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肝穿刺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作者:何旭;顾建平;楼文胜;陈亮;陈国平;宋进华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金属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X线引导下对26例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根据胆道梗阻狭窄的不同部位和狭窄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放置方式.结果 26例患者共置入30枚金属支架,其中,20例置人l枚于肝总管和(或)胆总管,4例置入2枚于左右肝管-胆总管内,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后的重新置入.26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198.83±121.51)μmol/L,直接胆红素(136.74±79.36) μmol/L.术后2周复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93.52±59.60)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到( 46.33±42.71) μmol/L( P<0.01).出现并发症2例(7.5%).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 ERCP EST 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68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洋;桂若虎;郑新平;伍友兴;冷建辉;刘昌智;罗仁美;王淑玲

    目的:观察ERCP EST ENBD在胆总管结石部分合并阻塞性黄疸、胆原性胰腺炎、化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完善腹部CT,核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oniopancreato graph.MRCP)血生化检查行内科综合治疗,并行ERCP EST ENBD治疗,观察胆总管直径,总胆红素及胰腺炎的恢复等指标,结果:ERCP EST 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案.

  • 乌司他丁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聂勇;欧阳宏杰;杨绥冲;王毅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应用于阻塞性黄疸(阻黄)患者手术前后,观察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变化,从而了解乌司他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术前、术后血清中自细胞介素Ⅵ(IL-6)、白细胞介素Ⅷ(IL-8)、白细胞介素X(IL-10)的水平.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的水平.结果:乌司他丁组手术后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手术后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乌司他丁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及转氨酶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应用于阻黄手术期可显著抑制促炎因子IL-6、IL-8水平的升高,提高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 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术后护理

    作者:唐红红;陈爱初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8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皮肤护理,引流管护理,并发症观察和护理.结果:83例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78例植入成功,成功率93.97%.术后1个月内黄疸缓解率94.87%.术后17例并发穿刺部位疼痛,13例出现穿刺部位胆汁外渗,2例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1例腹腔内出血,3例并发胆道感染,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缓解症状快,效果好,且创伤小,并发症少,但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的落实,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 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高龄胆石性黄疸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德鑫;胡小波;马南;李明省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高龄胆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龄结石性阻塞性黄疸患者30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胆道内外引流管置入,24例血胆红素水平1月内完全正常,6例明显下降,随访黄疸未再发,患者及家属生活满意度较高。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内外引流管置入术治疗结石性黄疸效果显著。

  • 对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的B超诊断

    作者:刘亚光

    目的:探讨B超对各种非结石病因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结合B超检查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60例阻塞性黄疸中来源于胰头18例,胆总管15例,十二指肠12例.B超对占位病灶诊断敏感性80.55%,特异性100%,准确性83.92%.结论:B超对各种病因所导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是很好的显像方法,结合临床可提高该病变的病因和病理的诊断.

  • 阻塞性黄疸行PTCD术后发生感染影响因素 分析与对策

    作者:李发旺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行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后发生感染影响因素与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7例阻塞性黄疸行PTCD术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87例阻塞性黄疸行PTCD术未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对照组,分析阻塞性黄疸行PTCD术后发生感染影响因素.结果:阻塞性黄疸行PTCD术后发生感染与术前Child-pugh评分、胆道再狭窄、胆道外引流置管时间、高位梗阻相关.结论:加强术前Child-pugh评分,评估肝功能;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引流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减少PTCD术后感染发生率.

  • 普外科胆道手术细菌感染及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调查与研究

    作者:吴峰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26例,男105例,女121例;年龄27~82岁,平均47.2岁.单纯胆结石133例,慢性胆囊炎不伴急性感染19例,急性感染者、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47例,伴有阻塞性黄疸者23例,2次胆道手术者4例.术中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胆汁5ml,置入无菌培养管,如同时行胆道探查亦抽取胆总管内胆汁5ml.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的体会

    作者:单叔煤;李彩娟;姚丽红;奚克敏

    我院自2006 年以来对多例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 术,效果良好,积累了一些操作体会,现总结如下.首先,穿刺点的确定,选择合适的目标胆管.目标胆管应选择较粗、较直的胆管.穿刺点胆管的直径应在0.4cm 以上[1],预计导管从穿刺点胆管向胆管内至少能插入4-5cm 深.选择左支或右支系统应根据胆管扩张情况、病情的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经验而定.左外下支胆管是常选用的目标,优点是穿刺路径较短,不需经过肋间隙,引流导管不易折叠等,缺点则是左肝管和肝总管的夹角在100 度左右,从左肝管向胆总管内置管成功率偏低.

  • 柴胡皂苷对阻塞性黄疸的肝细胞保护机制

    作者:夏荣

    柴胡具有较好的护肝作用,含柴胡的多种中成药制剂已被临床广泛用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慢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1 ].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柴胡皂苷(SS).研究表明,柴胡的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一系列药理作用与SS密不可分.在各种类型的SS(柴胡皂苷a、bl-4、c、d、e、f、h)中,柴胡皂苷d(SSd)活性强.据报道,SS对肝细胞的保护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受损肝细胞的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氧自由基及脂质发生的过氧化物反应,维持机体肝细胞内的钙平衡,调节肝细胞的免疫功能,防止肝细胞纤维化[2].

  • 绿原酸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黄伟炜;陈一明;宫晓光;刘宁;伍海鹰;王保春;常顺伍

    目的 探讨绿原酸(CGA)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组),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胆总管结扎+CGA组(BDL+CGA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1天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Bax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I、II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与BDL+NS组比较,胆总管结扎7天、14天时,BDL+CGA组可以提高Bax/bcl-2的比值,减少I、III型胶原RNA的表达.结论 CGA在大鼠阻塞性黄疸早、中期有促进HSC凋亡作用,减轻了阻黄时肝的纤维化,减轻了阻黄时肝的损伤.

  • 《金匮要略》中黑疸所对应的现代疾病刍议

    作者:王克勇;刘忠民;徐振萍

    黑疸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久治不愈,瘀血内停或由误治引起的一种表现,属黄疸的变证.辨证要点为目青面黑但肌肤虽黑微黄.究其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瘀血内停为标.治疗原则当为补益肝肾、活血祛瘀.从现代医学理论来分析,作者认为黑疸是黄疸误治或治疗不及时,颜色逐渐加深而形成的重症瘀胆性改变,与重症的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晚期表现相符,确属难治之证.但在当今的医疗条件下,临床医生应在结合疾病诊断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积极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肝内胆管置管引流55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苗润琴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5例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术.结果 55例患者中,50例置管引流成功,成功率为90.9%.1 W后50例黄疸明显减退,减退率为100%.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是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疽患者术前减轻黄疸及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其操作方法 值得深入探讨及掌握.

  • 胆闭通络方对幼鼠阻塞性黄疸FPA及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石李;姜之炎;姜永红

    目的:探讨胆闭通络方对幼鼠阻塞性黄疸FPA及D-二聚体(D-D)影响。方法将SD大鼠幼鼠分为3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第2组为模型组,采用2%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及生理盐水灌胃,第3组为治疗组,在造模同时予胆闭通络方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以分光光度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酶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含量;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大鼠血清血纤肽/纤维蛋白肽A(FPA)及D-D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TB、ALT、AST、AKP、r-GT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治疗组血清FPA及D-D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血清FPA及D-D降低(P<0.05)。结论胆闭通络方能抑制FPA及D-D产生,减少肝内微血栓的形成,缓解肝脏瘀血。

  • 阻塞性黄疸降低靛氰绿的大鼠肝胆转运过程

    作者:张建平;张凤华;楚立;李乾;关胜江;王江雁

    采用结扎胆总管的方法复制阻塞性黄疸(OJ)大鼠模型,研究靛氰绿在OJ大鼠的肝胆内转运过程.实验观察了OJ大鼠模型下列变化:各器官病理学的变化;肝血流量和靛氰绿肝清除率的改变;靛氰绿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靛氰绿在OJ大鼠体内的消除减慢,肝清除率下降,肝血流量也明显减少.靛氰绿在OJ大鼠的清除率下降.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提示靛氰绿通过肝细胞膜转运至肝细胞内、在肝细胞内的滞留以及自肝细胞向胆管的转运等过程均出现损害.

  • 肠内营养联合茵陈蒿汤对老年性阻塞性黄疸ERCP术后的疗效研究

    作者:黄建伟;王明亮

    目的 探究肠内营养联合茵陈蒿汤对老年性阻塞性黄疸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行ERCP术的梗阻性黄疸老年患者90例,其中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患者共4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共4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术后第3天服用茵陈蒿汤)、肠内营养组(术后第3天行营养支持)和联合治疗组(术后第3天服茵陈蒿汤,行营养支持),各组30例.于术前、术后第3天、1周、2周记录三组患者部分肝肾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急性炎症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3天,三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术后1、2周,联合治疗组肝肾功能指标AST、ALT低于其他组,肾功能指标尿TRF高于其他组,NAG低于其他组;术后1周,联合治疗组IgG、IgA为三组中高,术后2周,联合治疗组IgG、IgA、IgM、CD4 +/CD8 +均为三组中高;术后1、2周,联合治疗组急性炎症指标IL-6、PGE2、CRP均为三组中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中药组、肠内营养组、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83.33%、96.67%,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χ2=17.60,P =0.0000)和肠内营养组(χ2=10.83,P =0.0010).结论 ERCP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茵陈蒿汤能改善老年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肝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炎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胆囊切除术后阻塞性黄疸16例诊治体会

    作者:杨远勇

    目的 防止和减少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降低再手术率.方法 通过分析胆囊切除术后阻塞性黄疸16例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处理.结果 统计显示胆管误扎损伤9例;残留结石4例,其中1例合并胆道蛔虫;胆总管旁脓肿1例;胆囊癌肝门部转移单纯性胆道蛔虫症各1例.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原因要仔细检查和全面分析,掌握手术时机.

  • PTCD联合PEG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作者:柏屏;徐军华;黄红健;彭南海;黎介寿

    癌性阻塞性黄疸不能进行手术内引流或胆道金属内支撑术失败时,常采用创伤小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但此方法缺点是大量胆汁和电解质丢失,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 B超对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的诊断

    作者:乙芳;龚新环;周春

    目的:探讨B超对各种非结石病因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20例非结石原因阻塞性黄疸,结合B超检查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20例阻塞性黄疸中来源于胰头73例,胆总管26例,十二指肠21例.B超对占位病灶诊断敏感性83.18%,特异性100%,准确率84.16%.结论:B超对各种病因所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是很好的显像方法,结合临床可提高该病变的病因和病理诊断.

  • 超声与CT诊断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价值

    作者:周建华;操隆辉;陈孝岳;曾辉;王悦;熊永红;胡建明

    目的:比较超声与CT对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78例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超声和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与CT诊断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敏感性分别为97.4%和98.7%;对梗阻水平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6.2%和91%;对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72.4%和43.4%;对检出肿瘤定位的准确率分别为78.2%和87.9%.结论:超声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致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优于CT.

649 条记录 1/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