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品常用合成色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改进研究

    作者:卢蕊;徐晓燕

    合成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能保持食品的色泽,还能促进人们的食欲,但合成色素不具备营养,通常是由煤焦油提炼出的苯胺染料加工完成的,按照我国标准使用合成素色不影响食品安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是检测食品中合成色素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来控制食品中合成色素的量和种类,保证食品的安全.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多波长测定食品中的9种合成着色剂

    作者:谢君红;冯辉;付晓陆

    食品着色剂(色素)是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合成着色剂多以从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甲苯、萘等为原料经过有机反应而合成,长期过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主要包括致毒性、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等.因此,各国对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我国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对各种合成着色剂的使用和限量做出了明确规定.

  • 天然色素,着色性与功能性俱佳

    作者:王晓莉

    食用色素与食品密不可分,它能够赋予食品诱人的色泽,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购买欲.食用色素从来源上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顾名思义,天然色素是指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花、叶、果实以及动物和微生物的一类色素的总称;合成色素是指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制成的有机色素,主要以煤焦油中分离出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

  • 兔耳痤疮角质化模型试验

    作者:卢旭;许光辉;黄亦琦

    目的 采用煤焦油复制兔耳痤疮模型.方法 随机将9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耳导管开口处约2cm×2cm范围涂生理盐水,B、C组涂煤焦油,连续涂14 d后,判断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A组兔耳薄白,B组、C组的兔耳表面粗糙、增厚,肉眼观察到不同大小红斑,局部有小颗粒隆起,毛孔增大,有黑色物质堵塞毛孔.组织切片观察:A组皮肤组织结构完整,B、C组皮肤组织肥厚、角质化,皮肤组织结构改变.结论 煤焦油用玉米油稀释制备耳痤疮角质化模型的方法有效.

  • 清肺饮颗粒对家兔实验性耳痤疮影响的研究

    作者:郑慕雄;王建中;郭义龙;陈玉兴

    目的 建立家兔实验性耳痤疮模型,观察复方清肺饮颗粒治疗痤疮的作用.方法 家兔左耳内侧涂浓煤焦油溶液0.5ml,1次/d,连续2周,建立耳痤疮动物模型.耳痤疮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清肺饮颗粒大、中、小剂量组、解毒痤疮丸组、模型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分别灌饲清肺饮颗粒、解毒痤疮丸和蒸馏水2周,在造模前后及药物治疗前后,取家兔左右耳廓相同部位耳片,称重后计算耳片重量差值,光镜下观察耳廓组织病变.结果 外涂煤焦油1周后,兔耳表面粗糙,增厚,可见粉刺、丘疹,组织学改变与人类痤疮相似;给药2周后,清肺饮颗粒不同剂量组和解毒痤疮丸组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痤疮模型家兔耳重量的增加,并明显改善耳痤疮炎性病理变化.结论 清肺饮颗粒对家兔实验性耳痤疮有治疗作用,可用于痤疮的防治.

  • 有机溶剂苯中毒的诊治

    作者:崔国杏;王淑芬

    苯系单环芳香烃类有机化合物,由煤焦油提炼或石油裂解经粗制及精炼而成,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稀释剂,系重要的化工原料.

  • 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作者:陶仲为

    纸烟的烟雾中包含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物质,吸入肺内后易于沉积在范围广阔、纤毛上皮细胞少、气流流速慢的小气道(<2mm),故细支气管远端尤其在呼吸细支气管、肺泡区域受害早、损伤大.继续吸烟使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不断扩大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吸烟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SR-ILD),致病原因为烟雾中有害物质激活和聚集了肺泡内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尤其CD8+)和中性粒细胞,这些炎性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引起气道、肺实质、肺血管的病变,并随吸烟逐渐加重.

  • 某厂煤焦油致皮肤损伤的分析

    作者:吴兴兰

    煤焦油是焦化厂炼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它对皮肤的损伤较为突出.我院对某焦化厂408名接触煤焦油工人进行了职业皮肤损伤调查,分析如下:

  • 职业性黑变病的健康指导

    作者:刘蕾

    职业性黑变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沥青、煤焦油、石油类产品或长期吸入这类物质的挥发物而致皮肤慢性炎症,终发生皮肤色素沉着.

  • 煤焦油沥青接触工人XRCC1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

    作者:张放;孙晓晨;卢城德;张蔚;邵华;王忠旭

    目的 研究煤焦油沥青接触工人XRCC1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3名煤焦油沥青装置区作业工人(接触组)和76名后勤管理人员(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调查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用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尿中1-羟基芘(1-OHP)浓度作为多环芳烃接触内剂量,用碱性彗星实验评价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用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TaqMan MGB real-time PCR)检测XRCC1基因3个位点(XRCC1-194、XRCC1-280、XRCC1-39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构成、吸烟率及饮酒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0.05).接触组尿中1-OHP浓度(2.47±0.93μg/g肌酐)明显高于对照组(1.23±0.74μg/g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Olive尾矩水平(3.21±0.93)明显高于对照组(0.9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XRCC1-194、XRCC 1-280、XRCC1-399等3个位点各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性别、年龄、吸烟率、饮酒率、工龄和尿中1-OHP浓度后,接触组中XRCC1-280位点基因多态性和彗星Olive尾矩水平有明显关联性(P<0.05).经两两比较,携带野生纯合子基因型GG个体彗星Olive尾矩水平明显低于携带杂合子基因型GA及携带突变纯合子基因型AA的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杂合子基因型GA个体彗星Olive尾矩水平明显低于携带突变纯合子基因型AA的个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RCC1基因Arg280His位点多态性可影响煤焦油沥青职业暴露导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水平.

  • 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致BEAS-2B恶性转化细胞端粒蛋白的变化

    作者:王威;李智涛;祝寒松;赵勇;王丽霞;燕贞;李时恩;许东;吴卫东;吴拥军;吴逸明

    目的 通过检测端粒保卫蛋白复合体中端粒保卫蛋白1 (POT1)、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TRF2在煤焦沥青烟致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癌变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煤焦沥青烟致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中温煤焦沥青烟提取物作为诱导剂,建立BEAS-2B的恶性转化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OT1、TRF1和T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胞爬片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其蛋白表达改变。结果 BEAS-2B恶性转化细胞POT1和TRF1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3-0.04,0.36-0.01)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6±0.05,0.09±0.03)均下调,与正常对照组(mRNA:POT1:1.00±0.04,TRF1:1.01±0.16;蛋白:POT1:0.55±0.07,TRF1:0.27±0.07)和二甲亚砜溶剂对照组(mRNA:POT1:0.89±0.12,TRF1:0.90±0.08;蛋白:POT1:0.55±0.10,TRF1:0.26±0.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EAS-2B恶性转化细胞TRF2基因mRNA表达水平( 1.45±0.07)和蛋白表达水平(0.88±0.06)均上调,与正常对照组(mRNA:1.00±0.07,蛋白:0.48±0.06)和二甲亚砜溶剂对照组(mRNA:1.00±0.06,蛋白:0.50±0.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煤焦沥青烟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演化过程中,POT1、TRF1和TRF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

  • 建筑防水涂料使用中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

    作者:王如刚;周素梅;康秉勋;张存合

    近几年来,建筑施工时因使用防水涂料导致急性职业中毒伤亡恶性事故频频发生。我们对建筑防水涂料使用中职业安全卫生问题进行调查,提出做好工业卫生管理对策。  一、防水涂料的主要种类和职业危害  (一)防水涂料种类:  屋面、楼地面、卫生间、地下室和大板结构板缝等防水工程,主要应用各类石油或煤焦油沥青油毡、高分子化合物防水卷材、密封接缝材料和防水涂料等建筑材料。防水涂料主要有:氯丁类涂料、再生胶沥青类、石棉乳化沥青类、苯乙烯焦油涂料、过氯乙烯-煤焦油防水涂料、聚氨酯涂膜等30余种;稀释剂多为:汽油、柴油、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有机溶剂。诸多的有毒化学物质严重威胁着作业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包钢稀土和煤焦油作业人员皮肤病调查

    作者:张志云;陈涛;白永利;程培荣;苑晓丽;赵光丽

    包钢在钢铁及稀土生产中存在着粉尘、焦炉逸散物、工业毒物、稀土、高温、放射物等多种职业有害因素,它们广泛分布在钢铁冶炼、稀土提取、炼焦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中,而与其直接接触的当属皮肤,故任何不良因素造成的人体危害,皮肤总是先受到影响.为全面、细致地了解包钢稀土和煤焦油作业人员皮肤病的特点,掌握其发病规律,我们对影响皮肤病的发生因素进行研究,为预防职业有害因素造成的皮肤损害及控制和降低皮肤病的患病率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

  • 煤焦油沥青职业接触与遗传损伤关系研究

    作者:孙晓晨;张放;张蔚;杨晓;邵华;王忠旭

    目的 探讨煤焦油沥青职业接触对遗传损伤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某地煤焦油沥青生产和使用企业接触煤焦油沥青工人691人为接触组,企业管理和后勤人员201人为对照组.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尾部DNA百分含量和尾距,评价DNA损伤程度.结果 接触组尾部DNA百分含量为14.44%,Olive尾矩为2.85 μm,明显高于对照组(尾部DNA百分含量:11.17%;Olive尾矩:1.9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吸烟者尾部DNA含量分别为18.51%和13.43%,明显高于不吸烟者(接触组:12.69%;对照组:1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场所空气中煤焦油沥青含量与工人尾部DNA百分含量和Olive尾矩呈正相关(rs=0.1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职业接触煤焦油沥青和吸烟可能造成接触工人遗传损伤.

  • 职业人群煤焦油沥青内外接触水平分析

    作者:王小春;张放;贾宁;张蔚;张雪艳;李珏;邵华

    目的 调查分析煤焦油沥青(CTP)企业职业人群CTP挥发物的内外接触水平.方法 于2015年5月,对以山东两个焦化厂271名CTP作业工人和75名非职业接触对照人群为调查对象,按照GB17054-1997《车间空气中焦炉逸散物卫生标准》规定方法,采集空气中CTP挥发物;收集工人尿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萘、2-羟基萘和1-羟基芘的含量.结果 接触组人群尿中1-羟基萘、2-羟基萘和1-羟基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接触组焦油工和沥青工尿中1-羟基萘、2-羟基萘和1-羟基芘的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2.20、12.55、7.08和10.62、8.73、3.07 μg/gCr,总体水平较高;罐区操作工尿中1-羟基萘、2-羟基萘和1-羟基芘的浓度较低(7.25、8.54、3.00 μg/gCr).接触组CTP接触浓度与尿中1-羟基萘、2-羟基萘和1-羟基芘浓度均呈正相关(r=0.85、0.80、0.86,P<0.05).结论 不同工种工人CTP内外接触水平不同,且CTP内外接触水平存在密切联系.

  • 煤焦油沥青接触工人多环芳烃接触及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作者:卢城德;孙晓晨;张令硕;张放

    目的 对涉及煤焦油沥青的工业场所进行调查,检测工人所处职业环境中的PAHs含量并评估其对工人产生的职业健康风险.方法 以煤焦油沥青使用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本中的16种PAHs,分析工人在该场所中PAHs接触剂量,并用累积毒性等效剂量法、预期寿命损失法、致癌风险系数法等方法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在所涉及的15个岗位中,部分工种所接触的总PAHs浓度较高,高接触浓度为1931.45 ng/m3.不同岗位因工艺不同存在不同的危害风险水平,工人的终身超额危险度明显超过可接受范围,部分工种存在较高致癌风险,作业工人的成年人预期寿命损失高值达到1033.95小时.结论 部分煤焦油沥青职业工人所接触的PAHs浓度较高,超出职业接触限值,并存在较高的职业健康风险.

  • 煤焦油致NIH/3T3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

    作者:王军;吴永会;于翠平;王明;赵光

    目的 探讨煤焦油对小鼠肺成纤维细胞(NiH/3T3)DNA的损伤.方法 将未处理的NIH/3T3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用0.1、1.5、22.5μg/ml的煤焦油处理NIH/3T3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观测NIH/3T3彗星拖尾率、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及尾矩.结果 随着煤焦油染毒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各组NIH/3T3细胞DNA损伤加重.高浓度组在12 h时细胞拖尾率达78%,DNA百分含量为(53.05±10.89)%,尾长为(75.43+14.02)μm,拖尾细胞尾矩为(41.40±16.59)μm,与阴性对照组及低浓度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煤焦油染毒NlH/3T3细胞DNA有一定损伤,损伤程度和特征因作用时间不同而有所变化.

  • 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炎性凋亡的研究

    作者:宋金燕;冯亚男;杜丽鹏;姚武;吴逸明;吴卫东;燕贞

    目的 探讨煤焦沥青烟提取物(coal tar pitch smoke extract,CTP)刺激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是否发生炎性凋亡(pyroptosis).方法 用l、3μg/ml的CTP分别染毒BEAS-2B细胞8、24 h,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用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力测定试剂盒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 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LDH活力和IL-1β含量,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活力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caspase-1活力.结果 染毒8h,1、3 μg/ml CTP染毒组细胞中caspase-1的活力分别为(9.29±0.30) μmol/ml和(8.67±0.59) μmol/ml,均明显高于DMSO对照组[(7.42±0.59) μ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μg/mlCTP染毒组LDH活力和IL-1β含量与DMSO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24 h时,1、3μg/ml染毒组与DMSO对照组细胞中caspase-1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μg/ml染毒组培养液上清中LDH活力[(1323.03±28.53)、(1148.45±16.42) U/dl]和IL-1β含量[(125.37±25.00)、(92.04±19.09) pg/m]均高于对照组[LDH:(1091.93±26.64) U/dl,IL-1β:(46.20±14.4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煤焦沥青烟提取物刺激BEAS-2B细胞早期caspase-1活力升高,继之LDH酶活力及IL-1β含量均增高,可能发生pyroptosis.

  • 张家港市某高温科技有限公司1例职业性黑变病病例调查报告

    作者:王志刚;杨叶中;刘杰;严志宏;季丁浩

    目的 查明张家港市某高温科技有限公司1名作业人员所患的职业性黑变病相关因素,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该病例开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临床资料基本情况,工作场所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根据调查的相关资料,以及国家标准GBZ 22-2002《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为判断依据,确诊1例病人为职业性黑变病,并初步查明引起该病的原因,作业人员所患的职业性黑变病可能为作业场所车间通风不良、职业病防护设施不足、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不全、不良卫生习惯等综合因素引起.结论 企业应加强作业人员健康监护、个人的防护,以及教育培训,改善作业环境,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 职业性黑变病短期治愈1例报道

    作者:王福玲;陈明华;于村

    皮肤黑变病是由于长期接触煤焦油、焦油沥青和橡胶添加剂等引起的慢性皮肤色素沉着性疾病.其特点是有较长的潜伏期,呈慢性渐进性经过.而本患者发病快,潜伏期短,但临床表现较典型,且经治疗后痊愈,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37岁,为某泡化碱厂煤气发生炉司炉工.该厂生产工艺流程:

    关键词: 黑变病 煤焦油 治愈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