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灶性复发性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克隆起源

    作者:曹晓明;米振国;王东文;刘春;杨晓峰

    目的探究多灶性、复发性、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克隆起源.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切除或膀胱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患者的多灶性膀胱癌、原发癌及复发癌,病理分级G1或G2的以10%甲醛液固定后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66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p16,Rb,cyclin D1基因表达.采用二项式分布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例患者多发、原发和复发膀胱癌p16,Rb,cyclin D1表达完全一致;4例表达不一致.二项式分布计算分析认为,此1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均为单克隆起源,其余4例为多克隆起源.结论多灶性、复发性、表浅性膀胱癌以单克隆起源为主,也可为多克隆起源.

  • 有三种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克隆起源

    作者:朱平;刘继华;林宁晶;周建中;张新;董玉君;张野坪;岑溪南;马明信;虞积仁

    目的用1例有3种免疫球蛋白分泌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标志探讨MM究竟是由几个克隆组成.方法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发现3个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峰;RT-PCR采用IgH V 6个家族(VH1~VH6)正向引物,通用J区反向引物,IgH 恒区Cμ、Cδ、Cγ、Cα和Cε 5种特异性反向引物.采用不同的引物组合进行PCR.获得的免疫球蛋白重排基因经克隆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者用VH3家族引物和通用J区引物获得一条边缘清晰的浓染条带,表明患者骨髓瘤细胞是由Ig VH3片段组成可变区.用Ig VH3和恒区Cμ、Cγ、Cα特异性引物也可获得相应的PCR产物条带,但是不能用引物VH1、VH2、VH4、VH5 和J以及VH3和Cδ、Cε获得,表明患者有IgM、IgG、IgA基因重排,因此外周血血清有相应免疫球蛋白产物.克隆用Cμ、Cγ、Cα引物获得的PCR产物并扩增,然后测序比较,3种产物除恒区片段不同外,其重链基因的VH-J重排序列完全一致.表明该MM患者血清出现的3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可变区是完全一致的.结论尽管从蛋白角度分析该MM细胞似乎是寡克隆性的,但是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其恶性克隆仍然是单克隆性起源.#

  • 弥漫型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研究

    作者:张鲁洲;王政禄;王玉亮;郑虹

    目的 探究弥漫型肝细胞癌(D-HCC)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及其行肝移植治疗的预后.方法 选取2004年8月—2012年1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移植治疗的14例D-HCC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无瘤生存资料.选取12个高频肝癌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评估D-HCC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结果 14例D-HCC患者中,有11例单中心克隆起源(IM),3例单中心伴多中心克隆起源(IM+MO).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为4.5~37.4个月,无瘤生存中位时间为8.7个月.结论 D-HCC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以IM为主,肝移植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 复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与发生方式探讨

    作者:丛文铭;董辉;王斌;冼志红;吴伟清;俞花

    目的 探讨首次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与再次切除的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之间在临床病理学特点上的差异与起源方式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根据其首次切除前与术后复发再次切除前两次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差异的状况,将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106例R-HCC分为两组,A组(n=29)血清AFP含量差异明显,B组(n=77)血清AFP含量相似.根据106例R-HCC的复发部位分为3型.Ⅰ型:相同肝叶肿瘤复发;Ⅱ型:不同肝叶肿瘤复发;Ⅲ型:同时累及多个肝叶的肿瘤复发.对A、B两组中各型R-HCC的复发问期、瘤体直径和组织学类型等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R-HCC的平均复发.间期分别为(34.1±3.8)个月和(24.6±2.7)个月(P<0.05),其中A组Ⅱ型病例为(39.4 ±5.9)个月,明显长于B组I型病例的(25.0 ±3.5)个月和Ⅱ型病例的(21.3±4.1)个月(P<0.05);A组Ⅱ型R-HCC的瘤体平均直径为(4.6±1.3)cm,明显小于B组R-HCC的(6.2±0.4)cm(P<0.05),各组R-HCC之间在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及生长方式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约25%的R-HCC具有多中心(多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新生肿瘤细胞克隆性生长;约75%的R-HCC具有单中心(单克隆)起源的特点,提示来自首次切除后肿瘤残留或肝内转移灶导致的残癌生长,该分析可为临床评估R-HCC的来源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 肝癌术后复发发生机制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

    采用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可将术后复发性肝癌(RHCC)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为单中心(单克隆)起源,属于残留复发;另一种为多中心(多克隆)起源,属于新生肿瘤.后者又可以再分为6种分子亚型,两种克隆型RHCC常以不同模式组合存在.根据区域癌化假说,还存在“第2区域肿瘤”的发生途径,由此RHCC的类型和发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正确判断RHCC的克隆起源对于临床提高RHCC个体化治疗水平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为此,应重视建立适用性分子克隆诊断技术,为临床探讨RHCC的分类诊断和治疗路径提供指导依据.

  • 乳腺癌肉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付明杰;湛丽;白艳;王燕霞;张众

    乳腺癌肉瘤或称肉瘤样癌,在WHO乳腺肿瘤分类2003年版中归类为上皮和间叶混合性化生性癌.它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2%-3%,其侵袭性与化疗放疗抵抗性强,较易复发与转移,5年生存率差,低于普通性乳腺导管癌[1].本文报道5例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对其组织发生的单克隆起源与上皮-间叶转变(EMT)说及其和三阴癌与基底样癌的关系进行了文献复习.

  • 前列腺癌可能存在多克隆起源

    作者:叶定伟;李慧;Murphy Peter;Wenzheng Zhang;孙颖浩;钱松溪;郑家富;马永江

    目的:探寻人类前列腺癌发生和多发的细胞克隆来源.方法:采用病理切片上病灶显微切割、P53基因突变的PCR-SSCP分析及DNA测序测定3例患者前列腺癌根治切除术标本中癌灶和高分级PIN灶组织;同时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人前列腺癌灶和高分级PIN灶组织中均发现有p53基因的点突变,同1例患者标本中癌灶和高分级PIN灶所含点突变均在不同位点上.含p53基因的点突变的癌灶和高分级PIN灶组织中均未见有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论:人前列腺癌发生和多发可能有多细胞克隆来源,其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系P53基因依赖性途径.

  • 肝细胞癌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丛文铭

    肝细胞癌(HCC)是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占全球恶性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2位,在全球每年新增加的60余万病例中,中国病例超过50%.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约有9 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其中患者98万余人,约有4 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其中患者7万余人,这一基本现状是造成我国HCC发生率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处于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198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的25年期间里,经手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共计17 760例,其中HCC占92.3%[1],由此可见,我国HCC研究面临着十分严峻和紧迫的形势.近年来,HCC分子病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在HCC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生物学特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拟对此概述如下.

  • 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结肠癌双系起源的新型癌基因--SLC12 A5

    作者:张俊(摘译);许春伟(摘译);张博(审校)

    单细胞测序是一种为划定遗传关系和个性化癌症管理确认重要驱动基因的功能强大的工具。本研究运用单细胞测序分析1例结肠癌。群体遗传学分析确定了肿瘤群体中两个独立的克隆。作为早期致癌事件的大部分肿瘤克隆包含APC和TP 53基因突变,然而少数克隆却包含CDC27和PABPC1基因的优势突变。 APC和TP53基因突变在少数克隆中的缺失说明这两个克隆来自两个细胞起源。对于另外21例整个组织外显子测序并检查其体细胞突变的等位基因频谱,揭示了结肠癌克隆起源具有异质性。该研究确定SLC12A5基因的突变,显示其在单细胞水平的高频突变,然而群体水平上却呈低频突变。 SLC12A5突变的功能特征揭示其在结肠癌中潜在的致癌作用。该研究提供了结肠癌单细胞水平上第一个广谱外显子组的证据,支持结肠癌双系克隆起源以及人群中的低频突变可能发挥的重要促癌作用。

  • 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多结节肝癌克隆起源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媛;罗洪林;刘军杰;陈苗;黎乐群

    肝细胞癌(肝癌)类型不同,选择治疗的方式及预后也不同.其中,多结节肝癌按起源分为多中心起源和肝内转移,这两种类型肝癌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而如何确定其类型是选择治疗方式的前提.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多结节肝癌.目前,鉴别多结节肝癌的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方式、p53基因突变类型、甲胎蛋白基因低甲基化分析、线粒体DNA D-环区突变分析、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蛋白组学技术、下一代测序技术.

  • 老年急性白血病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宗梅;王晓霞;杨素兰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存在着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与年轻患者存在着生物学差异,以及老年急性白血病异常克隆起源更接近于干细胞等预后不良因素的影响,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年轻患者,现将20例回顾分析如下:

  • 肾透明细胞癌多中心病灶单克隆、多克隆起源并存的研究论证

    作者:王增增;李泉林;王一明

    目的:探讨多中心灶肾透明细胞癌各癌灶间的克隆起源关系.方法:提取20例多中心灶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共计42枚癌灶及对应正常组织的DNA后,10个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物D3s1038、D3s1234、D3s1300、D3s1317、D3s1540、D3s1597、D7s522、D8s261、D9s171、TP53作为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用Labworks 3.0凝胶分析软件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在某一位点的信息性病例中若肿瘤组织的某一条等位基因条带消失或相对密度减少>50%,则记录为杂合性缺失(LOH).观察各癌灶DNA的LOH类型.多中心病灶与原发灶显示相同的等位基因图谱示为共同克隆来源,否则为独立克隆起源.结果:在20例多中心灶性肾透明细胞癌中,17例(85%)在上述10位点中的至少1个位点检测到LOH,其中14例(14/17)检测到原发灶与相应的多中心灶有相同的LOH类型.在该14例中,有3例仅多中心癌灶在某一位点检测到LOH,另外有2例仅原发癌灶在某一位点检测到LOH.有3例(3/17)检测到原发灶与相应并发癌灶有不相同的LOH类型.结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似乎大多数多中心灶性肾透明细胞癌为同一克隆起源,即由原发癌灶肾内转移而来.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多克隆起源的证据.结合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多中心灶性肾透明细胞癌同时存在单克隆起源和多克隆起源两种发生机制.

  • 多结节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与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政禄;张鲁洲;滕大洪;王玉亮;曹顺琪;顾向前;郑卫萍;郑虹

    目的 探讨多结节肝细胞癌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与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经肝移植治疗的符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的多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60例,采用纤维切割技术,获取肝癌组织后提取基因组DNA.SSCP-PCR法检测12个高频肝细胞癌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状态,判定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为单中心肝内转移型(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型)、多中心发生型(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型)及复合型(IM+ MO型).分析各型克隆起源方式与患者无瘤存活率、肿瘤病理学特征及血清AF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60例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中,45例有2个肿瘤结节,占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的75%(45/60),15例有3个肿瘤结节者,占25%(/60);剔除2例不能判定肿瘤克隆起源分型病例,共58例纳入分析,其中IM型组、MO型组和IM+ MO型组,分别占34.48%(20/58)、56.90% (33/58)和8.62%(5/58);三组患者的3年累积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00%、78.79%和40%,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发生率为100%、18.18%和100%,肿瘤低分化率(Ⅲ级~Ⅳ级)为80%、51.52%和80%,血清AFP浓度为231.25 μg/L (2.78~9736.27 μg/L)、24.59 μg/L (1.16~2674.50μg/L)和122.58 μg/L(16.20~1608.03μg/L).结论 MO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3年无瘤存活率明显高于IM型和IM+ MO型,考虑与其镜下癌栓发生率低,病理分化程度高、术前AFP低等密切相关.肿瘤克隆起源方式可能作为多结节HCC的病期评判要素及预测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

  • 多指标联合分析多结节肝癌克隆起源

    作者:苏铭;黎乐群;彭涛;郭雅;肖开银;尚丽明;徐邦浩;李仕来;苏智雄;叶新平

    目的 探讨多指标联合分析多结节肝癌细胞克隆来源的价值.方法 选择44例多结节肝癌共116个结节肝癌组织,以P53、AFP蛋白,P53 exon7、bcl-10基因,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等5项指标作为鉴别细胞克隆起源异同的指标,判别多结节肝癌各癌结节的克隆起源是否相同.结果 经5项指标检测,联合判断为多中心性克隆起源(MO)者22例,单中心性克隆起源(IM)者22例.结论 联合检测多结节肝癌组织中P53蛋白、AFP蛋白,P53 exon7、BCL-10基因及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在各癌结节间的表达差异,有助于鉴别其细胞克隆来源.

  • 多发肺癌病灶的克隆起源及获得性体细胞基因重排

    作者:Huan Mo;Yuan Gao;钟文昭;陈思远

    1 文献来源[1]Wang X,Wang M,Maclennan GT,et al.Evidence for common clonal origin of multifocal lung cancers-[J].J Natl Cancer Inst,2009,101(8):560-570.

  • 抗原受体基因寡/亚克隆重排和克隆演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家宏;徐兵

    抗原受体基因如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CR)的可变区(V)和连接区(J)片段在干细胞向淋巴系分化时会发生特异性重排,形成V-D-J片段,不同淋巴细胞其V-D-J重排方式是不同的,因此重排后形成V-D-J片段是每个淋巴细胞克隆特有的基因标志.淋巴系肿瘤为单克隆起源,因此其IgH/TCR基因重排方式是单一的,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或Southern杂交等方法检测可出现特征性的重排带,可作为淋巴系肿瘤克隆的独特基因标志,已较广泛应用于淋巴系肿瘤微小残留病(MRD)及基因分型等研究[1].但多重研究显示应用DNA印迹法及以PCR等方法检测发现在相当一部分淋巴系统肿瘤患者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抗原受体基因(IgH和/或TCR)重排方式,而且在随后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患者Ig和/或TCR基因重排的方式还会发生改变,目前认为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寡/亚克隆重排和克隆演化所致[2].

  • 通过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分析鉴别多结节性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克隆起源

    作者:李仕来;黎乐群;彭涛;苏铭

    目的 探讨通过线粒体 DNA (mtDNA) D-Loop 区序列分析鉴别多结节性肝细胞性肝癌(肝癌)细胞克隆起源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为多结节肝癌组,标本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期间连续收治的42例共112个结节性HCC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对照组来自同期单结节HCC手术切除组织共20例40个样本,分2个亚组,对照组Ⅰ为16例单结节肝癌的2块不相邻的癌组织;对照组Ⅱ为4例伴有肉眼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取癌组织和癌栓各1块; 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肝移植供肝或肝外伤切除的肝组织共5例.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各样本组织mtDNA D-Loop 区的序列,并分析各例癌结节中序列异同情况.结果 在42例实验组标本中,共有131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其中15个位点为点突变,9个位点发生插入,16个位点发生缺失,共出现98个多态性变化,位点总变异率为11.7%(131/1 122,1 122为mtDNA D-Loop 区全长); 实验组中有20例各结节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存在差异,可能为多中心(MO)起源,22例各结节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完全相同,可能为单中心(即肝内转移,IM)起源.对照组20例中各样本的mtDNA D-Loop 区序列完全相同,为相同细胞克隆起源.正常对照组中共有14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均为多态性,其中NT 479 A>G为新的多态性.结论 mtDNA D-Loop区序列具有较高的变异率,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该区序列并比较各个癌结节的DNA序列异同,可以快速、简单、有效地为区分IM和MO起源提供参考.

  •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任乐荣;刘玉琴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人们对肿瘤干细胞的认识开始于研究肿瘤组织的克隆起源,通过镶嵌性联同工酶标记,已证实了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源性[1],进而逐渐形成肿瘤干细胞的概念.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又为肿瘤干细胞理论注入了很多新的观念.目前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热,很多实验证实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人们也在不断探索肿瘤干细胞的起源.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为战胜这一顽疾提供新的方法.

  • 前列腺癌原发灶和淋巴转移灶成对标本的p53基因异常

    作者:叶定伟;李慧;孙颖浩;钱松溪;郑家富

    目的探寻人前列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以29例病人原发性前列腺癌和淋巴转移组织成对标本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53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后采用切片显微微切割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股构造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测序测定p53基因突变.结果 12例病人原发癌灶和淋巴转移灶中p53基因的点突变位相同,3例病人原发癌灶无p53异常但淋巴转移灶中有p53基因点突变,1例病人原发癌灶有2种位点的p53基因点突变,淋巴转移灶有1个位点的p53基因点突变并和原发癌灶中位点之一相同.非癌组织中均有p21WAF1/CIP1表达,有p53基因异常的前列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均未见有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结论人前列腺癌发生及转移和p53基因异常有关,可能人前列腺癌原发癌细胞是杂合性的,转移灶来源于其中克隆的扩展,p21WAF1/CIP1蛋白的翻译表达是p53基因依赖性的.

  • 癌症发生、转移的元凶--肿瘤干细胞

    作者:任乐荣;刘玉琴

    肿瘤干细胞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人们对肿瘤干细胞的认识开始于研究肿瘤组织的克隆起源,通过镶嵌性联同工酶标记,已证实了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源性,进而逐渐形成肿瘤干细胞的概念.髓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又为肿瘤干细胞理论注八了很多新的观念.目前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热,很多实验证实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人们也在不断探索肿瘤干细胞的起源.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将产生深远影响,将为战胜这一顽疾提供新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