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喉肉瘤样癌2例

    作者:赵盼

    例1 男,44岁.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声嘶,伴吞咽痛1个月于2006年6月30日入院,无呼吸吞咽困难,有吸烟史20年.20支/d,常饮白酒,6~7两/d.巨检:5.0cm×3.0cm×2.1cm大小灰红暗红结节1个,表面附血凝块,一侧附少许黏膜1.0cm×0.5cm×0.1cm,切面灰红色,质软.镜检: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席纹状,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大,细胞异形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部分可见瘤巨细胞.免疫组化:部分CK (+),CK[H](+),Vim(+),SMA(+),CD34(-),S-100(-),Des(-),HMB45(-),CD117(-),EMA(-),部分CD68 (+),Actin(+),MBP(-).病理诊断:喉肉瘤样癌.

  •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4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远钦(摘译);余英豪(审校)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NEC)非常罕见,包括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其相关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根据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分级标准(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对107例初诊断为低分化NEC的胰腺切除病例进行重新评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内分泌及腺泡标志物。63例被重新分类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 NET)或腺泡细胞癌。对其余44例低分化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情况进行进一步评估。患者平均年龄59岁(范围21~82岁),男女比例为1:4。27例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11例位于胰尾。肿瘤中位直径4 cm(范围2~18 cm)。27例为大细胞NEC,17例为小细胞癌(平均核分裂象分别为37个/10 HPF、51个/10 HPF;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66%及75%)。8例肿瘤含有混合性成分,大多数为腺癌。此外,2例肿瘤具有高分化NET成分。88%的病例在诊断时即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另有7%的病例在诊断后出现远处转移。43例具随访信息,33例死于疾病,中位生存期11个月(范围0~104个月);8例带瘤存活,中位随访期19.5个月(范围0~71个月)。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22.5%和16.1%。胰腺低分化NEC为高侵袭性肿瘤,易发生转移,生存率低下。大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61%病例是大细胞NEC。高分化NET及腺泡细胞癌常被误诊为低分化NEC,因此诊断时必须严格遵循诊断标准。

  • 含栅栏状肉芽肿样小体(巨菊形团)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报道1例转移病例

    作者:Wooddruff JM;Antonescu CR;Erlandson RA;吴强

    自Lane等1997年详细报道了HSCTGR后,一直没有该肿瘤转移潜能的证据,该文报道1例28岁女性右上臂三角肌内HSCTGR(8.7 cm×5.5 cm×4.0 cm大小),术后4年右肺转移,并于6年后行肺部手术,取出0.6 cm~1.2 cm大小转移性结节3枚.肿瘤从大体形态到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表现与前文相似.本文总结出该病光镜下由梭形细胞为主,构成3种图像:①纤维瘤样区,为肿瘤的主要成分,无核分裂象;②细胞区,细胞丰富,核浓染,胶原减少,罕见核分裂象;③特征性病变(有诊断意义),即由丰富细胞核环绕的玻璃样变小体,呈菊形团样,若小体聚集则极似皮肤栅栏状肉芽肿,作者认为该肿瘤应称为含栅栏状肉芽肿样小体(巨菊形团)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

  • 甲状腺平滑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娜娜;杨川;刘涛;赵菊梅

    患者女,73岁,2015年10月10日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问诊知其10 d 前感冒后出现咽部疼痛不适,吞咽时加重,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无其他肿瘤病史。查体:双侧甲状腺肿大,左侧明显,左侧上极可触及大小约50 mm ×30 mm 包块,质韧,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辅助检查:颈部 B超示:左侧甲状腺内见47 mm ×31 mm 低回声影,边界欠清,双侧颈部淋巴结可见,左侧较大者约13 mm ×8 mm,右侧较大者为19 mm ×6 mm;电子喉镜检查示:左侧梨状窝杓间区见一淡红色肿物,表面光滑,突入喉腔,声带部分被掩盖;颈部、胸部、腹部 CT 示:左侧甲状腺上缘可见46 mm ×42 mm 大小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后呈明显环形不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软组织及软骨受压推移,喉腔受压、变形,无其他部位肿大淋巴结,无远处转移灶;甲状腺 ECT 示:甲状腺双叶肿大伴左叶上极“冷”结节;活检结果示:细胞呈梭形,质嗜酸性,核卵圆形,显著异型性,伴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Vim(+)(图1)、Des(+)(图2)、HMB-45(-)、PCK(-)(图3)、TTF-1(-)、Myoglobin (-)、MyoD-1(-)、Ki-67增殖指数约80%(+)。根据以上检查,诊断该患者患有甲状腺平滑肌肉瘤。

  • 臀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作者:邹世翠

    患者男,50岁,发现臀部包块10年余因近期增长迅速入院.查体:左侧臀部可触及大小为10 cm×8 cm×7 cm的肿块,边界欠清,无压痛.MRT检查:肿瘤界不清侵及周围组织.行局部肿块切除术.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巨检:灰白结节10 cm×8 cm×7 cm,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色,质的细腻,其内可见片状坏死.镜检: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疏密相间分布,细胞密集区血管丰富呈分枝状,肿瘤瘤细胞围绕血管弥漫排列,瘤细胞呈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瘤细胞异形明显,核分裂象多见(>4个/1OHPF),细胞稀疏区细胞稀少伴纤维化,呈束状、席纹状排列,部分区域可见肿瘤性坏死.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CD99、bcl-2均(+),S-100、SMA、CD117均(-),病理诊断:臀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SFT).见封三图28.

  • 输卵管乳头状癌1例

    作者:赵红梅

    1 病例报道 患者,女性,66岁,绝经后阴道流血1年,B超发现盆腔包块1月余就诊,B超示右附件囊实性包块,大小约3.4 cm×4.2 cm×3.3 cm,实性部分1.5 cm×1.4 cm,囊性部分1.3 cm×1.1 cm,专科检查右附件区增厚感,无压痛,左附件区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肿块切除标本常规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结果:巨检:右输卵管 7 cm×1 cm,近端见囊肿约3 cm×2 cm,囊内为实性颗粒状肿块,右卵巢2 cm×1 cm.镜下:肿瘤组织类似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癌,由分支的乳头结构组成,乳头表面由多层上皮覆盖,腺上皮极性消失,细胞及细胞核呈多变性,细胞核染色质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病理诊断:右输卵管乳头状癌Ⅱ~Ⅲ级,浸润肌层,左附件及右卵巢无明显变化.

  • 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二例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

    例1,患者,女,54岁.右乳腺外上象限无痛性肿物1年,近期逐渐增大入院.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肿物,10 cm×8 cm×6 cm大小,界限尚清楚,活动度差,轻度压痛.临床拟诊乳腺癌,行乳腺单纯切除术.肿物8.2 cm×7.5 cm×6 cm大小,切面实性,灰白色,无包膜,质地较软.镜检:肿瘤组织由密集的长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呈梭形,两端钝或呈杆状,核大、深染,核仁大而清楚,核分裂象>10个/10 HPF,常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质呈SMA和Vimetin均阳性,S100蛋白和CD68均阴性.病理诊断:右乳腺平滑肌肉瘤.

  • 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庞翔;杨建均;莫增密;林伟文;江波;李文刚;周大庆

    患儿,女,4岁1月,因“尿频3月,发现下腹部包块2月”入院。查体:膀胱区隆起,可触及一7cm×7cm大小包块,较固定,质硬,轻度压痛;B超检查:膀胱左侧壁可见一低回声肿物;C T检查:膀胱左侧壁见一8 cm ×7 cm大小肿物,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左侧输尿管受压,左肾重度积水(图1);膀胱镜检查:膀胱内肿物,色粉红,较光滑,质脆,表面有出血点,几乎占满膀胱,未见左侧输尿管口(图2);膀胱镜取病理提示:(膀胱)炎性肉芽组织,可见坏死。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及左侧输尿管再植术,术中见膀胱内巨大肿瘤,9 cm ×7 cm大小,蒂宽,位于左侧壁,游离左侧输尿管至壁段并离断,于距肿瘤蒂部2 cm连同膀胱壁切除膀胱肿瘤,左输尿管再植于膀胱左侧顶壁。患儿术后恢复好,随访6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检查,大体标本:灰黄色不规则组织9cm×8cm×7cm,表面较光滑,呈半球形凸起,切面灰白、编织状、质硬;镜下检查:肿瘤主要由增生活跃的肌纤维母细胞构成,但核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亦罕见,间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易见,累及肌层;免疫组化:CD117、SMA、CK(-),DES部分(+),CD34、FⅧ血管(+), Ki‐67(+主要为炎症细胞表达),VIM (+)。符合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诊断,低度恶性风险(图3、4)。

  • 女性原发性尿道黑色素瘤1例报道-附文献分析

    作者:曹延炜;邵世修;刘娅婻;杨学成;王晓;王永华;牛海涛;董胜国

    女性原发性尿道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female urethra,PMMFU)极为少见,约占黑色素瘤的0.2%~1.0%.现就我们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患者,女,76岁,因尿道出血1个月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及排尿不畅,无寒颤、发热等.体检发现尿道外口6点处一黑褐色肿物,约3.0 cm×4.0 cm,质地脆,易出血.肿块周围小阴唇处见数处卫星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局部活检病理示肿物为黑色素瘤.肿瘤周围散布多个黑痣,细胞生长活跃(见图1、2).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尿道、阴道部分前壁切除术,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术后病理示黑色素瘤,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显示S100,HMB45,Vimentin,Melan-A,CK,PCNA 呈阳性.瘤细胞形态谱广,异形性明显.典型者核异型、嗜酸性大核仁、核内包含体丰富,核分裂象、胞浆内粉状黑色素.周围的黑痣病灶病理结果均为痣,细胞生长活跃.

  •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1例

    作者:钟胜华;李日焕;江浩;杨瑞亮;黄中忠

    患者,女,46岁,第1次以发现右乳肿物2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1月10日入院,彩超示:右乳占位性病变,需除外乳腺癌;体格检查:右乳触及一质硬肿物,大小约2.5 cm ×2 cm ×2 cm,活动差,界欠清。第2次以术后4个月肿物复发为主诉于2014年5月14日入院,体格检查:右乳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 ×3 cm ×2.5 cm肿物,性质同前,两次均未触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第1次送检肿物大小为2.5 cm ×2 cm ×2 cm,切面灰红灰白,实性,质较硬,边界欠清;第2次送检肿物大小为4 cm ×3 cm ×2.5 cm,性质同第1次送检。2次送检组织学特征基本一致,肿瘤区域大部分(>95%)为梭形细胞成分,细胞核轻中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2个/HPF),呈纵横交错状、编织状或羽毛状排列(图1-A、B),肿瘤边界不清,呈指突状侵犯周围纤维脂肪组织。经大量补取材及连续深切片,均未见明显的肿瘤性上皮样细胞成分,肿瘤内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明显,局部坏死出血,间质内残留少量乳腺导管成分,上皮无明显异型。肿瘤周围乳腺组织有部分导管轻度扩张,少数导管伴有大汗腺化生,呈良性增生性改变。梭形肿瘤细胞AE1/AE3(图1-C)、34βE12(图1-D )和 CK7均(+), Vimentin (+)(图1-E)、P63部分(+)(图1-F)及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约15%;ER、PR、Her -2、Desmin、S100、CD34、CD99、P53、EMA 梭形细胞均阴性。终病理诊断:(右侧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 fibromatosis -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 )(低度恶性)。

  • 成人Spitz痣1例

    作者:张宏;王卓才

    患者男,26岁,因右大腿无痛性肿物10年余就诊.皮肤科门诊切除送检.肉眼检查:皮肤组织一块,大小1.0 cm×0.8 cm×0.7 cm,表面见一灰红类圆形隆起,大小0.6 cm×0.5 cm×0.5 cm,与皮肤周边界清.镜下:病变主要位于真皮内,整体结构对称;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黑色素细胞和少量巨细胞所构成.上皮样细胞多形性明显,排列成巢或散在分布,巨细胞胞质丰富、多核、核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但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少,广泛纤维化,其内血管丰富,未见淋巴细胞浸润,局部可见色素沉积.病理诊断:Spitz痣,硬化型.

  • 药物免疫相关性多系统损害1例

    作者:梁伟佳;高杨;李颂文;肖芷芳

    患者,女,26岁;因发热,咽痛8 d,在外院应用复方氨基比林2 ml/d,连用2 d,克林霉素0.9 g/d静脉滴注连用5 d,丁胺卡那霉素0.4 g/d静脉滴注连用5 d.于2001年3月18日拟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入院.体查:体温37.8~38.5℃,贫血貌,巩膜轻度黄疸,咽充血,双侧扁桃体1度肿大,心、肺无异常体征;肝、脾不肿大.血常规:WBC 1.0×109/L、N 0.4×109/L、RBC 2.50×1012/L、Hb 80 g/L、Plt 45×109/L、网织红细胞0.10.骨髓象:三系造血细胞均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嗜中性粒细胞浆中颗粒粗大,可见空泡,红系代偿性增生占0.34,可见核分裂象及多核晚幼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易见,巨核细胞全片236个/2.5×3.0 cm,呈成熟障碍,血小板分布少.

  • 恶性潜能未定型子宫平滑肌肿瘤2例

    作者:许佳;薛勤;李世兰;谭洁

    例1,女,39岁,孕2产1,因子宫肌瘤剥除术后2年,尿频2个月入院,超声示宫体下段右前壁见数个混合回声,大7.2 cm ×4.7 cm ×5.5 cm,周边见丰富血流信号(图1)。拟子宫肌瘤复发收住入院,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见:子宫不规则增大如孕三月大小,子宫前壁浆膜下见大小不等肌瘤7~8枚,白色,与肠系膜粘连,直径2~5 cm ,占满盆腔,肠系膜、腹壁皮下见3~4枚肌瘤,质偏硬。术中快速病理示:子宫肌瘤伴黏液样变性,因术中探查膀胱与子宫粘连较致密,且子宫肌瘤较大,与患者家属谈话,中转开腹行经腹全子宫切除,同时切除肠系膜表面及腹壁皮下肌瘤。镜检:子宫多发性肿块,及腹腔多发性肿块,梭形细胞病变,考虑平滑肌瘤,未见坏死,核分裂象可见,<10个/10 HPF ,部分肿块可见短梭形细胞区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会诊:(子宫、腹壁及腹腔)多灶性平滑肌肿瘤,部分区域呈上皮样形态,伴少量核分裂象,小区可见凝固性坏死,其间部分退变瘤细胞残影有一定异型性,考虑为腹腔播散性平滑肌肿瘤,恶性潜能未定型。免疫组化检测:CKAE1/AE3(-),CD10(-),EMA (-),ER(+),PR(+),P53(-),Ki-67(约5%+),SMA(+),Vimentin(+),CD34(-) CD10(-),Desmin(+),特染AB(-)。术后予 GnRH-a 3.75 mg 每28天一支皮下注射治疗4个月。术后6个月自可扪及腹壁包块,B 超提示右下腹壁见1.8 cm ×1.1 cm低回声,边界尚清,内部血流不明显,胸腹盆腔CT:胸部未见异常,右侧盆腔内、左侧腹壁强化结节影,考虑肿瘤播散可能,至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行腹腔及多部分结节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腹壁结节+直肠表面结节+乙状结肠系膜结节)平滑肌肿瘤,多个,大小0.1~1.8 cm,部分细胞呈上皮样,与周围脂肪穿插生长,细胞有一定异型性,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间质黏液变性,结合病史及组织学形态,符合腹腔播散性平滑肌肿瘤,恶性潜能未定型。双侧附件未见肿瘤累及。

  • 一种快速石蜡制片技术

    作者:黎日海

    当前,国内大中型医院病理科已基本依靠冰冻切片进行手术中快速诊断,诊断结果绝大多数能够满足临床医生要求,为术者决定下一步手术方式或切除范围提供病理依据,但误诊或术中推迟诊断需等石蜡报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为冰冻切片中容易出现人为假象,如细胞核偏大,核结构不清,着色欠佳,核分裂象难找等因素有关,如果设法在短时间内制出质量与常规石蜡HE切片接近的快速石蜡切片,以弥补冰冻切片不足给诊断带来的困难,

  • 右室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侯丽玲;管荟

    患者男,58岁,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而急诊检查.心电图检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室内见一大小约65 mm×34 mm团状稍高回声(图1),附于右室游离壁,下达右室流出道,上通过三尖瓣口突入右房,随心动周期而运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舒张期三尖瓣口血流受阻,沿室间隔及右室壁呈五彩相间射流束穿行(图2,3).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右室黏液瘤.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肿瘤及瘤蒂基底部组织切除.肉眼观察,肿瘤呈淡黄色半透明光滑的胶状物.病理诊断:黏液瘤(表面有一层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其内可见大量黏液性基质,并可见钙化、坏死、脂肪化生及核分裂象),见图4.

  • 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

    作者:田毅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肌纤维母细胞瘤样增殖的炎症疾病,由于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较幼稚,常有核分裂象,并且生长迅速,故又称假肉瘤性筋膜炎,临床上较易误诊为肉瘤.

  • 胃肠间质瘤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汤苏敏;沈朝勇;尹源;张波;陈家驹;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自201 2年7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97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免疫组化结果、治疗和随访情况,分析Ki-67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原始病例数112,失访15例,97例具有完整的随访和临床病理资料.随访3~24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复发或转移30例(30.9%),其中4例死亡.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布中,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部位、肿瘤长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中,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肿瘤越大、NIH危险度级别越高、核分裂象数越多,Ki-67表达指数越高,呈正相关(P<0.05);Ki-67、核分裂象和复发转移有关(r分别为0.395,0.266,P<0.05).Cox多因素分析示:Ki-67(P<0.001,相对危险度=0.387,95%可信区间:0.229~0.654)和核分裂象(P=0.005,相对危险度=0.494,95%可信区间:0.304~0.805)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示:Ki-67表达指数影响中高危患者的预后.结论 Ki-67与肿瘤长径、NIH危险度分级和核分裂象相关,并能辅助评估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

  • 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告

    作者:李雷;江炜;王洪;唐霄;杨开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未婚.因扪及右侧睾丸外侧结节8个多月入院.患者8个多月前扪及右侧睾丸外侧直径约5mm结节,质中,光滑,活动,无压痛.未引起重视,结节逐渐增大,数目变多,直径5~10mm不等.病变部位无外伤史.泌尿外科查体:右侧睾丸外侧扪及4个光滑结节,直径5~10mm不等,质中,活动,无压痛.B超检查见右侧睾丸旁偏低回声团,伴鞘膜积液.行结节穿刺活检.镜检示:肿瘤呈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的巢状排列.巢团内肿瘤呈实性无特殊结构,瘤细胞小,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界限不清.大部分细胞胞质少,少数细胞胞质丰富、透亮.胞核圆或肾形,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灶性区域见粉刺状坏死.瘤巢之间为丰富的硬化纤维结缔组织,松弛的胶原基质内可见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形态类似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

  • 胃血管球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杜蓉;赖仕蓉;陈佳腾悦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上腹疼痛不适2年,华西彩超及CT诊断胃窦部胃肠间质肿瘤,回我院行远半胃切除,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巨检:远半切除标本,在胃窦后壁粘膜下见一结节,直径2.6cm,切面灰红色,质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未见确切包膜,胃粘膜未见异常,常规取材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低倍镜下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巢团状排列,位于粘膜下层和肌层中,未见确切包膜,细胞巢和结节之间为平滑肌束分隔,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明显;高倍镜下细胞大小一致、细胞质丰富、透亮或浅红色,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和坏死,局部可见间质粘液样或玻璃样变性.

  • 胃巨大良性间质瘤1例

    作者:郭春梅

    患者,女,59岁.发现左上腹包块20多天,于2004年8月25日入院,包块质硬,光滑,无压痛及畏寒、发热等.查体无特殊.入院后CT检查诊断:左上腹巨大包块,其内密度不均,有散在低密度影,包块轮廓光整,对脾肾胃有明显推压.治疗: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腹腔无渗出液,肝、胆、脾、胰腺及盆腔未见异常,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上腹大小约20cm×14cm×10cm巨大包块,边界清晰,质地较硬,肿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表面有较多血管,有较完整包膜,局部同左侧膈肌粘连,一带状血管蒂同胃大弯相连,周围脾胃等器官被推压.术中冷冻报告良性肿物.术后病理:胃体间质瘤,镜下见细胞密度不高,无异形性及出血坏死,未见核分裂象.

93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