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黄升白颗粒剂对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造血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沈云辉;陈长勋;徐振晔

    目的:探讨双黄升白颗粒剂升高白细胞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e-137放射源照射ICR小鼠,造成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对模型动物给予双黄升白颗粒剂大、中、小剂量(分别为9.2,4.6,2.3 g·kg-1·d-1)灌胃,并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利可君组.对小鼠外周血象,骨髓有核细胞(BMNC),脾结节(CFU-S)计数,胸腺指数(TI),脾脏指数(SI),骨髓细胞增殖,体外培养小鼠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GM),骨髓CD34+细胞比例,骨髓造血微环境等进行检测.结果:双黄升白颗粒可明显升高模型小鼠的白细胞(WBC);双黄升白颗粒可升高模型小鼠的BMNC计数并促进其骨髓细胞增殖;双黄升白颗粒升高模型小鼠CFU-S计数,提高CFU-GM产率,提高骨髓CD34+细胞比例,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具促进作用;双黄升白颗粒具有保护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作用;双黄升白颗粒升高模型动物SI,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结论:双黄升白颗粒剂具有明显升高白细胞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及保护骨髓造血微环境有关.

  • 衰老模型骨髓基质细胞抑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

    作者:景鹏伟;胡文煦;宋小英;张岩岩;贾道勇;王亚平;王璐

    目的 研究衰老骨髓基质细胞对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阐述机体造血微环境衰老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衰老组.衰老组:常规培养基内加入30 mg/mL D-半乳糖作用48 h.CCK-8法测定BMSCs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衰老BMSCs百分率;Western blot检测P16、P21和P53蛋白表达.骨髓造血细胞与BMSCs共培养,集落计数检测髓系多向性造血祖细胞(CFU-Mix)增殖分化.ELISA检测BMSCs培养上清液中IL-1β、GM-CSF和SCF含量;DCFH-DA流式荧光检测BMSC活性氧簇(ROS)水平;酶学法检测BMSCs内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半乳糖诱导BMSCs衰老,细胞阻滞于G0/G1期(P<0.01),增殖能力显著下降,SA-β-Gal染色阳性率升高(P<0.01);衰老相关蛋白P16、P21和P53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衰老BMSCs共培养的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减弱.衰老BMSCs内ROS、MDA氧化损伤指标上升,SOD抗氧化指标下降(P<0.01);BMSCs培养上清液IL-1β、GM-CSF和SCF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衰老骨髓基质细胞抑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骨髓基质细胞氧化损伤,分泌活性因子改变有关.

  • 骨髓血管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干性”的维持作用

    作者:刘莉;涂怀军;彭婷;喻松霞;贺玲;李剑

    造血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HSCs)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已证实骨髓血管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细胞是培育和维持HSCs的关键部位,彰显了骨髓血管微环境对HSCs调控的必要性.

  • 造血微环境与血液肿瘤耐药

    作者:王昭霞;邹亚伟

    造血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基质细胞(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等糖蛋白)组成.造血微环境是造血细胞定居、增殖、分泌和发育的场所.在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会有造血细胞的恶变.造血微环境也会出现异常.本文就造血微环境与血液系统肿瘤耐药的关系作一综述.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许鸣;陆嘉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干细胞异常的疾病,以无效造血和血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作为血液病学中信息度较低的一组"灰色病",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从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特征转移到表观遗传学和微环境等方面.然而,目前对MDS的发病机制仍然无明确的定论,通常应用的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MDS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目前针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而且成果丰硕,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去甲基化药物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等已经在MDS临床应用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DS发病机制中的造血千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优化对MDS疾病进展的监控和指导其临床用药策略等.

  • 造血微环境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张高超;王化泉;邵宗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衰竭性疾病.骨髓微环境主要包括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支持造血的骨髓基质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而脂肪细胞发挥抑制造血作用.近期研究发现,骨髓微环境的异常参与了MDS的发病和疾病进展.本文就MDS骨髓微环境异常作一综述.

  • 血液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锦海;陈幸华

    化疗是血液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MDR).这种现象由多种耐药机制导致,包括了如过度表达耐药相关蛋白的生化机制和涉及造血微环境的生理机制等.本文简要回顾了MDR的产生机制和逆转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MDR的检测和结果分析,以及和造血微环境的关系.

  • 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及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费成明;常春康

    造血微环境(造血龛)主要由成骨龛和血管龛组成,而成骨细胞是成骨龛的主要组成成分,并对调节造血龛起到重要作用,成骨细胞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成骨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成骨细胞与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关系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患者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侯瑞琴;王婧;孔圆;陈育红;黄晓军;曾洋;葛健;刘全华;赵春华;刘开彦

    本研究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造血微环境的影响.选择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名患者为研究组,单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0名患者为对照组,抽取35名患者移植后不同时期骨髓标本47份,进行MSC培养,观察MSC能达到原代融合的例数及其融合时间;从移植前开始抽取患者外周血以检测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每隔4天留取患者外周血浆标本,用ELISA检测SDF-1α、TPO及IL-11的浓度,观察两组之间浓度动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组MSC体外原代融合率(60%)明显高于对照组(27.3%)(P<0.01),且两组原代融合时间分别为27.13±4.41天与36.09±11.84天(p<0.05).回输组SDF-1α浓度在移植第8天达高峰(2975.19±681.56 pg/ml),较移植前(2403.70±522.39 pg/ml)升高(P<0.05),对照组SDF-1α浓度在移植后第16天达大值(2280.60±701.25 pg/ml),较移植前(2701.46±483.21 pg/ml)减少(p<0.05).从移植后第16天至第28天,研究组TPO和IL-11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骨髓微环境的损伤状态.

  • 骨髓内皮细胞分泌的抑制CFU-F生长的因子

    作者:汪保和;黄炜琦;王绮如

    为探讨骨髓微环境中内皮细胞调节造血的可能机制,本实验研究了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BMEC-CM)及其不同分子量组分对骨髓成纤维祖细胞(CFU-F)生长的作用.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收集人和小鼠纯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应用连续超滤技术从其中制备出分子量>10 kD,3-10 kD和<3 kD三种组分,进行骨髓CFU-F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这些条件培养液及其超滤组分的作用.结果显示,人和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和分子量<3 kD超滤组分都抑制CFU-F的生长,但是分子量>10kD和3-10 kD组分却不产生这种效应.两种条件培养液及其<3 kD组分不仅减少CFU-F集落形成数,同时也使集落变小,而且,<3 kD组分与CFU-F集落数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浓度依赖性关系.这些结果提示,骨髓内皮细胞至少能分泌一种分子量小于3 kD的对骨髓CFU-F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体外造血

    作者:郭子宽;唐佩弦;刘晓丹;杨靖清;李秀森;陈小三;毛宁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结果显示:①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粘附于滋养层上形成造血灶,表明MSCs可形成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似的体外造血微环境;②共培养5周后造血细胞仍具有体外集落形成能力,说明MSCs具有维系LTC-IC的能力;③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体外培养5周后约1%悬浮细胞表达CD34,15%细胞CD41a阳性,提示MSCs促进造血细胞向巨核系细胞分化.研究证明MSCs可能是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成分.

  •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对NB4细胞CD44v6表达的调节

    作者:黄慧芳;陈萍;陆荣;林振兴;吴勇;陈元仲

    黏附分子CD44v6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 As2 O3)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细胞CD44v6及其相关的PI3 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应用显微镜观察检查和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的分化;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凋亡;实时RT-PCR检测NB4细胞CD44v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B4细胞CD44v6蛋白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过程中,CD44v6的转录明显受抑制,但CD44v6蛋白表达无明显增减,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在As2 O3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CD44v6的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受抑.结论:ATRA与As2 O3对NB4细胞CD44v6表达的影响不同.此研究结果为从干预白血病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相互关联角度进一步揭示ATRA和As2O3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小鼠胎肝和骨髓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研究

    作者:任爱辉;张咏;赵彦林;赵蕾;刘新宇;赵士富

    造血发育经历了从卵黄囊到胎肝、胎脾并终定位于骨髓的复杂过程.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发现决定这一迁移过程的重要因素是造血微环境,但缺乏对不同造血器官微环境差别的系统性比较研究.为了探讨胎肝与成年骨髓造血微环境差别的分子基础,对小鼠胎肝和骨髓细胞RNA进行cDNA微阵列(cDNA microarray)杂交,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杂交结果,并以RT-PCR和Northern blot对杂交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在588种具有重要功能的已知基因中,二者相比,骨髓高表达的基因有65种,胎肝高表达的基因有131种.进一步分析发现骨髓高表达的基因中与造血相关的基因有39种,胎肝高表达的基因中与造血相关的有71种,分别占差异基因群的60%和54%.RT-PCR和Northern blot验证的结果表明,CD18、CD44及PSGL-1基因在骨髓中高表达而在胎肝中低表达或不表达,此结果与微阵列杂交结果相符.同时还发现,CD18和CD44基因在胎肝中的表达水平随胎龄增加呈下调趋势.结论:胎肝与骨髓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显著不同,其中某些基因的表达随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这些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尤其是与造血细胞发育、迁移、植入等密切相关基因的差别性表达,可能是胎肝造血兴衰、不同组织造血干细胞性能差别及影响不同造血组织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植入的分子基础.

  • 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

    作者:王劲;罗成基;郭朝华;张勇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肌细胞分化的多向潜能,可在造血微环境形成、组织修复及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多种生长因子如TGF-β,IGF-Ⅰ,BMP及FGF在MSC分化中发挥不同的促进作用并有协同性;MSC可分泌G-CSF,SCF,LIF,M-CSF,IL-6和IL-11等多种细胞因子支持造血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关;相关因子作用后的MSC将在基因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翼鷟;赵丹丹;韩晓蘋;靳海杰;达万明;于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基因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造血微环境和白血病

    作者:杨胜;秘营昌

    本文就造血微环境对白血病的发生、白血病细胞凋亡,造血微环境与微量残留白血病(MRD)、白血病细胞耐药,造血微环境与靶向治疗的目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及介绍.

    关键词: 造血微环境 白血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造血实验研究

    作者:赵秀娟;乔振华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分化的基质细胞、微循环、支配神经及体液调节因子组成造血微环境,微环境的紊乱势必影响造血.本实验将56例AA按发病机制分组后,使造血微环境功能缺陷组与正常人MSC共孵育,探讨MSC能否支持再障微环境功能缺陷组的造血,为MSC治疗AA提供理论依据.

  • 细菌鞭毛蛋白对结肠炎小鼠结肠中趋化因子CXCL11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婧玲;杨璇;陈迟;Praveen Yadav;杨平常;刘占举

    趋化因子是一个促炎多肽细胞因子的超家族,主要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有激活和趋化白细胞的作用,研究显示趋化因子CXCL家族可在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产生明显的促炎效应[1].但目前CXCL家族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对CXCL11在IBD进程中的促炎效应以及细菌鞭毛蛋白对其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临床分析

    作者:董玉英;郑莉;江明礼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的损伤,以及免疫因素的作用致使红骨髓脂肪变[1].主要特征为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表现为重度贫血、出血和感染.当合并妊娠时,病情更为复杂难治[2], 母儿死亡率高.现将我院近14年收治妊娠合并再障10例的临床处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环磷酰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张毓文;谢晓恬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或造血微环境的损伤所致的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112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