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中期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陆晓林;朱海燕;于力

    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时代,PET/CT已替代传统CT检查,成为初诊患者精确分期和治疗过程中评估疗效的标准影像学检查.本文通过介绍中期PET/CT的定义、判读方法、预后价值及危险度分层来阐明中期PET/CT在DLBCL诊治过程中的驱动意义,并对近年来关于中期PET/CT驱动的治疗调整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炎症小体在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金霞;刘爱飞;李方林;陈懿建

    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不利于预后.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近关于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Ikaros家族成员在造血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刘珊玲;高丰厚

    造血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许多转录因子调控,其中Ikaros家族是这些转录因子的重要代表之一.Ikaros转录因子具有特征性的保守结构模序,能够与含关键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的DNA特异性短序列结合,调控它们的转录活性.同时,Ikaros转录因子还和其它的相关转录调节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造血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从结构上观察Ikaros家族,它们属于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包括Ikaros、Helios、Aiolos、Eos和Pegasus 5个成员,分别由IKZF-1、2、3、4、5基因编码.它们是造血作用的主要调节子,通过单独或共同调控发挥作用,特别对淋巴细胞等造血细胞的发生、发展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家族成员功能异常时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本文综述Ikaros家族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个家族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及意义,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

  • 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蕾;李艳

    侧群细胞具有高致瘤性、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耐药的潜能.这些特性与肿瘤干细胞相似,因此侧群细胞渐渐成为研究肿瘤干细胞的切入点,为进一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病人及其细胞系中均可以检测到侧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加以分选,对其致瘤性,细胞周期,分化潜能,表面标记和耐药性进行了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并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为深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就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外泌小体在白血病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交叉对话中的作用

    作者:杨雅芝;张小燕;房丽君;万倩;李剑

    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骨髓微环境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土壤,也是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潜在的天然庇护所以及复发和产生多药耐药的根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骨髓微环境中重要的基质细胞,在近年来被证明是影响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MSC和白血病细胞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相互影响,还可以通过分泌外泌小体(exosome)进行交叉对话.外泌小体由多种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小体,其中含有蛋白质、RNA和mRNA等多种组分,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的研究是白血病与微环境的一个新兴领域,将极大地推动有关白血病的研究进展,为白血病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超雨;田晨;张翼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可遗传的.本文就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在DNA甲基化、MicroRNA调控、组蛋白修饰等方面的改变与DLBCL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DLBCL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 MSC治疗aGVHD相关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惠玉;周凡;张毅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在对aGVHD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此,本文就目前MSC治疗aGVHD的免疫调节的相关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芹芹;格日力;孙慧燕;王立生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重要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疗.MSC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及外泌体的生成有关.在低氧环境下,MSC促血管能力更强,其中,miRNA起到了重要的介导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MSC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概况及促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低氧和miRNA对MSC促血管新生能力的调控.

  • 巨噬细胞在红系造血中的作用

    作者:宋丹丹;吴凌云

    红系生成及其调节被认为发生于骨髓内的特定结构造血岛.巨噬细胞对红系生成的促进作用及与红系生成龛——造血岛的结构及功能完整性息息相关,而造血岛的完整性通过细胞间的黏附分子得以实现.在成年人红系生成的动态平衡中,巨噬细胞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保留未成熟红细胞于骨髓,促进有核红细胞分化成熟为网织红细胞,二是清除衰老的红细胞.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机体均可通过对巨噬细胞功能状态的调控来影响红系造血.本文综述了该方面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讨论的问题包括巨噬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黏附及调控因子,巨噬细胞在红细胞发育分化中的作用和不同状态下巨噬细胞对红系造血的影响等.

  • 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作者:张阳;刘红星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在实体肿瘤的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价、早期复发和耐药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瘤是一组具有很强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其多数亚型并没有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其疗效和预后评价主要依赖和受限于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相比于其他组织起源的实体肿瘤,淋巴瘤具有肿瘤细胞更易进入外周循环系统,并且可以通过免疫受体分子多样性标志进行监测的特点,而液体活检具有更为明确的应用意义.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液体活检的概念,液体活检的实现基础和应用现状,以及液体活检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进展

    作者:汪少飞;赵会英;黄静;马圣宇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常见的类型,AML的预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差,同时很多老年AML患者因为药物毒性而不能承受强烈的化疗,需要其他的治疗方案以改善疗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很多新药和治疗方案的研究,本文对目前老年AML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老年AML的治疗,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进行综述.

  • BCR/ABL融合基因少见型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作者:邹媛;杜翠;陈红梅;郭福晓;程建兵;唐远燕;吴薇;夏成青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BCR/ABL少见融合型别在BCR/ ABL常见型别阴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FISH检测或染色体核型分析存在Ph染色体的CML病例2 490例,其中BCR/ABL P210,P190和P230定量检测均为阴性的病例12例,对该12例样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定量检测b2a3(e13a3)、b3a3(e14a3)、e6a2、e8a2和e1a3等5种罕见BCR/ABL融合型别.结果:12例样本中e1a3、e8a2、b2a3、b3a3和e6a2型别阳性分别为1、2、5、4和0例,阳性率分别为8.33%、16.67%、41.67%、33.33%和0%;总阳性率为100%,以b2a3型和b3a3型为主.结论:实时荧光PCR法定量检测BCR/ABL少见融合型别,可用于临床疑似CML而BCR/ABL常见型别定量检测阴性病例的诊断及微小残留病变监测.

  • HSP90抑制剂17-DMAG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高风彩;郭荣;田文亮;葛芳芳;孙玲;姜中兴

    目的:通过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作用于白血病K562细胞株,观察HSP90在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收集K562细胞,应用HSP90抑制剂17-DMAG作用于K562细胞株,通过半定量PCR检测HSP90的基因表达,WST技术检测17-DMA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17-DMAG处理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的生长明显受抑,且呈时间依赖性(48 h)(r=0.9918)和剂量依赖性(3.2 μmoL/L)(r=0.9999) (P ≤0.01);不同浓度17-DMAG处理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明显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r=0.9903)(P≤0.01);不同浓度17-DMAG作用于K562细胞48 h后,HSP90 mRNA表达明显减少,17-DMAG下调HSP90 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r=0.9227)(P≤0.01).结论:HSP90抑制剂17-DMAG能够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诱导K562细胞凋亡,这为17-DMAG用于白血病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BCR-ABL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作者:石亚男;高泓浩;李文君;陈晶;姚子龙;靖彧

    目的:探讨Ph+/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本院自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伴Ph+/BCR-ABL+病例,分析其临床、实验室特征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5例原发Ph+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位年龄39岁.2例脾肿大.5例均可检测到BCR-ABL+,其中2例伴有其他分子生物学异常.4例Ph+中1例为复杂核型,另有1例未检测到Ph染色体.3例行传统化疗联合TKI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目前均存活;1例患者行单纯化疗,6个月后死亡;1例患者行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存活至今.结论:Ph +/BCR-ABL+急性髓系白血病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联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HSP90抑制剂17-DMAG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葛芳芳;郭荣;田文亮;高风彩;孙玲;姜中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 (HSP90)抑制剂17-二甲胺乙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Jurkat细胞,应用HSP90抑制剂17-DMAG作用于细胞株,通过半定量PCR检测HSP90的基因表达,WST技术检测17-DMAG对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不同浓度17-DMAG作用于Jurkat细胞48 h后,HSP90 mRNA表达明显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r=0.9530,P≤0.01);17-DMAG处理Jurkat细胞48 h的IC5o为3.17 μmol/L,作用于Jurkat细胞后抑制Jurkat细胞增殖(r=0.9903,P≤ 0.01),促进Jurkat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r=0.9876,P≤0.01).结论:HSP90抑制剂17-DMAG能够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 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KG1a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

    作者:吴建伟;肖炜婷;曾英坚;范佳鑫;叶永斌;李元明;郑荣;郭坤元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株的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瑞氏姬姆沙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阻滞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caspase-3、BAX、SMO、Gli1、Gli2蛋白表达.结果:三氧化二砷和伊曲康唑单用对KG1a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与单药对比,前者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数均明显减少(P≤0.05),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用药能够增加细胞的Caspase-3和BAX两种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SMO、Gli1、Gli2的表达.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能抑制KG1a细胞增殖及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h信号通路受抑制,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有关.对难治性AML进行三氧化二砷与伊曲康唑联合实验性治疗提供实验数据.

  • 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急性髓性白血病31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于海智;程钊;谢恩思;易艺芳;彭宏凌

    目的:探讨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68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占18.45%),对这31例患者临床表现、预后基因分布、免疫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8名初治AML患者中,31例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t(8;21)占67.74%(21/31),并发现2例变异型改变,分别为t(i;21)和t(1;21;8),5例21号染色体三体,占16.13%(5/31》),伴其他21号染色体异常3例,77例核型正常,60例为其它核型异常.3组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t(8;21)患者倾向于低血红蛋白和血小板(P≤0.05),5例21号染色体三体形态学表现2例为M5,1例为M1,1例为M2,1例为M4.对FLT3/ITD、C-kit/D816V、NPM1、CEBPA、ASLXL1、DNMT3A、TET2的7个预后基因分析显示,在t(8;21)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中C-kit/ D816V突变高发;而t(8;21)染色体异常组的免疫分型表现倾向为CD19+,CD34+,CD33-,CD64-的趋势,21号染色体三体则表现为CD34+和CD7+趋势.结论:21号染色体为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易受累的染色体,累及该染色体的患者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 中国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作者:宫丹;李薇;胡亮钉;罗建民;沈建良;方美云;杨清明;王恒湘;克晓燕;陈惠仁;王昭;刘辉;刘峰;马一盖;王景文;李红华;王全顺;靖或;高晓宁;窦丽萍;李永辉;于力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中国北方15个血液病研究中心的586例伴有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在外周血、免疫分型、融合基因、细胞遗传学改变等的临床特点.方法:用COX回归进行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能够影响t(8;21) AML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t(8;21) AML患者的免疫分型中以HLA-DR+、CD117+、CD34+、MPO+、CD38+、CD13+、CD33+多见(>95%),部分患者伴有CD19+和CD56+;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C-KIT突变(37.8%);除t(8;21)异位外,常见的伴随染色体异常为性染色体缺失(38.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3.5×109/L、不伴随C-KIT突变、做过HSCT的成人t(8;21)AML患者在OS、PFS上均有明显优势(P≤0.05),不伴有髓外浸润、CD19+患者仅在OS上具有优势;多因素分析显示,WBC≤3.5×109/L的患者在OS、PFS上均优于WBC >3.5×109/L的患者(P≤0.05).结论:中国的t(8;21)AML患者临床特征与报道的国外人群基本相似,WBC≤3.5×109/L是t(8;21) AML的预后良好因素,C-KIT突变是t(8;21)AML的预后不良因素.

  • 凝胶卡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翠莹;徐弘;雷慧芬;刘娟;李小薇

    目的:探讨凝胶卡法鉴定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及其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收集凝胶卡初检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血液标本240例,送血型参比实验室做经典试管法及唾液血型物质等血清学实验,在血清学方法无法确定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试验.结果:在ABO血型正反定型初检不一致标本240例中,假凝集采用试管法后正反定型一致107例(44.58%),不一致的133例(55.42%),其中冷凝集素35例(14.58%)、AB抗原性减弱22例(9.17%)、ABO亚型16例(6.67%)、直抗阳性12例(5.00%)、抗体缺失或减弱11例(4.58%)、因药物及蛋白引起假凝集11例(4.58%)、唾液血型物质11例(4.58%)、ABO血型以外的同种抗体8例(3.33%)、异基因骨髓移植7例(2.92%);疾病分布情况为:血液病(16.83%)、肿瘤(11.88%)、心肺疾病(11.39%),经卡方适度检验分析,疾病分布差异显著.结论: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凝胶卡血型鉴定假阳性较多;在血液病、肿瘤、心肺疾病等方面高发,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 产生类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选择

    作者:丁琴丽;陈宝龙;邱芳

    目的:对淋巴瘤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为患者多次输血提供相容性血液,以改善其当前贫血状况.方法:采用试管法对患者进行常规ABO血型鉴定、Rh分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采用盐水法、微柱凝胶卡对患者进行抗体鉴定;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该患者血清中检出了自身抗体,在放散液中检出类抗-Ce抗体;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只有首先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的抗体,筛选出相应抗原阴性的血液,才能够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

  • 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有效避免再次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研究

    作者:唐聪海;张添新;杨惠聪;张志坚;原敏

    目的:为常规配血结果相容但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筛查合适的红细胞输注,避免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方法:采用体外溶血试验为患者筛选不溶血的供血者红细胞输注.结果: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从15袋血液中筛获不溶血红细胞3U,给患者输血后效果好,无再次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当常规方法配血结果相容而输血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可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再次筛查不溶血红细胞供患者输注.

  • 维生素B2光化学技术对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作者:刘燕;盖厦;张文静;申华;乔文本;张毅;张传兴;叶辉;李惠玲;庄云龙

    目的:探讨维生素B2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处理的单采血小板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捐献血小板的献血员20人,各取60 ml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平均分成2份:一份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另一份采用维生素B2联合紫外光照射的光化学法处理作为实验组.在血站标准条件下保存7d,分别于1、3、5和7d取样,分析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应用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源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和血小板源细胞因子(CCL3、CCL5、TGF-β-1和PF4)含量以及可溶性P-selectin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磷脂酰丝氨酸(PS)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C、PDW和MPV没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血小板贮存期的延长,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含量逐渐增加,5-7d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台,且实验组中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小板贮存的3、5和7d时,实验组中PS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2,P=O.010,P=0.011).在5和7d时,实验组中P-selecti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38,P=0.0036).白细胞源性细胞因子含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PRT处理的去白细胞血小板中,细胞因子的释放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在贮存5和7d时,血小板源性细胞因子的积累达到一个新的平台,其原因可能是血小板的活化和凋亡.

  • 黑龙江省蒙古族人群HPA1-17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刘颖;张春燕;赵素珍;颜廷宇;芦凤亮;关佩佩;李鑫;丁镌;王鑫;刘杰;刘丙现

    目的:探讨中国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与汉族人群的血小板抗原(HPA)的多态性分布特征,判断HPA抗原不配合比率,确定有临床意义的抗原系统,为建立包含不同民族已知HPA分型的血小板献血者库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选择100例蒙古族的健康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以123例健康汉族人群为对照,采用PCR-SSP技术,对HPA 1-17共17个抗原系统34个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分别计算其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汉族人群中HPA 4、HPA 7-14、HPA 16,17抗原系统的基因型均为aa,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HPA 1-3,HPA5-6抗原系统的基因型以aa居多;蒙古族人群中HPA 1、HPA 5-14,HPA 16,17抗原系统的基因型均为aa,未检测出相应的等位基因HPA-b;HPA 2,4抗原系统的基因型以aa居多;两个民族中,HPA 3,15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易发生血小板不配合而造成的同种免疫.与对照组(汉族)比较,蒙古族HPA 1和HPA 3系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黑龙江省蒙古族健康人群HPA1-17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汉族人群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本民族的自身特点.在建立血小板供者分型数据库时,要适当增加蒙古族的供者.

  • SPK调节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增殖及糖代谢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芹芹;孙慧燕;肖凤君;石雪峰;李宇翔;王华;王立生;格日力

    目的:应用人红白血病TF-1细胞系模型,研究SPK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和糖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涉策略,干涉TF-1细胞中SPK的表达.通过RT-q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SPK在TF-1细胞中干涉效率.应用CCK-8测定细胞增殖活力,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染色确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低氧能够诱导TF-1细胞中HIF-1α、HIF-2α和SPK的上调,证明SPK是低氧诱导表达的重要分子.SPK-shRNA转染能够明显抑制TF-1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TF-1细胞的凋亡.SPK敲减明显减低细胞葡萄糖的利用和消耗.结论:SPK是参与调节低氧诱导细胞增殖和葡萄糖代谢的关键信号分子,在低氧诱导细胞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AML1-ETO融合蛋白对p14ARF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作者:庄文越;李正祎;陈奕桦;刘燕;陈子兴

    目的:探讨异常转录因子AMLl-ETO融合蛋白对p14ARF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细胞和对照组细胞以及AML-M2患者白血病细胞p14ARF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其p14ARF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研究转染细胞中AMLl-ETO与p14ARF启动子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应用qRT-PCR检测5-氮杂胞苷(5-Aza)处理后细胞内p14ARFmRNA表达水平.结果:转染了AMLl-ETO的U937细胞系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p14AR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p14ARF启动子在对照组细胞株和无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在转染细胞株和具有AMLl-ETO融合基因的AML-M2患者中处于高甲基化状态;转染细胞沉淀富集的DNA中含有p14ARF的启动子序列;5-Aza能上调p14ARF mRNA的表达.结论:p14ARF是AML1-ETO融合蛋白可能的靶基因,p14ARF启动子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M2b型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SHP-1mRNA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学东;刘晓;李英华;张永晓;李志赏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磷酸酶(SHP-1)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治疗效果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54例CML患者,30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0例非恶性肿瘤常规查体者做对照组(CG),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SHP-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G、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P-CML)、进展期CML、AML组SH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5 +0.62,4.96±1.76,2.60±0.90,0.45±0.20.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较CG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中,CP-CML患者的SHP-1 mRNA表达水平非常显著高于进展期CML患者(P≤ 0.0001).AML患者较CG组SH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442).CP-CML患者伊马替尼(IM)治疗3个月时的治疗反应理想组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5.712±0.4476,非常显著地高于反应不佳或失败组4.044±0.3701(P=0.0090).AML患者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组(CR)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为0.4984±0.05164,高于未完全缓解组(non-CR)0.3537±0.02388 (P =0.0017).结论:CML患者SHP-1 mRNA表达水平高于AML患者,且与CML疾病进展相关;初诊时SHP-1 mRN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CP-CML对伊马替尼早期治疗反应及AML患者诱导化疗效果的指标.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康慧珠;郑晓丽;王志东;韩冬梅;丁丽;闫洪敏;王恒湘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儿童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中心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接受hi-HSCT的47例儿童高危或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联合输注UC-MSC,将病例分为2组,一组为传统hi-HSCT组,从2003年11月至2011年9月共13例;另一组为UC-MSC+ hi-HSCT组,从2011年10月到2014年11月共3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0(0.5-67)个月.结果:UC-MSC输注无不良反应发生.2组患者在粒系及血小板植入率、植入时间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UC-MSC+ hi-HSCT组和hi-HSCT组,3年累积生存(OS)分别为70.6%和23.1% (P =0.004)、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2.9%和0(P=0)、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11.8%和46.2% (P=0.0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R分别为32.4%和53.8% (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病率分别为91.2%和38.5%(P=0),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率分别为44.1%和92.3% (P =0.003),Ⅰ-ⅡaGVHD发病率分别为26.5%和61.5% (P =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Ⅲ-ⅣaGVHD发病率分别为17.6%和30.8%、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病率分别为26.5%和30.8%,出血性膀胱炎(H-iC)分别为35.3%和7.7%,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2.9%和46.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SC在儿童中应用是安全的,能提高hi-HSCT后3年OS、DFS,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在儿童hi-HSCT中,UC-MSC能减轻aGVHD发生率,但增加了早期CMV血症发病率,对造血植入、肺部感染及疾病复发无影响.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危薇;王志东;郑晓丽;丁丽;韩冬梅;闫洪敏;王恒湘

    目的:探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hi-HSCT)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行hi-HSCT联合BM-MSC输注治疗儿童SAA的临床资料,观察移植后造血恢复及移植相关并发症.结果:25例患儿中性粒细胞均植入,植入中位时间为12(11-22)d,其中23例血小板植入,中位植入时间为21(11-130)d.16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11例为Ⅰ度,5例为Ⅱ-Ⅳ度,1例在移植后115 d死于累及皮肤、肠道及肝脏的Ⅳ度aGVHD,5例发生慢性GVHD(cGVHD),均为局限性cGVHD.发生CMV血症的有23例,无1例进展为CMV病.23例患儿发生EBV血症,且其中有3例发生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均治愈.出血性膀胱炎发生9例,仅1例为Ⅲ度.22例发生感染,其中10例为肺部感染,4例为肝脏感染.1例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2例患儿存活且脱离输血,中位随访时间为14(3-27)个月.结论:hi-HSCT联合BM-MSC输注治疗儿童SAA是安全、可行的.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的构建和发病机制的探讨

    作者:邵亮;张铀;周芙玲

    目的:构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建立以C57BL/6 (H-2b)为供鼠,137Cs γ射线11 Gy照射[C57BL/6×CBA/Ca] F1(H-2b×k)为受鼠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模型.将受鼠随机分为照射对照、去除T细胞的骨髓细胞(TD-BM)、TD-BM+T细胞①和TD-BM+T细胞②共4组.移植后对受鼠生存期和体重进行评分;比较移植后14 d受鼠的靶器官损伤情况,比较TD-BM和TD-BM+T细胞①组的病理评分;比较移植后14和28 d TD-BM和TD-BM+T细胞①组的骨髓嵌合率;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移植后14 d 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o和IL-1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受鼠脾细胞中H-2b+ H-2k-CD4+IFN-γ+ Th1细胞的百分比和CFSE检测供者T细胞发生的增殖情况.结果:TD-BM、照射对照、TD-BM+T细胞①和TD-BM+ T②组平均活存时间分别为60、13.29±5.50、33±2.35、29.14±1.77 d.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和TD-BM+T②组小鼠出现肝脏、结肠、肺脏和皮肤等多器官损伤,而在TD-BM组多器官损伤不明显.移植后14和28 d,TD-BM和TD-BM+T细胞①组小鼠的嵌合率均>94%.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受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o和IL-1水平较TD-BM组明显增高.移植后14 d,TD-BM+T细胞①组中H-2b+ H-2k-CD4+ IFN-y+百分比明显高于TD-BM组[(0.5240±0.08447)% vs (7.912 ±0.6087)%] (P≤0.05).移植后14d,供者T细胞在受者体内发生明显增殖.结论:C57BL/6(H-2b)→[C57BL/6×CBA/Ca] F1(H-2bk)可作为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的实验模型;Th1细胞在单倍体相合移植aGVHD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66例套细胞淋巴瘤15年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作者:毋艳;王慧;刘晓娟;王彦艳;赵维莅;李军民;沈志祥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CVAD化疗方案的CR率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对套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詹丽芬;黄轶群;陈强;马旭东

    目的:研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在体外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T方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Bax及1P2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双甲基化、三甲基化及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的变化,以及Wn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可上调Bax、caspase-3、P21蛋白表达,下调Bcl-2,抑制Jeko-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r=0.981);苯乙肼上调Jeko-1细胞组蛋白H3K4mel和H3K4me2水平及H3乙酰化水平,而组蛋白H3 K4me3水平无明显改变;苯乙肼处理24 h后Jeko-1细胞的WNT通路蛋白p-GSK-3β、β-catenin、c-myc、cyclinD1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抑制苯乙肼能调控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分析

    作者:丁重阳;李海;刘冲;李霄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的临床表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SPTCL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皮肤损伤6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1例单发,位于面部;5例伴有疼痛,3例伴有溃疡,2例淋巴结受累,2例结外受侵.躯干皮肤病灶的SUvmax为3.9(1.0-10.1),四肢病灶的SUVmax为3.8(1.1-11.3),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皮肤病灶CT值>0HU组的SUVmax明显高于CT值≤0HU组[7.0(3.0-11.3) vs1.8(1.0-6.9);Z=-7.523,P=O.000].所有皮肤病灶、受累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分别为SUVmax为3.9(1.0-11.3)、5.2(2.1-13.1)和6.2(4.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皮肤病灶(P≤0.05),却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病灶的SUVmax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7例SPTCL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多发,其中3例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3例皮肤病灶SUVmax中位数≥3.O,2例淋巴结及结外脏器受侵.结论:SPTCL临床无特征性,18F-FDG PET/CT可以提供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受累程度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判,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珺芳;曾志勇;杨阿碰;郑玲;陈君敏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B组多因发热而发病,其中89.66%(26/29)患者骨髓样本中发现有噬血细胞;B组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CD25、乳酸脱氢酶水平及EB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P≤0.05),且体能状态较差、分期较迟、病情较重,整体预后低于A组.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病情未充分改善及EBV感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会加重病情,对临床预后有较大影响,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其治疗效果不佳,EBV感染是影响NH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MicroRNA生物合成通路中Gemin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及预后相关性

    作者:赵桂敏;刁兰萍;刘丽宏;吴晓琳;高哲;高玉环

    目的:评估miRNA生物合成过程中Gemin3基因位点rs1974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风险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在230名NHL患者组和120名健康对照者组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连接酶检测反应进行MiR-SNP基因分型.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曲线,曲线之间的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结果:rs197412基因分型在NHL组及对照组中分布无差异.患者携带rs197412TT基因型比患者携带CC+ CT基因型生存时间长(P =0.007).此外,该rs197412 SNP也被确定为NHL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2.138;95%可信区间:1.303-3.508;P=0.003).结论:miRNA生物合成通路中Gemin 3基因位点rs19741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NHL风险无关,但可能影响NHL的生存.

  • 10例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张文丽;冯佳;孟庆祥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病理学特征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娟;马乐;关键虹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的骨髓活检病理特征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本院血液内科收治的70例(其中35例患者继发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骨髓活检病理学特征,对比分析骨髓涂片及活检增生程度、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的变化,同时比较继发骨髓纤维化与未发生骨髓纤维化患者之间总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各期、各分型多发性骨髓瘤均可继发骨髓纤维化,骨髓纤维化可致骨髓涂片出现假性增生减低,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Gomori染色阳性(+)至强阳性(+++),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骨髓纤维化程度可减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纤维化时骨髓活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继发骨髓纤维化患者较未发生纤维化患者总体预后欠佳.

  • 慢病毒介导shRNA干扰ADAM10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MM.1S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作者:许利凡;罗建萍;李护君;陆倩;张倩楠;姚瑶;姚若斯;徐开林;李振宇

    目的:探讨干扰ADAM10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MM.1S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4对针对ADAM10 mRNA不同位点的shRNA编码序列,分别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质粒pLVshRNA-EGFP (2A) Pu-ro中去,构建sh/ADAM10-1,sh/ADAM10-2,sh/ADAM 10-3,sh/ADAM10-4和sh/Con;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及包膜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收获病毒颗粒,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感染MM.1S细胞,流式细胞术分选GFP+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m blot检测慢病毒载体介导的shRNA干扰ADAM10基因的作用.选取ADAM10下调显著的细胞株,CCK-8法检测干扰ADAM10后细胞的增殖,Annexin V/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定量PCR检测促凋亡基因BAD、BAK、BIK抑凋亡基因BCL-2、c-Myc以及Notch1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的转录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特异性干扰ADAM10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干扰ADAM10基因对MM.1S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MM.1S细胞的凋亡,且促凋亡基因BAD、BAK表达升高,抑凋亡基因BCL-2、c-Myc表达降低.Q-PCR结果显示,干扰ADAM10后Notch1水平升高,Hes-1水平降低.结论:干扰ADAM10基因可显著抑制MM.1S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其机制与Notch1信号通路有关.

  • 二甲双胍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博;桂书彦;周欢欢;刘泽林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0、5、10、20、40、80 mmol/L二甲双胍分别作用于RPMI8226、U266细胞株24、48、72 h,应用CCK-8法检测二甲双胍对骨髓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取0、10、20、40 mmol/L二甲双胍分别作用于RPMI8226细胞株48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取0、5、10、2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于RPMI8226细胞株48 h,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PARP、STAT3、p-STAT3、BCL-2、Cyclin D1、P21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可以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株的增殖,并呈浓度(r =0.982,r=0.967,P≤0.05)及时间依赖性(r=0.956,r=0.962,P≤0.05);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RPMI8226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高(r=0.976,P≤0.05);二甲双胍可引起RPMI8226细胞株凋亡相关蛋白pro-caspase-3及PARP的活化,并可抑制STAT3磷酸化、下调BCL-2、Cyclin D1表达,上调P21蛋白表达.结论:二甲双胍可抑制RPMI8226、U266细胞株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下调STAT3信号转导通路是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之一.

  • 320例多发性骨髓瘤校正血钙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珍珍;吴顺泉;王青青;叶雅妹;马雪梅;战榕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校正血钙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20例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钙水平,用同时采集静脉血所得血清白蛋白浓度进行校正,分析校正前后血钙浓度的差异.结果:3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钙浓度为2.34±0.15 mmol/L,校正后血钙浓度为2.6±0.17 mmol/L,高钙血症患者由11.3%升至校正后的23.1%,低钙血症患者由42.8%下降至校正后的7.8%,血钙的正常患者例数增加.I、Ⅱ和Ⅲ期病人的血钙水平在经白蛋白校正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20例MM患者贫血发生率为80%,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0.9%,骨髓瘤骨病发生率为68.8%,贫血、肾功能不全、骨髓瘤骨病患者血钙浓度均高于正常组,且校正后差异更显著.接受化疗的患者220例,中位PFS为15个月,中位OS为20个月,高钙血症患者PFS及OS缩短,校正后PFS及OS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1).结论:校正血钙能更敏感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更好的预后判断作用.

  • LY29400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永清;林艳;赵俊夺;杨蕴涛

    目的:探讨2-(4-吗啉基)-8-苯基4氢-1-苯并吡喃4酮(LY29400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5、10和20 μmol/L) LY294002处理U266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yclin E表达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激活状况.结果:0、5、10和20 μmol/L的LY294002处理U266细胞24、48和72 h后,能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抑制率,并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 =0.408,r =0.485).5,10,20 μmol/L的LY294002处理细胞48 h,能使细胞核呈现致密浓染,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G1期(P≤0.01),显著下调BCL-2,Cyclin D1,Cyclin E,PI3K及p-AKT表达(P≤0.01),明显上调BAX表达(P≤0.01).结论:LY294002能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U266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 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 大蒜素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作者:曾俊权;郑永亮;刘彬;练建平;龚志南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side population,SP)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RPMI-8226和NCI-H929细胞,应用Hoechst33342染色分析其侧群细胞的含量;对培养的侧群细胞,应用10 μg/ml大蒜素处理,采用CCK8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平板集落形成法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大蒜素对侧群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大蒜素对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结果:在RPMI 8226和NCI-H929中均存在有侧群细胞,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17±0.98)%和(2.65±0.61)%.大蒜素能够呈时间依赖性抑制侧群细胞的增殖并显著抑制集落形成;大蒜素能够抑制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CDK2和CDK4的表达并诱导细胞发生G1/S周期阻滞.结论:大蒜素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侧群细胞增殖和集落的形成,并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发生G1/S阻滞.

  •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抑制SMYD3对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成波;沈建箴;廖斌;付海英;林婷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抑制组蛋白甲基化酶SMYD3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0、20、40、80、160 nmol/L) TP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40、80、160 nmol/L) TPL作用48 h后RPMI8226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YD3和MMP-9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H3K4me2,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结果:TPL能够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活性,且随作用时间延长及药物浓度增高,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974,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不同浓度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SMYD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82,P≤0.05);siRNA-SMYD3转染RPMI8226细胞48 h后,siRNA-SMYD3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MP-9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80nmol/L的TPL作用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TPL作用RPMI8226细胞48 h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组蛋白H3 K4me2和H3 K4 me3的甲基化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下降,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971,r=-0.985,P≤0.05);siRNA-SMYD3转染RPMI8226细胞48 h,组蛋白H3 K4 me2和H3K4me3的甲基化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与siRNA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L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抑制SMYD3,调控组蛋白H3K4甲基化和MMP-9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 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丽霞;贾晓玲;胡军;张益枝;吴克雄;傅明伟;王云霞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或马法兰为主的化疗方案,在初诊有症状的MM或MP治疗后复发难治性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2013年5年期间MM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转归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9例初诊有症状的MM(13例),复发难治性的MM患者(6例),以硼替佐米(bortezomib)+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治疗后进行维持治疗的VD组,17例(初诊有症状的MM),接受马法兰+泼尼松治疗后再进行维持治疗的为MP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可评估的3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6(1-64)个月,两组患者半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D组19例中半年无1例复发,MP组17例中半年有5例复发(P≤0.05).结论:VD作为MM患者维持治疗的方案优于MP方案,而且毒副作用小.

  • 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慧;刘露;刘芳;陈丽娟;屈晓燕;李建勇;吴雨洁

    目的:探讨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27抗原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23例M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以51例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患者作为对照.抗体组合包括ckappa-FITC/clambda-PE/CD38-ECD/CD45-PERCP/CD19-PC7/CD27-APC/CD138-BV421/CD56-BV510,采用CD138/CD38设门出浆细胞群后进一步分析CD56、CD19、ckappa、clambda以及CD45的表达,区分异常浆细胞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后,进一步分析CD27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阳性率判断标准:≥20%为阳性.同时分析107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4例患者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比较CD27-MM患者与CD27+ 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特点.结果: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的CD27+率为48% (59/123),MFI为31.3±35.6;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CD27+率为100% (51/51),MFI为93.7±6.3.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CD27+率及MFI明显低于正常的或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患者(P≤0.001).对58例CD27-和49例CD27+ MM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反映疾病进展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钙、血肌酐及预后相关因素β2-微球蛋白、LDH水平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17例CD27-及17例CD27+ MM患者的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结果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27-或弱表达高度提示为MM.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能为良恶性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多基因甲基化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作者:邓春阳;陈双;江明;尼罗帕尔·吐尔逊;王欢;郝建萍

    目的:分析p15、DAPK、SOCS1和FHIT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甲基化状况,探讨基因甲基化在MDS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对67例MDS患者骨髓进行上述4种基因甲基化的检测,选择18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分析MDS患者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67例MDS患者中p15、DAPK、SOCS1和FHIT4种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随着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的增加,p15、SOCS1基因甲基化率呈增高趋势(P≤0.05),同时表达≥2个基因甲基化更易见于相对高危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显示,有基因甲基化和无基因甲基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和21个月(P≤0.05),在相对低危组中SCOS1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在相对高危组中SOCS1、p15及≥2个基因甲基化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甲基化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p15、DAPK、SOCS1和FHIT是MDS中出现较高的甲基化基因,SOCS1及p15基因甲基化是MD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AK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靶点

    作者:余金;黄赞;范静怡

    目的:研究AKT抑制剂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治疗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逆转录病毒感染介导MPLW515L过表达,构建MPN细胞模型.蛋白印迹实验检测信号通路的组成型活化.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处理细胞并行细胞计数法,应用克隆形成单位试验检测MPN细胞的增殖.Annexin V染色检测细胞凋亡,BrdU法检测细胞周期.应用动物生存实验分析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PN小鼠模型存活率的影响.结果:MPL W515L过表达可以显著活化PI3K/AKT、JAK/STAT等信号通路.阻滞上述信号通路能够抑制MPN细胞模型的增殖、促进凋亡,其中以PI3K/AKT抑制剂效果显著,并使G1ME细胞处于有丝分裂S期的比例减少、处于G/Go期的比例升高,显示出细胞周期阻滞功能.同时,在MPN病人的血液样本中,阻滞PI3 K/AKT也能够抑制骨髓祖细胞的克隆形成单位,并显著增加动物模型的存活率.结论:AK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治疗靶点.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因素的研究

    作者:杨颖莹;杨金花;王丹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危险因素,重点研究不同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与MDS预后的联系.方法:收集本院近5年60例MD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建立详细资料档案,并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60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CD10,CD13,CD15,CD7,CD34,CD117);应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合WHO2008分型及IPSS-R积分对MDS进行分组.结果:60例MDS患者中极低危12例,极高危7例;染色体异常35例(58.33%),其中5号、7号、8号、20号、Y染色体异常及复杂核型染色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2.89%、20.0%、17.14%、11.43%、5.71%及14.29%;转化为白血病的正常核型占8.0%,转化为白血病的异常核型分别为复合核型占80%、8号占66.67%、7号占71.43%、5号占75.0%;极高危组MDS患者的髓系细胞表面的非成熟抗原标记CD13、CD33及CD117表达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高(P≤0.05),而髓系细胞表面的成熟抗原标记CD15表达率则明显比极低危组MDS患者的低(P≤0.05),极高危组淋巴系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7、CD10表达率明显低于极低危组(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及免疫表型对MDS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

    作者: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用多步差速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的微泡(MV),采用样本负染的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泡的形态特征;用Micro-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泡表面标志;液体培养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给微泡组加入50μ1微泡,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采用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测与微泡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功能变化.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是直径在20-100 nm之间的类圆形囊泡,提取后的微泡浓度约为200 μg/ml;在间充质干细胞微泡中CD63表达率为96.0%,CD44表达率为50.2%,而tHLA-DR,CD34,CD29,CD73等表达均为阴性;微泡与GPBMNC共培养2d后,微泡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49±0.15倍(P>0.05),CD34+细胞数(3.93±0.60)×104是对照组(2.30±0.64)×104的1.76±0.30倍;4 d时微泡组细胞数(10.19±0.65)×106是实验组细胞数(4.67±0.70)×106的2.20±0.24倍(P≤0.05),微泡组CD34+细胞数(7.82±0.41)×104是对照组(4.03±0.35)×104的1.95±0.20倍.结论:通过多步差速离心法能够成功从MSC上清中提取微泡,微泡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 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凌婧;马珍妮;殷杰;沈飞;谢丽倩;赵云霄;阮长耿

    目的:建立分泌抗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针对ADAMTS13不同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方法测定免疫小鼠与ADAMTS13-T7蛋白的抗血清效价.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与SP2/0骨髓瘤细胞以10:1的比例混合,进行细胞的融合,并将杂交瘤细胞稀释培养.2周后选生长良好的克隆孔检测,阳性克隆孔扩大培养并再次检测.结果:获得真核表达截短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T7蛋白纯品.利用真核表达的截短型ADAMTS13-T7蛋白免疫BALB/c雌性小鼠,ELISA检测免疫后抗血清效价约为1:20 000.利用杂交瘤技术通过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将其中的30株转入液氮中冻存,以备进一步分选及功能研究.结论:融合获得多株分泌抗重组ADAMTS13抗体的杂交瘤单克隆细胞株,为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及研究ADAMTS 13结构和功能提供更多的有力工具.

  • 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尤亚红;孟宪彬;李星鑫;葛美丽;聂能;黄金波;张静;黄振东;邵英起;施均;郑以州

    目的:探讨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的临床特点、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H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6个月疗效和3年生存率(OS).结果: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男女之比4:1,中位发病年龄16(4-43)岁,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4例,13%)和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22例,73%)为主.肝炎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同时发病(7例,23%),也可先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23例,77%),但以后者更常见.较之与肝炎非同时发病的患者,AA与肝炎同时发病的患者起病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更低(P值分别为0.042、0.012、0.001),但AA起病时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更明显,表现为外周血CD19+B细胞比例更低(P =0.046),CD4+/CD8+比例失衡更明显,但此差异缺乏显著性(P=0.538).影响疾病6个月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肝炎时胆红素峰值、骨髓中成熟单核细胞比例(P值分别为0.044、0.006、0.034).长期随访显示,疾病2年OS为64.3±9.2%,患者6个月疗效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P≤0.001).结论:HAAA常发生于年轻男性患者,以SAA及VSAA为主,大多为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相关的AA,患者早期感染发生率高,肝炎与AA同时发生者免疫紊乱更明显;HAAA患者预后差,6个月无治疗反应者总体预后差,宜早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家系致病基因分析及沙利度胺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于倩;程钊;易艺芳;彭宏凌

    目的:分析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一家系ACVRL1、ENG和MADH4(SMAD4)基因突变,并观察沙利度胺对其治疗的疗效.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家系调查,采用PCR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CVRL1、ENG和SMAD4基因全部外显子序列扩增,应用Sanger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将结果与数据库参照序列进行对比;对检测到的可疑突变在纳入研究的其他7名家系成员中进一步进行检测.先证者采用沙利度胺(100 mg/d)治疗6个月,而后观察其出血频率、出血量、输血频率等,评估疗效.结果:先证者(Ⅱ-1)及其另外4名家系成员(Ⅱ-2、Ⅲ-1、Ⅲ-2、Ⅲ-3)均存在有ACVRL1基因c.1231C>T杂合突变,与临床表型共分离,为文献已经报道的突变;同时该家系部分成员(Ⅱ-1、Ⅱ-3,Ⅲ-1、Ⅲ-2)存在有ENG基因c.1096G>C突变,不与临床表型共分离,为数据库收录的基因多态性;SMAD4基因未见突变.经沙利度胺治疗后,先证者出血频率、出血量、输血频率均减少,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铁均升高.结论:HHT具有表型异质性,且随着年龄增长表型增多;ACVRL1基因c.1231C>T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沙利度胺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

  • 东南亚缺失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伴β地中海贫血一个家系的产前诊断

    作者:陈梅环;黄海龙;王燕;张敏;林娜;何德钦;林元;徐两蒲

    目的:对1例东南亚缺失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SEA-HPFH)合并β地中海贫血的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技术(Gap-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DB)方法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母亲血液学表型符合缺失型HPFH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SEA-HPFH基因携带者,而父亲血液学表型符合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基因型为IVS-Ⅱ-654杂合突变,胎儿基因型为未见异常.结论:SEA-HPFH基因携带者与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婚配后有生育出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风险,可通过常见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及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 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作者:潘玉夏;王鸿雁;尚银涛;王兴哲;王茜;田金满;张敬宇;罗建民;杨琳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r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例SLE相关性TI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SLE相关性TTP患者包括女11例,男1例,中位年龄34.5岁,其中5例为SLE治疗过程中出现的TTP,7例为两者同时诊断;全部患者均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损害,10例有肾脏损害;5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 13)活性均重度减低(≤5%),同时伴抑制物阳性;9例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均>1%;12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联合其他药物(10例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例同时加用美罗华);10例给予血浆置换,2例死亡;2例未行血浆置换患者均死亡;4例死亡患者全部伴有肾脏损害.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多次血涂片检查有助于SLE相关性rrP的早期诊断,尽早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肾脏损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miR-191对髓系造血分化的调控

    作者:孙晨光;陈明;阮峥;韩睿钦;王文天;王芳;胡晓

    目的:利用斑马鱼造血发育模型探索microRNA-191(miR-191)对髓系造血分化的调控.方法:将miR-191和对照(cel-miR-67)通过显微注射斑马鱼受精卵,收集发育到10 s、24 hpf、36 hpf和48 hpf的胚胎,分别提取对照及实验组胚胎的RNA,利用荧光定量qRT-PCR比较斑马鱼胚胎红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gata1,scl,hbbe3,lmo2)和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pu.1,L-plastin,mpx,cebpcα)的表达水平;选取24 hpf胚胎进行上述基因的整胚原位杂交,比较注射miR-191对髓系分化标记基因的原位时空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分子克隆及T7 RNA聚合酶体外转录成功制备了斑马鱼红系、粒-单系细胞分化标记基因的RNA探针且特异性良好;与注射对照的受精卵相比较,荧光定量qRT-PCR检测发现,注射miR-191的24 hpf和36 hpf斑马鱼胚胎整体中髓系分化基因的水平均有微弱的上调趋势;而发育10 s的胚胎中髓系基因mpx的mRNA表达出现10-20倍的显著上调;整胚原位杂交结果发现24 hpf的胚胎中髓系特异基因L-plastin的原位表达有所上调.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斑马鱼受精卵显微注射技术及分析胚胎髓系分化基因表达的两种方法;miR-191对斑马鱼胚胎髓系分化调控功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该miR-NA可能参与调控粒-单核系和红系分化,其对髓系基因mpx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相应功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5-氟尿嘧啶损伤骨髓基质细胞致造血细胞应激诱导性早衰

    作者:熊丽溶;宋小英;景鹏伟;王亚平;王璐

    目的:探讨抑瘤浓度下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人骨髓基质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以及该作用对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测定乳腺癌细胞株MCF-7、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及人骨髓基质细胞株HS-5对不同浓度5-FU的敏感性.5-FU作用HS-5后,结晶紫染色计数成纤维细胞集落;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Annexin V/PI双染及Hoeche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法检测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因子KL、GM-CSF、RANTS、SDF水平.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rn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hUCB-MNC)与HS-5共培养后,台盼蓝染色计数hUCB-MNC;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ROS水平、CD34+细胞百分率;酶学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的hUCB-MNC.结果:5-FU 12.5-100 μg/ml对MCF-7、HCT-116和HS-5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其中HS-5对5-FU更为敏感.5-FU作用后HS-5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上升,胞内ROS含量显著升高,造血生长因子分泌降低,炎性趋化因子升高.与经5-FU作用的HS-5共培养后,hUCB-MNC数量及CD34+细胞比例降低,G1期阻滞,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胞内ROS含量显著上升,衰老的造血细胞增多.结论:5-FU可导致骨髓基质细胞氧化损伤、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改变,诱发造血细胞氧化应激性早衰.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在SLE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张田玲;牛家峰;刘继涛;胡天宇;李庆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蛋白(Alb)比值(hsCRP/Alb)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6例SLE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治疗前后的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SLEDAI)、hsCRP和Alb水平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hsCRP和Alb比值与治疗后SLEDAI及并发症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出院后均接受随访,分析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10-14分患者的hsCRP/Alb比值高于5-9分者及0-4分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Alb比值与患者的感染(r =0.574),肾脏损害(r =0.499)及心脏损害(r =0.516)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与血液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肺损害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治疗后SLEDAI≥10、hsCRP/Alb≥0.05 mg/g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hsCRP/Alb与SLE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