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新;蔡祖龙;蔡幼铨;安宁豫;赵绍宏;杨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螺旋CT对56例患者行CTA检查,根据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12例心肌桥,其中7例行X线冠状动脉造影,10例使用3D屏气FIESTA序列行冠状动脉MRA检查,比较CTA、MRA和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的效率.结果:CT显示12例心肌桥共13支壁血管在心肌内走行,其中4例可以被X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MRA不能可靠显示心肌桥,仅3例提示心肌桥可能.结论: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显示心肌桥,为l临床提供判断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

    关键词: 心肌桥 CTA MRA
  • CTA/MRA 结合CT/MR平扫鉴别脑梗死和脑炎的价值

    作者:王守春;孙莉;张才

    目的:探讨CTA/MRA结合CT/MR平扫鉴别不典型脑梗死与脑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脑梗死的CT/MR平扫和CTA/MRA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例CT示左侧额叶低密度影.4例MRI检查:3例分别在左侧颞叶、左侧顶枕叶和左侧额顶叶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压水像呈高信号;1例右侧额叶内侧面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压水像呈高信号.2例CTA分别示LICA C1、C3段闭塞.2例MRA检查:1例RACA A2段闭塞,并LMCA M1段严重狭窄;1例为双侧ACA未显影,双侧MCA病变.结论:CTA和MRA对不典型脑梗死和脑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炎 CT MRI CTA MRA
  • 3例颈动脉体瘤的CTA及DSA表现

    作者:李辉;刘文亚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较少见的副神经节瘤,本研究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颈动脉体瘤,分析其CTA和DSA 表现,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DSA CTA
  • EBCT脑血管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张宗军;陈君坤;黄伟;苏宏

    随着CT和MR的发展,CT和MR血管成像(CTA和MRA)已成为主要的非侵入性脑血管病变的筛选方法.电子束CT(EBCT)比常规螺旋CT具有更快的扫描速度,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的诊断和评价[1].本研究通过对23例EBCT脑血管造影(EBCTA)的分析,探讨EBCT在脑血管病变(主要为脑动脉瘤)的诊断、显示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 冠状动脉CTA和MRA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新;蔡祖龙;蔡幼铨

    冠状动脉细小、走行迂曲且随心跳和呼吸运动,因此,冠状动脉的成像技术必须具备较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冠状动脉造影有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分别为0.13~0.2 mm3和20ms),从而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性和检查费用高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和MR快速成像技术的实现,CT和MR作为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已实际地应用于冠心病的筛选和诊断,本文综述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CTA和MRA)的检查技术和临床应用近况.

    关键词: 冠状动脉 MRA CTA 进展
  • 颈动脉体瘤的CT诊断(附22例报告)

    作者:王弘岩;曹代荣;李银官;游瑞雄;李玉萍;倪希和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CT表现.结果:22例共28个肿块,其中双侧6例,所有肿块位于舌骨水平颈动脉鞘区.23个肿块增强扫描CT表现特点:肿块显著强化;调整窗值可见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螺旋CT动脉期薄层图像显示较大肿块周围多发增粗的供血动脉影(10/12);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及MPR重组可显示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10/12),呈"杯口状",肿块在其上.本组CT增强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与其他肿瘤相鉴别,螺旋CTA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改变.

  • CT血管造影指导下行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

    作者:陈光斌;李江山;张自力;唐先志

    骨盆骨折常由于损伤血管而致急性大出血,发病凶险,致死率高,及时、安全、有效地止血是救治患者生命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采用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指导下进行急诊动脉栓塞救治骨盆骨折并盆腔大出血患者9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德志

    目的:对利用CTA方法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的探讨。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6月—2013年12月接收到的90例被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伴有下肢动脉病患者的CTA影像进行分析,其中有62例病患接受了血管造影检查,对各患者的DSA结果进行比对,并对CTA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在CTA下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病变的位置和其所涉及的范围,对比DSA后发现,总符合率能达到93.18%。股动脉和腘动脉符合率能达到100%,股深动脉达到了92.56%,以上数据与总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背动脉的符合率为79.42%,与总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A下诊断出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准确性较高,同时该方法具有无创、可重复等优势,可以成功替代DSA成为检验病变的首选。

  • 超声下血流动力学和CTA对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颜建华;唐宪明;陈德峰

    目的 探析超声下血流动力学和CTA对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择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患者9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比较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平均流速、收缩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经超声造影CTA前后的血管扭曲度分级情况.结果 卵巢、子宫良性肿瘤的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卵巢、子宫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卵巢、子宫良性肿瘤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显著高于卵巢、子宫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CTA造影后的血管扭曲度分级情况显著优于CTA造影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进行超声下血流动力学和CTA检查有助于卵巢、子宫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评估肿瘤的供血情况.

  • 下肢动脉闭塞为首诊表现的无症状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一例

    作者:李琳;刘学波;陆浩;徐亚妹;舒先红;葛均波

    患者男性,61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2010年7月底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下肢麻木、发凉,此后几天症状加重伴左下肢胀痛。8月6日于我院门诊查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示:左侧股动脉、腘动脉血栓形成,左侧股动脉远段及腘动脉管腔闭塞,左侧腓动脉显示欠佳(图1)。

  • 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部斑块稳定性关系研究

    作者:赵荣华;郑颖洁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管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管成像(CTA)检查,明确两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数量,并对比其hsCRP水平。结果 CTA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是炎症反应客观而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CTA的资料结合hsCRP水平可以反应颈部斑块的稳定性,进而为临床中的脑血管缺血性事件提供更积极的治疗方案,为预防复发提供帮助。

  • MS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罗彩华;孙敏;苏秦;鞠斌

    目的 评价MSCT头颈部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前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2017年2月我院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的术前及术后MSCTA影像资料,并与术中DSA图像对比.结果 2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栓塞4例,大脑中动脉栓塞5例,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栓塞5例,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栓塞2例,椎基底动脉栓塞4例,判定责任血管术前CTA与术中DSA结果均基本一致,患者术后CTA责任血管再通者12例,部分再通7例,1例取栓失败者仍闭塞.结论 MS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前及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128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忠民

    目的 探讨颅内小动脉瘤应用128排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择选2016年4月~2017年7月我院脑科门诊收治的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60例作为研究主体.所有患者均予以128排CTA诊查,并经病理诊断结果或DSA诊断.对颅内小动脉瘤应用128排CTA诊断的临床价值展开探究.结果 入选该研究的患者60例经128排CTA诊断结果诊出颅内小动脉瘤42例、颅内小动脉瘤45个;而病理诊断结果或DSA诊断结果显示颅内小动脉瘤44例.由此可得出,128排CTA在颅内小动脉瘤诊断中的敏感性为98.87%,特异性为91.39%.结论 针对疑似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将128排CTA于其临床诊断中应用,具有准确度高的优势,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CTA 颅内小动脉瘤 DSA
  • 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贾彬;李荣兴

    目的:研究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诊断方式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CTA诊断方式与结果,将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及脑血管狭窄程度符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狭窄症状,其中重度狭窄39例,中度狭窄65例,轻度狭窄16例;经CTA诊断有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115例,准确率为95.83%,其中重度狭窄39例,符合率100.00%,中度狭窄63例,符合率96.92%,轻度狭窄13例,符合率为81.25%;CTA诊断结果同临床确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可准确检出脑血管狭窄症状以及狭窄程度,诊断价值高。

  • 冠状动脉CTA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附65例分析

    作者:李勇;张立军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CT冠状动脉成像)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CTA与CAG(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冠状动脉CTA的临床价值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65例CAG诊断出80支冠脉病变,40.0%为轻度狭窄,43.8%为中度狭窄,16.2%为重度狭窄;CTA共检出91支冠脉病变,39.6%为轻度狭窄,44.0%为中度狭窄,16.5%为重度狭窄;用双盲法分析后MSCT诊出91支冠脉病变,CTA诊断敏感度100%。结论冠状动脉CTA可有效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安全且无创,敏感度高,值得推广。

  • 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通道的三维CT影像学研究

    作者:陈雍君;赵慧毅;谢柏臻;段少银

    目的 利用三维影像学探讨常人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通道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从本院PACS系统中随机选取60例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三维CT成像.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以颈椎扩孔器横截面面积(3~5 mm2)为对照,归纳出3种椎弓根类型.结果 60例头颈部CTA三维图像显示寰椎及周围结构清楚,测量出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男性(4.39±1.16)mm,女性(3.84±0.84) mm,小于常规螺钉直径(3.50mm)占27.7%;在寰椎椎弓根通道分型中,Ⅰ型68侧,占56.67%,Ⅱ型25侧,占20.83%;Ⅲ型27侧,占22.50%;皮质骨面积比例随通道面积的减小而增大,在各型椎弓根通道都在80%以上.结论 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是制约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重要因素,而寰椎椎弓根骨性通道的解剖结构特点则影响置钉技术的选择;设计出适应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外径高度的螺钉是非常必要的.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特征的CTA 研究

    作者:陈晶;程立山;宋宏杉;张立志;宋立强;孙雪;徐树军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8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 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96 例)和非糖尿病(112 例)2 组,均行颈部和头部64 排CTA 检查,血管管腔狭窄>30%者纳入研究.结果:(1)在208 例患者中,血管狭窄总阳性率为74%(154/208),其中DM 组为92.7%(89/96),NDM 组为58%(65/11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M 组患者血管狭窄轻、中、重度和闭塞者分别为12(13.5%)例、23(25.8%)例、37(41.6%)例和17(19.1%),NDM 组患者血管狭窄轻、中、重度和闭塞分别为27(41.5%)例、25(38.4%)例、10(15.4)例和3(4.6%)例,轻度、重度和闭塞患者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颅外血管狭窄分布情况,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DM 组为29(16.3%)例,NDM 组为37(28.5%)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DM 组为45(25.3%)例,NDM 组为24(18.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颅内血管狭窄分布情况,大脑后动脉狭窄DM 组为78(43.8%)例,NDM 组为20(15.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DM 组为49(27.5%)例,NDM 组为19(14.6%)例,基底动脉狭窄DM 组为27(30.3%)例,NDM 组为8(1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DM患者比较,DM 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更加严重,且更多累及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的颅内段和基底动脉.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中覆膜支架误入假腔一例

    作者:黄建华;刘光强;王伟;王宪伟;欧阳洋;李刚;雷凯波;蒋海河

    患者,男,65岁.因突发胸背部疼痛2天于2010年6月25日入我院.入院时血压150/90mmHg(1 mmHg=0.133kP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主动脉夹层,入院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 颈外动脉替代颈总动脉作为旁路血管输入口的尝试

    作者:师天雄;胡锡祥;缪建航

    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

  • 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深;李思敏;陈伯红;邱志远;吕顽;莫鸿忠;林城;张勇昌

    目的:观察婴幼儿血管瘤的生长变化,探讨婴幼儿血管瘤佳治疗时机。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科就诊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患儿家属要求采用等待观察治疗方案的62例,通过临床体征、瘤体测量、相片、应用MRA 或 CTA 检查等手段协助观察和诊断。主要观察指标是瘤体的大小、表面皮肤、颜色等体征。结果经过1~6个月后共有52例复诊(另10例获得电话回访,出现瘤体增大,已到他院进行治疗)。52例患儿瘤体全部出现瘤体增大,瘤体增大发生率为100%;其中出现比原瘤明显增大2倍以上共36例,占69.2%;其中有4例出现破溃,占7.6%。出现表面皮肤红色加深或发亮充盈、瘤体增大的16例,为30.8%。结论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后有增殖生长的过程,在1~6个月早期可出现加倍快速增长,甚至出现破溃及影响容貌,对患儿及家属身心影响极大,因此婴幼儿血管瘤的佳治疗时机是在血管瘤增殖期前进行干预治疗。

510 条记录 4/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