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玉婷;金颖;郭搏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 ~2017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感染消除时间、院内感染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对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院内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肛周;观察组患者感染消退时间、抗生素治疗时间及院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WHOQOL-BREF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感染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静脉通道的选择探讨

    作者:孙桂香;张晓娟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有效的方法之一,由于无需手术、麻醉,无采髓痛苦,采集量大,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骨髓移植[1].但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道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静脉通道建立困难,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便无法进行.笔者对100例患者在外周血干细胞分离中静脉通道的选择报告如下.

  • 恶性血液病血管新生分析

    作者:顾克斌;郑振明;潘清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在已经存在的血管上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的微血管的过程,在创伤的修复、伤口的愈合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伏立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

    作者:保鹏涛;赵卫国

    本研究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7~67岁,平均49岁.

  • 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作者:邓玮华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治疗过程中加强用药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40例患者经抗真菌药物等治疗后,35例有效,占87.5%,真菌清除26例,清除率为74.29%.结论:精心护理可降低抗真茵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成功率.

  • 血碱性磷酸酶活性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恶性血液病病因鉴别的价值

    作者:于虹;毛齐学;魏萱;王丽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热时,在取得病原微生物结果之前,可以通过血碱性磷酸酶活性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类型,为及时准确的抗感染治疗,尤其是否抗真菌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利于及早控制感染以及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 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抑郁发生的临床因素分析

    作者:罗洪;苍琳;蔡萍

    目的 :讨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抑郁的诱发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一般疾病患者60人作为对照组;对患者基本情况、抑郁倾向情况、SAS和SDS进行调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抑郁倾向更为严重,可能与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良、生活环境恶劣、人际交往简单及文化水平的有着一定的正性相关关系.结论 :分析研究诱发心理抑郁因素为防范措施制定和提出提供了方向,有效避开不利因素保障患者的心理健康.

  • 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的研究

    作者:张玲;叶彦军;姚亚洲

    目的 分析引起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寻找合理的预防方式.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并发感染者390例为研究对象,对感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606例病患中,发生粒细胞缺乏症者504例,总发生率为31.38%;其中急性白血病发生率高(67.02%).504例粒细胞缺乏症者中,院内感染390例,总感染率为77.38%.当白细胞数量在(0~0.5)×109/L时,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粒细胞缺乏时间明显大于其他组(P<0.05);而平均感染持续时间与其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终取得菌株258株,其中真菌46株(17.83%),革兰阳性菌70株(27.13%),革兰阴性菌142株(55.04%).化疗、激素免疫治疗、2型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数量少以及粒细胞缺少时间长均为造成粒细胞缺乏症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者中,接受化疗、激素治疗,合并2型糖病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较长者均为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对于该部分人群,医生应当结合引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进而降低患者感染率以及病死率.

  • 恶性血液病病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研究

    作者:秦峰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病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肺部真菌感染病人47名病人资料,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7名病人的47株真菌主要是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占比分别为31.92%和52.84%;治疗后有效率为78.72%,死亡10人,病死率21.28%.讨论:恶化性血液病人真菌感染后的临床特点不明显,真菌类型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家庭健康指导

    作者:郑祥瑞;苑雷;刘红丽;王奕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近十多年来对各种恶性血液病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使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得到较好的家庭健康护理,为患者完成长期治疗,延长无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帮助,现报告如下.

  • 护理干预对血液科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评价

    作者:张素丽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科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诊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90例,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对照组按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按如下方式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疗效有效为44例(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例(88.89%);干预组45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血液科化疗患者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及护理满意度,对做好病人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 中医药治疗恶性血液病优势的思考

    作者:常宝珠;黄礼明

    恶性血液病是一组临床预后不佳的血液系统疾病的总称,现代医学主要以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有不良反应多、易复发等缺点,而中医作为一种安全、副作用少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优势值得我们思考.

  •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患者的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

    作者:叶舒婷;刘泰然;苏美云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9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41.4%,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20.7%,真菌合并细菌感染占13.8%,革兰氏阳性菌合并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13.8%,病原菌感染未明确占10.3%.随着患者体内中性粒细胞数量的上升,患者的体温波动与持续时间反而下降.依据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给予不同的用药方案,有单用、二联、三联等多种用药方式.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中,用药较为单一,且需降低非高危患者的用药档次,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 细胞遗传学改变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与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刘莉茹

    目的 综合分析细胞遗传学改变在恶性血液病(malign blood system diseas)诊断与预后中的意义,为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在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4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改变情况.结果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CNL频率<10%,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EL频率在1%~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细胞遗传学PV频率<15%,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细胞遗传学CIMF频率小于35%,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细胞遗传学ET频率<5%,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的CMML频率在20%~40%,MDS的CMML-E频率在1%~2%,MDS/MPD的aCML频率>80%,MDS的IMML频率在30%~40%,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PD(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染色体异常以及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是诊断分型的重要标志.

  • 恶性血液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滔;李美玲;张红艳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患者90例,另外在同期选择部分良性血液疾病患者30例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检查方法,总结不同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差异.结果:良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其他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数据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临床意义显著,能够作为恶性血液疾病检查标志物,尤其是可以作为白血病残留量的监测新标准之一,值得推广普及.

  •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护理

    作者:柳美玲;董桐俊;王建华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应用Am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23例患者中,19例有效,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结论: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AmB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赵彩源;焦银萍;张如仙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如何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60例恶性血液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的7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7.5%.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是否接受大剂量化疗有关(P<0.05).感染部位有呼吸道、血液、肛周、口腔、泌尿等,其中发生率高的为呼吸道,占44.74%.感染的病原菌有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占比大的为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55.26%.可发生院内感染的恶性血液病类型有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等,其中占比大的为急性白血病为44.74%.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是否接受大剂量化疗、恶性血液病类型,针对患者的高危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 自我管理项目在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居家自我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华银玲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接受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在其居家自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两组均行PICC并于化疗间歇停止住院返回家中,对照组仅给予针对家庭常规宣教干预;研究组在常规宣教基础上增加自我管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恶性血液病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变化情况、PICC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具有并无显著差异的自我护理能力(P>0.05);经不同干预后两组ESCA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提高,研究组ESCA量表评分改善效果更优(P<0.05);研究组PICC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8.89%,对照组则具有高达28.89%的PICC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给予针对性的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其居家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保障PICC使用安全性及患者预后效果。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96℃保存方法的建立

    作者:吕秀荣;刘洋;黄平

    大剂量放、化疗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体外保存也日趋完善,但由于保存方法的不同,PBSC回收率也存在差异,因而直接影响PBSCT的治疗效果.自1997年以来,笔者对体外深低温冷冻保存的PBSC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

    作者:陈炜;徐燕红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者的相关临床信息,以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2015年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数逐年增加,以急性白血病为多,约占52.83%,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33例(62.26%)为多;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氟康唑22例,伏立康唑31例,近年来伏立康唑使用明显增多.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E+9/L、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抗生素使用超过7天均可使真菌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E+9/L、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为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0.58、58.5、33.69).结论 对于恶性血液病存在影响因素特别是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真菌的二级预防,且尽可能选用广谱抗真菌药.

989 条记录 1/50 页 « 1234567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