴瘤组织和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结果:A组血清中sB7-H4的水平较B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B组的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NHI组血清中sB7-H4的水平较HL组、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HL组的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B7-H4在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均为阴性,而在恶性淋巴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47.50%.结果提示,sB7-H4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其在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sB7-H4在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和淋巴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对淋巴瘤诊断和复查具有一定的价值.

  • 浆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冯娟;徐莉;董红娟;张娜;白庆咸;梁蓉;舒汨汨;杨岚;陈协群;顾宏涛;高广勋

    目的:评价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21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治疗转归,并探究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人免疫缺陷病毒均阴性,其中男12例,女9例,中位年龄为52岁.16例原发病灶位于结外,分期为Ⅲ-Ⅳ期患者占81%.18例采用CHOP±E(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依托泊苷)一线方案化疗.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8例获得部分缓解.中位生存期6.3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评分及骨髓是否浸润具有预后意义(P<0.01).结论:本组PBL以中老年多发,HIV均阴性,原发结外病变常见.多数患者处于晚期,治疗效果较差.ECOG体能评分≥2及骨髓浸润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并存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张宗;归薇;白敏;马莉;苏丽萍;关涛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并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4例T-LBL并存AML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例1和例2为同时发生,例3和例4为继发性.对于同时发生的患者,需鉴别AML的淋巴结浸润.结果:经多次审阅淋巴结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符合T-LBL;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确定白血病类型为AML.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2例分别为双表型和双系列型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患者均接受化疗,且均死于白血病.生存期仅为确诊AML后2-5个月.结论:T-LBL并存AML是侵袭性疾病,预后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因此需要设计能兼顾淋系和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案.

  • NK细胞表面CD160分子表达及其介导NK杀伤效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振华;刘绘绘;马宁;王莉红;刘微;唐博;邱志祥;岑溪南;任汉云;董玉君

    目的:研究CD160分子在人自然杀伤(NK)细胞中的表达及与血液肿瘤的可能关系.方法:从RNA和蛋白水平确定人白血病细胞系NK92细胞表达CD160,并检测该细胞系的增殖特征及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特点.建立以NK92为效应细胞、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或THP-1为靶细胞的杀伤反应体系.加入CD160阻断抗体CL1-R2后,明确其对NK92细胞杀伤功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种类初发血液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标本中NK细胞的CD160表达水平.结果:RT-PCR及Western blot杂交检测到NK92表达CD160,流式细胞学检测到NK92细胞表面CD160表达强阳性.NK92可有效杀伤2种白血病靶细胞,抗体阻断CD160后,NK92的杀伤功能被显著抑制.2种靶细胞均高表达HVEM,而K562不表达HLA I类分子.不同种类血液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D3-CD56+ NK细胞CD160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细胞.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组与正常对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CD160分子参与并介导了NK细胞的部分杀伤功能,血液肿瘤患者NK细胞表面CD160分子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CD160表达的下调可能是血液系统肿瘤免疫逃逸的一种新机制.

  • 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遗传学异常

    作者:王艳芳;王化;郤连永;张朕豪;王晶;董菲;克晓燕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 (10/20);P53缺失均为15% (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 56例多发性骨髓瘤行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超雨;夏冰;宁乔杨;田晨;赵海丰;杨洪亮;李梦真;赵智刚;王晓芳;王亚非;于泳;张翼鷟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6年9月在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auto-HSCT治疗的5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均顺利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56例患者在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2%(13/56)和78.6% (44/56) (P<0.01).诱导治疗后和auto-HSCT后的CR+VGPR率分别为53.6%(30/56)和94.6% (53/56) (P<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0S)为71个月.采用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中位OS时间未达到;而采用未含硼替佐米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7个月(P<0.01),中位OS时间为51个月(P<0.01).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发现,auto-HSCT后CR+VGPR患者及诱导化疗周期数小于6次的患者与PFS密切相关(P<0.01).结论:auto-HSCT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CR率,延长PFS和OS时间.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诱导后序贯移植是适合移植的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维持治疗使持续CR+VGPR的患者明显获益.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张兵雷;周健;张龚莉;桂瑞瑞;林全德;祖璎玲;喻凤宽;赵慧芳;李珍;王娟;符粤文;张丽娜;周虎;房佰俊;宋永平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uto-H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7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40例auto-HSCT治疗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移植疗效的因素.结果:40例患者移植前完全缓解(CR)9例(22.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5例(12.5%),部分缓解(PR) 26例(65%),其中1例为3次复发后PR;移植后CR 22例(55%),其中2例为双次移植后CR,VGPR 12例(30%),PR 6例(15%).中位随访时间28.4(3.1-88)个月,疾病进展15例,死亡7例,预期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45.1%和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ISS分期(P<0.05)、移植后达CR和VGPR(P<0.05);影响PFS的因素有ISS分期(P<0.05)、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含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27例)(P<0.05)、疾病危险度分层(高危组6例)(P<0.05)、移植前疗效达CR和VGPR(P<0.05)、移植后达CR和VGPR(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SS分期以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后达CR和VGPR、ISS分期、移植前的诱导治疗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uto-HSCT可以提高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ISS分期及移植后达CR和VGPR是影响OS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移植前诱导治疗方案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 IL-17及MMP-13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慧;夏海龙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7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IL-17及MMP-13的表达.结果:MM组患者IL-17+及MMP-1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M组中骨病组(MBD组)IL-17+及MMP-1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无MBD组(P<0.01).MM组NF-K B-p65+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M骨髓活检组织中IL-17与MMP-13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4).治疗无效患者IL-17及MM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患者(P<0.01).结论:IL-17及MMP-13在MM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L-17及MMP-13与MBD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通过NF-κB途径参与MBD的发病,同时IL-17及MMP-13可能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

  • 大黄素衍生物E11的筛选及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刘庭波;李秀琴;王文峰;胡建达

    目的:筛选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强的衍生物,研究大黄素衍生物对两种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及U266细胞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以大黄素为母体合成16种大黄素衍生物,从中筛选出大黄素衍生物E-11进行实验.应用MTT比色法及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大黄素衍生物E11对RPMI8226、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DAPI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黄素衍生物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应用DNA片段化检测大黄素衍生物E11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MTT结果显示,16种大黄素衍生物作用于RPMI8226细胞48 h后,除了E10、E15无法计算外,其余14种半数抑制浓度(IC50)在0.83-34.68 μmol/L之间.MTT结果显示,大黄素衍生物E11作用于RPMI8226、U266细胞48 h的IC5o分别为0.831±0.045 μmol/L和1.039±0.093μmol/L.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均显示,大黄素衍生物E11能抑制2种细胞集落的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2).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能看到大黄素衍生物E11作用后的RPMI8226、U266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应用DNA片段化可观察到典型的DNA凋亡梯带.结论:在合成的16种大黄素衍生物中,E11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强.大黄素衍生物E11对RPMI8226、U266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

  • 木犀草素对人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与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作者:陈恬;李希凡;王俊峰;周思;方方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死亡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CCK-8法检测木犀草素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的影响,同时得出有效抑制细胞增殖的低浓度,并用于处理RPMI-8226细胞.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木犀草素和氯喹对RPMI-8226细胞Cleaved-caspase3以及LC3蛋白表达影响.结果:木犀草素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计量依赖性;24h时40-80 μmol/L以及48 h时20-80 μmoL/L木犀草素可显著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这种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而递增(24 h,r=-0.983;48 h,r=-0.985);20 μmol/L木犀草素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与LC3Ⅱ/Ⅰ的比值显著增加,使用氯喹后,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与LC3Ⅱ/Ⅰ的比值均显著降低.结论:木犀草素通过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两条途径即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来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且引起的凋亡和自噬之间存在互相合作或/和互相推动的关系.

  •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型异常与临床预后相关

    作者:陈海敏;韦苇;彭嵘;石昊天;陈小玲;周帆

    目的:探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核型异常在临床预后方面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对伴有t(4;14)、t(14;16)或17P-的患者定义为高危核型患者,其余则为标危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疾病无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 survival,OS).结果:高危核型患者有110例,标危核型患者30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ISS分期、及治疗方案等临床特征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别.高危组和标危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42(CI95%:34.375-49.625)和53(CI 95%:46.310-59.690)个月(P<0.05),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1(CI 95%:17.198-24.802)和27(CI95%:23.406-30.594)个月(P<0.05).结论:在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高危核型者较标危核型者的中位PFS和OS时间缩短.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在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刘同波;王茂全;关伟;靖彧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为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01月02日至2018年01月27日期间的3631例次送检血培养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PCT、CRP和IL-6水平(IL-6送检1587例次),根据检验结果将样本分为血培养阳性组20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3423例;血培养阳性组又分为革兰阳性菌感染组34例次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组174例次.分别对比血培养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革兰阳性组与革兰阴性组的PCT、CRP、IL-6水平,并对例次较多的AML、ALL和NHL患者比较了血培养阳性与阴性组的PCT,CRR和IL-6水平,采用R语言3.4.4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PCT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41 (0.04-103.34) μg/L和0.20(0.02-200)μg/L(P<0.001),CRP中位数水平分别为9.49(0.1-370) mg/dl和5.42(0-370) mg/dl(P<0.001),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86.1(2.0-5000)pg/ml和52.65(1.5-5000) pg/ml(P <0.001).革兰阳性组和革兰阴性组的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0.20(0.05-93.83) μg/L和中位数0.58(0.04-103.34) μg/L(P =0.006),CR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9.19(0.1-35.3) mg/dl和9.49(0.1-370) mg/dl(P =0.300),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83.01(5.61-1500) pg/ml和208(2.0-5000) pg/ml(P =0.357).AML、ALL、NHL患者中除ALL的CRP水平之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者PCT、CRP和IL-6较非血流感染者均显著上升,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革兰阳性感染者与革兰阴性感染者中PCT水平亦有显著性差畀,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标准.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CXCR4基因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影响

    作者:陈伟;周典;李亚茹;刘俊秀;王祥民;朱峰;徐开林

    目的:研究小鼠CXCR4基因过表达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体内归巢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小鼠MSC过表达CXCR4基因,建立过表达CXCR4的MSC.将BALB/c小鼠分为单纯照射组(TBI组):受鼠接受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后输注生理盐水;受鼠TBI后经鼠尾静脉输注EGFP空载体转导的MSC 5×105空载体对照组(EGFP-MSC)和受鼠TBI后经鼠尾静脉输注同时携带EGFP和CXCR 4基因的MSC 5×105过表达CXCR4组(CXCR4-MSC)3组,每组动物10只.冰冻切片观察MSC在受鼠体内重要脏器的分布,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归巢至受鼠体内骨髓及脾脏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鼠外周血和骨髓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水平.结果:冰冻切片结果显示,过表达CXCR 4可明显提高MSC归巢至肺脏、肝脏和脾脏的效率;流式细胞术测定过表达CXCR4的MSC归巢至脾脏和骨髓数量明显高于EGFP对照组(P<0.05);ELISA结果显示照射24小时后小鼠外周血及骨髓中SDF-1水平明显升高,并且SDF-升高水平与过表达CXCR4的MSC归巢效率存在相关性.结论: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过表达CXCR4基因可促进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

  • miR-486基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心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

    作者:方玲;石雪峰;孙慧燕;李宇翔;肖凤君;王华;王立生

    目的:观察miR-486基因修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其对大鼠H9c-2心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并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鉴定其免疫表型和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外泌体的形态结构;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外泌体对细胞迁移特性的影响.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miR-486,应用qRT-PCR确定高表达miR-486的UC-MSC.收集培养上清,通过超速离心获得外泌体,应用qRT-PCR检测UC-MSC外泌体miR-486表达量.用Dye670标记评价外泌体对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在H2O2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通过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泌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UC-MSC分泌外泌体直径均在40-100 nm之间,且具有双膜结构.重组腺病毒能够有效介导miR-486在间充质于细胞表达,miR-486基因修饰UC-MSC分泌的外泌体中miR-486的表达显著增高.高表达miR-486的外泌体对心肌细胞有促增殖、促迁移作用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且高表达miR-486的外泌体对心肌细胞有促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作用.

  • 生长因子刺激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具有很强促血管新生功能的外泌体

    作者:边素艳;刘宏斌;刘宏伟;朱启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 (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离心法收集培养上清中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外泌体的表面分子以确定其来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状及大小.将不同来源的外泌体(10μg/ml)加入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atrigel培养技术观察网状结构形成情况,并计网状结构数量.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人脐带MSC释放的微粒表达CD9、CD63和CD81,符合外泌体的表面分子特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囊性结构,直径为80 nm左右.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外泌体蛋白含量,分别为256±124 μg/108细胞、1021±392 μg/108细胞、830±265 μg/108细胞和2207±733μg/108细胞,经EPO或/和PDGF-BB刺激后,人脐带MSC释放外泌体的数量显著增加(P<0.0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过EPO和PDGF-BB刺激的MSC释放的外泌体,可明显促进人脐带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Matrigel实验发现,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每视野网状结构数量分别为2.6±0.84、4.6±1.57、4.2±0.78和6.3±1.34,在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0.01),而且在混合因子处理组均高于单因子处理组(P<0.01).结论:EPO和PDGF-BB可刺激脐带MSC释放外泌体,而且这种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功能.

  • 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郭静;汪姝玥;朱小凤;李书坛;林凡莉;李晓明;黄纯兰

    目的:探讨Shh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中对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iniMACS磁珠分选仪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细胞纯度;将CD34+细胞与MSC分别种至Transwell上下室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并添加外源性shh蛋白进行干预.收集非接触共培养d7的样本检测HSC及MSC细胞数量、RNA总量、HSC的ki67的mRNA表达量,以了解HSC增殖情况;测量HSC细胞Tie-2 mRNA表达量和MSC的VEGF、Ang-1 mRNA表达量,以了解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非接触共培养d7,共培养组2种细胞数量、RNA总量以及ki67、Tie-2、VEGF、Ang-1相对表达量增加并呈以下趋势:MSC+HSC组和shh+HSC纽均高于HSC组(P<0.05),MSC+shh+HSC组高于MSC+HSC组(P<0.05).结论:shh可协同MSC体外非接触共培养促进HSC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相关.

  • 人工合成长链多聚磷酸盐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作者:余锋;杨晓阳;万梦婕;雷美清;孙令凤;韩勖;李文锦;陈方平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长链多聚磷酸盐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通过凝血常规检测、凝血因子活力检测和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人工合成长链多聚磷酸盐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ELISA、流式细胞术、高内涵成像技术探讨长链多聚磷酸钠盐的作用机制.结果:长链多聚磷酸盐可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凝血因子FⅧ、FⅨ、FⅪ、FⅫ活力,阻滞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内钙离子及TXA2浓度.结论:人工合成长链多聚磷酸盐可抑制内源性凝血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内钙离子及TXA2有关.

  • 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对ET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存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世香;陆智祥;虞利群;关心;何海萍;史克倩;赵仁彬;杨同华

    目的:观察JAK2V617F突变量对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存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10-2016.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和治疗的ET患者229例,采取患者的骨髓血标本2 ml,肝素抗凝,红细胞裂解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患者基因组DNA.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扩增目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12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标本.再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并通过测序方法检测PCR筛选的准确率.结果:伴有血栓形成的ET患者JAK2V617突变负荷量高于未发生血栓组(23.2% vs 14.2%),(P<0.05);WBC计数升高组(>10×109/L)及HGb浓度升高(> 150 g/L)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量高于对照组(P<0.05),17例脾肿大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量高于45例脾脏未肿大组(P<0.05),年龄、性别与JAK2V617基因突变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JAK2V617突变量对生存率无统计学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WBC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年龄、性别及脾肿大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结论: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影响ET患者的临床表现,JAK2V617F突变负荷量与是否形成血栓相关,性别、年龄与基因突变负荷量无关.

  • 中国福建泉州地区育龄女性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陈雅斌;蒋燕成;陈紫萱;张志珊

    目的:了解福建泉州地区育龄女性地中海贫血的携带率,研究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分群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泉州市各县市育龄女性的静脉血,以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进行筛查,对阳性者采用跨越断裂点PCR(gap-PCR)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技术(RDB)进行基因检测,检测阴性者外送测序检测罕见基因突变.结果:7 082例调查对象中共发现确诊地中海贫血384例,总携带率为5.42%.α、β地中海贫血的携带率分别为3.21%和2.15%,其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以——SEA/αα为主,占比68.72%,并含有2例——THAI/αα和1例α α/ααα ani3.7罕见基因类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以IVSⅡ-654(C→T)/N和CD41-42(-TTCT)/N为主,总和占比75.00%.同时检测出5例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结论:泉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较高,且以——SEA/αα、IVS Ⅱ-654(C→T)/N、CD41-42(-TTCT)/N为主要突变类型.该结果对临床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筛查地中海贫血有一定参考价值.

  • 储存机采血小板的凋亡对其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群芳;肖倩;蒋富生;刘冯

    目的:探究机采血小板储存损伤对其凋亡影响及其存储期间聚集功能的变化,明确机采血小板的凋亡与其聚集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10例O型机采血小板在第2、5、8d时的凋亡情况,同时分析其在第2、5、8d时对ADP、Collagen、TRAP和ASH激活剂诱导下聚集功能的变化.通过相关回顾分析探究血小板凋亡与其聚集功能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储存机采血小板凋亡细胞百分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第2、5、8d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7±0.31)%、(11.08±1.54)%和(27.99±2.76)%,随时间的延长其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F=14.32,P<0.01).通过聚集功能分析发现,与储存d2机采血小板相比,存储d5的机采血小板对Collagen、TRAP和ASPI聚集功能显著减弱.与储存d2和d5的机采血小板相比,存储第8d的机采血小板对Collagen、TRAP和ASPI诱导的聚集功能减弱更为显著(P<0.01);而其对ADP诱导的聚集功能减弱作用却无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机采血小板的凋亡情况与其聚集功能呈负相关(r =-0.9497,r=-0.9527,r=-0.9707,r=-0.9352),且关联性较强.结论:随着机采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其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同时其聚集功能亦逐渐减弱,且其聚集功能的降低与其凋亡比例的升高密切相关.

  • 应用TEG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及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涛;许伟;胡海亮;刘淑均;闻慧琴;夏康;卞茂红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冠心痛(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体内的凝血状态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为CHD组和380例TEG检测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临床推荐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用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的基础指标(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及一系列血小板抑制率相关指标.结果:CHD组中患者的TEG各凝血基础指标80%以上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与对照组相比,CHD组R值、MA值、α角和CI值无显著性差异,但K值显著性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HD组男性患者比率明显增多,年龄显著增高(P<0.05).CHD组血小板抑制率在50%以上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的患者占83.10%;且以MAADP、MAck和MAA为参考依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占9.86%、4.23%和12.68%.CHD组中所有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与年龄相关性强的指标为MAck(相关系数0.111),与体质量相关性强的指标为ADP%(相关系数0.160).结论:TEG结果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凝血信息,并且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临床诊治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TEG检测的应用还可为下一步冠心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预判的依据,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和保障临床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 Blimp-1表达低下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启慧;王健;林少汾;刘苏;薛红漫;陈纯

    目的:研究Blimp-1表达低下与Treg数量异常及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的关系.方法:以鼠源性IFN-γ联合白消安的方法建立AA小鼠模型,在不同建模天数取材并检测脾脏Treg数量,分选Treg并检测Prdm1的表达水平.结果:AA组小鼠的Treg数量较对照组低,且Treg减少程度与AA病情呈正相关(r=0.805);Prdm1表达水平越高,Treg/淋巴细胞比例越高,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543).结论:Blimp-1表达水平低下通过降低Treg增殖程度和减少Treg数量而介导AA发病和病情进展.

  • 地中海贫血患者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徽;孙娜;黄钰岚;苏谐;邓东红;程鹏

    目的:观察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术前及术后1年外周血中E-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1+2(F1+2)、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的变化,探讨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前后血凝状态的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前后血浆中E-选择素、TAT、F1+2、TF及TFPI的水平.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术后1年患者血浆中E-选择素、TAT、F1+2、TF、TFPI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术前血浆中E-选择素、TAT、F1+2显著高于对照组.地中海贫血患者切脾前后血浆TF与TFPI水平均呈正相关(切脾前r=0.65,P<0.001;切脾后r=0.92,P<0.001);切脾后TF水平与TAT(r=0.75,P<0.001)及F1+2(r=0.78,P<0.001)呈正相关;切除脾后血浆TFPI水平与TAT(r=0.84,P<0.001)及F1+2(r=0.85,P<0.001)呈正相关.结论:地中海贫血患者脾切除后血小板增多、内皮细胞活化受损、促凝血因子增多,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TF/TFPI在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评价血液高凝状态变化的参考指标.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特征分析

    作者:王朝;刘思涵;薄丽津;郑以州;施均;徐艳;孙雪;赵玉平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43例G6PD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的关系.结果:临床特征分析显示,43例患者中10例以新生儿黄疸为首发症状,23例以急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皮肤和(或)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发热、消化道症状、乏力和嗜睡等.26例患者在明显诱因下发病,诱因包括蚕豆摄入(61.5%)、感染(34.6%)和心肌梗死(3.8%).实验室检查分析显示,43例患者均存在G6PD活性缺乏,患者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与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呈正相关(r=0.5881,r=0.6854).以新生儿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与以急性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相比,表现出更高的Ret% (P<0.01)、MCV (P<0.001)和更低的红细胞计数(P<0.01)和低血红蛋白水平(P<0.01).结论:G6PD缺乏症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新生儿黄疸和急性溶血性贫血,检测IBIL、Ret%与MCV对评估溶血严重程度有辅助价值.以新生儿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比仅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溶血特征.

  • Th17细胞、IL-17和MMP-13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侯小芳;夏海龙

    目的:通过测定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Th17细胞、IL-17、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水平以及患者皮损处IL-17的表达,探讨HS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HSP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浆中IL-17和MMP-13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组皮损组织和健康对照组皮肤组织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HSP组急性期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为(1.21±0.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1±0.26)%(t=4.907,P<0.01);HSP组急性期血浆中IL-17和MMP-13浓度分别为(64.58±36.21) pg/ml和(17.57±5.40)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6±14.90) pg/ml和(11.55±4.40) ng/ml(t=6.183,P<0.01和t=5.022,P<0.01);HSP组皮损组织中IL-17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光密度值为(7.26±2.34),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1.82)(t=2.877,P<0.01).结论:Th17细胞、IL-17以及MMP-13有可能参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 HbHCS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其对Hepcidin的调节

    作者:王丽;黄连春;李瑶芸;冯琪荣;廖桂萍;陈俊宏;周亚丽;周天红;尹晓林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Constant Spring病(hemoglobin constant spring discase,HbHCS)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其对铁调素(hepcidin)的影响.方法:共35例HbHC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切脾者15例,未切脾者20例.另有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检测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检测患者血浆造血调控因子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清游离转铁蛋白受体(sFTR)、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和铁代谢调节因子hepcidin水平,并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HbHCS患者的SOD和GSH水平下降而MDA和GSSG水平上升.切脾和未切脾患者的SOD、MDA、GSG、GSS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表明,HbH CS患者的SOD水平与EPO、sFTR、GDF15水平呈负相关,MDA水平则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EPO和sFTR水平与Hepcidin呈负相关.结论:HbH CS患者存在过度的氧化应激,并通过上调EPO和sFTR而抑制hepcidin,参与患者的铁超载.

  • 移植物成分对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危薇;丁丽;郑晓丽;韩冬梅;王志东;闫洪敏;王恒湘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与移植物成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AA行hi-HSCT的患者,按有无发生Ⅱ-Ⅳ度aGVHD分组,比较2组移植物成分的作用,以分析移植后发生Ⅱ-Ⅳ度aGVHD与移植物成分的关系.结果:57例患者中,14例发生Ⅱ-Ⅳ度aGVHD,43例未发生Ⅱ-Ⅳ度aGVHD.2组的有核细胞计数、CD3+、CD4+、CD8+、NK细胞、NKT细胞、B细胞、Treg细胞数比较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与未发生Ⅱ-Ⅳ度aGVHD组的CD34+数分别为为3.85 (1.73-10.61)×106/kg和6.31 (2.98-19.35)×106/kg(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后发生Ⅱ-Ⅳ度aGVHD可能与CD34+有关.

  • 免疫T细胞亚群、TNF-α、IFN-γ和sFa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苏艾云;杨秀珍;张梅花;狄正霞;李庆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免疫T细胞亚群、TNF-α、IFN-γ和sFas表达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5例再生碍性贫血患者纳入AA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急性组43例、慢性组52例,再选择同期来本院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受试者免疫T细胞亚群变化及血清TNF-α、IFN-γ和sFas水平,并采用ROC曲线法分析各指标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另外,对9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iere生存曲线法分析不同指标水平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结果:AA组患者CD4+水平、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CD4+水平、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慢性组(P<0.05),CD8+水平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AA组患者血清TNF-α、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F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组患者血清TNF-α、IFN-y水平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sFas水平显著低于慢性组(P<0.05).采用ROC曲线法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各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显示,CD4+/CD8+比值、TNF-α、IFN-γ及sFas水平对患者病情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763、0.853、0.857.Kaplan-Miere生存曲线法分析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表明,CD4+/CD8+比值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有明显影响(P<0.05),TNF-α、IFN-γ及sFas水平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有明显的T细胞亚群异常,且血清TNF-α、IFN-γ以及sFas水平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各指标可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且T细胞亚群改变对患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 骨髓增殖性肿瘤中STAT3基因的变异及其意义

    作者:谭梅;罗茜;苏琼;黄成双;杨宇航;容颖;朱平;陈艳

    目的: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STAT3基因的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与骨髓增殖性肿瘤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47例MPN患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2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4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10例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 63例.以88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提取所有病例骨髓或外周血的DNA,采用位点特异性PCR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用PCR扩增STAT3基因23个外显子,测序分析STAT3基因的突变及Rs229315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8例CML患者出现STAT3基因突变,且均为新发突变,突变率12.7%,其中3例为错义突变(S629T),5例为同义突变(Q469Q 3例、G618G 2例),其中1例同时有S629T及G618G 2个位点的突变;正常对照组无突变.Rs2293152检测显示,CML组G等位基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V、ET、PMF组(P<0.01),提示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CML;PV、ET及PMF组C等位基因均明显高于CML组(P<0.05),提示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PV、ET及PMF;JAK2V617F阴性组G等位基因较正常对照组及JAK2V617F阳性组明显降低(P<0.01),提示携带Rs2293152G等位基因可能是JAK2 V617F突变的保护性因子.结论:在MPN患者中,STAT3基因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其Rs2293152位点上不同的等位基因与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不同亚型有关,与JAK2V617F阴性的MPN有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