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吴洁莹;张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深入研究,已成功地从人骨髓、外周血、肌肉、脂肪、脐血、羊水及胎儿组织中分离并鉴定出MSC.胎盘作为胚胎发育中维系母体和胎儿氧气及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暂时性器官,由起源于细胞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的胎儿丛密绒毛膜和母体子宫基蜕膜共同组成,无论从解剖结构还是在发育行为上,都包含了较为幼稚的胚胎及趋于成熟的成体干细胞成分;胎盘在胎儿娩出后即完成使命,成为"废弃"物,对其研究不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因此目前已成为寻找人类间充质干细胞新来源及提高临床应用效果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胎盘MSC的来源、分离、特征及可能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研究进展及基因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王逸群;朱平

    δ-氨基-γ酮戊酸合酶(ALAS)是血红蛋白合成重要的限速酶,目前发现实际有两种ALAS,真正影响血红素合成的是δ-氨基-γ酮戊酸合酶2(ALAS2).X连锁铁粒幼细胞贫血(XLSA)与ALAS2的基因突变有明确的关系,近年陆续报道25种可导致XLSA的ALAS2的基因突变,其中两种是本课题组首次报道的.针对这种明确的单基因疾病有可能开展基因治疗.

  • 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耐药、抗凋亡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李忠俊;陈幸华

    骨髓基质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构成的骨髓微环境在机体造血发育、血液病发生、恶性血液病细胞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骨髓基质细胞保护白血病细胞抑制药物诱导的凋亡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RHD基因的克隆及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严力行;许先国;朱发明;何吉

    本研究目的在于克隆人类红细胞RHD基因,构建RhD表达载体,观察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从脐血网织红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RHD/CE基因,扩增产物通过TA连接克隆到pGEM-T质粒,采用测序方法筛选多个克隆获得RHD基因.将获得的RHD基因进一步亚克隆构建p cDNA3.1(-)表达载体,重组表达载体通过superfect试剂盒转染K562细胞,后观察K562细胞中RHD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克隆到RHD基因,构建的p cDNA3.1(-)重组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证实RHD cDNA序列及插入方向正确.转染后的K562细胞内有相应的mRNA转录,细胞表面有RhD抗原表达.结论:RHD cDNA转染的K562细胞能表达RhD抗原,该表达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各种RhD变异型的分子基础.

  • 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王铁军;欧阳锡林;白丽霞;高春记;朱海燕

    为了探索应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主要和(或)次要不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得率及不去除红细胞或血浆用于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采用Cobe Spectra(Version 6.1)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细胞采集程序对9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进行采集,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4例,次要不合2例,主要次要均不合3例.对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循环收集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的量分别作相应调整.输注前从产品袋中留取标本检查有核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比例、CD34+细胞计数和细胞的成活率(台盼蓝拒染率).输入时对受者采取一系列保护肾功能的措施.液体总量控制在4 000毫升/日.结果显示:除1例因供者体重远大于受者经1次采集即可满足移植所需细胞量外,其余供者均经2次采集收集到足够的有核细胞直接回输给受者或冰冻保存备用.共采集PBSC 17次,平均每次获得有核细胞3.77×1010个,单个核细胞占97%-99%.CD34+细胞数平均为8.62×106/kg,细胞拒染率均为l00%.ABO血型主要不合及主要、次要均不合的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压积红细胞8-10 ml,ABO血型次要不合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中含血浆80-120 ml,不去除红细胞及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无1例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通过调整采集参数采集ABO血型主要与次要不合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减少血型不合的红细胞或血浆量,可以获得足够的干细胞数量并安全用于移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和GVL的影响

    作者:胡文兵;高清平;陈友华

    为了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影响,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小鼠为动物模型,对其进行allo-BMT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的供鼠BMMSC,同时设立单纯allo-BMT对照组.记录受鼠存活时间;观察受鼠发生a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CD4+、CD8+T细胞亚群的差异;采用性染色体检查检测嵌合状况.结果显示:BMMSC推迟aGVHD发生的时间;降低CD4+T细胞的同时增加CD8+T细胞的数量;明显延长受鼠allo-BMT后的生存时间.结论:BMMSC与allo-BMT联合进行具有一定的GVL效应;BMMSC能抑制allo-BMT后aGVHD的发生,但同时具有一定的GVL效应.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雷俊霞;朱美玲;郭振宇;赵东长;余伟华;温冠媚;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

  • 化学修饰物甲氧基聚乙二醇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影响的研究

    作者:龙卉;唐锁勤;张晓飞

    为了探讨经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的骨髓移植物对异基因移植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将BALB/cH-2d小鼠经60Coγ线8.0 Gy照射后随机分3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RPMI 1640,B组注射615H-2k小鼠的骨髓及脾细胞混合悬液,C组注射等量的mPEG修饰后的骨髓及脾细胞混悬液.通过小鼠外观的观察、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的测定及组织病理检查研究GVHD程度,通过染色体检查研究植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B组出现脱毛等表现较C组早,程度重,重症病例多(P≤0.05).B组死亡小鼠30天存活率20%,平均存活时间为12.1±2.4天,C组为50%,平均存活时间为16.1±2.9天(P≤0.05);B组出现Ⅲ度GVHD比例为59%,C组为20%(P=0.050),B组和C组的异基因骨髓成功植入.结论:mPEG修饰的骨髓移植物可减轻GVHD程度,有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

  • 体外诱导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抗白血病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

    作者:谭获;曾林涓;叶絮

    为了研究脐血淋巴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成为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性T细胞(CTL),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再吞噬凋亡白血病细胞并将其抗原呈递给相同脐血的T淋巴细胞,得到杀伤性T细胞.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C.CTL细胞的杀伤功能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结果表明:12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的DC,DC的表面标志CDla+、HLA-DR+、CD86+、CD8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TL可以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效:靶=50:1对AM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44.76±17.42%,对AL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8.50±4.25%),对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杀伤率极低.结论:在外体应用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可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典型的DC;负载有白血病抗原的DC可诱导同一脐血的淋巴细胞生成白血病特异的杀伤性T细胞(CTL),所得CTL可特异性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严重伤害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

  •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MUTZ-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邓晶;金洁

    为了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MUTZ-1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将triptolide与MUTZ-1细胞共育,采用MTT法观察细胞生长,DNA片段化分析和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结果表明:triptolide对MUTZ-1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呈量效与时效关系,24小时半数抑制率(IC50)为55.06ng/ml;triptolide能诱导MUTZ-1细胞DNA断裂产生DNAladder,且能诱导MUTZ-1细胞磷脂酰丝氨酸转位,其发生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triptolide作用于MUTZ-1细胞12小时导致caspase-3激活,PARP酶解及c-IAP2 mRNA表达水平下调,凋亡率与caspase-3原酶及c-IAP2表达量呈负相关(r=-0.907,P=0.000;r=-0.919,P=0.000).结论:triptolide能通过诱导凋亡抑制MUTZ-1细胞的生长,triptolide诱导MUTZ-1细胞凋亡是通过caspase-3激活及PARP酶解所介导的,且caspase-3的激活可能与凋亡蛋白抑制因子c-IAP2的下调有关.

  • 氨磷汀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范辉;庄晓萌;杨洋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氨磷汀(amifostine,AMF)联合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的2例高龄MDS患者中1例为MDS-RA患者(91岁),另1例为MDS-RCMD患者(86岁).治疗方案为rh-EPO 6 000 U皮下注射,1周3次;AMF0.4 g静脉滴注,每周连续5天,休息2天,连用4周.结果表明:4周后2例患者均显示出很好的近期疗效,其中MDS-RA患者输血时间间隔均较治疗前有的延长.1例MDS-RA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开始后第1周即恢复正常,并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另1例MDS-RCMD患者治疗后血像三系细胞量均明显上升,异常增高的网织红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结论:AMF联合rh-EPO在治疗高龄MDS患者可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临床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长距离小载体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 IgH基因转换区易位

    作者:郭垞;侯健;姜华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 chin,IgH)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与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关系.为了快速、简便检测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并明确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和克隆断裂点,根据易位的断裂点通常位于IgH基因转换区,参考国外专利和文献,建立了长距离小载体PCR方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U266,得到3.5kb的PCR产物,两端序列分别与11q和IgH基因α1转换区同源.结论:长距离小载体PCR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该方法对中国人遗传背景的MM患者进行大样本检测,可以发现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和分布,有助于解释该遗传背景下的特殊临床表现,阐明发病机制,寻找MM治疗的分子靶点以及对预后的评估.

  • 利用DNA池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bcr和 abl基因序列标签位点多态性

    作者:田红;刘道明;徐兵;郑维扬;周淑芸

    为了探讨bcr和abl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关系,利用DNA池(DNA pooling)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bcr和abl基因上的9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进行序列变异的筛查分析,并通过测序对筛查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STS片段中检出了4个片段中的多态性位点和3个片段中与参考序列不一致的变异.结论:U07000片段中的SNP在慢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病人和对照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

  • HLA-E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作者:刘四喜;方建培;徐宏贵;陈国华;黄绍良

    本研究旨在亚克隆HLA-E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HLA-I类阴性的靶细胞K562细胞上获得稳定表达.首先采用PCR方法从多顺反子表达载体(pG/A2E)扩增出目的片段A2/E cDNA,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重组,构建成HLA-E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2E,然后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入K562细胞,后经G418筛选及有限稀释,利用抗HLA-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K0126-3进行FACS检测,以观察HLA-E分子在靶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LA-E分子在经pcDNA3.1(+)/A2E转染的靶细胞表面获得表达(27.76%),而经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靶细胞则未获得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A2E真核表达载体,并使HLA-E分子在HLA-I类阴性的K562细胞表面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LA-E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HLA-E与NK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HLA-E体外表达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氯氧甲苯咪唑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芳;邹萍;张敏;吴耀辉;肖娟

    为了研究氯氧甲苯咪唑(econazole)诱导鼠粒单核白血病细胞WEHI-3凋亡的机制,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实验测定细胞凋亡,Fura-2荧光负荷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并抽取WEHI-3细胞内质网部分蛋白,利用Western blot测定caspase-7、caspase-1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econazole作用后WEHI-3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细胞内游离[Ca2+]i较对照明显升高,caspase-12和caspase-7表达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结论:econazole能诱导WEHI-3细胞凋亡,caspase-12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小檗胺对K562细胞体外及体内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东;林茂芳;赵小英

    为了探讨小檗胺(berbamine,BER)在体外及体内抗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用MTr法测定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bcr/abl基因表达,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BCR/ABL蛋白质水平表达,利用K562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观察小檗胺治疗后瘤体大小、组织病理及bcr/abl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小檗胺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经8.0μg/ml BER作用24、48、72小时,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6.63±3.57)%,(61.84±4.74)%,(75.32±1.95)%,与对照组相比,P<0.01.IC50值(72小时)为(5.227±1.307)μg/m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经8.0μg/ml小檗胺处理72小时后,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61.77±4.35)%vs(0.50±0.14)%,P<0.01].小檗胺能下调K562细胞bcr/abl mRNA表达和P210水平,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效应,并与细胞凋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经8.0μg/ml BER处理后,与同浓度点对照组相比,72小时组的表达明显地减弱(0.97±0.01vs1.38±0.02,P<0.01).4.0-16.0μg/ml BER处理24小时后,P210的相对表达量由未加药对照组的1.04±0.02降至16.0μg/ml组的0.63±0.01(P<0.01),与所设的对照组药物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STI571的作用结果相似.在K562荷瘤裸鼠模型,小檗胺治疗组瘤重较未治疗对照组的明显减少[(1.46±0.43)g vs(2.90±0.94)g,P<0.01],抑瘤率为49.66%.瘤体细胞的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小檗胺在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明确的诱导凋亡作用,并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小檗胺诱导细胞凋亡可能与其下调bcr/abl基因和(或)P210的表达水平有关;在荷瘤裸鼠体内,小檗胺同样具有显著的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作用,尤其能下调瘤体组织细胞bcr/abl mRNA的表达水平.

  • 8号染色体三体对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影响

    作者:田蕾;刘凌波;王晓蓓;肖娟;邹萍

    为了探讨8号染色体三体(8三体)对急性粒单、单核细胞白血病(M4、M5)细胞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应用G显带或R显带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对56例M4、M5患者进行核型及免疫表型检测,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56例患者中34例(60.7%)正常核型;10例(17.9%)8三体异常核型,其中3例(5.4%)为单纯8三体核型,余下12例(21.4%)为其他异常核型(不包括8三体).8三体患者的年龄偏大,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百分比和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较低,无病生存期(DFS)较短(P均<0.05).8三体患者CD34、CD117和CD56的表达频率较高,而CD11b、CD14和CD15则较低(P分别<0.01、0.05、0.05、0.01、0.05和0.005).结论:8三体的M4、M5患者预后较差,8三体可能与单核细胞分化成熟受抑有关.

  • F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晓雄;达万明;李红华;赵瑜;王全顺;王书红;朱海燕

    为了探讨FLAG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refractory and 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疗效,本研究采用FLAG方案(氟达拉宾50 mg,静脉点滴,30分滴完,第1-5天;阿糖胞苷1 000 mg/m2,静脉点滴,第1-5天;G-CSF 150-300μg皮下注射第0-5天)治疗27例难治和复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其中难治性AML 10例,复发AML 17例.结果表明:27例患者中,13例难治和复发AML达完全缓解(CR率48.2%),4例达部分缓解(PR率14.8%),总有效率63.0%.CR的患者中有3例已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3例均处于无病存活状况,其中存活长的20个月,仍处于CR期.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轻度肝功异常.结论:FLAG方案对部分难治和复发AML仍有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用于治疗对其他化疗方案无效的难治和复发AML,并为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机会.

  • 雄黄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存活蛋白(survivin) 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肖延风;刘雅;刘陕西;任利芬

    为了研究雄黄对白血病细胞抗凋亡基因存活蛋白(survivin)表达的影响,以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Jurkat为模型,同时应用Westem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系凋亡前后Fas、caspase-3的表达.结果表明:雄黄作用前两种细胞系survivin表达均呈阳性;Jurkat细胞Fas阳性,但无caspase-3表达;HL-60细胞株均无Fas和caspase-3的表达.经雄黄作用后,两株细胞系survivin表达水平均降低,以HL-60细胞株降低显著,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雄黄作用后HL-60细胞caspase-3表达转为阳性,Jurkat细胞caspase-3表达仍为阴性;Fas表达在Jurkat细胞稍减低,HL-60细胞仍为阴性.结论:雄黄可降低白血病细胞survivin的表达;survivin表达下调在雄黄通过线粒体途径促进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 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研究

    作者:邱镜滢;朱伟;张艳;陈珊珊;江滨;史惠琳;师岩;何琦;党辉;王德炳;陆道培

    为分析79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leukemia,Ph+AL)的细胞遗传学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联合应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骨髓细胞染色体G显带技术(morphology,immunology,cytogenetics,MIC),对1991年10月-2003年12月住本院的79例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Ph+AL总的检出率为6.9%,其中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ALL)56例,检出率18%,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myeloidleukemia,Ph+AML)10例,检出率1.2%.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ositive mixed acute leukemia,Ph+MAL)13例.56例Ph+ALL中52例免疫表型为B细胞型.10例AML中,包括M1 4例,M2、M4和M7各2例.13例Ph+MAL中12例混合表达髓系和B淋巴细胞系表型,另1例为髓系、T淋巴细胞系混合型.总的染色体附加异常检出率为54.4%,附加异常较多涉及到的染色体包括:7号、双Ph染色体、+8等.Ph+ALL组和Ph+MAL组缓解率为57.0%,Ph+AML组无1例达到缓解.Ph+ALL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核型ALL对照组(P<0.05).Ph+ALL、Ph+MAL组总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0个月,Ph+AML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结论:Ph+AL是有别于CML的一组高度复杂的异质性的疾病,涉及到不同阶段的白血病前体细胞,可分为ALL,AML和MAL 3种不同类型.由于无特异的临床特征和形态特征,缓解率低,缓解期短,生存期短,应联合应用MIC检测,进行快速、准确地分型.某些附加异常如双Ph等对生存期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应选择更有效的诱导缓解方案,及早计划异基因骨髓移植在内的前瞻性治疗方案以改善该型预后.

  • 新生牛肝再生刺激素对HL-60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朱宏丽;卢学春;范辉;辛宏;庄晓萌;杨洋;姚善谦

    本研究旨在观察分子量小于10 kD的肝再生刺激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substance,HGS)在体外液体培养中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分为3组:22.5μg/ml组、40μg/ml组和对照组,用胎盘蓝染色法计数HL-60细胞生长曲线,观察HGS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比较不同剂量HGS引起HL-60细胞的DNA损伤情况;采用基因组DNA体外电泳技术,观察HL-60细胞在HGS作用后凋亡的DNA片段断裂情况.结果表明,22.5μg/ml和40μg/ml2个组在2天培养后均观察到HL-60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基因组DNA体外电泳结果证明,在上述2个剂量的组内,出现了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并于培养第2天有HL-60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SEGE)显示,HL-60细胞在加入HGS后出现有慧尾的细胞数量增多.结论:HGS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诱导凋亡导致DNA损伤来杀伤对HL-60细胞.

  • 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PI-PLD)对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肖广芬;陈方平;付斌;王光平;蹇在伏

    为了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PI-PLD)对髓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具有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通过TX-114分相,定量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GPI-PLD活性,用1,10-二氮杂菲抑制GPI-PLD的活性,用MTT方法检测抑制组和非抑制组骨髓细胞对纤连蛋白的黏附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PI-锚定蛋白CD24的表达.结果显示:1,10-二氮杂菲(1 mmol/L)作用骨髓单个核细胞5小时可使细胞的GPI-PLD的活性由(42.08±7.21)%降为(5.4±2.96)%,GPI-PLD活性被抑制后细胞的黏附率增加,由(49.78±26.73)%升为(61.19±29.14)%,与此同时,CD24的表达率上调,由(16.02±9.68)%升为(18.5±11.14)%.结论:降低GPI-PLD活性能增加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纤连蛋白的黏附率,与此同时,骨髓单个核细胞上GPI-锚定蛋白CD24的表达增强.

  • Bcl-xL可能介导组织蛋白酶D相关的K562细胞凋亡

    作者:朴瑛;刘丽梅;陈协群;梁蓉;黄高昇;乔岩;王爱勤;王哲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D在氨基葡萄糖硫酸盐(glucosamine sulfate,GS)诱导的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为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可能的中介分子.为了探讨Bcl-xL在氨基葡萄糖硫酸盐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生长变化,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加药前后的形态学改变,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GS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cathepsin D和细胞色素(cytochrome)C的转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l-xL、Bax、Bid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5 mmol/L氨基葡萄糖硫酸盐作用于K562细胞72小时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胞浆出现空泡化;荧光显微镜显示cathepsinD和cytochrome C的荧光信号由颗粒状趋向弥散;Bcl-xL蛋白在GS加药组中表达减低,甚至消失,但在抑胃酶肽(pepstat1n)A预处理后的加药组中表达没有明显改变,Bax和Bid蛋白表达在凋亡前后没有明显变化.结论:Bcl-xL蛋白在GS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介导cathepsin D与线粒体途径之间的联系.

  • 成体干细胞及其分化机理

    作者:周卓妍;杨默;Yue-Hua JIANG

    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组织器官中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可变成不同类型的细胞.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是指成体干细胞具有可在体内、体外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将其分化物植入体内后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地存活.目前认为分化的可能机制是:多种成体干细胞可能在不同的器官中存在,包括出生后体内仍存在的多能性干细胞.美国Minnesota大学干细胞研究所一系列的研究证明成体骨髓中确实存在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命名为MAPC,能在体外由单细胞分化为具有中胚层系、外胚层系或内胚层系特征的细胞;将其注入胚泡,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多能的成体干细胞在今后能用于多个不同器官的变性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和尿新喋呤的表达研究

    作者:程骁赖;李汉冲;张日;谭洁

    为了研究血清和尿液中新喋呤、血清LDH和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和尿液中的新喋呤含量,同时检测血清LDH水平和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分析比较治疗前血清和尿液中的新喋呤水平、血清LDH、β2-微球蛋白与患者疗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和尿液中新喋呤水平、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值均明显低于稳定和进展组患者(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和尿液中新喋呤值、血清LDH、β2-微球蛋白值均可作为预测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的重要指标,其中检测尿液中新喋呤值更为稳定和方便.

  • 血小板活化因子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研究

    作者:郭农建;常亚丽;肖东杰;黄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参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为PAF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sB,GB BN52021)加入全血中,以阻断PAF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将已知的PAF及二磷酸腺苷(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CD62P的表达;将已知的PAF及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中性粒细胞细胞CD11b的表达;将PAF及ADP分别加入全血中,用FCM检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PLA),即PLA/L包括百分率及CD42b中位荧光浓度(MFI).结果表明:PAF及ADP均增加CD62P、CD11b、PLA的表达;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明显抑制PAF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及PLA的形成,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及血小板-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银杏内酯B也抑制ADP诱导的CD62P、CD11b的表达,但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活化;银杏内酯B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有多种细胞因子、化学介质参与其中,有多种配基-受体介导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交互作用.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有明显拮抗PAF的作用,在防治血栓形成与炎症过程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成人急性白血病血小板活化和活化功能的研究

    作者:罗文达;陈葆国;孟哲峰;李伯利;朱敏;郭群依

    为了用流式细胞术(FCM)微量全血法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活化功能,探讨其与成人急性白血病出血、浸润的关系,利用FCM检测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期、缓解期(CR1)和持续长期缓解期(CCR)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AC-1的表达变化,并以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表明:与健康组比较ADP激活前,AL组CD62P、PAC-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ADP激活后,AL组CD62P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AC-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01);CR1组PAC-1表达仍低于对照组(P<0.001),CD62P无差异;CCR组PAC-1、CD62P无差异.无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AL与伴有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AL比较,血小板ADP激活前两组CD62P和PAC-1无显著性差异;激活后伴有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PAC-1表达低于无巨核细胞恶性病变组(P<0.001).结论:①AL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存在较高水平的活化,提示血小板活化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可能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广泛的浸润、出血的原因之一.②AL初发时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这种异常可能是骨髓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导致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减少或功能异常所致.

  •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

    作者:潘景业;张艳杰;王明山;金可可

    为了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及肝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制作了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休克后2、4、6小时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变化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肝素组与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大鼠休克组血浆SFMC、D-D水平明显高,于而ATⅢ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1),其他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休克组、肝素组血浆TM水平明显增加(P<0.001),复方丹参组与假手术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休克组大鼠于休克2小时血浆t-PA、D-D水平明显升高,于休克4小时PAI达到高峰(P<0.001),而t-PA水平有所下降.于休克6小时,血浆PAI水平下降,t-PA继续降低,但PAI、D-D尚维持于较高水平.肝素组血浆D-D水平降低、t-PA高于休克组、PAI无显著性不同.丹参组大鼠血浆t-PA、PAI、D-D均低于休克组,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休克组大鼠APTT进行性延长,至休克6小时达到高峰,平均59.7±11.86秒.肝素组APTT平均61.5±5.79秒;复方丹参组APTT平均42.3±8.67秒,明显低于休克组和肝素组(P<0.001),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肝素组出血发生率为30%,复方丹参液组出血发生率为0%.结论:复方丹参液既可用于DIC高凝期又可用于继发性纤溶亢进期.与肝素比较,复方丹参具有安全、出血几率小,无须严密监测等优点.

  • IL-10 对 IL-6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作者:洪梅;魏文宁;杨锐;杨焰;宋善俊

    为了观察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抗炎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机制的作用,用一期凝固法、ELISA和细胞发色底物分析检测不同浓度的人重组IL-10(rhIL-10)作用下,人重组IL-6(rhIL-6)诱导PBMNC的促凝活性(procoagulant activity,PCA)、TF表达及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rhIL-6培养PBMNC的PCA、TF表达及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不同浓度的rhIL-10作用PBMNC后,可对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起不同的抑制作用;在500ng/LrhIL-10的作用下,rhIL-6诱导的PBMNC的PCA、TF表达和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IL-10对PBMNC的TF表达和活性抑制可能是ACS重要保护机制,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可能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在恶性血液病骨髓有核细胞的表达及其抗凋亡作用

    作者:贺琪;李晓;陶英;刘薏芝;杨莲萍;应韶旭

    为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骨髓有核细胞表面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收集MDS和AML患者各16例骨髓有核细胞,经离心涂片机制片,用免疫酶标记方法(APAAP)及TdT凋亡检测(TUNEL)法先后在同一标本上检测IGF-IR表达和凋亡信号,并以16名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作对照.结果显示:①MDS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56.8±14.3)%]高于正常对照[(40.4±9.6)%](P<0.01),AML组骨髓细胞IGF-IR表达[(86.8±13.8)%]高于正常对照(P<0.01),AML骨髓细胞IGF-IR表达高于MDS骨髓细胞(P<0.01);②MDS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5.4±3.0)%]高于正常对照[(1.2±0.9)%](P<0.01),AML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为[(0.3±0.4)%]低于正常对照(P<0.01),MD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ML组(P<0.01);③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IGF-IR阴性细胞[(9.0±4.8)%],IGF-IR阳性细胞中凋亡细胞仅占[(1.4±2.4)%](P<0.01),IGF-IR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0.852;P<0.01);④MDS骨髓细胞IGF-IR表达阳性率RAEB/RAEB-t/CMML组高于RA/RAS组,分别为(64.1±3.2)%和(53.5±16.2)%,但差异无显著性,细胞凋亡率RAEB/RAEB-t/CMML组低于RA/RAS组,分别为(3.1±2.1)%和(6.4±2.8)%,(P<0.05);⑤MDS和AML中IGF-IR阳性率与原始细胞百分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677;P<0.01).结论:MDS和AML造血细胞过度表达IGF-IR.IGF-IR表达增高可能预示造血细胞的恶性增殖倾向并通过某种途径抑制细胞凋亡.如果能证实此点,则抗IGF-IR治疗有希望成为治疗MDS和AML的新方法.

  • IFN-α对体外培养CML-DC功能、表达-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作者:翟欣辉;邢佩霓;魏绪仓;赵文理;李梅生

    为了研究α-干扰素(IFN-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泌趋化因子、表达趋化因子受体及其功能的影响,取13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小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培养CML来源的DC,以rhSCF、rhFlt-3L作为扩增体系的细胞因子,加入rhGM-CSF、rhTNF-α、rhIL-4,加或不加rhIFN-α诱导DC的生成,培养2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CML-DC分泌MIP-3β的含量,MTT法检测CML-DC刺激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IFN-α组培养所获DC表面CD86、CD83、CD40、MHC-Ⅰ类分子、CCR7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表达MIP-3β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α组诱导培养的CML-DC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IFN-α可能部分通过纠正CML-DC的免疫表型以加速CML-DC的成熟,增强CML-DC的功能.

  •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王福旭;张学军;董作仁

    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标志CD2、CD3以及γδ型T细胞受体.病理表现为肿瘤性T细胞在肝脏血窦和脾脏红髓的弥漫性浸润,不形成结节,易造成误诊.通过对患者肝脏活检标本、脾脏穿刺标本和骨髓标本的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诊断为1例成人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结合文献复习,可以认为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是诊断肝脾γδ T细胞淋巴瘤的必要手段.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异型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爱宁;周海侠;吴德沛;王玮;金正明;仇惠英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ML/RARα不同转录本.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S型和V型P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结论:APL患者P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 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疗效观察

    作者:李志英

    为了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观察15例MDS患者应用G-CSF联合EPO治疗后的血像和骨髓像及临床表现的变化,并了解其疗效.给患者G-CSF 300μg/d.联合EPO 100U/(kg·d),连续10天,皮下注射.结果表明:15例MDS患者10例粒系明显改善,7例红系改善,输血间隔延长;患者对联合应用药物的副作用均能耐受.结论:应用重组人G-CSF联合EPO治疗MDS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感染和出血,有利临床缓解.

  • PDTC加强柔红霉素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雷瑚仪;赵谢兰;肖希斌

    为了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edithiocarbomate,PDTC)体外对柔红霉素的化疗增敏作用,利用MTT法观察联用PDTC和柔红霉素处理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PDTC后柔红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的抑制率增强(P<0.05).当PDTC的浓度为50 μmol/l时柔红霉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的抑制明显.结论:PDTC体外能增敏柔红霉素对耐药白血病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其中以50μmol/L浓度的PDTC为佳抑制浓度.

  • Rh弱D及Del样本的检测研究

    作者:王晓珠;兰炯采;吴绪华;周华友;刘维佳;刘丹;齐村生;曾凤芹;杜克清

    为了研究初筛为RhD(-)样本中弱D及Del的检测,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弱D,应用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吸收放散法检测Del.结果表明:在26 200例献血者中,常规血清学初筛D(-)者56例(2.14‰),其中经IAT实验确认为弱D型者5例,吸收放散试验确认Del型者9例,且与CE表型相关.结论:为了临床输血安全,经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实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 胎儿骨髓基质细胞与细胞因子支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

    作者:毛平;王彩霞;林秀梅;杜庆华

    为了探讨胎儿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扩增作用的影响及比较扩增前后脐血(CB)CD34+细胞上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黏附分子CD49d+(VLA-4)的表达情况,将从新鲜CB标本中分离出的MNC分别接种于已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该体系分4组:A组为培养过程中不加细胞因子和基质细胞;B组为单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组为单用细胞因子支持;D组为细胞因子和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支持.在0、6、10及14天检测细胞总数、CD34+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同时检测CD34+细胞上CD49d+及CXCR4的表达数.结果表明:在体外14天培养过程中,各时间点D组CD34+细胞、CFU数及CD34+CXCR4+细胞和CD34+CD49d+细胞扩增数均高于A、B、C组(P<0.05);B、C和D组在各时间点各测量指标与A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6天后,B组各测量指标与C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不仅可以支持脐血MNC的有效扩增,而且扩增后与趋化作用和与粘附作用相关的造血细胞亦较扩增前明显增加.单用细胞因子扩增会造成造血细胞的耗竭,单用基质细胞支持可扩增或维持造血细胞的量,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FBMSC联合外源性细胞因子可能是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较理想方案.

  • 脐血CD34+细胞及红系祖细胞扩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洁霞;毛平

    脐血是造血祖细胞的丰富来源之一,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体外诱导其定向扩增为红系祖细胞,输入体内产生成熟红细胞.本实验旨在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红系定向扩增的理想因子组合(Flt3配基FL联合TPO、SCF、EPO及FL、SCF、TPO)对CD34+细胞扩增的影响.将单个核细胞接种至stemspan无血清培养液中,共分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TPO+SCF+FL+EPO+IGF-1组,C组为TPO+SCF+FL组,C组在第6天及以后换液加入EPO和IGF-1.于培养0、6、10、14天进行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测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CD34、CD34CD71、CD71GPA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经10天培养后,B组总细胞数扩增6.89倍,而C组3.06倍;B组CD34+细胞增加4.83,而C组2.47倍;B组集落形成细胞数增加4.3倍,而C组增加2.5倍;B组红系祖细胞BFU-E和CFUE数增加5.4倍,而C组3.1倍;B组CD34+CD71+细胞数增加8.72倍,而C组3.37倍;B组CD71+GPA+细胞数增加53.4倍,而C组30.29倍.结论: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SCF+TPO实现了CD34+细胞及集落形成细胞的扩增.脐血MNC在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FL+SCF+TPO+EPO+IGF-1短期液体培养获得红系祖细胞的扩增,在第0天比6天加入EPO获得更多红祖细胞(P<0.05).由于TPO+SCF+FL+EPO+IGF-1组的集落形成细胞数、CFU-E和BFU-E数于第10天多,故培养后收获时间宜控制在其体外培养的第10天.

  • 猕猴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刘丽辉;孙昭;孙琪云;黄雅静;满秋红;郭梅;赵春华;艾辉胜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培养猕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析其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从猕猴股骨抽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去除非贴壁细胞,当贴壁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传代,传至5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其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用RT-PCR法检测MSC表达的细胞因子mRNA.结果表明:贴壁生长的猕猴MSC主要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倍增时间约31-40小时,可以连续传代、成功扩增.第5代猕猴MSC细胞高表达Flk-1、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和CD33.在不同诱导分化条件下,猕猴的MSC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用RT-PCR法检测,猕猴的MSC高表达IL-6、TGF-β,弱表达TNF-α,而IL-2、Fas-L和IFN-γ未被检出.结论:猕猴的MSC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的MSC相似.

  •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虎;楼晓;江岷;胡亮钉;俞志勇;徐晨;李渤涛;宁红梅;李欲航;冯凯;刘广贤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C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0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后行DC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无一例发现有与DC免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为:DC组5年生存率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组.结论: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 门诊实施非清髓移植治疗451例恶性血液病--Rainer F Storb 2004年在北京的学术报告

    作者:董陆佳

    美国著名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Rainer F Storb 2004年1月27日在北京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介绍了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FHCRC)以门诊治疗方式对451例血液病进行非清髓移植治疗的结果.这是临床大样本长期随访的报道,所介绍的移植方案简便可行,疗效较佳,有推广价值,特此作一介绍.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