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弥散MRI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

    作者:季学满;卢光明;唐晓俊;张宗军;王中秋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19例表皮样囊肿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表皮样囊肿、正常脑实质和脑脊液的ADC值.结果:17例表皮样囊肿T1WI、T2WI呈等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2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肿瘤边缘弧线形增强或不增强.19例肿瘤DWI呈明显高于脑实质和脑脊液信号,肿瘤较脑脊液的平均ADC值显著减低,较脑实质的平均ADC值显著增高.结论:DWI优于常规MRI发现颅内表皮样囊肿,DWI上表皮样囊肿的高信号可能是肿瘤组织的T2余辉效应所致.

  • 脑脓肿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变化

    作者:黄敏华;董秀珍;郭勇;郑奎宏;林伟;王庆军

    目的:研究脑脓肿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动态变化过程.材料和方法:对14例脑脓肿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和DWI检查并随访,观察脑脓肿在脑炎期、包膜期和吸收期常规MRI和DWI的变化.结果:脑炎期表现为稍长T2信号,DWI呈等信号;包膜期出现T2WI低信号环,环形增强,脓腔DWI呈高信号;吸收期T2WI脓腔高信号逐渐缩小,后成为一低信号的结节,呈浅淡增强,DWI信号逐渐减低.结论:脑脓肿的DWI随着脓肿各期的演变而变化,DWI能为脓肿的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磁共振弥散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研究及进展

    作者:赵天平

    脑缺血是临床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常见脑血管病,因血管闭塞致供应区缺血超过一定时限后,即发生脑梗塞.近年来,对超急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研究,已经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比较深入地阐明了缺血性脑损伤与抗损伤的机制.尤其是缺血性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概念的提出,以及许多治疗脑缺血取得明显疗效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为超急性脑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启示.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检测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为临床及时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提供了直观个体化的影像学信息.

  • 脊髓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作者:郑奎宏;马林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运用于神经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脑的弥散张量成像,神经纤维束成像等,给临床及科研带来了丰富的信息.由于脊髓的横断面积相对较小和复杂的周围结构如脑脊液、脂肪及骨组织,脊髓的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尚有一定的困难.目前通过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及脉冲序列,表观弥散系数(ADC)及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值的定量测量已经成为可能.

  • 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安君;詹松华;徐技峰;黄学菁;陆孟莹;王国年;龚志刚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灶25例49个.其中肝细胞癌9例12灶,肝转移瘤6例18灶,肝囊肿7例16灶,肝血管瘤3例3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利用3D-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肝脏良、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组间、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背景抑制的DWI经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得到类PET图像,25例49个病灶,均清晰显示.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应用DWI结合ADC值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有一定鉴别价值.

  • 正常人脑灰质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友平;沈钧康;张彩元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脑灰质ADC值的特点及规律,建立正常人脑不同部位灰质的标准ADC值,为弥散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2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颅常规MR检查及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获得各相同性弥散加权图.每个研究对象选10个感兴趣区,通过公式ADC=ln(S低/高)/(b高-b低)计算每个感兴趣区的平均ADC值.结果:正常人脑灰质总的平均ADC值为(0.84±0.04)×10-3mm2/s,灰质的平均ADC值随着年龄增长降低,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结论: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脑灰质的ADC值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时要考虑到这些变化,以免误诊和漏诊;弥散定量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评价正常人脑随着年龄增长伴随微观水平的改变,弥散技术有可能在脑老化研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高场MRI多b值DWI在良恶性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磊;张凤翔;陈少林;王惠芳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病理类型脑膜瘤的双指数模型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ADCfast成分所占比例(f值),评价双指数模型DWI在脑膜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临床提供更加详实可靠的测量数据和影像诊断。方法:测量脑膜瘤良、恶性瘤体及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的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f值,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①良性脑膜瘤的b值-信号强度曲线斜率高于恶性脑膜瘤。②良性脑膜瘤瘤体区与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比较,ADCstandard值、ADCfast值、ADCslow值、f值均增加(均P<0.05)。③恶性脑膜瘤瘤体区与瘤体对侧镜像区正常脑白质及良性脑膜瘤瘤体区比较,ADCstandard值、ADCslow值均减少,ADCfast值、f值均增加(均P<0.05),且ADCslow值在良、恶性脑膜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病变的ADCstandard值、ADCslow值、ADCfast值、f值佳阈值分别为0.617×10-3 mm2/s、0.503×10-3 mm2/s、5.9×10-3 mm2/s、39%。结论:多b值体素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双指数模型可为鉴别诊断良、恶性脑膜瘤病变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脑膜瘤病变的扩散信息,同时无创获得脑膜瘤灌注信息。

  • 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分析犬脑辐照后镜下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作者:汪延明;赵修义;吕晓彦;袁光辉

    目的 :探讨犬脑辐照后镜下病理改变及弥散加权成像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杂种犬25条,使用60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犬脑右颞部70Gy制作动物模型.分别对照射前和照射后第2,4,8,10,12周犬脑进行MRI T1WI、T2W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犬脑脑白质、脑灰质ADC值,并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犬脑正常白质的ADC值是(71.893±4.969)×10-5mm2/s,灰质是(69.767±4.327)×10-5mm2/s,全脑组织是(70.83±4.742)×10-5mm2/s.照射后各测量时间点犬脑组织的ADC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犬脑辐照后在解剖影像学尚未出现异常改变之前已存在微观的病理变化;DWI是一种极其敏感的探测水分子弥散能力变化的功能性成像技术,能够先于解剖影像学发现犬脑受照后的微观病理改变并通过测量受照组织的ADC值加以定量分析,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DWI与SWI在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馨;繆锦林;夏建国

    目的:探讨DWI、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1例,采用GE 1.5 T超导型MRI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比较DWI、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率。结果:MRI各序列对急性期脑梗死检出阳性率分别为:常规MRI 75.61%,DWI 100.00%,SWI 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WI序列急性脑梗死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SWI序列;MRI各序列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检出阳性率分别为:常规MRI 0,DWI 9.76%,SWI(ESWAN)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急性脑梗死CMBs灶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DWI。 DWI b值=0 s/mm2的图像能发现少许CMBs病灶。结论:DWI 结合SWI的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乔玉杰;张凤翔

    肺部占位性病变发病率很高,尤其是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肿瘤第1位.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临床治疗均具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就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化疗早期疗效预测及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 DWI对胰腺病变的临床应用

    作者:潘铭智;甘洁;李扬

    胰腺炎和胰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病,DWI能够无创地评估水分子的布朗运动状态.本文综述了DWI的原理及其对胰腺炎和胰腺肿瘤的评估作用.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盛若凡;金开璞;汪禾青;杨丽;纪元;曾蒙苏

    目的 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mapping)对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价值,并进一步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对比.方法 建立SD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大鼠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50% 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4个亚组分别注射2、4、6、8周;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橄榄油.对所有大鼠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及DWI成像,测定肝胆特异期(HBP)T1弛豫时间、增强前后T1弛豫时间下降率(Δ%)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进行肝纤维化病理分级诊断.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T1弛豫时间及ADC值与纤维化分级间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Δ%-T1弛豫时间)或Kruskal-Wallis检验(HBP-T1弛豫时间及ADC值)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级组间参数差异,进一步采用ROC曲线评估T1弛豫时间及ADC值对轻度-重度肝纤维化、非肝硬化-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F0~F4级大鼠各6,5,7,5,7只.不同纤维化等级间HBP-T1、Δ%-T1弛豫时间及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P<0.001;F=19.37,P<0.001;χ2=18.50,P=0.001).HBP-T1弛豫时间与纤维化分级呈强正相关性(r=0.927,P<0.001),Δ%-T1弛豫时间及ADC值与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r=-0.892,P<0.001及r=-0.778,P<0.001).HBP-T1弛豫时间及 Δ%-T1弛豫时间判断轻重度纤维化比ADC具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0.949 vs 0.944 vs 0.8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3、1.495,P=0.135、0.732);HBP-T1弛豫时间及 Δ%-T1弛豫时间在肝硬化判断上较ADC亦具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0.988 vs 0.957 vs 0.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2,P=0.028;Z=2.004,P=0.045).结论 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成像能较好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优于传统DWI成像.

  • 联合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对缺血性小卒中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作者:张玉琴;董海波;胡斌;赵嘉林;陈勇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 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P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 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兴荣;陈军

    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在逐年增多, 评价患者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长期以来, 临床多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盲目性.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常规影像学方法在肝纤维化的研究中未发现较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 而近年磁共振弥散成像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带来了曙光. 本文就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中的应用现状予以综述.

  • 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孙寿广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进展期胃癌 (gastric cancer, GC) 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16-02/2017-10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入院治疗的疑似进展期GC患者102例作为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终得到确诊, 手术前患者先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然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将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 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在进展期GC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选取的102例疑似进展期GC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终得到确诊, 患者中89例确诊为进展期GC, 占87.25%;13例为胃部良性疾病, 占12.75%.磁共振动态增强下进展期Ktrans、Vc、Kep水平, 均高于胃部良性疾病 (P<0.05);进展期GC弥散加权信号b=400、b=800及ADC值, 均低于胃部良性疾病者 (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诊断GC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诊断GC敏感性、特异性, 高于单一磁共振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 (P<0.05).结论 将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用于进展期GC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 能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且不同诊断方法 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能为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值得推广应用.

  • 弥散加权成像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王韧;郑军;张岩;高国栋;刘楠;孙立忠

    目的:建立一种对深低温停循环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后脑损伤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方法:建立能模拟临床DHCA后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华小型猪12头,分为对照组(n=6),实验组(n=6).对照组动物仅行全麻,不进行体外循环;实验组行深低温停循环,并保证所有动物存活.活体动物脑MRI检查:在术前1d,行所有动物的脑MRI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T1 WI及T2WI,作为对照.术后24h,再次行活体动物脑的MRI检查包括:DWI、T1WI及T2WI.动物脑组织病理学检测:根据DWI检测的病变部位,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包括术后脑组织HE染色及Nissl染色、原位凋亡(TUNEL)检测;Fluoro jade-c染色分析,观察Fluorojade-c染色对DHCA后早期脑损伤的检测效果.影像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Fluoro jade-c染色、TUNEL检测、HE染色、Nissl染色,与DWI检测结果相对照,验证DWI对DHCA后早期脑损伤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对照组动物术前、术后DWI、T1WI及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动物术后DWI检查和术前相比,有明显的新发DWI阳性病灶,而术前和术后的T1 WI、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Fluoro jade-c染色结果和传统TUNEL检测、脑组织Nissl染色及HE染色结果相符合.DWI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DWI可用于体外循环脑损伤的诊断,并可发现常规影像手段无法检测到的脑损伤.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分级的诊断价值

    作者:任小军;杨广夫;王霞;王军平;杨如武;任雪会;赵明增;陈松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性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7例AP及13例正常胰腺含有DWI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参照Balthazar CT分级标准,将AP的MRI表现分为相应的A、B、C、D、E5级,测量炎症胰腺及正常胰腺的ADC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各级别AP之间、各级别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AP的MRI分为A级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10例,E级21例.炎症胰腺在DWI图像均呈高信号(100%).A、B、C、D、E级AP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38 ±0.024)、(1.289±0.179)、(1.513 ±0.156)、(1.554 ±0.248)、(1.938±0.567) ×10-3 mm2/s,正常胰腺的ADC值为(1.687±0.129)×10-3mm2/s.A、B级AP的ADC值显著低于E级(P值均<0.01)及正常胰腺(P值均<0.05),C级的ADC值低于E级(P<0.05),其余各级别之间,C、D、E级与正常胰腺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磁共振DWI有利于Balthazar分级中形态变化不明显的A级及B级AP的早期诊断,但ADC值对AP严重性的分级诊断无明显价值.

  • 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检查对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意义

    作者: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

    功能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诊断早期脑梗死,结合DWI和PWI可以确定缺血半暗带和血流灌注情况;DWI和PWI可以为溶栓治疗提供较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创伤性轴索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王波定;王洪财;王东峰;韩义新;张剑;朱坤灿;马延斌;陈海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TAI)病灶的检出及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TAI患者临床影像资料,平均年龄(71.7±11.5)岁,比较磁共振各序列对TAI病灶的检出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WI联合SWI的影像学指标和临床指标与患者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 结果 75例DWI和SWI脑内TAI病灶平均检出数分别为(19.92±8.62)个、(22.17±11.72)个,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24,P>0.05),与磁共振常规序列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对非出血性水肿病灶为敏感,SWI对出血性病灶为敏感,但两者检出病灶部分存在着损伤部位和病理性质的重叠.(2) DWI与SWI脑中轴部位病灶数在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5,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两者脑中轴非重叠病灶数之和与临床相关因素结合后预测预后的准确率达95.7%. 结论 DWI和SWI均为TAI病灶检出的敏感序列,可分别检出不同病理学特性的病灶.两者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因素相结合后可对TAI患者做出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 3.0TMR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佳b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牛富业;徐才国;尹雪军;何东雷;李婷;周王超;陈国玉

    目的:通过比较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MRI在不同b值时弥散加权成像( DWI)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探寻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方法选择23名健康志愿者,年龄18~37岁,采用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骶髂关节斜冠状T1 WI、抑脂T2WI及多b值(0、400、600、800 s/mm2)DWI扫描,观察不同b值时双侧骶髂关节的显示情况;测量双侧骶髂关节的骶侧、髂侧关节旁骨髓不同b值时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值为400、600 s/mm2时,DWI图像清晰,无变形,无明显伪影产生,对比度良好;b值为800 s/mm2时,图像伪影稍大,并可见轻度变形,对比度略差。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ADC值随b值增加逐渐变小;方差分析显示,4个部位的3组骨髓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值为600 s/mm2时,双侧髂骨及骶骨骨髓ADC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为600 s/mm2和800s /mm2时,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ADC值离散度小;b值为400 s/mm2时,ADC值离散度大。结论 b值为600 s/mm2时,骶髂关节的ADC值稳定可靠、图像质量好,为DWI扫描的适宜b值。

1246 条记录 6/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