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管内巨大结核球一例

    作者:何晓军

    患者,男,66岁。1999年11月25日起感双下肢无力,腰部麻木,并向下肢发展。至29日已不能行走,大便秘结,排尿困难,拟“脊髓压迫症”收住我科。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盗汗等。入院前1个月曾出现一过性两下肢麻木,约数十分钟自行消失。1997年患肺结核,经当地医院行抗结核治疗一年。1999年10月12日再次因高热、胸片示肺结核住我院呼吸科,予以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力克肺疾抗结核治疗,因全身皮疹,于10月22日停服“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两上肢未见明显异常;两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膝、踝反射亢进,膑、踝阵挛(++~++++),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下肢肌力:右4级,左3级。双侧T2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关节位置觉减退,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消失,脑膜刺激征(-)。腰穿:奎根试验示椎管完全阻塞,脑脊液(CSF)潘氏试验(+++),WBC 130×106/L,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66,单核样淋巴细胞0.02,糖1.2 mmol/L,氯化物94.0 mmol/L,蛋白质44.6 g/L;磁共振(MRI) C7~T11脊髓背侧硬膜下长条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包绕、压迫脊髓,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大脑皮层下多发性等T1、稍长T2信号结节病灶,均匀强化,脑膜未见异常强化(图1,2);胸片示两肺陈旧性肺结核;红细胞沉降率正常;血清结核抗体(++),脑脊液结核抗体(+);1∶1 000 PPD试验(++++)。予以乙胺丁醇、利福平、异烟肼、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联合抗结核及激素治疗,两下肢瘫痪继续加重,至12月10日肌力均为0级。于2000年2月1日行T4~T8椎板切开减压、T3~T9脊膜下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中所见:硬膜下脂肪水肿增厚,脊髓外暗红色占位病变条索状包绕脊髓并与硬脊膜及脊髓粘连。病理报告:炎性肉芽肿性改变,考虑结核(图3,4)。术后肌力逐渐恢复至3级,感觉障碍平面下降。

  • 1993至2006年美国严重耐药结核病流行情况

    作者:唐神结;肖和平

    背景和目的:2005年11月Shah等首次提出了严重耐药结核病(XDR-TB)的概念,并报告了XDR-TB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与传播.2006年10月WHO将XDR-TB定义为:在MDR-TB的基础上,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一种以及至少对注射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中的一种产生耐药的结核病.

  • 第112例——发热、白细胞升高、肺部浸润性阴影

    作者:商艳;黄怡;王洋;董宇超;李强

    病历摘要患者男,27岁,因"发热、咳嗽2周,气急、胸痛1周"入院.2008年2月20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流涕及干咳等症状,未予治疗.3 d后出现发热(体温未测)伴少量黄痰,次日在当地医院杏体温39℃,血常规:白细胞为24×109/L,中性粒细胞为0.81,给予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抗感染治疗无效.

  • 临床病理讨论第79例--高热、进行性肝脾肿大、黄疸

    作者:曾昭成

    病历摘要患儿男性,4个月,因发热半个月入院.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2.3kg,无窒息史,出生即接种卡介苗.生后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和鹅口疮.家族史中有1兄亦有反复感染史,4个月时死亡(死因不详).父母体健,家人无结核病史.体检:体温37.8℃,心率102次/min,呼吸30次/min,体重4.5kg,意识清楚,营养欠佳,贫血貌.口腔粘膜有大片白色膜状物附着,不易拭去,咽部充血.左上臂有一黄豆大皮肤创面,有脓性分泌物.浅表淋巴结(-),心肺(-).腹胀,可见脐疝,肝肋下1 cm,质地中等,脾未触及.血色素87~95g/L,白细胞8.5~12.5×109/L,中性粒细胞0.55~0.70,淋巴细胞0.35~0.46,血小板55×109/L;血IgG2.1g/L,IgM0.71g/L,IgA 0.57 g/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营养不良;脐疝.入院后第3 d出现高热,体温达39~41℃,给头孢唑林(商品名:先锋霉素V)、阿米卡星(商品名:丁胺卡那霉素)、大蒜素(商品名:大蒜新素)抗感染,输血浆及新鲜全血,病情无好转.住院期间背部皮肤出现粟粒样皮疹,涂片检查示:"霉菌”,经治疗后皮疹消失.骨髓穿刺示:"感染”(图1~6).血培养生长表皮葡萄球菌,肥达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PPD,-).入院前、入院后第13、19 d 3次胸片均未见胸腺影,余无异常.高热持续不退,肝脾进行性肿大,皮肤巩膜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出现浮肿、腹液、心衰、中毒性肠麻痹、抽搐、昏迷.住院第23 d死亡.死亡诊断:先天性细胞免疫缺陷;粟粒性结核?败血症;鹅口疮;营养不良;脐疝.

  • 易误诊的肺外结核一例

    作者:盛瑞媛;田红梅

    患者女性,25岁.因腹胀半年于2000年12月9日住我院妇科.入院前半年感腹胀,伴乏力,症状逐渐加重,无发热及盗汗.病后2个月外院行腹部B超示"腹水伴盆腔包块",曾行抗炎治疗(具体不详)无效来京诊治.否认既往结核病史.入院体检:体温 36.8℃, 脉搏 89次/min ,呼吸 20次/min,血压 90/60 mm Hg.慢性病容,消瘦,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无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HbsAg(-),肝肾功能正常,血沉50 mm/1h.X线胸片未见异常.血CA125 629.4 U/ml ( 正常值< 35 U/ml ). 盆腔B超复查未见包块.入院后腹穿抽出腹水900 ml,腹水常规结果为:草黄色,比重未作,黎氏试验阳性,细胞总数5.92×109/L, 白细胞2.4×109/L, 单核0.96,多核0.04, 腹水多次找瘤细胞均阴性,腹水查CA125 1057.4U/ml.于12月10日作腹腔镜检查,术中见子宫大小正常,其表面见弥漫分布的粟粒结节,前壁结节直径约1.5cm,部分融合成片.左侧卵巢正常,右侧卵巢见广泛粟粒状乳白色结节,子宫直肠窝及宫底韧带、横膈、大网膜亦可见弥漫粟粒结节.病理活检证实为结核性肉芽肿,从而确诊结核性腹膜炎并子宫、卵巢结核.于12月20日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丁胺卡那霉素四联抗结核治疗.抗结核1个月后门诊复查,一般情况好转,腹胀明显减轻,食欲较前增加,腹水消退,继续原方案治疗.

  • 接触饲料经皮感染布氏杆菌病一例

    作者:李明;赵雪丽;马晶晶;朱芸

    患者男,56岁.因发热伴乏力、消瘦3个月于2006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06年9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38.6℃,在当地疑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体温不降.无皮疹、口腔溃疡及肢体感觉异常.后出现关节痛,以双膝关节为主,伴食欲下降,消瘦.1个月前曾在当地医院经抗生素(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治疗2周,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患者职业为狐狸养殖个体户,家庭及周围无类似发病者.体检:体温39.1℃,血压130/87mm Hg(1mm Hg=0.133 kPa),皮肤黏膜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及四肢关节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力Ⅲ~Ⅳ级,双侧足背动脉波动正常.

  • 第273例——右上腹胀痛、低热、进行性肝肿大

    作者:刘春安;赵月娥

    患者女,19岁,学生。因右上腹胀痛3个月余,发热1个月,于 1997年 9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余始感右上腹胀痛,呈进行性加重, 2个月后伴不规则低热,且感乏力,食欲下降。1997年8月9日在本市某职工医院就诊,经B超等检查后,以“肝脓肿”收住该院。给予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等治疗12 d,症状无明显改善,转来我院。病程中无畏寒、盗汗及黄疸,无呕吐及腹泻。既往健康,无化学毒物接触史。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严重心脏并发症一例

    作者:吴翠萍;曹显刚;孙希平;孙朝霞;杨谦;夏德全

    患者男,43岁.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地开始发热伴持续性头痛、腰痛、呕吐伴轻微腹痛、腹泻,在当地诊所疑为"急性胃肠炎"应用"丁胺卡那霉素"治疗2 d无效.

  • 泡囊短波单胞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作者:卢新政;李新立;金玉;梅亚宁;陆凤翔;曹克将;黄峻

    患者男,54岁,因发热于2006年2月8日入院.患者5年前因"老年退化性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术后常规服用华法林.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以夜间为主,体温多持续在37.2~38.0℃,高达39℃,可自行出汗退热.在外院应用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入院后查:体温37.2℃,脉搏78次/min,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无明显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范围,心率78次/min,律齐,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并可闻及金属叩击音.

  • 20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感染分析及对策

    作者:刘新茹;安丽红;范亚霞

    近期,我们对我院中心ICU 208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05年1~12月期间我院中心ICU共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208例.其中单腔导管165例,多腔导管43例.留置时间1~33d,平均9.3d.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14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4例,大手术后3例,神经系统疾病3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血液系统疾病1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例.单腔导管感染8例,感染率4.85%,多腔导管感染6例,感染率13.95%.14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共培养出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5株,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株,白色念珠菌1株.分别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氟康唑等敏感.

  • 腹部脂肪抽吸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张继忠

    病例女,26岁,因局限性腹部肥胖在外院局麻下行上、下腹部脂肪抽吸术.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史.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均正常.术中注入肿胀液约2 800ml(肿胀液配方:生理盐水500 ml,蒸馏水500 ml,2%利多卡因500 mg,肾上腺素1 mg,5%碳酸氢钠12.5 ml).抽吸总量约2 200 ml,上层脂肪量约900 ml.术中使用青霉素480万单位、丁胺卡那霉素0.4 g静滴,未置引流.

  • 类志贺邻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混合感染腹泻1例报告

    作者:汪定成;明旭昌;刘树林

    1 病例患者,女,45岁.主诉于12 h前因食不洁冷冻鱼类食品后,出现腹痛,伴有腹泻,腹泻视为黄色稀水便转为血水样便.每日9次日,每次量约200 ml.伴轻度乏力、恶心、里急后重.腹痛以上腹部及左下腹部为著,呈持续隐痛拌有阵发性加重.于2000年3月27日就诊.体检:T37.2 C,P78次/min,R1 6次/min,BP13/8kPa.实验室查:WBC10.8×109/L,N0.84,L0.16.大便常规:RBC+十+/hp,WBC3~9/hp,便隐血阳性.临床用氧氟沙星、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根据2次大便细菌培养回报结果,鉴定出类志贺邻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两种菌均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三嗪)、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均敏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氟哌酸)、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氧氟沙星、头孢呋肟耐药.

  • 新生儿丁胺卡那霉素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任鼎泰;俞惠民;孙伟

    目的 探讨丁胺卡那霉素(AMK)在新生儿中有效、安全的用药剂量和方法.方法 29例不同日龄的新生儿,予AMK 7.5mg/kg 1次静脉滴注,于滴毕后0.5、4、8和12小时分别采取静脉血,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主要参数.然后按药动学参数特点确定以AMK剂量10mg/kg每天1次30分钟静脉滴注,应用于20例不同日龄细菌感染新生儿,分别测定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结果 AMK的代谢符合一室模型.29例新生儿予AMK7.5mg/kg1次静脉滴注后,血药浓度峰值平均为(11.56±3.74)μg/ml;而12小时后的平均血药浓度在2.5μg/ml以下.表观分布容积(Vd)、消除半衰期(T1/2)、消除速率常数(Ke)和清除率(Cl)分别为(0.71±0.21)L/kg、(4.7±1.6)h、(0.16±0.05)h-1和(1.84±0.5)ml/(min.kg).随日龄增长,消除半衰期(T1/2)逐渐缩短,而消除速率常数(Ke)逐渐延长,差异有非常显著和显著意义(P分别<0.01、<0.05);Vd随日龄增长逐渐减少,而Cl随日龄增长逐渐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对20例感染新生儿给予10mg/kgAMK每天1次30分钟静脉滴注后,平均血药峰浓度为(16.8±2.7)μg/ml;平均谷浓度为(0.6±0.5)μg/ml.结论 新生儿每天按7.5mg/kg的剂量1次静脉滴注AMK虽较安全,但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峰值范围.为增强抗菌效应和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应将剂量增至10mg/kg每天1次静脉滴注,日龄小于14天的新生儿滴注时间应为30分钟,日龄大于14天的新生儿滴注时间以45~60分钟为宜.

  • 丁胺卡那霉素治疗剂量在新生豚鼠的耳毒性研究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目的明确治疗剂量下丁胺卡那霉素对包括新生和早产在内的不同年龄期豚鼠耳蜗毒性损伤程度. 方法新生组、幼年组、成年组各48只,早产组15只,对照组24只.按人类等效治疗剂量给丁胺卡那霉素65 m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14 d,分别于实验第3、5、7、10、14天给药,次日及实验第28、60天处死5~8只,作光镜和(或)扫描电镜组织学检查. 结果耳蜗毛细胞形态学观察,电镜下显示早产、新生豚鼠第3天已出现听毛倒伏和部分脱落,第5天见毛细胞缺失.光镜下新生组第7天后毛细胞缺失数均高于幼年组及成年组(P<0.05或P<0.01),第28天后幼年组高于成年组(P<0.05),第14天停药后毛细胞缺失数继续增多. 结论即使在与人类治疗剂量相当的用量下,丁胺卡那霉素对幼年豚鼠,尤其是早产、新生鼠耳蜗均有不同程度损害,用药时间越长,损害越显著.早产与新生豚鼠较其他年龄组发生损害早且更严重,即使停药,在相当时间内其耳毒损害仍继续加重.

  • 新生儿苏伯特气单胞菌性败血症一例

    作者:倪茂娥;莫军

    患儿男,9 d,G1P1,孕36周,家庭旧法接生,自家用碎碗片割断脐带,出生时哭声宏亮,无青紫史,初生体重未称,生后3 d出现皮肤黄染.以3 d出现脐部红肿化脓,1 d双下肢皮肤硬肿入院,烦躁不安,拒食,无发热,大便1~2 次/天,为黄稀便,小便正常,门诊拟诊新生儿硬肿症、脐炎、新生儿黄疸收住院.查体:体温不升,呼吸慢,28 次/分,脉搏细弱,140 次/分,体重2 kg,头围31 cm,胸围29 cm,身长42 cm,呈早产儿貌,反应差,哭声低微,巩膜、面部、躯干、四肢皮肤黄染,右上眼皮可见数个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肩部、下腹壁、耻骨联合及双下肢硬肿,阴囊阴茎水肿、发亮,四肢厥冷、口周青灰、口唇发绀、呈急性危重病容.前囟平坦,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率140 次/分,心律齐,腹部稍隆起,脐轮红肿,脐窝可见较多的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及肌力均正常,血常规:WBC 39.8×109/L,RBC 6.98×1012/L,N 0.86,L 0.13,Hb 227 g/L,血清电解质:K+ 4.8 mmol/L,Cl\+- 106 mmol/L,Ca\++ 2.5 mmol/L,Cr 113 mmol/L,BUN 5.95 mmol/L.胸片示心肺正常,大小便常规正常,血培养(取颈静脉及股静脉)多部位,双份血清及脐部脓性分泌物培养后,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DNA核酸探针技术鉴定均为同一株细菌,为苏伯特气单胞菌(A.schubentii)生长,药敏试验:高度敏感有:丁胺卡那霉素、先锋V号、氧哌嗪青霉素及多链菌素B;中度敏感有复方新诺明;耐药有林可霉素.治疗:入院经温箱保暖、先锋V号及丁胺卡那霉素抗炎,第6日体温平稳、黄疸硬肿消退,血培养转阴,血常规正常,共住院13 d痊愈出院.

  • 咳嗽呕吐血尿无尿

    作者:朱光华;康郁林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16h.肾内科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10岁,因咳嗽、呕吐3d,肉眼血尿、尿少2d入院.患儿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流涕、咽痛伴发热,至当地医院就诊,予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等抗感染治疗.当天该患儿热退,仍咳,并出现腹痛,呕吐8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排稀便1次,无黏液脓血,少尿.

  • 丁胺卡那霉素致多形红斑型药疹一例

    作者:刘其毅;王丽芬

    患儿男,8岁6个月.因全身紫斑、水疱、大疱痒痛6 d入院.6天前患儿因呼吸道感染到当地卫生所肌注"丁胺卡那霉素0.2 g",当夜即感全身皮肤痛痒,次日出现暗红色斑、部分红斑上有水疱、大疱,在卫生所治疗6 d 无好转而转入我院.该患儿2个月前曾因腹痛肌注"丁胺卡那霉素0.2 g"后,出现类似皮疹,经治疗皮疹消退.体检:一般情况可,颜面、口角、躯干、四肢均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暗红色斑,部分红斑已在脱屑,胸背及臀部暗红色斑上见薄壁大疱,部分糜烂呈坏死状.心、肺、腹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2×109/L, N 0.60, L 0.36.肾功能:尿酸352.70 μmol/L, 肌酐51.00 μmol/L ,BUN 7.40 mmol/L.尿常规:正常.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诊断:丁胺卡那霉素致多形红斑型药疹.经停用丁胺卡那霉素,给予抗过敏、抗炎、对症、支持及局部药物等治疗,住院1周病愈出院.

  • 先天性梅毒并神经梅毒一例

    作者:郑明平;施建林;隋华

    患儿男,4个月.因颜面黄染3个半月、皮疹3个月、抽搐2 d入院.患儿母亲系妊1产1,足月顺产.出生后15 d因颜面明显黄染在当地县医院就诊按"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予以激素、鲁米那等治疗7 d后黄疸略有减轻,但半个月后黄疸又再加深,并于四肢、下腹、臀部出现皮疹,初为散在暗红色丘疹,近1个月皮疹增多密集并伴有脱屑现象,多次在院外就诊按"阻塞性黄疸、败血症、湿疹”等治疗,应用"先锋霉素Ⅴ号、丁胺卡那霉素、肤轻松软膏”等药治疗未见改善.近2日起患儿又出现反复抽搐现象而转求诊本院.体检:体温:37.5℃,脉搏:140次/min,呼吸:44次/min,体重:3 900 g,患儿呈Ⅱ°营养不良外观,呼吸稍急促,反应欠佳,阵发双眼上翻、凝视、四肢强直.前囟2 cm×2 cm,膨隆,双肺闻及痰鸣音,未闻及湿性音,心音稍低钝,心律齐,腹软稍胀,肝右肋下5 cm,脾左肋下3 cm,质地韧,边缘钝,克氏征(-),布氏征(-).皮肤科情况:皮肤、巩膜呈中度黄染,四肢、胸、腹、背部、臀部皮肤呈牡蛎壳状,基底淡红无渗液,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触及成串如黄豆大小的淋巴结,活动度差.辅助检查: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强阳性(1∶128),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HA) 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9×109/L,中性0.64,血红蛋白56 g/L,血清电解质正常,肝功能检查白蛋白/球蛋白0.5,丙氨酸转氨酶(ALT)2 133.76 nmol/s*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066.88 nmol/s*L,肾功能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呈间质样改变,心电图示各导联T波低平或倒置,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40×106/L,中性52%,蛋白质1 125 mg/L,糖和氯化物正常,脑脊液RPR阳性(1∶64).流行病学调查:父母均为干部,父亲离异后再婚,并有不洁性生活史,父母无下疳、皮疹史,父母血RPR、TPHA均阳性.诊断患儿为先天性梅毒并神经梅毒,给予青霉素10万U/kg*d,头孢三嗪50 mg/kg*d,配合应用胞二磷胆碱、颅内脱水剂、激素等治疗,7 d后皮疹消退,但仍反复抽搐、呼吸急促,家长拒绝继续治疗自动出院,15 d后死亡.讨论: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是由于梅毒螺旋体在妊娠16~18周以后经胎盘通过脐血管传给胎儿引起胎儿感染.随着城市间流动人口的增加和一些人性道德水准的下降,梅毒病人明显增多,胎传梅毒的年增长率高达19.67%[2],先天性梅毒临床出现皮肤损害特别是四肢末端、臀部等处出现斑丘疹、脓疱或脱屑样改变时诊断不难,但本病早期可仅有如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黄疸、鼻塞等改变,易于漏诊.

  • 黏性威克斯菌致急性脑脊髓膜炎一例

    作者:罗世坚;李振东

    患者男性,25岁,因"发热、头痛伴呕吐18 d"于2005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18 d前不明诱因发热,持续剧烈头痛,伴颈背痛和反复呕吐,体温38.0~39.4 ℃,当地医院按"脑膜脑炎"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吸毒史6年,静脉吸毒3年.2年前患"肺结核",治愈.查体:体温38.4 ℃,心、肺、腹未见异常;意识清晰,左眼外展受限,向左注视水平复视;颈强(+++),双下肢Rossolimo征、Kernig征、Brudzinski征和Lasegue征(+),全脊柱明显叩压痛.血尿粪常规正常;腰穿压力30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稍浑浊,白细胞12×106/L,多核细胞0.765,氯化物121 mmol/L,葡萄糖2.3 mmol/L,蛋白0.19 g/L;CT见左侧胼胝体膝部局灶性炎症改变;脑电图以两侧对称θ活动为主.静脉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合用四联抗痨,同时脱水等治疗5 d无效,换用头孢曲松+替硝唑+抗痨治疗,3 d后患者热退,头痛和颈背痛缓解,复查脑脊液好转,维持治疗.10 d后症状复现,查脑脊液压力400 mm H2O,浑浊,白细胞1600×106/L,多核0.836,改用头孢噻肟+抗痨7 d,症状持续加重,乃加用万古霉素静滴.其间复查血白细胞16.9×109/L,脑脊液白细胞6400×106/L,多核细胞0.93,潘氏试验(+++),葡萄糖0.1 mmol/L,蛋白3.09 g/L,4 d后患者昏迷,次日连续3次脑脊液培养报告发现黏性威克斯菌(Weeksella Virosa),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遂换药治疗,仍无效,7 d后死亡.

  • 鼻窦结核合并化脓性感染1例

    作者:

    患者女,25岁,1997年3月左眶部出现一黄豆大肿物,无痛、渐大、质软。11月12日本院眼科诊断为“左上睑内眦部粉瘤”,行手术切除。一周后拆线,切口部分裂开并有较多脓液溢出,静滴青霉素640万U,先锋霉素V5.0,甲硝唑0.5,1次/日,治疗三周效果不佳,且左侧眶周及鼻背部、眶下区肿痛,伴左侧头痛。12月20日来口腔科就诊,见左侧眶内眦部轻度肿胀发红,有一直径约4.0mm的瘘口,无明显流脓,双眼视物正常;经瘘口探知窦道深3.8cm,内部死腔较大,左眶内侧壁骨质严重破坏;穿刺抽脓两次,每次抽出脓液6ml,为淡黄色粘稠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培养出“峰房赫夫尼亚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等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先锋必、复达欣等耐药。经扩大瘘口引流、换药及静滴丁胺卡那霉素0.6,1次/日,口服氟派酸0.2,3次/日治疗10天后,局部肿痛明显减轻,脓液明显减少,但瘘口长期不愈。

313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