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56例颈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作者:张健;吕守正;刘英春;李志勇;赵日光

    目的 回顾156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2007~2010年收治的156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病人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或椎动脉造影检查(DSA),其中非手术治疗96例,颈椎前路融合手术57例,椎动脉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按照Nagashima标准评价其疗效.结果 随访8~42个月,平均25个月,93例(59.6%)患者效果为优或良,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椎动脉受累部位:起始段4例,椎体段118例,颅内段8例,发育性椎动脉狭窄6例,无影像学异常者20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手术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椎动脉造影后脑梗塞2例,髂骨取骨伤口感染2例,颈椎螺钉松动1例.结论 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塌陷导致的椎动脉扭曲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前路颈椎融合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 关于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的探讨

    作者:文华平;李拥军

    目的探讨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方法选取DSA诊断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51例,进行CTA头部血管成像扫描,根据CTA诊断的检出率以及图像品质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和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其中达Ⅲ级18例、达Ⅳ级标准41例;CTA诊断出动脉瘤30例、动脉狭窄11例,动脉畸形6例,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病诊出率为49例(96.1%)。结论 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价值较高;通过适当控制扫描条件与参数,选择合适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在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薛卉;丁伟;蒋丽

    目的 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9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CTA检查影像资料,与下肢动脉血管造影(DSA)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DSA显示90例患者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病变1级352段,2级313段,3级67段,4级49段,5级17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A检查对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A检查对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诊断的灵敏度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对下肢动脉闭塞诊断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A检查对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CTA检查都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为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对比研究

    作者:李桂杰;孙洁;周祝谦;孙立国;张丽萍;王连祥;徐希云

    目的 探讨DSA、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影像学价值. 方法 对21例临床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DSA和CTA检查,比较两者动脉清晰度、管腔狭窄程度、敏感性、特征型、准确性和侧支循环显示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在动脉清晰度上相比,CTA比DSA明显要好.但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DSA相比,在髂动脉型中有2例与DSA不符,在股腘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在小腿动脉型中有4例与DSA不符.与DSA相比,CTA过高估计了狭窄度,存在假阳性.在轻、中度狭窄两者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腿动脉型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敏感性、特征性和准确性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而降低,有差别但无明星差异(P≥0.05).侧支循环的显示随着病变血管的变细CTA与DSA相比越来越差.在DSA造影中,加大对比剂剂量和延长曝光时间后 结果 表明可提高阻塞病变远端血管和侧支循环的显示事. 结论 CTA越来越多的用于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初步诊断和筛选,但是,DSA仍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疾病诊断的首选.

  • 数字化DSA与CTA技术在子宫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英;黄益;邓炜;王丽;郭真真;陈汉威;李耀国;曹筱莹;胡佩玲;麦俭婷

    目的 通过与DSA对比研究64层CTA行子宫动脉造影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彩超诊断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35例,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先行64层CTA检查,应用客积再现(VR)、血管探针技术以及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子宫动脉的解剖,重点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DSA血管造影时参照OTA结果,选择相应角度行子宫动脉造影,比较分析靶血管的逐级分支的能力,血管的走行及子宫动脉弓状吻合情况.结果 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33支(47%),脐动脉12支(17%),阴部内动脉11支(16%),臀下动脉8支(11%),髂内动脉6支(9%),其中7例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子宫动脉与起源血管成角小于30°者46支(68%),介于30~60°之间者20支(29%),大于60°者2支(3%).33例双侧子宫动脉粗细不对称,占94%.55支子宫动脉增粗(80%).CTA对子宫动脉主干显示率为75%,对终末分支显示率41%,均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DSA常规正位对子宫动脉起源开口及角度显示率分别为24%及27%,参照基于CTA数据旋转角度后都能更好显示子宫动脉.结论 64层CTA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走行及开口解剖细节,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T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关键词: DSA CTA 子宫动脉 栓塞
  • 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吴劲松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夹层动脉瘤的CT表现,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等后处理.结果 17例中,DeBakevⅠ型8例,Ⅱ型6例,DeBakevⅢ型3例.均获得满意图像,均能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病变真假腔及内膜片、夹层动脉瘤病变的部位、范围、附壁血栓以及管壁钙化情况.结论 CTA能无创、迅速、准确诊断夹层动脉瘤及其分型,帮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为手术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在评价血管的畅通性及确定有无内膜增生或支架变形上有重要意义,可替代创伤性的DSA检查.

  • CTA成像质量与造影剂注射速率相关性分析

    作者:郑超;汤连志;刘惠敏;刘志鹏;姜洪

    目的 讨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与造影剂注射速率间关系.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4 年6月—2015年4月进行冠脉血管造影的患者90例,随机分3组,每组30例,分别以4、5、6 mL/s速率进行造影剂注射,同时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延迟时间使用团注实验进行测定.结果 心脏血管、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心脏血管对比衰减与体重指数及体重间存在明显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03,0.742,P=0.024);5 mL/s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它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在进行心脏CT血管造影(CTA)时,其它条件相同时,造影剂注射速率为5 mL/s所得图像质量优,临床可以此为参考进行造影剂注射.

  •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金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时临床状况良好者44例,轻度偏瘫者2例,眼睑下垂无改善者2例,神志清楚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者1例.3例术后脑积水经分流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是可靠的治疗方法,CTA、MRA检查与术中发现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方向和形状基本相符,神经内窥镜的观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保证夹闭满意.

  • CTA在冠脉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尚峰;徐海龙;李洪臣

    目的 探讨CTA在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经64排CTA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新的ACS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64排CTA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CTA检查的敏毒性94%,特异性95%,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9%.结论 CTA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可作为ACS患者检查的常规项目,来判断冠状动脉的狭窄段,并对血管搭桥术和支架教置并进行术后评价有很高的价值.

  • 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筛扣;王忠明;苏爱芹;刘大军

    目的 探讨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 并分析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结果 ①手术病理分析证实56例患者均为阳性,并且共发现动脉瘤62个. ②CTA确诊病例54例,动脉瘤个数60个,诊断准确率为96.77%;DSA确诊病例54例,肿瘤数59个,诊断准确率为95.16%.结论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该方法对动脉瘤解剖结构以及动脉瘤周围解剖信息的诊断情况明显优于DSA. 因此,CTA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A DSA 应用价值
  • 探讨CTA、DS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苏爱芹

    目的 探讨CTA、DSA和MR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共60例(共69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各组20例.A组:实施CTA诊断;B组:实施MRA诊断:C组:实施DSA诊断;对比3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小动脉瘤、微小动脉瘤、一般动脉瘤与大动脉瘤以及超大动脉瘤数量,并实施比较.分析3组诊断方式的漏诊率与诊断敏感性.结果 3组对颅内动脉瘤数量进行诊断,A组诊断准确率为100.00%,B组诊断准确率为90.00%,C组诊断准确率为91.67%,在诊断准确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与B组在微小动脉瘤与超大动脉瘤诊断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漏诊率为0.00%,诊断敏感度为97.14%,B组发生漏诊率为6.67%,诊断敏感度为90.00%,C组发生漏诊率为8.33%,诊断敏感度为91.30%,开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CTA、DSA与MRA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每个诊断方式各有利弊,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师对影像学技术特点的掌握,选择相对应诊断方法,保证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患者预后.

  • 基于CT动脉造影计算颈动脉分叉粥样硬化狭窄处流体力学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清;范洪禹;于晓艳;刘芳

    目的 通过CT动脉造影(CTA)采集的数据进行颈动脉分叉粥样硬化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预测斑块脱落的风险.方法 选取10例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伴管腔狭窄的患者,采集CTA数据,进行流体力学分析,着重观察管壁剪切力分布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颈动脉分叉处存在湍流区域,不同方位管壁剪切力分布不均,部分软斑块去剪切力较低,为斑块脱落高危病灶.结论 通过对于颈动脉分叉狭窄处的流体力学分析有利于预测斑块脱落风险.

  • 颅脑128排螺旋CTA与高场强MRA效果比较

    作者:宋学文;陈小余;周开渝;肖红

    目的:探讨128排螺旋CTA、高场强MR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2014年5月期间在该院经DSA确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102例,均分别行CTA、MRA检查。结果以DSA检查为基准,CTA法和MRI在巨大动脉瘤、大型动脉瘤、中型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CTA在小型动脉瘤的诊断结果显著地高于MRI法(<0.05)。以DSA检查为基准,CTA法和MRI在颅内血管闭塞、严重狭窄、中度狭窄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而CTA在轻度狭窄的诊断结果显著地高于MRI法(<0.05)。结论 CTA法、MRA法在脑血管疾病中均能获得满意的诊断效果,但CTA法在小型动脉瘤、动脉轻度狭窄方面的敏感度更高。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CTA MRA 诊断
  • 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旭东

    目的 探讨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TA检查结果实施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术后进行格拉斯格评分:Ⅰ级15例,Ⅱ级9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均未出现脑缺血和再出血.结论脉络膜前动脉的破裂出血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再出血的发生,是治疗烟雾病脑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出血型 烟雾病 CTA 手术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双期16层螺旋CTA 与3D-DSA对比分析

    作者:孟晓峰;史保中;陆兆丰

    目的:运用双期16层螺旋CTA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检查,与DSA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点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微观分析,对每个患者进行逐个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的异同.结果:笔者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整理了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通过CTA检查发现其中阳性病例51例,假阳性病例0例,假阴性病例1例.而运用3D-DSA检查时发现其结果与双期CTA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期CTA可以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 关于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李莉平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血管CTA影像质量及效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度在我院行脑血管CTA检查的9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成像清晰度、CTA检查时间.结果 干预组脑血管CTA检查成像清晰44例,成像模糊3例,常规组患者脑血管CTA检查成像清晰37例,成像模糊10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脑出血CTA影像检查患者影像质量,同时还能缩短检查时间,值得推广借鉴.

  • 炫速双源主动脉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栗鸿宝;朱美婕

    目的:探讨双源主动脉CTA及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63例主动脉夹层病人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检查过程中均采用团注追踪法行炫速双源主动脉CTA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3.5~4ml/s速率先后注射70~9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其中对怀疑Debakey分型I型和Ⅱ型的患者扫描同时加载心电门控,结束后均行MPR、CPR、VR、MIP等后处理以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内膜瓣和真、假腔。结果通过MPR、CPR、VR等后处理,均能很好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结论炫速双源主动脉CTA对主动脉夹层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血管 CTA 检查对比剂不良反应预防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志琴;马利军;潘浩云

    目的:探讨血管 cta 检查过程中,含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953例碘造影剂预防护理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在通过相应的预防护理干预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后果或并发症。结论含碘造影剂在注射时或注射后可发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特别是特异性过敏体质的病人和高危病人发生率更高,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按操作流程执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和熟悉不良反应的表现,积极的预防护理是保证血管 cta 检查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今后护理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基础工作之一。

  • CT三维成像下肾动脉起始部高度及开口方位的调查

    作者:黄正星;吴志坚;何玉成;张健;吴龙祥;徐秋实;席彬;李红

    目的 探索肾动脉起始部高度及开口方位,为肾脏介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无肾脏及肾周疾病,肾功能正常需行肾脏CT增强扫描的患者443例,静脉注射造影剂30秒后行CT扫描,扫描后图像拆薄重建,在MPR图像上对肾动脉起始部方位进行观察,运用ruler工具对肾动脉起始部高度进行测量.结果 (1)主肾动脉起始部高度,以第二腰椎上缘为基准,左肾为0.31±11.00mm,右肾为4.29±11.33mm,有统计学差异(P<0.01).(2)肾动脉起始部方位,左肾前侧位、侧位、后侧位所占比例分别为16.9%,60.7%和22.4%;右肾前侧位、侧位、后侧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7.8%、39.0%和3.2%,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肾动脉起始部平均高度右侧比左侧高,肾动脉起始部方位左侧以侧位为主,右侧以前侧位为主.

  • 飞利浦16排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成功关键

    作者:王建恩;王晓庆

    对102例心脏冠脉CTA检查患者进行图像评级,发现心率是成功关键因素,呼吸等因素均影响造影成功率。

    关键词: 16排 冠脉 CTA
510 条记录 6/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