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HOXB4转录因子在造血干细胞中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晶;陈虎

    作为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hox)家族成员,HOXB4编码一类同源盒DNA依赖的结构域核蛋白,是一类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e stem cells,HSC)自我更新及分化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此,hoxB4在HS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证明,boxB4的一些上游调控因子,如上游激活因子-1(USF-1)、上游激活因子-2(USF-2)和核因子Y(NF-Y),以及一些造血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及Wnt3a信号蛋白等,对hoxB4在HSC中的表达均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hoxB4基因的结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HSC中表达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 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黄豪博;战榕

    磷脂酸(PA)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活性磷脂.研究证实: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lysophosphatidic acid acyhransferase β,LPAATβ)催化溶血磷脂酸(LPA)产生的PA与肿瘤细胞内多种信号途径的活化有关,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呼吸爆发及细胞因子表达释放.LPAATβ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以及抑制LPAATβ表达在体内外抗肿瘤(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作用研究取得的效果,提示以LPAATβ为靶点对肿瘤进行干预将成为重要的抗肿瘤治疗策略之一.本文就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β与肿瘤治疗的相关基础及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

  • NOD/SCID小鼠在实验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于文俊;杨文华;史哲新;杨向东;王慧娟

    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本文从NOD/SCID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及NOD/SCID小鼠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良等方面综合述评.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张璐娟;张铀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小鼠和健康人体中约占外周CD4+T细胞的5%-10%,占人体外周单个核细胞的1%-2%,其通过多种途径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效应,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近年来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ITP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和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等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MicroRNA与人类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冬梅;苗志敏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 nt(19-25 nt)在进化方面属保守的非编码RNAs,miRNA与靶mRNA3'端非翻译区序列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广泛而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miRNA的特征、功能特点及在人类血液系统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张征;李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手段,MDS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尽管近年来传统清髓性移植治疗MDS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MDS患者,allo-HSCT预后差,低强度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 allo-HSCT)使老年MDS患者进行allo-HSCT成为可能,利用供者淋巴细胞的移植物抗肿瘤作用显著降低移植相关器官毒性及非复发死亡率.本文就RIC-HSCT治疗MDS的问题诸如RIC allo-HSCT治疗MDS可行性,MDS病例选择,RIC allo-HSCT的时机干细胞来源,RIC预处理方案,疗效及预后评价,GVHD与移植物抗MDS效应等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及展望.

  • 276例6月龄以下婴儿ABO血型IgM抗体分析

    作者:马曙轩;徐樨巍;宋文琪;邵华;薛晖;张清秀

    本研究探讨6个月以下婴儿ABO血型IgM抗体产生频率.选取我院6个月龄以下住院患儿309例,采集EDTA K3抗凝静脉血标本,依据患儿年龄不同分为5组:出生1周以内的早期新生儿为Ⅰ组;出生8天至2周的新生儿为Ⅱ组;出生15天至1个月新生儿为Ⅲ组;2个月至3个月龄的婴儿为Ⅳ组;4个月至6个月龄的婴儿为Ⅴ组.应用单克隆抗A、抗B血清、A细胞、B细胞及O细胞进行试管法血型检定.结果表明:在检测新生儿及婴儿标本309例中舍去AB型标本33例,其余276例标本中Ⅰ组患儿46例,其中29例检出抗体,正反定型符合率63%(29/46);Ⅱ组患儿64例,其中41例检出抗体,正反定型符合率64%(41/64);Ⅲ组患儿74例,其中47例检出抗体,正反定型符合率63%(47/74);Ⅳ组患儿45例,其中28例检出抗体,正反定型符合率62%(28/45).Ⅴ组患儿47例,其中40例检出抗体,正反定型符合率85%.结论: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体内已产生ABO血型IgM抗体,这可作为婴儿ABO血型检定的重要佐证.

  • 广东地区CML患者中HLA-A,B,DRB1的表达与分析

    作者:魏丽;肖露露;吴祥元;林曲;董敏;温景芸;马小琨;仲飞

    为了调查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HLA-A、B、DRB1基因多态性的表达,探讨HLA与CML之间的可能关联,采用DNA扩增基础上的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PCR-RSSO)技术,对广东地区293例CML患者和随机同期采集的406名汉族健康献血者的HLA-A、B、DRB1位点进行基因多态性分型,并对2组间基因频率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CML组HLA-A*24基因频率为15.53%,显著低于对照组22.09%(RR=0.63,P=0.005),HLA-B*13基因频率为10.41%,与对照组6.74%相比则显著增高(RR=1.68,P=0.016),HLA-DRB1*14基因频率为7.51%.与对照组11.89%相比显著降低(RR=0.58,P=0.008).结论:HLA-A*24、HLA-DRB1*14在广东地区CML患者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减低,HLA-B*13在广东地区CML惠者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I-ILA-A*24、HLA-DRB1*14是否为广东地区CML患者的保护性基因标记及HLA-B*13是否为其易感性基因标记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 深低温保存增强血小板促凝血功能的研究

    作者:欧阳锡林;周丹;吴靖辉;王丽华;郝军;刘景汉

    为了探索血小板冰冻保存后膜表面促凝血活性相关分子变化与冰冻血小板体内即刻止凝血功能增强之间的可能联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新鲜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Ⅴ因子结合能力、血小板膜表面GPIb-Ⅸ-Ⅴ分子(CD42a)密度,用血凝仪测定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间(aPACT)变化,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MPV和PDW.研究结果表明,与新鲜血小板比较,深低温保存后血小板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浆凝固时间缩短43.9%;结合Ⅴ因子的荧光强度平均增加117%;结合膜表面GPIb-Ⅸ-Ⅴ分子的荧光强度增加32%.结论:冰冻血小板体内即可止凝血功能增强,可能与血小板冰冻保存后膜表面促凝血活性分子表达增加或功能增强,促凝血功能明显增强,发挥快速止血功能有关.

  • TEG技术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功能评价的应用研究

    作者:于洋;林子林;冯倩;潘纪春;张婷;孙桂香;张小娟;马春娅;葛国峰;汪德清;骆群;田亚平

    本研究旨在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技术探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功能的变化.随机选择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的单供者机采血小板12个单位并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分别在保存1、2、3、4、5天检测血栓弹力图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α角(ANG)和大振幅(MA),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低渗休克反应(HSR)水平、CD62p阳性率及凝血酶激活CD62p再表达率的变化,综合评价血小板保存过程中体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随保存时间延长而轻度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显著升高(P<0.01);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1);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水平在1-5天无明显变化(P>0.05);R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明显延长(P<0.01),K值无明显变化(P>0.05),Ot角虽呈轻度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MA值在保存1-4天无显著变化,保存5天时仅有轻度下降(P<0.05).结论:虽然血小板随保存时间延长激活率明显升高,但反映血小板综合凝血功能的大振幅(MA值)和HSR水平在整个保存期内并无显著变化,说明保存期末的血小板仍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血栓弹力图参数MA值可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用于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功能评价.

  • 野战运输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

    作者:姚根宏;栾建凤;叶东;朱培元;严京梅;洪萍;胡新勇;易学明

    为了研究野战运输条件对几种血液成份的影响,为战时伤病员救治的血液保障提供依据,将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和洗涤红细胞经过模拟野战公路(三级公路)运输(震荡)4小时,然后在4℃条件下继续保存15天;取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的3个时间点的血样,分别进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和血生化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组游离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和钾离子浓度在震荡前、后及保存15天后的改变没有明显差异,而洗涤红细胞在震荡后上述三项指标显著增加,继续保存15天后,进一步增高.3个组中其它一些血液学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变.结论:野战运输条件下(三级公路),采取合理的保温和减震措施后,运输4小时内红细胞悬液和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仍然可以继续保存15天并应用于临床,而洗涤红细胞则不能.

  • 血浆炎性趋化因子CCL-2/MCP-1水平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GVHD及特发性肺炎综合症相关性研究

    作者:欧阳敏;任汉云;尹明;邱志祥;岑溪南;王莉红;欧晋平;王文生;王茫桔;李渊;石永进

    本研究探讨CCL-2/MCP-1血浆水平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变化,以了解该趋化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特发性肺炎综合症(IP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选择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无/度aGVHD 14例,Ⅱ-Ⅳ度aGVHD 8例,在22例中8例临床诊断为IPS.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每周测定血浆CCL-2/MCP-1水平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前、aGVHD高峰时、aGVHD控制后或进展时(Ⅲ-Ⅳ度者)CCL-2/MCP-1水平与aGVHD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移植过程中CCL-2/MCP-1动态变化和IPS的关系.结果表明,Ⅱ-Ⅳ度aGVHD高峰时血浆CCL-2/MCP-1水平较移植前明显升高(p<0.05),aGVHD被控制时CCL-2/MCP-1水平下降至移植前水平(p<0.05),病情进展时CCL-2/MCP-1持续升高(p<0.05).发生aGVHD和/或IPS的患者CCL-2/MCP-1水平明显高于既无(或轻度)aGVHD又无IPS的患者(P=0.001).临床诊断为IPS的患者,在移植过程中CCL-2/MCP-1水平明显升高(p=0.006).结论:CCL-2/MCP-1血浆水平与aGVHD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IPS的发生明显相关,表明CCL-2/MCP-1在aGVHD及IPS发生中发挥作用.

  • 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后STR基因座位的表达分析

    作者:叶欣;夏文杰;肖露露;丁浩强;戎霞

    本研究分析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病人异基因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STR基因座位的表达.利用PCR-SSO方法检测患者、供者HLA.A、B、DR位点,并利用STR.PCR方法检测术后各个器官的STR-基因位点的表述情况.结果表明:患者与供者在HLA中、低分辨情况下A、B、DR位点全相合,患者的胸骨骨髓显示为供者独立植入,脾、左上肺、前臂、肌舌、左肝、胃、右颞叶、膈肌、右支气管、左心室、右肾均为嵌合状态.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者的基因可在实体器官表达;形成嵌合状态.

  • 重组人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祖细胞动员和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梁赜隐;任汉云

    应用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供者进行动员并采集造血干细胞用于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影响外周干细胞动员和采集效果的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探讨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了43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并进一步分析了供者一般特征、rhG-CSF动员天数、每日皮下注射次数、剂量与采集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rhG-CSF在动员中平均应用剂量为5.7μg/(kg·d),平均采集1.7次,收获单个核细胞数平均为9.57×108/kg,CD34+细胞平均为4.91×106/kg.绝大多数供者不良反应轻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采集效率主要与供者体重指数,采集天数相关.rhG-CSF动员第5天采集的供者,其MNC数、CD34+细胞数及第一次单采成功率均优于其他时间采集的供者.同时,本组供者应用rhG-CSF剂量较小且剂量范围较窄,rhG-CSF剂量不如采集时间对采集物质量的影响明显.结论:小剂量应用rhG-CSF动员并于第5天开始采集是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较理想方案.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动态观察

    作者:孙敬芬;赵丹丹;韩晓苹;金红实;于力

    本研究利用STR-PCR结合RT-PCR定量和定性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嵌合体和融合基因的表迭,分析其植入和微小残留病变情况,评价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进行定量检测嵌合体供体细胞嵌合率,采用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bcr/abl mRNA.结果表明:4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均为100%供者型嵌合,融合基因bet/abl mRNA均为阴性.但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4例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不稳定混合嵌舍(MC)状态(DC为0%-80.4%),融合基因bet/abl mRNA阳性;其中2例复发后一直处于混合嵌合状态,另外2例在临床干预治疗后又转变为完全嵌合状态,目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状态.上述4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供体细胞嵌合率(DC)下降;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结论:STR-PCR在敏感范围内,其结果与RT-PCR的结果符合率高,两种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是否植入的有效手段,对判断疾病复发及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 川芎嗪促进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骨髓造血重建机制的探讨

    作者:何莉;孙汉英;张克俭;左学兰;谭细友

    本研究探讨川芎嗪对骨髓移植(BMT)后小鼠骨髓中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促进骨髓造血重建的机制.BMT后统计小鼠存活率和计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并采用RT-PCR方法从mRNA水平动态检测骨髓基质细胞中SCF的表达.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小鼠在BMT后第10天CFU-S计数、第7、14、21天存活率及川芎嗪组干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川芎嗪能够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恢复,改善骨髓微环境,促进骨髓造血重建.

  • 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SphK-1/S1P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文荣;王立生;王华;段海峰;李庆芳;高春记;达万明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细胞受累为主的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为探讨SphK-1/SIP信号通路元件在CM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研究P210bcr/abl是否涉及到SphK-1/S1P信号通路,首先采用RT-PCR检测bcr/abl阳性的K562细胞和bcr/abl阳性的原代CML细胞中sphK-1和S1P受体mRNA的表达.进一步利用P210bct/abl特异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处理bcr/abl阳性的K562细胞和CML原代细胞,然后通过32P-ATP掺入法测定细胞内SphK-1的酶活性.结果表明:K562细胞经2.5 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处理0.5、2、6、24和48小时后,对sphK-1活性抑制强度分别为0.007%、38.9%、34.6%、28.1%和76.1%;CML原代细胞在使用2.5 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处理后SphK-1活性较对照下降(16.8-41.9)%.结论:CML细胞中存在SphK-1和SIP的表达,P210bcr/abl具有激活SphK-1的作用.

  • 急性髓系白血病核仁磷酸蛋白基因及其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何鹏;张伶;骆展鹏;杨松;钟晓明;蔡晓钟

    本研究建立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及突变的方法.以白血病细胞系和白血病临床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RT-PCR检测NPM mRNA表达水平,其次应用PCR方法检测NPM第12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后以插入NPM A型突变cDNA的质粒作为阳性模板,建立PCR检测NPM突变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并采用此方法直接检测白血病细胞中是否存在NPM基因突变.结果表明:白血病细胞系NP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单个核细胞对照组高,2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标本均不同程度地高表达NPM mRNA;采用PCR扩增联合测序分析发现,髓系白血病细胞系(THP1和K562)NPM基因组第12外显子无突变,但K562细胞NPM基因3'非编码区存在1个T碱基缺失;建立直接针对NPM A型突变cDNA的PCR方法,能特异扩增NPM A型突变基因;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和3.1%,灵敏度为100pg cDNA;采用此方法从23例白血病临床标本中检出2例NPM突变阳性.结论:建立了检测NPM mRNA水平和A型突变的实验方法,发现白血病细胞高表达NPM mRNA水平,部分白血病患者NPM基因发生A型突变.

  • 几类恶性血液病病人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型的表达在高危及标危组的差异分析

    作者:赵翔宇;常英军;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几类高危和标危恶性血液病患者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表达的异同.5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高危组(27例)和低危组(27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2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急性混合白血病l例.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技术检测了6个激活性KIR基因(KIR2DS1-S5、3DS1)和6个抑制性KIR基因(KIR2DL1-2DL4、3DL1-3DL2)的表达,其中24例患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NK细胞、T细胞表面CD158a(KIR2DL1、2DS1)、CD158b(KIR2DL2、2DL3、2DS2、2DS3)、CD158e(KIR3DL1、3DS1)的表达.结果显示,标危组病人激活性KIR基因的阳性率均高于高危组患者,2DS1(p=0.014)、2DS2(p=0.046)、3DS1(p=0.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性KIR基因的表达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髓系恶性血液病病人中标危组病人KIR激活性基因表达率仍然高于高危组患者,其中2DS1(66.7%vs 29.4%,p=0.022)、2DS2(57.6% vs 17.6%,p=0.013)和2DS3(33.3% vs 5.9%,p=0.039).高危组患者同时表达两种以上激活性KIR基因的比例显著低于标危组(P=0.035).高危和标危组患者NK细胞和T细胞表面CD158a、CD158b、CD158e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类恶性血液病患者激活性KIR基因表达在高危和标危之间存在差异.

  • 白血病患者血清硒、VEGF和sFas水平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燕;刘复强;吴轶苹

    为了解白血病患者体内具有防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与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和凋亡抑制因子sFas的相关性,应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白血病患者血清硒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法同步测定血清VEGF和sFas水平,并以直线相关比较硒、VEGF和sFas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硒浓度低于正常人,其中初发和难治/复发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硒浓度降低尤以难治/复发组明显,与初发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和难治/复发组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难治/复发组VEGF水平亦显著高于初发组(p<0.01);缓解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发和难治/复发组的sFa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值均<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血病患者血清硒浓度与血清VEGF和sFas水平之间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529,p<0.01;r=-0.432,p<0.01).血清VEGF与sFas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663,p<0.01).结论:硒、VEGF和sFas与白血病细胞耐药有关.硒与VEGF和sFas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硒作为化疗辅助用药应用于临床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但仍有待于在更多病例中作系统深入的探索.

  •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GF-β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作者:骆社丹;吴勇;陈建华;刘合昆;陈元仲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SLL)TGF-β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谱.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包含人TGF-β/BMP信号转导通路上113个基因的芯片分别检测经过FAB分型和免疫学分型的B-ALL患者白血病细胞、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ALM6细胞、Raji细胞的TGFβ1 mRNA及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上各基因表达谱,以经流式细胞术分选的健康人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为对照,比较两者差异.结果表明,同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比较,B-ALL细胞、NALM6细胞、Raji细胞TGF-β1表达水平下调,cyc和Smad-1基因表达上调,IL-6、Smad-7基因表达下调.结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存在TGF-β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 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整联蛋白表达变化研究

    作者:陆益龙;余先球;朱彦;巴荣;朱伟;许文荣

    为研究慢性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长活性及其整联蛋白(inte-gria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BMMSC在CML发病中的作用,以慢性期CML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MSC体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4代BMMSC提取总RNA,逆转录,real-time PCR法检测integ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慢性期CML患者BMMSC生长活性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实验组BMMSC表达integrin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BMMSCs中integrin高表达影响CML发病.

  • 肿瘤相关基因chp2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彬;李洪强;马丽;芦颖;李庆华;茹永新;庞天翔

    为了探讨人类肿瘤相关基因chp2在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中表达的特点,选择24例白血病患者、4种白血病细胞系及1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检测chp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例正常对照细胞chp2 mRNA的表达检出率为80%,阳性的表达量为(0.744±0.682)×103cps/μl.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chp2 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原代细胞中的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6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表达量分别是(11.637±5.588)、(6.122±3.785)、(4.262±2.561)和(3.434±1.974)×105cps/μl;白血病细胞系中K562细胞、Jurkat细胞、HL-60细胞和M07e细胞的表达量为(5.243±1.852)、(4.463±1.621)、(4.137±1.837)和(2.578±1.137)×106cps/μl,白血病细胞系的表达量高于原代细胞.结论:人类肿瘤相关基因chp2在白血病原代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其在白血病细胞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β-catenin特异的shRNA干扰对K562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增军;李茜;王国蓉;于珍;李长虹;王亚非;李业楠;邱录贵

    本研究在探讨β-联蛋白(β-catenin)序列特异的小发夹RNA(shRNA)干扰其表达后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含编码β-联蛋白特异的shRNA的质粒转入K562细胞,经G418筛选提高细胞阳性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扰后β-联蛋白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绘制生长曲线、MIT测定及集落培养等方法观察干扰后细胞生长能力的差别.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转染后72小时干扰质粒可有效降低K562细胞β-联蛋白mRNA水平的表达(p<0.05),但短期培养对蛋白水平的表达未发现明显影响.经G418长期筛选后,对照组可见细胞阳性率逐渐提高,并可筛选到几近100%阳性的细胞克隆,而干扰组细胞则逐渐死亡.在G418存在下,干扰组与对照组K562细胞短期增殖曲线及MIT结果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集落培养发现,干扰组细胞无论集落形成率(p<0.001)还是形成的集落大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干扰质粒可影响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论:β-联蛋白特异的shRNA干扰可以有效降低K562细胞中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K562细胞的生长依赖于β-联蛋白的存在,针对β-联蛋白的RN Ai治疗或其它靶向治疗可能对CML治疗有效.

  • 肿瘤相关基因fgfr3 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静怡;黄亮;熊婕;曹阳;孙立石;刘文励;周剑峰

    本研究旨在了解白血病细胞中fgfr3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和临床的关系.应用RT-PCR法检测4个白血病细胞系及96例白血病患者和14例对照者骨髓样本中fgfr3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了其与临床指标及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96例白血病患者包括36例AML,29例ALL和31例CML.结果表明:fgfr3基因在K562和U937细胞中有表达,而在HL-60和SHI-1细胞中无表达.AL组和CML组fgfr3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6.15%和51.6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和ALL组fgfr3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4.44%和48.28%)均高于对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外周血高白细胞计数(≥20×109/L)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ALL患者中fgfr3基因的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呈显著正相关(r=0.151,P<0.05).而AL患者fgfr3基因的阳性表达与染色体预后分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L和CML患者均存在fgfr3基因的过表达,提示fgfr3基因可能参与了AL和CML的发病.

  • 骨髓移植后肺部弥漫性病变纤维支气管镜诊断

    作者:王恒湘;张波;刘静;段连宁;丁丽;薛梅;朱玲;闫洪敏;陈惠仁;纪树荃

    为了评估骨髓移植术后肺部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纤维支气管镜检(fibroptic bronchoscopy,FB)的应用价值,对2003年11月-2006年3月间18例骨髓移植术后出现肺部弥漫性病变、短期经验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行FB,并做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及刷检涂片,其中3例条件许可者加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结果发现,18例骨髓移植术后患者10例为肺部感染,8例为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10例肺部感染患者9例通过FB明确诊断,包括细菌性肺炎3例,真菌感染2例,卡氏肺囊虫3例,病毒性肺炎1例.1例修稿2次BAL,无阳性结果,开胸肺活检确诊为结核.8例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患者中2例通过TBLB明确诊断.结论:FB特别是BA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白血病骨髓移植后肺部并发症尤其感染性肺部并发症的诊断率高;条件许可者应尽可能行TBLB,以提高移植后非感染并发症诊断,减少开胸肺活检.

  • R-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卫;李建勇;张智弘;仇红霞;钱思轩;吴汉新;陆化;盛瑞兰

    为比较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标准CHOP方案与标准CHOP方案治疗初治CD20阳性的弥漫慢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同期(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非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9例在我院住院的初治DLBCL患者分为R-CHOP组和CHOP组,其中CHOP组36例,R-CHOP组33例,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率、生存期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显示:R-CHOP组23例(69.7%)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6例(18.2%),总有效率为88.5%,高于CHOP组;CHOP组17例(47.2%)获CR,11例(30.6%)获PR,总有效率77.8%(P=0.049).尤其在男性、Ann Arbor Ⅲ-Ⅳ和IPI 3-5分的患者中,R-CHOP方案的CR率明显高于CHOP方案,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17、P=0.005和P=0.000).R-CHOP组预计的平均生存时间(OS)为45.7个月,长于CHOP组的35.2个月,但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R-CHOP组预计的平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8.5个月,长于CHOP组的24.6个月,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R-CHOP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等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而骨髓抑制情况与CHOP组类似.结论: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的DLBCL与单纯CHOP方案相比,能显著提高疗效,同时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顾卫军;徐卫;钱思轩;吴雨洁;洪鸣;陈丽娟;吴汉新;陆化;仇红霞;李建勇

    为了探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采用FCR方案(2-6个疗程)治疗5例CLL患者,其中2例初治、3例复治.FCR方案包括氟达拉滨25 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250 mg/m2第2-4天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28天1个疗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结果表明:3例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中2例MRD检测为阴性.FCR方案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FCR方案对CLL的治疗有确切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丽霞;陆化;沈文怡;钱思轩;仇红霞;吴汉新;张建富;吴雨洁;李建勇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7例初治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另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1例同时加用米托蒽醌和沙利度胺治疗.结果显示,根据EMBT标准判定疗效,7例初治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总缓解率(CR+PR)80%.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出现腹泻,1例足部麻木,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初发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患者可耐受.

  • 白藜芦醇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作者:李覃;王伟;李彤

    本研究探讨白藜芦醇抗白血病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采用细胞体外培养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沉淀法检测白血病细胞L1210 p-JAK1、p-STAT3蛋白的表达;建立了L1210白血病腹水瘤小鼠模型,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测定信号转导分子p-JAK1及p-STAT3的活性.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以时间-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p-JAK1、p-STAT3表达,减弱JAK1和STAT3的酪氨酸磷酸化活性.结论:白藜芦醇体内外均具能明显调控白血病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 青蒿琥酯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赖剑平;黄捷

    本研究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K562的抑制作用和对VEGF表达的影响,为青蒿琥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实验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设对照组及各ART浓度(12.5、25、50、100μg/mll)组,绘制其生长曲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K562细胞生长情况及不同浓度ART作用不同时间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同时用ELISA检测ART作用K562前后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变化.结果表明:ART对K56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ART在抑制K562细胞生长时也下调其VEGF的表达(p<0.01).K562细胞抑制率与其上清液中的VEGF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随着各ART组作用浓度递增,在一定时间范围内K562细胞抑制率升高,与此同时K562细胞VEGF表达下调,此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蒿琥酯能显著地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青蒿琥酯在抑制K562细胞生长时对VEGF的表达明显下调,K562细胞抑制率与其VEGF表达呈负相关;青蒿琥酯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的VEGF的表达实现的.

  • 人参总皂甙对HL-60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xl表达的影响

    作者:方希敏;李原;钱江湖;周海霞;王菊香

    本研究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用人参总皂甙0、100、200、400、800及1600μg/ml作用于HL-60细胞48小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HL-60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DNA凝胶电泳检测HL-60细胞凋亡,RT-PCR检测bax、bcl-xl基因表述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参总皂甙浓度在100-400μg/ml时,HL-60细胞凋亡逐渐增加,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和明显的DNA梯度.在该浓度范围内,bax表达逐渐增加、而bcl-xl表达逐渐减少;当人参总皂甙浓度大于400μg/ml时,出现细胞坏死,细胞凋亡下降.结论:一定浓度的人参总皂甙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凋亡,且细胞凋亡率与人参总皂甙浓度呈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bax、bcl-xl基因的表达变化在人参总皂甙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能起重要作用.

  • 某些中药对K562/A02细胞Mdr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影响

    作者:高娜;张育;茆俊卿;李国青;周玮;高波;顾健

    本研究探讨中药复方当归注射液、马钱子碱、麻黄碱、士的宁对人红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02Mdrl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gp的影响.采用噻唑蓝(MTT)法、台盼蓝拒染法检测上述药物的细胞毒作用;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上述4种中药在非细胞毒浓度(IC10)作用下对K562/A02细胞Mdr1基因及P-gp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当归注射液、马钱子碱、麻黄碱作用后,K562/A02细胞中Mdr1基因及P-gp表达降低(p<0.01),其中马钱子碱组的作用为显著;而士的宁作用后K562/A02细胞Mdr1基因及P-gp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复方当归注射液、马钱子碱、麻黄碱能部分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下调K562/A02细胞Mdr1 mRNA的表达而导致细胞膜上P-gp的表达量减少有关.

  • 柚皮素对阿霉素损伤的正常血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冯颖倩;左学兰;李瑞芳;张克俭;陈飞;肖晖

    本研究探讨柚皮素对化疗药阿霉素损伤的正常血细胞的保护作用.用MTT法测定柚皮素、阿霉素以及柚皮素联合阿霉素(Post 1小时组、Post 24小时组)应用对K562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的增殖抑制作用,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正常人外周血PMN和K562细胞裂解上清液中的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的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两药联合实验组(Post 1小时组、Post 24小时组)中,柚皮素无明显降低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ost 1小时实验组与阿霉素组相比,PMN细胞裂解上清液中的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则明显升高;而K562细胞裂解上清液中的氧化应激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柚皮素对阿霉素损伤的正常血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柚皮素提高细胞内抗氧化物酶活性同时降低氧化产物含量.

  • CHIP基因稳定转染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诱发有丝分裂异常

    作者:高莹;王妍;张旭辉;陈国柱;杜芝燕;徐元基;于晓妸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稳定高效表达E3泛素连接酶CHIP(carboxyl terminus of Hsc70/Hsp70-interacting protein)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模型,以观察过表达CHIP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经G418筛选及有限稀释法成功建立了可稳定表达野生型CHIP及其TPR及U-box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的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克隆.对过表达CHIP的K562细胞用MTT法检测体外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瑞氏-姬姆萨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测.结果表明,过表达野生型CHIP对K562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细胞周期中G2/M期细胞比率增加,CHIP对BCR-ABL激酶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但却明显导致细胞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及异常核细胞数目增多,出现异常有丝分裂相等,提示CHIP分子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可能具有调控作用.结论:野生型CHIP可诱导K562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异常.

  • 二磷酸氯喹对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蒋培都;赵瀛兰;杨胜勇;毛咏秋;郑于珠;李争光;魏于全

    本研究探讨二磷酸氯喹时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用细胞增殖试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磷酸氯喹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术、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和检测细胞凋亡;以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为细胞染色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二磷酸氯喹处理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二磷酸氯喹(1.5625、3.125、6.25、12.5、25、50、100 μmoL/L)分别作用于K562细胞24、48和72小时后,细胞生长活力明显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典型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亚G1峰的测出、梯形条带的显现共同证实了二磷酸氯喹能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Rhodamine 123染色显示二磷酸氯喹处理的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强度下降.结论:二磷酸氯喹对K562细胞有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Ψm)下降有关.

  •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

    作者:孙婉玲;武永吉;汪玄;李辉;庄俊玲

    本研究探讨MM的遗传学背景和细胞增殖特点.应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1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表明:19例患者中4例骨髓瘤细胞为超二倍体,15例骨髓瘤细胞均为二倍体;正常人浆细胞处于S+G2/M期细胞的比例为(1.15±0.60)%,MM患者骨髓瘤细胞处于S+G2/M期细胞比例为(10.06±12.6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初治组患者出现超二倍体比例为11.76%,复治组患者为100.0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5);初治组骨髓瘤细胞处于S+G2/M期的比例为(7.12±4.98)%,复治组为(35.10±32.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MM患者骨髓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提示了该病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和细胞增殖的异常,而此与病程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20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冒晓蓓;陈协群;翟勇平;梁蓉;高广勋;马国光;于亚平;李锋

    本研究测定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XC)数值,并与血清总轻链(游离+结合)比较,探讨sFLC测定在MM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例初治M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人群sFLC数值,同期测定患者血清总轻链数值,计算sFLC及血轻链结果的κ/λ比率,其中18例行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检查.结果表明: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sFLC数值及κ/λ比值较正常人群均明显异常(p<0.01),其敏感性明显高于血清轻链(p<0.01).结论: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LC并结合κ/λ比率在MM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sFLC检测可作为MM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 磁力搅拌悬浮培养大规模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

    作者:段华新;毛平;邓婷芬;罗畅如;许艳丽;张玉平

    为了利用磁力搅拌悬浮培养装置大规模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从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以无血清培养基stemspan添加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及血小板生成素为培养体系进行培养.先研究磁场(25和50 mT)对静态扩增培养的造血祖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再研究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对造血细胞总数扩增、造血集落形成和表面分子标志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0,25和50 mT磁场组和磁转子组,细胞总数扩增倍数和造血集落形成数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区别(p>0.05).经过7天的扩增培养,磁力搅拌悬浮大规模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为2.8 S0.45,高于静态培养细胞总数扩增倍数(2.1±0.48)(p<0.01);磁力搅拌悬浮培养组形成的红系集落数(1983.5.±582.6)、粒-巨噬细胞集落数(186.4±62.7)明显高于静态培养形成的相应的造血集落数(分别为1396.2±425.7和136.5±40.8)(p均<0.05).磁力搅拌悬浮扩增后造血干细胞(CD34+、CD34+/CD38-或CD133+)比例分别为(0.9.±0.34)%、(0.7±0.21)%和(1.1±0.35)%,低于静态培养的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4±0.35)%、(1.2±0.34)%和(1.6±0.68%)](p均<0.05);但是,归巢相关分子CD184和CD62L高于静态扩增培养.结论:磁力搅拌悬浮装置可能有利于脐血造血祖细胞规模扩增,本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动物实验及临床移植试验进一步验证.

  • BMP-4与VEGF促进拟胚体中原始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惠芹;张绪超;黄绍良;蔡耘;吴北燕;周敦华;黄科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形成拟胚体(EB)过程中促进原始造血干细胞形成的作用.将小鼠E14 ESC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为EB,根据培养体系中有无添加因子分组:未添加因子的自然分化组、含不同浓度(5、15、25、50 ng/ml)的BMP-4组,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联合10 ng/ml VEGF组及单因子VEGF组.分别于3、6、9、12、15天时收获EB,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lk-1+细胞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添加BMP-4因子浓度的逐渐升高,EB中Flk-1+细胞形成比例也逐渐增加,在第3天(D3)和第6天(D6)两个时点,25 ng/ml BMP-4作用组Flk-1+细胞达到峰值,分别为(6.51±1.02)%和(7.70±1.12)%,与无BMP-4对照组及5 ng/m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然而在BMP-4浓度升高至50ns/ml条件下Flk-1+细胞形成比例有减少趋势.在BMP-4单因子实验的基础上,以25 ng/ml BMP-4联合10 ng/ml VEGF共同作用于ESC→EB诱导过程,Flk-1+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在9天达到峰值,为(27.53±8.14)%,与自发分化组[(8.77±2.35)%]及VEGF单因子组[(11.21±2.23)%]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MP-4和VEGF联合使用可促进EB中胚层原始造血干细胞的形成,为进一步模拟造血微环境定向诱导ESC造血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张伟;杨默;陈志峰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刺激引起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应用CD3+磁珠分选T淋巴细胞,从骨髓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经照射后与T细胞共培养过夜,经PHA(5μg/ml)作用72小时后,应用BrdU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Annexin V/PI的水平.对未经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用PHA处理72小时后收集T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以及CD4和CD25的表达,同时设立未经PHA处理的T细胞与照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及未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的T细胞组.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引起的T细胞的增殖,但不诱导T细胞凋亡.与未处理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 CD8+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但在PHA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中T细胞的CD4+亚群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但CD4+ CD25+细胞亚群显著减少.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PHA刺激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推测其可能的机制与CD4+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有关,但与CD25+T调节细胞无明显关系.

  • 不同剂量TPO对小鼠骨髓MSC增殖的影响

    作者:柴海霞;程范军;刘岐焕;唐俊明;杨建业;王家宁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将20只昆明小鼠(35±5 g)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给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PO 25、50和100μg/kg,而给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g,每日1次,连用5日.每组分别于后1次注射后12小时收集小鼠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BMNC),以106/cm2接种、培养并计数原代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同时对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NC中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并鉴定CFU-F的表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获得的BMNC、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和CFU-F集落教明显增加(p<0.05).3个剂量中以50 μg/kg TPO组增加明显,但50μg/kg组的CFU-F集落数与100μg/kg TPO组的CFU-F集落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U-F样MSC具有成骨、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论:TPO促进BMNC数、CD90+、CD105+细胞数和CFU-F集落数增多,即促进骨髓MSC的增殖,但是TPO促进骨髓MSC增殖的作用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 树突状细胞对自体自然杀伤细胞体外扩增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娟;赵春亭;孟冬梅;孙篷篷;杨颉;陈兵;赵新东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自体自然杀伤(NK)细胞体外扩增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用干细胞培养液(SCGM)在37℃、5% CO2、饱和湿度培养条件下以rhIL-2体外扩增NK细胞10天后,将自体DC与NK细胞以5:1(5:1组)和1:1(1:1组)的比例混合继续培养.14、21天时计算5:1组、1:1组和对照组的NK细胞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CD3、CD56/16的表达,MIT法检测NK细胞的功能,ELISA法检测各培养组上清液中TNF-α和IL-12p70的含量.结果表明:14天时5:1、1:1组和对照组的扩增倍数分别为29.25±4.01、21.23±2.91和16.26±1.58,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不同时间比较,14天时扩增倍数高(P<0.05).14天时3组CD3-、CD56/16+表达率分别为(64.6±7.8)%、(50.6±8.7)%和(34.8±5.1)%,5:1组表达率高(P<0.05).14天时3组时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87.4±6.8)%、(75.4±6.3)%和(63.7±3.8)%,5:1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5).5:1组上清液中TNF-α和IL-12p70的含量均分别高于其它各组(P均<0.05).结论:DC与NK细胞混合培养,能以比例依赖的方式增加NK细胞的扩增倍数,增强NK细胞的功能.DC增加NK细胞的扩增倍数与DC分泌的IL-12有关,NK细胞功能增强与NK细胞分泌的TNF-α增高有关.

  • 硒与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活力的影响

    作者:杨磊;刘复强;王景文;吴轶萍;丁璟

    本研究探讨经亚硒酸钠(Na2SeO3)处理、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和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的能力.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于体外在含3种细胞因子(rhGM-CSF、rhIL-4、TNF-α)的RPMI 1640+10%FBS培养液中培养4天,收获贴壁细胞,实验分4组:DCⅠ组:仅舍DC;DCⅡ组:DC+Se(0.5 μmol/L);DCⅢ组:DC+K562细胞裂解液;DCⅣ组:在DCⅢ组中加入Se(0.5 μmol/L).在培养的第7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观察.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袁型CD1a、CD40、CD83、CD8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检测CTL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12含量.结果表明:各组DC均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均较培养前集落增多.DCⅠ组和DCⅡ组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细胞集落数量增加,悬浮细胞比例增加.各组DC细胞的CD1a、CD40、CD83、CD86表达率较PBMNC明显增高(P<0.01),各组间DC细胞的CD1a和CD40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DCⅢ组和DCⅣ组的CD83和cD86的表达率均高于DCⅠ组和DCⅡ组(P<0.01),DCⅠ和DCⅡ以及DCⅢ和DCⅣ两组之间CD83和CD86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在效靶比例为25:1时,各组DC致敏的T淋巴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15.3±2.3%、26.3±3.7%、28.2±4.5%和36.2±3.7%,均明显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5.9±2.4%)(P<0.01),DCⅣ组的CTL效应强,高于DCⅠ、Ⅱ、Ⅲ组(P<0.01),DCⅡ和DCⅢ组的CTL效应也高于DCⅠ组(P<0.01).而DCⅡ和DCⅢ两组间CTL效应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中IL-12水平为256.96±64.2、328.12±43.9、322.98±53.5和353.85±46.2 pg/ml,均显著高于未经DC致敏的单独T淋巴细胞组(35.27±27.1)pg/ml(p<0.01),DCⅡ、DCⅢ和DCⅣ组的IL-12水平均高于DC-Ⅰ组(p<0.01),而其在DCⅡ、Ⅲ和DCⅣ 3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舍细胞因子(rh-GM-CSF、IL-4和TNF-α)的体外培养体系可从健康人的PBMNC中收获成熟DC细胞,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致敏可以促进DC的黏附分子与共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并可促进DC分泌IL-12和诱导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CTL效应;小剂量亚硒酸钠(0.5μmol/L)对体外培养体系收获DC的形态和数量以及DC成熟标志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它促进DC分泌IL-12及诱导CTL效应与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的DC相当,并在诱导CTL效应中与后者有协同作用.

  • 利用肠激酶加工融合蛋白的方法制备rhlL-11

    作者:赵阳;黄鹤

    本研究探讨利用肠激酶加工融合蛋白的方法制备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工艺条件与参数.融合表达载体pET32a/IL-11在大肠杆茵E.coli BL21(DE3)pLysS中诱导表达,裂解上清以Ni-NTA亲和纯化,通过DsbA-EKL-(His)8的自催化切割完成单体活性肠激酶催化亚基的释放,继而对Trx-IL-11行使酶促切割作用制备rhIL-11.结果表明:亲和纯化得重组融合蛋白Trx-IL-11 11.25 mg/g湿菌,产品纯度达89.2%,回收率为91.8%.酶切体系经Ni-NTA resin充分吸附后,目标产品单体rhIL-11纯度大于95%.结论:利用肠激酶加工融合蛋白以制备rhIL-11的方法简单可行,分离纯化效果好,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 融合蛋白hJagged1ext-Fc毕赤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李国辉;康志杰;黄斯勇;何飞;徐恒;张丽;伍艳兰;牛晓丽;马长升;韩骅;梁英民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IgG1 Fc蛋白及融合蛋白hJagged1ext-Fc,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用RT-PCR法从人骨髓细胞中扩增hJagged1基因的胞外段.在测序正确后,将hJagged1基因的胞外段插入构建好的PIC-Fc载体,得到PIC-hJagged1ext-Fc.用MD平板筛选重组子,G418法筛选高拷贝转化子,经甲醇诱导表达后,采用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结果表明:hJagged1基因的胞外段被有效地扩增.序列分析显示所构建的舍phJagged1ext-Fc融合基因的质粒与设计相同,人IgG1 Fc蛋白及融合蛋白hJagged1ext-Fc得到正确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Jagged1ext-Fc融合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并在毕赤酵母中正确表达,为进一步研究Jagged1在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奠定了基础.

  • 吴茱萸碱对不同种系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

    作者:胡海燕;宋朝阳;邓兰;张梅霞

    本研究探讨吴茱萸碱对不同种系小鼠胸腺细胞和脾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生物功能的影响.处死8周龄雄性BALB/c、C57BL/6及F1代杂交鼠.取其胸腺、脾制备单细胞悬液.用MTT法测定ConA诱导后脾和胸腺细胞增殖活性,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IL-2活性,RT-PCR检测0.75 μmol/L吴茱萸碱处理的细胞bcl-2和cdk2基因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以双氢二绿荧光黄(2 7-dichlorofluoreseein,DCF)阳性的细胞百分比间接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应用荧光显微镜检测BCL-2、CDK2、BAX蛋白表达率.结果表明:当吴茱萸碱浓度≥0.5 μmol/L时,在24、48和72小时3种小鼠ConA诱导的胸腺细胞、脾细胞的增殖均被抑制(P<0.05),吴茱萸碱处理的各种系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释放IL-2的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吴茱萸碱0.75μmol/L处理后细胞bcl-2和cdk2的mRNA水平较时照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吴茱萸碱0.75 μmol/L处理6、12、24小时均可诱导3种小鼠胸腺细胞、脾细胞明显凋亡(P<0.05).12小时药物组DCF阳性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24和48小时药物组DCF阳性的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药物处理组细胞出现大小不一的两群细胞,直方图呈双峰,其中一群细胞DCF呈阴性,这表明昊茱萸碱使细胞内ROS水平增高,但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濒死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降低.吴茱萸碱处理后BCL-2、CDK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吴茱萸碱可通过bel-2、cdk2下调,抑制多种系小鼠体外培养的脾细胞和胸腺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细胞分泌IL-2的活性亦明显下降.

  • RNAi阻断pax5基因的表达对B系恶性淋巴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袁向亮;张蓓;蒋黎敏;沈立松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pax5基因对B系血液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pax5特异的sh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评价基因沉默效果、筛选有效的shRNA,利用流式细胞术、MTT实验以及real-time PCR等技术检测沉默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增殖、凋亡等变化.结果表明: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的shRNA抑制了B系恶性淋巴瘤细胞株中pax5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ax5阻断表达后的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发生了变化,信号分子CD1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相应降低,而细胞膜表面分子IgM未发生明显改变;pax5的沉默表达对淋巴瘤细胞增殖效率和凋亡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x5基因对B细胞的晚期分化起着重要作用,pax5基因可能参与淋巴瘤细胞的信号转导,未检测到pax5瞬时缺失表达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对其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翼鷟;赵丹丹;韩晓蘋;靳海杰;达万明;于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基因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亚砷酸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诱导人淋巴瘤细胞Raji凋亡的研究

    作者:何毅;杨建民;王健民;周虹;吕书晴;胡晓霞

    本研究探索亚砷酸、硼替佐米对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协同诱导凋亡作用.小剂量亚砷酸、硼替佐米单用以及二者联合分别处理Raji细胞,用台盼蓝拒染法计数活细胞数和细胞生长抑制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CL-2、BAX、JNK2、IκB-α等凋亡相关元件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用亚砷酸和硼替佐米,以小剂量亚砷酸联合硼替佐米处理Raji细胞后,细胞生长受明显抑制(p<0.01),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01),但细胞周期未见明显阻滞;在蛋白水平,细胞凋亡相关元件Caspase-3、BAX和IκB-α表达增加,而BCL-2和JNK2表达量下降.结论:小剂量亚砷酸联合硼替佐米能更有效地诱导Raji细胞凋亡,并具有协同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和JNK2通路实现的.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突变初探

    作者:侯理;刘霆;孟文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是近年来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分析MDS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是否存在不同于正常组织的突变,这些突变是否为"热点突变".18例MDS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年龄20-70岁.18例中RA 2例,RCMD 3例,RAEB 7例,AML(MDS转化)5例,MPD/MDS 1例.分别提取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颊粘膜细胞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的高度突变区,以获得528 bp(7181-7709)基因片段,产物经纯化后双向测序,将结果与DNA文库标准序列和患者自身正常组织对应序列比较,对突变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8例患者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中高度突变区528 bp的片段中共发现3个单核苷酸序列突变,分别为7674T→C,7353 A→G和7702 Ins G.前2个突变存在于相同个体的颊黏膜细胞和骨髓细胞,导致编码的异亮氨酸改变为蛋氨酸,蛋氨酸改变为缬氨酸.7702 Ins G插入仅见于骨髓细胞,导致移码,这可能与MDS细胞突变有关.结论:本研究病例中没有发现文献报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OI和COII"热点突变",但发现3个新突变,提示mtDNA突变在MDS发病中仍然是一个异质性很大的复杂现象,可能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前期或伴随现象.

  • 地西他滨联合曲古抑菌素A对MDS细胞株SKM-1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杨力;徐瑞容;宋国齐;黄红铭;刘红;姜胜华;王信峰;丁润生

    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荆曲古抑菌素A(TSA)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分化作用;用Annexin V-FITC标记药物作用后的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用RT-PCR研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Fas,survivin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citabine和(或)TSA对SKM-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促进SKM-l细胞分化,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增加,HLA-DR表达减少;decitabine和(或)TSA处理SKM-1细胞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Fas和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结论:decitabine和TS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可能与Fas、P15INK4B和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 姜黄素联合环磷酰胺对人淋巴瘤耐药细胞株HT/CTX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与FA/BRCA途径的关系

    作者:肖晖;张克俭

    本研究探讨姜黄素联合环磷酰胺(CTX)对人淋巴瘤耐药细胞株HT/CTX100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与FA/BRCA途径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Western blot检测FA/BRCA途径中的关键蛋白FANCD2;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表明:姜黄素可增强CTX对HT/CTX细胞的毒性,通过抑制FA/BRCA途径发挥作用,而姜黄素抑制FA/BRCA途径是通过抑制FANCD2单泛素化来实现的.姜黄素与CTX协同作用时,姜黄素介导的FA/BRCA途径受抑制,姜黄素对耐药细胞株HT/CTX诱导凋亡作用增强,而单药作用则无此效应,也不伴有FA/BRCA途径受抑制.结论:姜黄素通过抑制FA/BRCA途径中的FANCD2单泛素化而逆转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姜黄素与小剂量DNA交联剂类化疗药物合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逆转耐药治疗方案.

  • 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吕慧敏;李长龄;董金婵;张翠兰;周湘艳

    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国产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的尖吻蝮蛇凝血酶(HCA)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免全血凝固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为指标评价HCA的促凝与止血作用;以全血凝块溶解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为指标探讨HCA的止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CA能显著缩短兔全血凝固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立止血(repitilase)相似.HCA使纤维蛋白原α亚基裂解,其诱导形成的血浆凝块能在尿素溶液中溶解.结论:HCA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原的α亚基释放出A肤,形成纤维蛋白聚合体而产生止血作用,但不引起凝血因子ⅩⅢ的释放.

  • 人源载体pHrnF9介导的凝血因子Ⅸ基因在肠上皮sw480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杜建伟;陈方平;夏昆;文路;宋永平

    本研究探索肠上皮细胞和人源载体pHrnFIX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用合人凝血因子IX(human coagulation factor Ⅸ,hFⅨ)基因的人源载体质粒pHrnF9转染肠上皮细胞sw480,用RT-PCR检测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ELISA和一期法检测蛋白表达及凝血活性.结果表明:转染后的细胞中有hFⅨ 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到48小时转染效率高;ELISA法测得转染后24小时细胞上清中的hFⅨ蛋白量为(11.34±0.23)ng/(106 cells·24 h),第48小时hFⅨ蛋白量高,迭(29.34±1.00)ng/(106 cells·24 h),转染后72小时降为(12.45±0.15)ng)/(106 cells·24 h).一期法结果显示转染pHrnF9的sw480细胞分泌的FⅨ有凝血活性,48小时达峰值(6.07±0.17)%/106 cells,第72小时降至(1.81±0.06)%/106 cells.结论:肠上皮细胞sw480转染pHrnF9质粒后可表达有凝血活性的hFⅨ,肠上皮细胞有望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 Fechtner综合征的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作者:杨海燕;王兆钺;曹丽娟;赵小娟;白霞;阮长耿

    本研究探讨对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和功能,以阐明MYH9综合征肾脏病变和中性粒细胞包涵体形成的机制.采用半定量Western-blot检测中性粒细胞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表达;以胚肾细胞(HEK-293)为研究对象对ⅡA、ⅡB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RT-PCR法检测HEK-293细胞中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ⅡB的表达,并对其进行了免疫共沉淀的研究.结果显示:先证者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比值为(0.35±0.12),较正常对照中性粒细胞ⅡA/β-actin的比值(0.87±0.18)明显减少(P<0.01).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在HEK-293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表明,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和非肌性肌球蛋白ⅡB均有表达,而阴性对照两者均无表达.结论:非肌性肌球蛋白ⅡA的负显性效应导致了中性粒细胞包涵体的产生.ⅡA和ⅡB有明显的相互作用,ⅡB至少是部分补偿了Fechtner综合征突变的ⅡA蛋白的作用并延缓了组织的功能障碍.

  • CD4+CD25high 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舒汨汨;曹星梅;张王刚

    本研究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T细胞(CD25-PE染色阳性>102为CD4+ CD25high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治疗前ITP患者、20例治疗后患者及14名正常人外周血中CD4+ CD25highT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表面CD4+ CD25high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ITP治疗后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highT细胞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有所升高.外周血CD4+ CD25highT细胞表达率与血小板数量呈正相关.CD4+ CD25highT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ITP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

  • 美国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ASBMT)有关自体脐血的采集和保存的论点

    作者:吴洁莹;黄以宁;廖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者按从1988年法国成功进行了第1例异基因脐血移植以来,迄今已经20周年了.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脐血异基因移植事业正蓬勃发展,除了中国大陆外,全世界所有脐血库积存的脐血已逾26万份,临床用异基因脐血移植治疗的病人已累计1万例以上.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