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M-FISH技术在复杂核型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预后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周桂娜;陈宝安

    M-FISH,即multi-coclour FISH和multiplex HSH(M-FISH),是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在过去的10年里具有发展意义的代表技术之一.这项技术从初使人类23对染色体上24种特异的荧光色彩以供核型分析,到现在已经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变化,也开始被各种不同专业的领域范围所应用.在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上,M-FISH已被应用于下列染色体异常患者的检查:①可疑有未被发现的微小的染色体易位;②具有复杂异常核型的染色体异位(普通方法很难获得完全的染色体核型).终的检查结果对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就M-FISH的技术原理和常用的探针、M-FISH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Leptin及其受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

    作者:宁红梅;张毅;毛宁

    Leptin是一种由肥胖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leptin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能量代谢和摄食,主要由脂肪细胞产生,而脂肪细胞大量存在于骨髓,是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成分.Leptin及其受体不仅促进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且能够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活性.Leptin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又称OB-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上均有表达.此外,leptin在体内能够通过促进微血管的形成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所有这些研究发现提示leptin及其受体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阻断leptin与leptin受体的作用可能成为某些白血病治疗的靶点.本文就leptin及其受体的生物学特性、leptin及其受体与正常造血、leptin及其受体与AML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与血液肿瘤

    作者:孙晏;陈烨

    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位于线粒体外膜,在高分辨原子压力显微镜下为内径(3.8×2.7)nm的环状孔道,可自身或与其它蛋白质结合形成同源或异源寡聚体,介导细胞色素C等凋亡蛋白释放,在细胞的生长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肿瘤细胞的VDAC表达增加,并与己糖激酶(hexokinase,HK)结合,产生抗凋亡作用.抑制VDAC活性或使VDAC/HK分离,可减少肿瘤细胞自身保护、促进凋亡.VDAC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随着蛋白结构序列的鉴定,VDAC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VDAC的功能、分布、调控以及在血液肿瘤的进展、作为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的前景进行综述.

  • 血液肿瘤干/祖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静;陈宝安

    目前血液肿瘤病人在接受常规化学治疗后大多数会复发.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主要原因在于血液肿瘤内部存在一小部分肿瘤干/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传统的化疗药物只能杀死大部分已分化的肿瘤细胞,不能杀死肿瘤干/祖细胞,因此造成了肿瘤治疗效果不理想,要想彻底根治血液肿瘤,就必须对肿瘤干细胞的内在特性进行研究,采取针对肿瘤干/祖细胞的靶向治疗.针对肿瘤干/祖细胞的表达区别于正常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诱导肿瘤干/祖细胞的分化,扰乱维持肿瘤干/祖细胞自我更新的信号通路和微环境都是可行的策略.本文就近年来血液肿瘤干/祖细胞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朱鑫方;夏荣

    同种异体输血(allogenic blood transfusion,ABT)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很多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如术后感染率上升、恶性肿瘤切除复发率增加等.血制品中的同种异基因单核细胞表面的CD200分子、白细胞及储存过程中白细胞脱落的sHLA和sFasL、血清中的生物活性分子等与输血相关免疫调节(transfusion-related immunomodulation,TRIM)的发生均有一定联系.临床对照试验,实验室研究及动物模型显示:克隆删除、诱导无能、免疫抑制是TRIM发生的效应机制.本文就TRIM的发生机制、诱导TRIM发生的介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急性GVHD的治疗研究新进展

    作者:周颖;陈宝安;赵刚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尽管对于移植免疫的认识在不断进步,但aGVHD仍然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认为全身应用激素是治疗aGVHD的标准首要治疗方法,但一旦出现激素耐药,就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了.在过去的10多年中,单克隆抗体、生物工程制品及免疫制剂的化学疗法成为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方法.许多药物如麦考酚酸乙酯、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人源化抗CD25(白介素2受体α链)对治疗激素耐药性aGVHD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因为感染率高,aGVH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较低.提高aGVHD的治愈率关键在于成功的初始治疗以及适时的减低激素用量以促进免疫重建.临床上已经出现治疗药物与全身性激素应用相结合的尝试.在本文中,对于aGVHD的治疗方法,诸如aGVHD的首选治疗,aGVHD的二线治疗进行了综述.

  • Notch 1活化型突变诱导T-ALL发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双年;陈洁平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其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991年,首次在伴有t(7;9)转位的T-ALL中发现Notch 1的一类活化型突变,在此后至今的近20年里,对活化型Notch 1突变与T-ALL发病之间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本文就活化型Notch 1突变影响正常信号转导过程和基因表达、继而诱导T-ALL发病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液学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佩佩;陈宝安;程澍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SNP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它反映了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血液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个遗传易感基因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在血液肿瘤研究领域(致癌物质代谢酶基因的SNP、DNA修复基因的SNP、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SNP、药物代谢相关酶基因的SNP等)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苒;程澍;陈宝安

    铁是细胞生长增殖和机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绝大多数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在内摄取铁主要通过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介导.研究显示,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因而可与多种物质联合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本文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药物(青蒿素、多柔比星和藤黄酸等)、基因、抗体、聚乙二醇、纳米方面对近年来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患者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侯瑞琴;王婧;孔圆;陈育红;黄晓军;曾洋;葛健;刘全华;赵春华;刘开彦

    本研究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造血微环境的影响.选择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名患者为研究组,单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0名患者为对照组,抽取35名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骨髓标本47份,进行MSC培养,观察MSC能达到原代融合的例数及其融合时间;从移植前开始抽取患者外周血以检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每隔4天留取患者外周血浆标本,用ELISA检测SDF-1α、TPO及IL-11的浓度,观察两组之间浓度动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组MSC体外原代融合率(60%)明显高于对照组(27.3%)(P<0.01),且两组原代融合时间分别为27.13±4.41天与36.09±11.84天(p<0.05).回输组SDF-1α浓度在移植第8天达高峰(2975.19±681.56 pg/ml),较移植前(2403.70±522.39 pg/ml)升高(P<0.05),对照组SDF-1α浓度在移植后第16天达大值(2280.60±701.25 pg/ml),较移植前(2701.46±483.21 pg/ml)减少(p<0.05).从移植后第16天至第28天,研究组TPO和IL-11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损伤状态.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GVHD患者血浆趋化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严智昌;任汉云;马向娟;邱志祥;尹玥

    本研究旨在观察和比较Allo-HSCT后发生GVHD的患者血浆中趋化因子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与GVHD发生的关系,以探索对GVHD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志物.从26名allo-HSCT患者抽取26份血样用于研究,其中发生aGVHD的患者血浆13份作为研究组,未发生aGVHD的患者血浆13份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用ELISA蛋白芯片法测定了这些样本中40个趋化因子的含量,采用SAM分析、聚类分析和t检验比较了两组间各因子的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HCC-1、MIF、IP-10、ITAC、TARC和NAP-2水平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MIF在移植后患者的血浆中的含量极高,而TARC在两组间的差别达10倍以上.结论:上述趋化因子血浆浓度在移植前后的变化可作为判断aGVHD是否存在的依据,但它们确切的病理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5例完全缓解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作者:宋阿霞;杨栋林;魏嘉璘;阎嶂松;王玫;姜尔烈;黄勇;刘庆国;马巧玲;翟卫华;张荣莉;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2000年至2007年在我院进行allo-HSCT的75例CR期的AM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计算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并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3年OS及DFS分别为58.4%及53.9%,累积复发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16.9%及29.9%.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总体发生率为59.6%,其中Ⅱ-Ⅳ度aGVHD发生率为18.7%.非亲缘HLA相舍移植病例3年DFS为34.3%,低于亲缘HLA相合移植病例(60.O%,P=0.019);难治性白血病患者3年DFS为35.7%,低于对照组(非难治性白血病组)58.2%(P=0.048);发生重度aGVHD的病例及对照组3年DFS分别为35.7%及54.4%(P=0.059).非亲缘HLA相合移植及发生重度aGVHD的病例TRM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33和0.010).多因素分析确认,与allo-HSCT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非亲缘HLA相合移植(p=0.049,RR=2.09,95%CI 1.01-4.36)、难治性白血病(p=0.038,RR=2.33,95%CI 1.05-5.20)及重度aGVHD(p=0.040,RR=2.33,95%CI1.04-5.20).结论:Allo-HSCT是AML缓解后治疗的有效方法,TRM是移植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非亲缘HLA相合移植、难治性白血病、重度aGVHD是影响AML患者allo-HSCT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蔡博;高春记;李红华;薄剑;黄文荣;高丽;孙敬芬;丁一;王莉莉;于力

    为了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的疗效.对我院2007-2008年Ph+ALL患者3例所进行的allo-HSCT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效果进行了小结.3例Ph+ALL中1例接受同胞全相合移植,另2例为单倍体相合移植,移植前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3例患者在移植前后不同时间接受不同疗程的伊马替尼治疗,同时应用RT-PCR方法监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水平.随访日期至2009年10月21日.结果表明: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未出现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处于低转录水平并逐渐转阴.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伊马替尼是Ph+ALL有效的治疗方法.

  • 供体Treg细胞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VHD和GVL效应的影响

    作者:曹江;陈种;曾令宇;李振宇;程海;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探讨供体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输注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GVL)效应的影响.建立BALB/c→C57BL/6小鼠EL4白血病骨髓移植模型,体外磁珠分离纯化供鼠CD4+CD25+T细胞,在骨髓移植的同时分别予尾静脉输注CD4+CD25+T细胞、CD4+CD25-T细胞.以移植后生存期、GVHD临床评分、组织病理形态等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白血病对照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17.9±0.7)天,均存在白血病细胞浸润;移植对照组及效应T细胞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3.2±1.6)天和(22.3±1.9)天,肝脏、皮肤和小肠病理切片显示均存在GVHD病理改变;Treg细胞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47.3±6.5)天,70%的受鼠获得长期存活,病理显示无GVHD及白血病细胞浸润,其GVHD评分较移植对照组及效应T细胞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联合输注供体CD4+CD25+T细胞可减少及减轻GVHD,并保留GVL效应.

  •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CD4+CD25+T细胞免疫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段连宁;丁丽;闫洪敏;薛梅;刘静;朱玲;王恒湘;纪树荃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CD4+CD25+T细胞免疫恢复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复发的关系.采集27例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患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内的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CD4+CD25+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同时比较该细胞亚群恢复与GVHD和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中CD4+CD25+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移植后30天CD4+CD25+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的20%,但在移植后3个月内恢复颇为缓慢,直到180天才恢复到正常水平的50%.CD4+CD25+细胞恢复与急性GVHD的发生无关,但是在慢性GVHD组CD4+CD25+显著增高.移植后1年内未发现复发与CD4+CD25+细胞绝对计数有关.结论:在骨髓移植后给予抗CD25抗体预防GVHD的治疗模式下,CD4+CD25+细胞恢复与急性GVHD的发生无关,但与慢性GVHD的发生似乎有关,而与白血病的复发的关系不明确.

  • 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NPM1突变预后相关性及与FLT3、CEBPA基因突变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作者:鲍丽彦;王季石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与预后相关性及其与其他基因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按常规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相关影象学检查、血常规检查、NAP、动脉血氧饱和度、骨髓常规形态+活检+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血清EPO等,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结合测序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150名细胞遗传学正常的白血痛患者中72例发生npm1杂合子基因突变(48%,72/150).48%的患者存在npm1 C基末端的移码突变.npm1突变的患者有特定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点.统计分析显示,npm1和flt3 ITDs有重要的相互作用.npm1突变对诱导治疗有更好的反应,没有flt3 ITD突变的患者总存活率提高.多变量分析显示,npm1突变和cebpa突变与总存活率(OS)呈正相关,flt3突变与OS呈负相关.结论:npm1突变在没有flt3基因突变时,在具有成人正常细胞遗传学的AML患者中是一个良好的独立预后因素.

  • N-cadherin在维持白血病干细胞特征中的作用

    作者:支蕾;王琳;田征;饶青;王敏;王建祥

    自我更新和抗药性是白血病干细胞的重要特征,为阐明N-cadherin参与维持白血病干细胞特征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CD34病细胞系KG1a为研究模型,确定N-cadherin在维持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和抗药性中的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N-cadherin阳性及N-cadherin阴性两群细胞,采用集落培养及化疗药物VP16分别处理两群细胞,比较二者的体外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以及VP16作用于两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显示:N-cadherin阳性的KG1a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N-cadherin阴性细胞.VP16作用于N-cadherin阳性细胞的IC50(220 μmol/L)显著高于N-cadherin阴性细胞(151 μmol/L)(p=0.04);N-cadherin介导的黏附参与了N-cadherin阳性细胞的抗药性.结论:N-cadherin在维持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和抗药性的特征中起重要作用.

  •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mRNA的表达与意义

    作者:肖广芬;唐雪元;李昕;曾璨

    本研究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tidilinod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D,GPI-PL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RT-PCR和酶转化底物的百分率的方法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发组、难治复发组、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酶活性和mRNA表达,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 mRNA表达和GPI-PLD活性分别为1.86±0.32、(46.96±7.15)%;缓解组分别为1.26±0.29和(33.36±5.13)%;难治复发组分别为1.79±0.19和(44.31±7.2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7±0.23和(35.38±5.15)%.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的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PL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一致;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GPI-PLD是否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萍;阮林海;赵小强

    本研究探讨血管血管生成素-2(Ang-2)和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急性白血病(AL)血管新生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4例AL初发未治,18例完全缓解(CR),7例未缓解,13例复发患者血清中Ang-2和VEGF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AL初发未治组、未缓解组、复发组患者血清Ang-2和VEG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R组患者血清Ang-2和VEGF的含量较初发未治组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和复发组血清Ang-2、VEGF的含量均明显高于CR组(p<0.01).结论:Ang-2和VEGF与A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EGF可能通过上调Ang-2促进AL的血管新生及发展,阻抗Ang-2和VEGF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新的靶点.

  • 四种哺乳类动物骨实质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边素艳;郭子宽;叶平;盛莉;肖铁卉;祁莉萍

    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生物学特性,已经进行了广泛的体外研究.然而,由于MSC缺乏特异性的表面标志,这类细胞在体内存在的具体部位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人和小鼠骨实质中存在MSC.为观察此现象是否见于其他动物,收集Wistar大鼠、Beagle犬、C57小鼠及新西兰白兔股骨,用Ⅰ型胶原酶将其骨片消化;去除消化细胞后,将消化后的骨碎片接种于人骨髓MSC培养体系中.结果表明,数天后可见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从骨片中迁移,并逐渐形成致密的贴壁层,可传代培养,且均一表达间充质细胞标志波形蛋白.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成骨和成脂肪能力.鉴于骨实质结构简单,本研究结果为MSC体内分布特性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

  • 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对小鼠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楠;王骏;陈宝安;丁家华;高冲;程坚;赵刚;鲍文;高峰;夏国华;周颖;陈月;周桂娜;李小毛;王雪梅

    为了探讨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Fe3O4-MNP)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将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Fe3O4-MNP,在小鼠经胃灌药后2周处死,测量脾脏重量及小鼠体重并计算脾脏指数;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中性红比色法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脾脏指数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在中剂量组(p<0.05),且中剂量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较对照组及其他2个实验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合适剂量的Fe3O4-MNPs可以增强小鼠淋巴细胞免疫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 SCF与bFGF联合诱导脐血CD133+细胞分化及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张静;朱敬松;李倩如;杜英;杨波;李国喜;胡祥

    本研究探讨干细胞因子(SC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联合诱导脐血CD133+细胞分化及基因表达的变化,认识脐血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体外诱导分化和临床应用打下基础.利用MiniMACS免疫磁珠法从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CD133+细胞,用含干细胞因子(SCF)、bFGF、B27的DMEM/F12细胞营养液培养10-15天,提取培养前后细胞总RNA,利用Oligo GEArray(R)芯片和GEArray表达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基因表达的芯片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263个基因中,发现21个基因培养后表达比培养前显著上调,7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细胞周期、干细胞分化标志以及与干细胞相关的信号转导、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等.结论:SCF和bFGF通过一些特定基因的变化影响脐血CD133+细胞增殖分化,这一结果有助于从基因水平理解SCF与bFGF联合作用对CD133+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有利于细胞因子诱导的CD133+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 用抗原特异性树突状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孙薏;陈健;蔡鹏;呼永河;钟国成;冯怀志;闵敏;李硕;张聪

    本研究探讨负载自身肿瘤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共培养后,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免疫学疗效、毒副反应.选择9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悬浮淋巴细胞经IFN-γ、IL-2、抗CD3单克隆抗体、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7天后将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12天后回输体内.利用流式细胞术、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检测及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过继免疫生物治疗前后各项免疫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表明:经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明显增高,呈上升趋势;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H(p<0.01),负载肿瘤抗原的DC致敏后CD3+CD8+和CD3+CD56+的表达较之单纯的CIK进一步明显提高(p<0.01);将负载自身肿瘤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后,上清液中IFN-γ、IL-12的水平显著高于单独CIK对照组(p<0.05).5例患者通过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除一过性发热、畏寒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负载自身抗原的DC-CIK细胞的具有特异性杀伤淋巴瘤细胞的能力;外周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明显增高,分泌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单纯CIK细胞,临床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 GHA预激方案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

    作者:吉宇莹;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王芳侠;张鹏宇;张文娟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和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老年、低增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同时以U937细胞株作为体外模型,初步探讨GHA预激方案的作用机制.对37例AML-M5患者采用GHA预激化疗方案,具体为G-CSF 200μg/(m2·d),皮下注射,第0-14天;高三尖杉酯碱1 mg/(m2·d),静脉点滴,第1-14天;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等.选择U937细胞株为体外模型,观察G-CSF作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浓度的含G-CSF的预激方案(GHA)及不含G-CSF的常规诱导缓解方案(HA)对细胞形态、抑制率、凋亡的作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U937细胞MLAA3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37例AML-M5患者中,总有效率为62.2%,其中CR患者占45.95%(17/37),PR患者16.22%(6/37);中性粒细胞缺乏18.92%(7/37),中位时间4天;重症肺部感染2例;无明显出血、消化道反应,无神经肾毒性发生.U937细胞经G-CSF作用24小时后,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在GHA和HA方案作用下细胞生长受抑制,形态上可观察到凋亡表现;流式细胞仪也可测出有早期凋亡,MLAA34蛋白表达与未经药物作用的细胞相比,表达降低.GHA和HA组相比较,细胞抑制率、早期凋亡率及MLAA34蛋白表达下调情况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含G-CSF联合小剂量Ara-C和HHT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化疗方案,用于治疗难治复发、老年及低增生AML-M5效果肯定,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②GHA预激方案可能机制为G-CSF刺激细胞S期比例增高,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增强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毒性.GHA和HA方案均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但以GHA方案作用更为显著.③MLAA34是1个与AML-M5发生发展相关的抗凋亡分子.G-CSF联合HA的预激化疗方案可下调MLAA34蛋白的表达.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8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周可树;王燕婴;赵耀中;易树华;钱林生;王国蓉;于珍;王迎;王建祥;邱录贵

    本研究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影响甲磺酸伊马替尼疗效的因素.85例CML慢性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300-600 mg/d.监测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及bcr-abl P210转录本表达.结果表明:中位随访21(9-78)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MCyR)为8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67.1%,完全分子学缓解(CMoR)率为36.4%.中位达CHR时间为1(1-3)个月,中位达CCyR时间为6(1-24)个月,1年、2年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8.7±1.3)%、(96.5±2.5)%、(90.1±6.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7.6±1.6)%、(96.1±2.2)%、(90.0±1.4)%.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获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初治组与复治组之间CHR、MCyR、CCyR率无统计学差异.达到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OS与仅达到血液学缓解(CHR)的患者O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6),但PP3尚无差别(p=0.20).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WBC数<100×109/L,Hb水平≥130 g/L,外周血嗜碱粒细胞比例≤0.05为预示患者易于达到MCyR或CCyR的独立有利因素(p值分别为0.024、0.036、0.024).结论:伊马替尼治疗可以使CML慢性期患者获得极高的血液学缓解率和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无论对于初治患者还是复治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均应作为一线治疗.

  • 伊马替尼治疗后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域点突变的检测

    作者:武琳琳;曾庆曙;杨明珍;缪华纬;夏瑞祥;王霖;倪静

    本研究主要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点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巢式RT-PCR对328例伊马替尼治疗效果欠佳及10例初诊慢性期CML患者不同时期的51份骨髓标本进行ABL激酶区扩增,并对产物进行纯化、测序以及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点突变的存在及类型.结果显示,12例检出点突变,其类型分别为M351T2例,Q252H 7例,E279K 1例,E255V及E355G各1例;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7.6%(3/17)、45.5%(5/11)和44.4%(4/9);血液学和遗传学耐药患者的点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0%(5/10)和44.4%(8/18),其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2.3%-87.7%和19%-69.9%;有点突变的12例患者的疗效均欠佳,经过加量至600 mg,随访3-24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结论:ABL激酶区点突变是伊马替尼耐药导致CML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监测点突变的发生及其类型有助于早期进行疾病预后评估及调整治疗方案.

  • 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膜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冬云;郑智;侯丽;姜苗;董青;田劭丹;马薇;陈菊;王婧;陈信义

    为了观察复方浙贝颗粒(CZBG)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细胞膜耐药相关蛋白P-gp、MRP、LRP表达的影响,将K562/A02细胞接种于BALB/c-nu裸小鼠腋前皮下以构建MDR移植瘤动物模型,给予复方浙贝颗粒灌胃联合阿霉素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将瘤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结合Image ProPlus 6.0免疫组织化学彩色图象分析,观察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阿霉素对K562/A02移植瘤组织细胞膜P-gp、MRP、LRP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阿霉素组相比,CZBG各剂量组移植瘤细胞膜所表达P-gP、MRP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明显降低(p<0.05),而未见明显LRP表达.结论:CZBG能协同阿霉素抑制K562/A02移植瘤组织细胞膜P-gp、MRP表达.

  • 特异性抑制Aqp1基因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坚;孙朝晖;石玉玲;王蜀燕;危敏

    本研究探讨靶向aqpl(aquaporin 1)基因的siRNA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设计siRNA,转染K562细胞,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MTT法观察aqpl-siRNA对K562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DNA片段化分析K562细胞凋亡;用RT-PCR半定量检测转染前后aqp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苏木素-伊红染色后,细胞呈现明显的凋亡形态;转染24小时后aqp1-siRNAs对K562细胞的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aqp1-siRNA转染K562细胞后可见明显的凋亡峰,24、48和72小时的细胞凋亡率持续上升,分别为24.2%、36.1%和42.9%;48小时后aqp1-siRNA组出现明显的DNA凋亡"梯形电泳带";aqp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aqp1-siRNA转染后24、48和72小时,分别减少了33%、46%和57%.结论:aqp1-siRNA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靶点.

  • 富甘氨酸寡核苷酸抗白血病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艳;支蕾;田征;饶青;贾海蓉;王慧君;王敏;秘营昌

    富甘氨酸寡核苷酸(G-rich oligonucleotides,GROs)是一类新型的磷酸二酯寡核苷酸,可以形成G-四聚体(G-quartet)结构,能诱导多种白血病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通过非反义途径发挥抑制生长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GRO-26B对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抑制及对细胞周期和形态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lot观察细胞周期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光学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实验药物GRO-26B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如U937、NB4等起作用,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对淋巴细胞系如Jurkat、Nalm6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GRO-26B处理后可观察到细胞体积明显变大,部分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部分晚期细胞皱缩,细胞核碎裂,逐渐死亡裂解.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结构变化更明显.GRO-26B处理的U937细胞周期蛋白B1表达下降(处理24小时即开始下降,72小时更加明显);CDC2表达增加.周期蛋白A、CDK2培养24小时表达无明显变化,72小时则不同程度升高.结论:GRO-26B明显抑制髓系白血病细胞系U937、NB4等的增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S期,细胞周期的停滞与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有关.

  • 脱氧胞苷激酶表达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氟达拉滨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姚琳;徐卫;范磊;缪扣荣;吴雨洁;乔纯;朱丹霞;朱华渊;刘澎;李建勇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白血病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基因表达水平与氟达拉滨(flud)耐药的相关性,采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检测30例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的dCK mRNA表达,比较Flud敏感与耐药患者dCK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敏感组dCK表达水平高于耐药组(p=0.001),dCK的表达与性别、年龄、Binet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ZAP-70和ps3基因突变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CK表达水平低或缺陷的患者可能对Flud药物有耐药性,而dCK表达的预后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 mTOR信号转导通路与三氧化二砷反应关联的研究

    作者:姜飞;刘卓刚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TO)作用与mTOR信号通路的联系.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DNR细胞经ATO处理不同时间后细胞中pmTOR、pAKT及pP70S6K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DNR细胞经ATO联合LY294002或雷帕霉素处理120小时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K562/DNR细胞经ATO处理60分钟及120分钟时pmTOR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经ATO处理30分钟及60分钟时pAKT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经ATO处理60分钟时pP70S6K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K562/DNR细胞经ATO联合LY294002或雷帕霉素处理后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K562/DNR细胞经一定浓度的ATO处理后细胞中mTOR信号通路被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可增强ATO触发K562/DNR细胞凋亡的作用.

  •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Rig-g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

    作者:潘晓蓉;楼叶江;张长林;许桂平;贾培敏;童建华

    为了揭示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E)细胞株NB4细胞分化过程中rig-g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ATRA在APL细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网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试验以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等对直接启动rig-g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NB4细胞中,STAT2、IRF-9和IRF-1均能够被ATRA诱导表达,但表达时相有所不同.STAT2和IRF-9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并与rig-g基因启动子上的序列结合,激活rig-g基因的表达.IRF-1单独也能激活含rig-g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但是C/EBPα能强烈抑制IRF-1的这种转录激活作用.结论:在维甲酸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ATRA首先诱导IRF-1的表达;随着C/EBPα的逐渐下调,IRF-1继而又进一步使细胞内的IRF-9和STAT2的蛋白水平上升.IRF-9和STAT2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是直接诱导rig-g基因表达基本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的信号转导网络具有一定的意义.

  • 健康人外周血KIR表达规律分析

    作者:窦立萍;达万明;黄文荣;李红华;赵瑜;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本研究旨在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健康人的基因型及表达谱,探索KIR受体在健康人的表达调控规律.采用PCR及RT-PCR技术检测健康人NK-92MI及Molt4细胞系中KIR2DL1、2DL2、2DL3、2DL4、2DL5、2DS1、2DS2、2DS3、2DS4、2DS5、3DL1、3DL2、3DL3、3DS1、2DP1、3DP1的基因型及KIR2DL1、KIR2DL2、KIR2DL3、KIR3DL1、KIR2DS1、KIR2DS3及KIR2DS2/4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KIR2DL1、KIR2DL3、KIR2DL4、KIR3DL2、KIR3DL3和KIR3DP1在所有受试者、NK-92MI及Molt4细胞中均能检测到基因型.NK-92MI表达KIR2DL1、KIR2DL3及KIR2DS2/4,Molt4不表达KIR.比对健康人的基因型及mRNA表现型发现,若健康人能检测到KIR2DL1、2DL2、2DL3、2DS1、2DS2、2DS3和2DS4的基因型,其外周血几乎均有相应的KIR的mRNA表达,但KIR各基因的表达强度不同.结论:KIR各基因在健康人的表达水平不同,同一个体中各基因的表达量不一致,同一KIR基因在不同个体内的表达水平也不一致.

  • 同源重组细胞基因敲除与siRNA基因沉默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庆华;金薇娜;张华梅;茹永新;庞天翔

    本研究比较细胞系同源重组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与siRNA基因沉默(gene silence)二种技术方法用于研究蛋白功能方面的效果差异.对鸡B淋巴细胞瘤来源的DT40细胞系,应用基因打靶技术分离出Sam68基因缺失的细胞株,并且利用稳定表达siRNA的质粒pSilencer-Sam68得到Sam68基因沉默的细胞株.与野生型细胞株相比,对这些细胞株进行Sam68的功能解析.结果表明:Sam68基因缺失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生长速度迟缓,通过细胞周期检测揭示这些细胞生长速度延迟是由于细胞周期中的G2/M期延长;但在Sam68基因沉默细胞中却没有看到这些变化.结论:针对活细胞中的蛋白功能研究,应用细胞系基因敲除技术比siRNA基因沉默技术能够得到更加清晰的实验结果.

  • 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毛沛沛;陈宝安;程坚;高峰;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赵刚;鲍文;宋慧慧;张伟;吴玮玮;夏国华;许文林;王雪梅

    本研究构建并鉴定靶向mdr-1基因的短发夹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mRNA序列,选择设计3个能转录短发夹RNA(shRNA)的DNA序列,体外分别合成3对互补并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shRNA序列的寡核苷酸,克隆到经BamHI和HindⅢ双酶切线性化的pGCsilencer人U6启动子质粒载体中;为了确定利用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好的3个重组载体(pGY1-1,pGY1-2,pGY1-3)导入慢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的mdr-1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P-gp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应用PCR电泳图谱和测序证实了克隆RNAi打靶序列完全正确,而且该载体又同时表达GFP标记基因,用于测定转染效率.分别转染pGY1-1,pGY1-2,pGY1-3后K562/A02细胞的mdr-1基因表达和P-gp表达水平下降,证明shRNA可以特异性沉默mdr-1基因.结论:靶向mdr-1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mdr-1基因在K562/A02细胞中的作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 白细胞功能多极化及其意义

    作者:吴克复;马小彤

    免疫与造血是实验血液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免疫功能是白细胞的主要功能,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令人困惑.30年前发现的免疫细胞的功能性极化促进了对淋巴细胞分化的研究,近年来对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多极化的研究为阐明免疫细胞的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为阐明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线索,也为深入研究造血细胞的分化拓展了思路.本文对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多极化及其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细胞因子风暴和白血病、肿瘤的前炎症状态发生中的可能作用进行评述.

  • 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株HIF-1α和VEGF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飞;陈宝安;程坚;许文林;王雪梅;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赵刚;鲍文;宋慧慧;高峰;张伟;夏国华;裴孝平;吴玮玮;殷莉;单学赟

    本研究探讨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indazole(YC-1)对人急性白血病病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调节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应用DAPI染色检查凋亡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K562、U937、Jurkat白血病细胞株hif-1α和vegf mRNA表达以及YC-1对U937细胞hif-1α、vegf mRNA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YC-1对U937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以及BAX、BCL-2、caspase-3蛋白变化,分析YC-1诱导13937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白血病细胞株均可见hif-1α和vegf mRNA表达.4μmol/L YC-1处理13937细胞(0、8、16和24小时)后,可见凋亡细胞出现的典型凋亡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细胞0、8、16和24小时凋亡率分别为(4.87±0.70)%、(27.27±2.00)%、(51.53±2.81)%及(60.5±3.20)%;vegf mRNA表达下调,而hif-1α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HIF-1α蛋白、VEGF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而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比率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r=0.973,P<0.01).结论:3种白血病细胞株均显示hif-1α和vegf mRNA表达,YC-1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HIF-1α蛋白表达,进而下调VEGF,并通过上调BAX/BCL-2比率、caspase-3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 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藤黄酸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效应的影响

    作者:梁艺琼;陈宝安;吴玮玮;高峰;夏国华;邵泽叶;程坚;丁家华;高冲;李国宏;陈文姬;陈宁娜;许文林;孙新臣;刘莉洁;李小毛;王雪梅

    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藤黄酸(GA)和磁性纳米Fe3O4颗粒(MNP-Fe3O4)治疗白血病的潜在可能性.采用MTT法检测GA对U937的细胞毒作用及GA联合MNP-Fe3O4对U937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right及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的caspase-3、bcl-2、bax、NF-κB和survivin基因及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GA对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及剂量依赖性;MNP-Fe3O4本身无细胞毒作用,但能使GA对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联合应用GA和MNP-Fe3O4诱导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用GA明显增加,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同时可见caspase-3及bax表达上调,而凋亡抑制基因如bcl-2、NF-κB和survivin表达下调.结论:MNP-Fe3O4能增强GA对U93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新型而安全有效的白血病治疗方法.

  • G-四链体配体Tel03诱导小鼠模型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

    作者:褚彬;张英;刘红星;白砚霞;左杏果;陆敏秋;吴梦青;石磊;刘蕾;朱平

    在体外研究发现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Tel03能够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本研究进一步用动物实验探讨Tel03的体内抗白血病瘤体细胞作用.建立裸鼠K562白血病瘤体模型,将实验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300μl)含有不同剂量(5 mg/kg和15 mg/kg)Tel03药液的2组动物,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PBS,每周2次,连续4周.观察各组瘤体体积和动物体重,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瘤体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表明:Tel03显著抑制动物白血病瘤体细胞的生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体均显著缩小,并且在小剂量组(5 mg/kg Tel03)中Tel03诱导瘤体细胞凋亡的同时对动物不产生明显毒性作用.蛋白水平分析证实,Tel03抑制bcl-2表达同时诱导bax表达.结论:G-四链体配体Tel03具有诱导白血病瘤体细胞凋亡的作用,有用于白血病治疗的可能性.

  • 乌索酸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斌;汪旭;王慧涵;王洪涛;杨威;迟昨非;刘卓刚

    本研究旨在探讨乌索酸(ursolic acid,UA)对Jurkat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UA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培养Jurkat细胞,用Water Solubility Tetrazolium-8(WST-8)法检测不同浓度UA对Jurka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观察caspase-9抑制剂对UA细胞毒作用的抑制情况;分别收集20、40 μmol/L UA处理2小时和4小时的Jurkat细胞,用Annexin/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收集不同浓度UA作用不同时间的Jurkat对教生长期细胞,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分析caspase-9和-3及细胞色素C活化、Akt磷酸化情况.结果表明:UA能明显降低Jurkat细胞的生存率,能够诱导Jurkat细胞凋亡,caspase-9抑制剂能够抑制UA的细胞毒作用.在UA诱导Jurkat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9、caspase-3和细胞色素C被活化,Akt磷酸化受到抑制.结论:UA对Jurkat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UA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生存因子Akt磷酸化过程相关.

  • TEL/AML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差异蛋白组的质谱分析

    作者:郭晔;范宝丽;陈玉梅;胡莹;邹尧;陈晓娟;张丽;竺晓凡

    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不同预后TEL/AML1阳性儿童ALL白血病细胞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分析,探讨儿童ALL此临床亚型的发生发展机制.根据初诊时白细胞数及临床预后对TEL/AML1(+)儿童ALL进行分组(早期复发组、高白细胞组和标危组),通过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细胞蛋白质凝胶电泳,选取组别差异明显、表达良好的蛋白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和电喷雾质谱(ESI-Ms/Ms)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间TEL/AML1(+)儿童ALL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大于2倍或小于0.5倍),早期复发者与标危者和初诊时高白细胞(>100×109/L)者相比,有71个蛋白点表达消失,93个新蛋白点出现,3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23个蛋白点表达下调;标危病例与初诊时高白细胞者比较,有6个蛋白点表达消失,56个新蛋白点出现,7个蛋白点表达上调,1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对40个具有组别显著差异性的蛋白表达点进行质谱分析发现,一组组间差异表达的蛋白,如原肌球蛋白、铁蛋白、乳酸脱氢酶A、CRMP1蛋白、烯醇化酶、AKR1B1、抗氧化物酶、钙联接蛋白、HSP家族(HSP86/HSP89/HSP90)、膜联蛋白Ⅵ、G22P1等,其中HSP86/HSP89/HSP90仅在早期复发组高表达;铁蛋白、烯醇化酶在早期复发组表达上调,并在危险程度分组中处于逐渐下调趋势;G22P1(DNA双链修复途径的重要成员)在早期复发组表达下调.结论:早期复发组与其他组别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蛋白可能在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个体化治疗的新的分子指标和药物靶点.

  • TRAIL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黏附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福旭;赵芳;潘崚;张学军;罗建民;杨敬慈;姚丽;杜行严;董作仁

    本研究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MPI8226的生长抑制作用,对细胞黏附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用MTT法检测TRALL对RPMI8226黏附功能和生长的影响:用An nexin Ⅴ/PI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RT-PCR法测定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TRAIL抑制RPMI8226细胞生长;可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并伴有抗凋亡基因Mcl-1、XIAP、cFLIP、CARP1、CARP2和Bcl-2 mRNA表达水平下降,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升高;RPMI8226细胞内的凋亡执行蛋白caspase-3和NF-κB P65(RelA)表达水平随TRAIL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此外,TRAIL明显上调了RPMI8226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XCR4的表达.结论TRAIL上调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CXCR4表达水平.TRAIL可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l8226凋亡.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TRAIL对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的生长抑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 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瘤细胞AP-1家族成员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丽娟;许家仁;周卫华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AP-1家族成员基因的调节作用.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选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138+的瘤细胞并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和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的瘤细胞AP-1家族成员c-jun、junD、fos和fosB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破骨细胞培养液培养后10-14天形成破骨细胞,瘤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后与未与破骨细胞共培养相比较,细胞活力明显增高,c-jun、junD、fos和fosB表达量均降低.结论:骨髓微环境可抑制AP-1家族成员的表达,促进MM瘤细胞存活,抑制瘤细胞凋亡.

  • 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抑制剂PDMP对K562/A02细胞柔红霉素耐药逆转的研究

    作者:殷莉;陈宝安;程坚;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赵刚;高峰;宋慧慧;鲍文;吴玮玮;王飞;梁艺琼;夏国华;王雪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ramide synthase,GCS)抑制剂D,L-threo-1-phenyl-2-de-canoylamino-3-morpholino-1-propanol(PDMP)hydrochloride对K562/A02细胞株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DMP对K562细胞和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及其对K562/A02细胞DNR耐药逆转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MP对K562/A02细胞内DNR浓度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562及K562/A02细胞mdrl、GCS基因的表达以及PDMP对K562/A02细胞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DNR对K562和K562/A02细胞的IC50分别为0.23±0.02和7.15±0.24μg/ml,当PDMP≤20 μmol/L时,对K562及K562/A02细胞株无明显生长抑制作用;20 μmol/L和10 μmol/L PDMP均能增加K562/A02细胞对DNR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2.59和1.69;两种浓度PDMP作用于耐药株48小时后能增加细胞内DNR浓度(P<0.05)和细胞凋亡率(P<0.01).20 μmol/L PDMP处理K562/A02细胞48小时后可在mRNA和蛋白水平下调GCS和mdr1基因的表达(p<0.01).结论:PDMP可以增强K562/A02细胞对DNR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及细胞凋亡率、下调GCS和mdr1基因表达有关.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作者:单学赟;陈宝安;夏国华;许文林;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鲍文;宋慧慧;高峰;王飞;王雪梅

    本研究旨在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用RT-PCR法检测各组mdr-1 mRNA、bcr-abl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gp、P210蛋白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蓄积.结果表明:0.0625 μmol/L伊马替尼、5 nmol/L尼洛替尼对K562/A0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上述剂量单独作用48小时均下调mdr-1 mRNA、bcr-abl mRNA、P-gp、P210蛋白的表达,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作用更强.荧光强度检测显示,K562/A02细胞经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单独处理48小时后,其细胞内DNR浓度分别为K562细胞中的7.85%、12.02%.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很好的逆转细胞耐药作用,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逆转作用更强.

  • Pkm2-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的作用研究

    作者:孙明莉;王冠军;李江;崔久嵬;张爱丽;王中南;李晓萌;李薇

    本研究旨在构建M2型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PKM2)的小发夹结构BNA(shRNA)的真核表达载体,研究特异性沉默pkm2基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耐药性的影响.设计pkm2基因的3个特异shRNA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含有U6启动予的PBSU6载体上,通过酶切和测序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的正确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pkm2-shRN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耐药细胞株NB4R2细胞内源性M2-PK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NBT还原实验检测了pkm2基因沉默后NB4R2细胞分化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3个有效特异的pkm2-shRNA,在蛋白水平上证明了其对NB4R2细胞M2-PK基因沉默的有效性.发现干涉M2-PK基因后,可显著地促进耐药细胞NB4R2细胞的分化.结论:DNA载体途径的pkm2-shRNA能促进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具有基因靶向药物开发前景.

  • 骨髓细胞液氮保存21-25年后的细胞活力体外研究

    作者:黄友章;沈建良;宫立众;郑培浩;刘毅;尹文杰;岑坚;王宁;赵德峰

    为探讨适合临床应用的骨髓细胞保存方法,揭示细胞长期低温保存效果,将20人份骨髓加入DMSO-AuP(10%二甲亚砜、10%自体血浆)或DMSO-HES-HuA(5%DMSO、6%羟乙基淀粉、4%人血白蛋白)保护剂,分装2毫升/管,600-800管/人份,自控程序降温仪或-80℃低温冰箱预冻降温、液氮中保存21-25年.取冷冻骨髓细胞于38℃复温,检测细胞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加保护剂的细胞标本在-80℃低温冰箱中为低速降温,-30℃前,与自控程序降温仪设定1℃/min的低降温速率接近.DMSO-HES-HuA与DMSO-AuP比较,红细胞形态畸形率分别为(3.5±1.5)%和(12.6±4.8)%;溶血率分别为(3.3±1.6)%和(23.1±5.1)%(p<0.05);前者渗透性脆性不变,后者减低;红细胞、血小板、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长期培养起始细胞回收率,前后者对比分别为(96.1±1.8)%、(70.0±9.5)%、(49.2±10.9)%、(54.2±13.8)% vs(76.3±5.6)%、(52.7±8.1)%、(43.5±12.3)%、(47.2±13.6)%.用上述保护剂配合上述降温法保存后,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生长特性良好.同一保护剂用上述两种降温法保存后,细胞各种回收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细胞在液氮中保存21-25年,其细胞形态和回收活力(率)良好;保存如骨髓这种细胞成分并非单一的标本时,用5% DMSO-6%HES-4%HuA为保护剂的-80℃冰箱预冻降温后液氮保存,方法简便、经济、易操作,适合临床应用.

  • 应用国产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

    作者:赖悦云;冯麟;王峥;吕珊;党辉;师岩;何琦;黄晓军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再进行ASS基因探针的FISH检测,并取同期129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除外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97例CML患者中9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经典的t(9;22),6例为变异易位.经FISH检测所有患者均具有bcr/abl融合信号,其中16例具有der(9)中间缺失,占16.5%,在16例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中13例具有ASS基因的缺失.129例阴性对照患者均未检测出bcr/abl融合.结论: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能有效识别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无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ES-FISH检测结果与G显带核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细胞涂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孙婉玲;刘聪艳;李辉;贺景娟;孙雪静;徐娟

    本研究探讨细胞涂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BCR/ABL双色双融合探针检测Ph染色体为例,同时应用了甲醇/冰醋酸处理的外周血、骨髓细胞涂片法间期FISH与常规细胞悬液滴片法间期FISH,检测20例经证实存在Ph染色体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结果表明:与常规间期FISH相比,细胞涂片法间期FISH能够获得同样可靠的检测结果.结论:细胞涂片法间期FISH的检测结果可靠,检测周期短,易于进行回顾性研究,值得进一步开展.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活化T细胞CD30表达与凋亡关系

    作者:张耀;陈琦;方宁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数、CD3+/CD30+T细胞比值和活化后T细胞凋亡率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探讨2组间的差异和患者活化T淋巴细胞CD30表述率与凋亡率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以40例慢性ITP患者为研究对象,24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体外培养刺激T细胞活化后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中CD3+数、CD3+/CD30+T细胞比值及CD3+T细胞凋亡率,同步检测血小板计数,分析ITP组与对照组各指标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表明:ITP组外周血CD3+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ITP组活化T细胞表面CD30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TP组活化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活化后T细胞表面CD30表达与其凋亡率呈负相关(r=-0.786,p<0.01).活化T细胞凋亡率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680,P<0.01).结论:慢性ITP患者活化T细胞CD30的高表达导致了T细胞活化后凋亡受阻,在体内蓄积引起免疫功能紊乱,使血小板减少.

  • 急性减压病时兔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机制研究

    作者:包晓辰;方以群;李慈;袁恒荣

    本研究探讨急性减压病时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建立以新西兰大白兔为模型的急性减压病动物模型,观察该模型在加压前、减压后的生存率及减压病症状.在加压前及减压后0、3、24小时抽取动脉血,以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 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a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的数值;ELISA法测定各个时间点实验兔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F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antiplasmin complex,PA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的动态变化.ELISA法测定不安全减压后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变化.结果显示:成功建立急性减压病兔模型;减压后15分钟即出现血浆APTT、TT延长,Fib含量增高,减压后3小时尤为显著,24小时较前恢复,但有明显减压病症状者24小时后仍存在显著改变;血浆FDP含量在减压后3小时显著降低;有明显减压病症状者在减压后24小时D-二聚体显著增高.ELISA测定显示,FPA在减压后15分钟明显增高,与加压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4小时恢复至接近基值;PAP在减压后呈现升高趋势,但与加压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AI-1低于检测值,未检出.TM在减压后明显升高,加压前为0.12±0.03 μg/ml,减压后15分钟为0.42±0.15 μg/ml,两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35).结论急性减压病时机体的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凝血时间的延长、纤溶系统的激活,呈动态变化.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导致急性减压病时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机制之一.

  • Lma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

    作者:葛菁;薛峰;顾东生;杜伟廷;赵海丰;隋涛;李慧媛;马丽;张磊;杨仁池

    凝血因子Ⅴ和Ⅷ(FV、FⅧ)联合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病病因在于基因lman1或mcfd2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1名F5F8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lman1、mcfd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查找潜在的致病突变.采集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J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FⅤ促凝活性(FⅤ:C)、FⅧ促凝活性(FⅧ:C),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对先证者lman1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mcfd2基因的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致病突变.根据先证者突变所在位点,选择性扩增其父、母的相应片段,纯化、测序,以便进行家系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APTT 82.2秒、PT19.6秒、TT 18.6秒,Fg2.9 g/l,FⅤ:C 7.1%,FⅧ:C 18.7%.先证者及其母亲lman1基因第8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单碱基插入c.912_913insA,导致蛋白序列改变p.Glu305fsX20;先证者及其父亲lman1基因11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无义突变c.1366C>T,导致p.Arg456X.结论:先证者lman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912_913insA、c.1366C>T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前者继承自其母,后者继承自其父.这种复合杂合突变的组合方式尚未见有报道.

  • HLA-DR15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崔江霞;裴敏飞;张广森;徐敏

    本研究旨在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HLA-DR15表达频率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并分析HLA-DR15与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LA-DR15的表达,免疫散色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AA组、MDS组和正常对照组HLA-DR15表达频率分别为78.6%、63.2%和24.6%,从组、M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01),从组和MDS组的OR值分别为11.262、4.710;正常对照组和血液恶性肿瘤组HLA-DR15表达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从组、MDS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在HLA-DR15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A、MDS患者HLA-DR15表达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AA、MDS组OR值均>1,说明疾病与HLA-DR15呈正相关,HLA-DR15可能是AA、MDS的易感基因;AA和MDS常见免疫球蛋白水平和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但与HLA-DR15的表达无明显关系.

  • 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小鼠淋巴瘤EL4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作者:李艳杰;曹江;陈种;王东洋;曾令宇;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载体将红色荧光蛋白(DsRed)导入小鼠淋巴瘤EIA细胞,建立稳定高表达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为建立携带红色荧光标记的小鼠肿瘤模型奠定基础.构建含新霉素耐药基因(neo)、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及DsRed的双顺反子自身失活型慢病毒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共转染人胚肾细胞系293FT包装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感染EL4细胞;利用G418的药物选择特性筛选感染细胞获得稳定表达DsRed的EL4细胞株,并扩大培养.结果表明:成功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pXZ208-neo-IRES-DsRed,包装的重组慢病毒滴度可达106U/ml.病毒感染EL4细胞,经终浓度为600μg/ml的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携带DsRexi的EL4/DsRed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该细胞株长期稳定高表达DsRed.结论:通过表达DsRed的慢病毒载体感染EL4细胞,获得了稳定高表达DsRed的EL4/DsRed细胞株.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